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黄老,外示儒术,杂霸王之道。”
“说来说去,还是道家为上,看来你果真是纯粹的道家子弟,呵呵。”南霁云乐了,李易说的固然有些道理,却依旧站在道门立场上。
李易却不那样认为,这个时代还有点私天下的味道,毕竟天子相对比较弱势,元把人分成四等,朱元璋得了天下禁止星相学在民间传播,八股文成了学子们追求仕途的必备技能,当代人的思想开始被禁锢住了,到了满清的八股文更加变本加厉,再加上文字狱,自由思想彻底没有了,
公天下的时代用道家思想是最合适,让生民懂得天道,善利万物而不争。
“学士,孔圣为何不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反倒是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南霁云一怔,这就不好回答了,平素士大夫标榜不恋权势,却能有几人能做到?
“论语中子贡问政,必不得已三去其二,孔圣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李易目光颇为调侃,玩味地道:“足食,天下才能富强,足兵,朝廷才能抵御外悔,两者都无法满足,让生民不是饥寒遍地,就是遭受战火摧残,民信之岂不是大空话?”
他的观点相当犀利,可以说直接对孔圣人而去,还是当着南霁云的面,放在外人面前实在有些匪夷所思。
但是,南霁云听的却相当认真。为何?其实李易也在赌,所谓理学要说张载初创时,还是以孔孟为根基,程颐时代逐渐形成气候,发展到朱熹的大成,早就融合道门的理论,形成了自身的独立的学说,只是不得不挂靠孔孟而已,关乎这点破事,那些理学大儒们心知肚明,嘴里说着孔门子弟,心里还不知如何去想,标准的挂羊头卖狗肉。
他所知的阳明先生的心学,更是融合儒道佛三家大成,实际以庄子心动为底座,更是脱离三家的新学术,却依旧要挂靠儒家,没办法,谁让当世是人道昌盛呢!
人心都是与欲望的,有的图名有的图利,南霁云作为理学大家,虽说顶着大儒的高帽子,但谁又不想自成一家呢?哪怕是私下里想想,听别人说说也是某种安慰。
虽说,李易对南霁云估计并不太准确,此时对方心情是复杂的,作为朱子的坚定支持者,他同样是造诣深厚的理学家,明白理学绝不可简单说出自儒家,却依旧坚定自称儒门。
从情感上说,李易的判断应该是失败。
但是,作为一位标准的士大夫,没有被西湖暖风醉倒的士人,南霁云又是位务实的大臣,非常赞同李易的观点,足食代表民生,足兵代表军事,世间的真理是打出来的,二者俱无谈什么信誉,这不是扯鸟蛋嘛!
“你以为如何?”南霁云目光尤为复杂,看向李易多了几分慎重,这个年轻人能说到这个层面,很是不简单啊!
“学士以为如何?”李易没有回答,倒是反问了句,顿时让南霁云陷入沉思。
(本章完)
第174章 无题()
南霁云笑而不语,在他看来李易必然维护道家,这小子虽说有点拽,却还有真才实学的。李易见南霁云不言不语,要换成大明和尚在场理论,他必然强行要对方出言,现在不得不说委婉地道:“学士,老庄治理天下的核心无为,想必学士是知道的。”
南霁云点了点头,是个读书人都知道,连市井小民也心知肚明,他们的理解无外乎小国寡民。“学士,孔孟向往大同,说三代之治,老庄同样向往大同,说圣人之治,何谓大同?能否人人吃上膏粱。人人坐上马车,人人心想事成?”李易对儒家的大同相当不认可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老子说大同,不过是顺应天道,万物尽物尽所用,一切都遵循自然规律生生息息,两者是有区别的。
很显然,儒家以人为中心,道家以天为中心。似乎,儒家向往的大同更加美妙!事实真是这样吗?他不能苟同,至少他没看到现实的存在。
打个比方,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其中就有生病住院,那高度发达的后世来说,大家都想去协和医院,都不想去乡镇卫生院,怎么办?只有一个协和,你光是排队预定门诊,估计不是病自己好了,就是被耽误了。
再打个比方,人人都想出门方便,现在的高头大马或豪华马车,后世的宝马奔驰兰博基尼,对照破驴车、自行车、电动车,傻子都明白怎样选择,还用再说。
关键就在这里,社会本身就存在三六九等,谁愿意选差?不要寄希望于人的品德高尚,总有人品不好的人,一粒老鼠屎能坏一锅粥,怎么办?只能面对现实。
现实是什么?那就是天道,天道循环下万物各司其责,共同生存发展。这话,南霁云还真不好回答,只得说道:“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三代大德,上古画地为牢,民不敢违。”
“学士,要怎样养?一天三餐还是两餐?是糟糠还是酒肉?是人人均等还是三六九等?”李易逐渐进入状态,知道学问争论,南霁云并不会心生芥蒂,又道:“画地为牢,民不敢违,难道学士忘了贫道方才说的,私天下时代,诸侯竞相贿赂平民,不施善政民众离散,总比画地为牢来的实在。”
“礼崩乐坏,还看今朝,所以才有历代先贤前扑后拥。”南霁云也是熟读史书,越是高层越知道真相,有些事情李易说的很对,相对民众而言,先秦时代是奔放的,除了经济方面不得已卖身为奴,其他都是绝不受限制的,甚至贵族还要维护平民。
大宋开国是奔放的,生民的自主性也很高,却依然不能比先秦,就不要说上古了,相比上古画地为牢的典故,他实在不想再深究了,连他自己也不太敢相信。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李易选择大学、中庸、论语各一段话,都是儒家教导人们行为规范,语重心长地道:“非常有道理,却如此繁琐,甚至是华而不实,试问能有几人做好,朱子?”
这话,有着浓浓的讽刺,集理学大成者也不是完人,斗气严惩营妓严蕊,把人家娇滴滴地小娘子打个半死,犹自嘴硬不认错,还有就是欺辱孤儿寡母。
要说孔圣人那也是出自宋贵族,宋又是殷商的正嗣,那就是说孔圣人是正宗殷商血脉,周人和殷商是什么关系?却要效忠于灭商的周人,实在有些滑天下之大稽。
南霁云也不能不承认,儒家条条框框太多,要不也不会顺应时代发展理学,完全不是老子的吾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儒家讲做人的时候是头头是道,照着做却极难,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完全是朴素道家的思想。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李易借用了后世著名的句子,来映出此时此景,增加南霁云对他的好感。
南霁云目光闪烁,惊讶地看着李易,绝不曾想到这个年轻人,竟然说出此等蕴含大道理的话,似乎非常贴合儒家的教义。
“学士,这些学术争论说是空谈不假,却也有它的道理,正所谓老子以清静无为,谦虚少欲,就道尽了一切规则。”
李易平静地看着南霁云,淡淡地道:“清静,人犯错大都是因为冲动,只要内心清静,待人接物一定有分寸,说话客气有礼貌,前思后想出高招,只要内心清静都能做到。无为,无为可顺众人心,是成就大事业的第一密决。谦虚,谦虚受人欢迎,能得贵人相助,谦虚名声最好。少欲,人被欲望所牵往往利令智昏,欲望越少错误越少。”
南霁云明白李易的意思,却把话题撇开道:“你是从北方过来的,却要说说民生如何?”
“民生凋敝,遍地残破,恐怕数十年为鬼蜮。”李易用八个字来形容,最终又用数十年为总结,实在是道尽了北方的残破景象。
“虏人残暴不仁,可怜北方父老,连番沦陷猪羊淫威之下。”南霁云有些怨天尤人地道。
“学士,既然朝廷有怜悯之心,为何还给虏人口实?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李易对这场战争深恶痛绝,他是了解蒙古军战斗力的,宋军顽强不假,在平原却非对手。
更何况,从败兵嘴里了解到,从进入开封就几乎没有粮食了,要不是大军匮粮,以强悍的战阵完全可以维持,毕竟是步跋甲天下的两淮大军,行在正面最强的防御力量,就算是败也不得能那么惨,可见这场仗的决策是何等的草率。
“贫道所知,入三京为淮东大军,劳师千里碾转远征,粮草供应不济,为何不用京湖大军?”
(本章完)
第175章 还要对付李易()
南霁云闻言苦笑不已,京湖接近三京,无论是用兵还是粮草都非常便利,更何况京湖兵强甲天下,人们谁也不得否定的事实,那是和当前御前后护军一脉相承的三大都统制司。可惜,史嵩之并不赞同北上收复三京,甚至连派兵支援也不曾,只是人家强势不认可,连天子也无可奈何,他不得不摇头道:“此庙算大事,非你我所能左右,朝廷是非远非你所想。”
话说到这里,已经没有任何可说的,李易自然是明白,朝廷大事岂是他所能参与,当下也不再计较,索性把话题转到一旁,又道:“听闻学士高就馆阁直学士,却不知是留在庙堂还是外放军州?”这才是他最关心的问题,关系到自己的去向问题。
南霁云玩味地看了眼李易,为何对他去向感兴趣,扶须笑道:“此事,尚不可知。”
李易顿时相当失望,认为南霁云敷衍他,作为资深的大臣,怎能不知自己的去向,哪怕是人情也会隐约透露些,毕竟这是人情所在。
南霁云见李易脸色不予,明白其必有所求,自己是隐约知道去向,外面也有所流传,他却不能私自说出来。传言归传言,他要是自个来说,那就是妄自尊大,给两府不好的印象,造成为人多嘴孟浪不可信任的结局。
作为士大夫清高不假,却还是对前程非常看重,这是施展胸中抱负的途径,不到万不得已,没人愿意退隐田园。
“倒是家中的姐知道道长义助,几次要请道长来,却未能如愿,可惜今个又不知哪去了,家门不幸啊!”为了缓和气氛,他把话题转到别处。
“哦,学士府邸小娘子寻常独自出门?”
“老夫常年在外疏于管教,实在是无法说。”南霁云虽是理学大家,对待女儿却意外地宠爱,并没有限制自由,或许是自己常年在外的某种补偿。
李易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也就没心思待下去,再说了些题外话也就告辞了,他对南家小娘子并无兴趣。
南霁云倒是挽留一二,却见李易去意甚坚,也就不好勉强了,只是交代多走动也就是了。
却说,张松岭自从恨上李易,又在斗茶论道大会上丢脸,那是又羞又恨,几乎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胖道人恰如其份地找到了他,当真是落魄到了极点。
也是,像他这种道门中混日子的人,哪里有谋生的本事,张松岭是私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