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年的时间似乎一晃就过去了,可回过头来想想自己这两年的经历,似乎与穿越前的情形有些相似,整天忙忙碌碌,来回奔波,倒头来却是一事无成。
不过,他也想到了,虽然自己的两年穿越生涯鲜有特别出色的作为,更谈不上辉煌,但是却得以与诸如李靖、杨广、房乔这样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相见相识,能够结交诸如三郎、蒙享、乌有德甚至阿凶伯这样的良师益友,心中还是颇感欣慰的,并没有丝毫的沮丧和失落。
唯有因为今晚与阿棠定亲,使得杨凌身不由已地对三郎怀有一份浓浓的歉意。
三郎无疑是他穿越以来这两年对他最为关心,帮助最大的一个人,以至于杨凌发自心底地把她当做了自己的亲姐姐一样对待。他不是不了解三郎对他的这份心思,却不知为什么,始终对三郎产生不了恋人般的感觉。
这回,他虽然明知三郎是抱着怎样的期望无怨无悔地跟随他前往林邑去找顾沁儿的,可是却仍情不由禁地会答应顾沁儿,留在距她近一些的岭南,给她以安慰。反而叫三郎伤了心,独自黯然返回了建康。
阿棠恰恰在这个时候出现在了他的生活之中,并且以她离经叛道的独特行事风格,犹如一道闪电激得杨凌不得不重新振作起精神来,试图与她一争高下,结果终被她深深吸引,在与她久别重逢,仅仅相处两天,就与她定了亲。
这或许是命中注定的事吧。自已注定走不进顾沁儿的心里,也无缘和三郎结成夫妻,阿棠才是老天爷要安排给自己的妻子吧。希望这个精灵古怪,让自己对她既有几分喜爱,又颇感头疼的小女子能给自己带来好运,从此顺风顺水,财源滚滚,不要再像以往的两年那样瞎折腾了吧。
直到天将拂晓,杨凌才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渐渐进入了梦乡
第349章 敌势已明()
李靖自琼州护送陆真儿的灵柩北返一个月后,于云州隋军大营中见到了晋王杨广。
其时,从关中、西疆等地奉调聚集到杨广麾下的步骑军马已陆续抵达云州,先锋三万骑军正由尚书右仆射、越国公杨素率领着在云州城外一百里外的云中草原与西突厥达头可汗的十万铁骑对峙,杨广则在云州城内亲统三军,严阵以待,密切关注着前方的战况。
李靖向杨广详细禀报了官军相继收复雷州、琼崖等地,正准备向李佛子叛军老巢发起进攻的情况,当杨广听到娄氏实则为六年前在长安东宫内被诛杀的“雁巢”大护法萧如水的夫人汪氏时,从舆图前直起身来,目视李靖,沉声问道:“据你判断,汪氏既于萧如水死后就藏匿到了关外,蛰伏长达三四年之久,她此次南下江南,其用意何在?”
李靖事先已料到杨广必有此问,遂抱拳答道:“禀殿下,根据两年前张仲坚选择从汪氏、蒋无病二人所在的飞狐驿出关前往辽东推断,当时汪氏很可能还未接到南下江南的指令,她和蒋无病的任务多半仍是配合张仲坚在北境一带活动,伺机挑起北境事端,以呼应无垢、商畴等人在江南发动叛乱,图谋复辟。后来,正是由于无垢自尽,商畴所部浙东残匪几乎被全歼,‘雁巢’残存于江南的势力受到了毁灭性打击,汪氏才奉命南下,充做佛子,欲招拢主要分散在岭南各地的‘雁巢’残部卷土重来,兴风作浪的。”
“你说汪氏是奉命南下,充做佛子,什么意思?”杨广眉棱向上挑了一挑,问道。
“末将的意思是说,汪氏这个佛子多半只是个影子,她此次自关外南下江南,诸事如进展顺利,自可实现‘雁巢’南北呼应,欲图复辟的目的,而万一事若未成,汪氏做为佛子的身份暴露,也可以为真正的那位佛子充做替身,转移咱们的视线。”李靖沉声答道。
“唔,你说的不无道理。”杨广点了点头,说道,“只是,李靖,你想过没有,自开皇十三年间萧如水主动在长安现身,接连犯案以至最终被诛杀于东宫,咱们就由怀疑萧如水很可能是为了掩护那位真正的佛子才如此犯险行事,自我暴露,进而推断出‘雁巢’真正的佛子就在长安城中,然而,一晃数年过去了,却始终没能查出身在长安的这位佛子是通过什么方法与异地下属取得联络,并下达指令的。这不太有点蹊跷了吗?”
李靖身为原“鹰窠”的副统领,对早在开皇十三年间萧如水于东宫被诛后,当时,“鹰窠”统领,时任晋王府司马的裴蕴就奉杨广之命调回长安朝中任职,专门负责监视被杨广疑作是“雁巢”佛子的南陈后主陈叔宝的动静一事是知情的,此时听到杨广问到的并非自己职责范围的事,不便多说什么,也只能保持沉默了。
杨广随即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立马改口对李靖说道:“一月前本王在长安时曾与冲之(裴蕴的字)匆匆一晤,听他提及此次突厥国内生乱,也系张仲坚等‘雁巢’残部从中挑唆所致。你岭南的事情已了,不妨就留在本王身边,密切与派往北境的卧底取得联络,尽快查出张仲坚等人是如何从长安获得指令的吧。”
“末将遵命。可,还有一事,想请殿下给予明示:可否准许小师弟伺机诛杀张仲坚?”李靖抱拳答声遵命,略一迟疑,向杨广请示道。
杨广目光中掠过一丝惊讶,问道:“以你之能为,尚且在与张仲坚的交手中落于下风,难道你的那位小师弟身手还在你之上,有把握杀得了张仲坚?”
李靖微微一笑,答道:“殿下有所不知,我的这位小师弟虽然年纪尚轻,然颇得家师真传,若论其身后,末将还真的多有不及。”
“他若果真杀得了张仲坚,本王自无不准之理。李靖,待其功成归来之日,你引他来见本王,本王还真想见见这位少年奇才。”
两人正说到这里,忽听门外有军士来报:“禀晋王,突厥全军向南进发,越国公已率部在前方与突厥交上了手。”
杨广闻报,遂吩咐李靖道:“走,随本王出城瞧瞧去。”
西突厥的大可汗达头本是突厥分裂为东、西两个突厥之前突厥大可汗沙钵略可汗摄图的亲叔叔,自开皇四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两个突厥汗国以来,东突厥国内已相继更换了三任大可汗(分别是沙钵略可汗的弟弟突利可汗,儿子都蓝可汗,以及突利可汗的儿子启民可汗染干),而西突厥的大可汗仍是达头。
此次,达头可汗表面上是应其两个侄子——都蓝可汗的两个亲兄弟,俟利、俟斤的请求,率领三十万大军东征,欲驱逐亲隋的启民可汗,帮助两个侄子夺回汗位的,实则在率军出发前,达头可汗又与吐谷浑王子伏允悄悄商定,要趁隋朝将驻守西疆的精锐兵力调往北境之际,自西、北两面同时出兵向隋朝统治的腹地——关中发起进攻,妄图逼迫隋朝割让陇右、河西一带的千里沃野供其牧马、放羊。
所以,当达头可汗率部东进至云中草原附近时,尽管已然得知隋朝已任命晋王杨广为灵朔道行军元帅,统率大军进驻了云州,然而向来狂妄自大的达头可汗并没有将以步军为主的隋军放在眼里(早在开皇二年突厥五可汗联兵攻隋之时,达头就曾跟随沙钵略可汗率军攻占下了云州,兵锋直抵渭水北岸,所以才会产生对隋军战力不屑一顾的自大心理,详见拙作一路隋行),依然按照与伏允约定的日期,亲统十万突厥铁骑,浩浩荡荡掉头南下,直奔通往关中腹地的北境门户——云州杀了过来。
就在杨广于云州城内接到紧急军报,带着李靖欲率军出城增援前方的同时,素有大隋第一名将之称的越国公杨素已率领所部兵马与南下的达头大军在辽阔的云中草原上正式交上了手。
第350章 万骑大对攻()
此次被任命为灵朔道元帅长史,得以率领三万骑军先锋部队于云中截击东征的三十万西突厥大军,对于曾统率数十万大军平定了江南叛乱的越国公杨素来说,丝毫没有产生皇帝对自己大材小用的感觉,反倒觉得这是皇帝在有意给予自己的一次将功补过的机会,因而格外重视对突厥的这场首仗获胜。
数年前,杨素凭借他灵敏过人的政治嗅觉,从猫鬼接连潜入自己府中作祟这一事件中察觉到了太子杨勇对自己接近晋王杨广产生了强烈不满,为求自保,主动请求皇帝,避祸歧州,承担起了为皇帝营造仁寿行宫的差使。
然而,令杨素感到大为失望的是,当他竭心尽智,大役民力,花费了两年多的工夫为皇帝营建起了一座规模堪与长安大兴宫媲美的华丽行宫时,非但没有换来隋高祖杨坚对他的一句夸赞,反而险些因为仁寿宫外堆积的累累白骨(据隋书记载,杨素为营建仁寿宫,先后驱使数十万民力,其中死于营建仁寿宫这一工程的就有数万人之多)而受到罢黜,后来还是有赖皇后独狐伽罗帮他说情,才躲过了一劫。
哪承想,仁寿宫才建成不过两年,歧州就发生了地震,以至其正殿仁寿殿都被震塌了。
宫殿坍塌,在中国古时向来被认为是一种不祥的征兆。身为营建仁寿宫大监的杨素,在得知仁寿殿在地震中塌陷消息的第一时间里,就向皇帝上了一道奏章请罪,并立即派出心腹僚属赶往广陵去向晋王杨广求助,请杨广务必帮自己在江南寻采到坚固而珍稀的木材,用以重建仁寿殿。
而在等待皇帝下旨惩处他的这段时间里,杨素意外地查获了一份西突厥达头可汗写给东突厥朝中两位特勤俟利、俟斤的回信,得知了西突厥即将发兵东进,帮助俟利、俟斤二人驱逐启民可汗这一机密军情,于是,杨素便首先向皇帝报告了这一情况,并趁机主动请缨,要求率军阻止西突厥大军东进。
虽然这回皇帝只任用他做了晋王杨广的长史,并没有像先前那样重用他,任他为帅,但杨素已经很满足了。他相信,只要皇帝还肯用他,他就能凭借自己当世无人能比的军事才能重新赢得皇帝对他的信任和器重,弥补之前的种种过失。
所以,当今日杨素得知达头亲率十万铁骑南下,欲突破自己的防线,杀向云州之时,便暗下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取得此次对突厥开战以来的首胜,以向皇帝和晋王杨广证明他自身的价值和无可替代性。
“撤下营外所有路障,每五里通报一次敌情!”杨素在中军帐中面无表情地下达了第一道军令。
“仆射不可。”颇受杨素赏识的参军封伦立马开口劝阻道,“达头所率乃十万铁骑,依我军对其作战的先例,当先以路障、车阵阻住其来犯之势,尔后再以强弓硬弩挫其锋芒,再徐图破之。目下敌军初发,仆射为何就要传命撤去营外所有路障,这岂不是扬短弃长吗?”
“哈哈,德彝,你只知其一,未解其二啊。”杨素摆手示意军士下去传令,哈哈笑着向封伦讲解道,“晋王率军抵达云州已有些时日了,达头对此不可能不知情,却还有率军南下,攻打云州,由此可见,他已存轻敌之心,此为其一;其二,敌我双方同处云中草原,地势地形极利于攻,而不利于守。若我采取结阵固守的战法与敌周旋,至多能够遏其攻势,缓其进军速度,终难以给其迎头痛击,迫使其放弃南图我关中的意图;其三,如今已非立朝之初,朝廷授我以三万骑军,岂可只采守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