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欧美的农业,目前也就是用用拖拉机,普及一下化肥、农药,同时用畜力带动的农业机械进行生产。
欧美大量人口,还被困在土地当中,个人产值也就那样了。
而那些个人产值很低的经济作物种植,欧美更多是对殖民地进行粗暴掠夺,效率又不高,规模发展缓慢。
中华民国的农业机械化,则是普及了十几年,才达到了如今的规模。
中国民国的普通工人的收入超过英国工人的收入,只是一个开始罢了。以中华民国的生产力,普通工人的收入,后续还可以拉开英国工人和美国工人一大截。
加上人口上又有庞大的优势,欧美想要赶超中华民国,已经很难了。
在1923年,欧洲人明显感觉,生活水平下降了。欧洲各国的失业率也居高不下,除了德国还好一些,法国是大陆性国家也还算可以。最头疼的就是英国了,英国政府想要下调工资水平,延长工作时间,遭到英国工人的反对。同时大量的失业,也出现在了英国国内。
毕竟英国过去是世界霸主,此时的英国尽管名义上也依旧是世界霸主,但实际上已经无力控制亚洲地区。
英国顶多算是欧洲的霸主。
现在英国即无力控制亚洲,也无力控制美洲。加上战后英国的金融、海外资产、海洋运输、商品输出等方面都遭到了打击,所以失业率很高也是正常的。毕竟那些产业受到打击后,自然也就造成了就业岗位减少的问题。
加上英国实在是没有什么制造业产业比较出众的。
精密制造业比不上德国,也比不上中华民国。商品制造方面,又是老旧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的产物,工业体系都落后了。
海洋运输业,又遭到了中华民国和美国的强力竞争。
金融业方面,在亚洲是寸步难行。亚洲的金融业成为了中华民国的禁脔,英国难以染指。美国的金融业,尽管有罗斯柴尔德财团的份额,但那是罗斯柴尔德财团赚到钱,又不是英国人,他们是犹太人。
犹太人没有国家,自然也就没有国界。
海外资产方面,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又卖掉了大部分,而中华民国在亚洲的崛起,又让英国损失了一大批的海外资产。
商品输出方面,棉布是卖不动了。
以前棉布可能对很多国家来说是先进的商品,因为英国人用的是先进的蒸汽机来生产出来的棉布。现在英国的棉布,就是低级的代名词了。质量已经比不上中华民国的棉布,价格更是比不上。
不过中华民国不对外输出棉布,而是把产业交给那那些经济殖民地。那些经济殖民地有大量富余劳动力,所以棉布生产成本很低,英国人也竞争不过。
唯一还算好的就是英国的矿业发展很迅速,中华民国在大量进口英国的矿产,然后英国再从中华民国进口各种商品。
商品可以再流水线上大量的批量化制造,非常的快速。但是挖矿却是比较辛苦的。英国人可没有露天开矿技术。而且商品输出还有附加值呢!
英国的钢铁出口方面也还算不错,中华民国还在从英国进口钢铁。
矿产和钢铁,让英国战后的经济不是那么难看,但是失业率依旧居高不下。这主要是英国的资本方面出了大问题。
英国的资本市场,是被犹太人的罗斯柴尔德财团控制的。工业体系升级,是需要资本支撑的。而在做产业升级的是美国,同时为了能让德国人支付得起赔款,德国的工业在战后反而有资本的支持。
英国的工业,好似变得非常鸡肋。犹太人都不想投资,结果就造成了英国工业的快速衰弱。
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早就已经崩了。
如今只是名义上的霸主,而英国的衰弱也造成了世界开始缺乏霸权,一个缺乏霸权的世界,必然将有新兴势力要对全球霸权展开争夺。
未来那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依旧难以避免的。
所以中华民国这个时候并没有因为夺取了亚洲霸主,也就停下了积极发展的步伐。沈凝云掌控的中国民族财团,如今依旧在大规模的投资建设,以寻求更快的发展速度,以及更强大的战争潜力。
中华民国的综合国力,也随着市场的繁荣,正在迅猛的增长。
第420章 国际商业格局()
1923年,这是中华民国经济发展中更为繁荣的一年,不过这一年天灾依旧一定程度的困扰这中华民国。
进入夏季,关内十二省陆续遭遇水灾。
大面积的水灾,很大程度的干扰了经济活动。
好在中华民国城镇化之后,城市排水建设比较注重,很多城镇因为有良好的排水设施,而避免了一些损失。
不过更多的城镇,排水设施依旧在建设之中,为此蒙受了不少损失。
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在关内十二省爆发水灾后,迅速展开救灾活动。大量国防军投入到了抗洪救灾的行列,并对灾民进行救助。
全国各省民众则自发进行捐款,捐款规模非常庞大。
此时中华民国越来越不缺钱,加上经历了几十年的苦难后建立了这个和平稳定的国家,民族凝聚力已经极为强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募捐数额极为惊人。
在政府救灾和全国民众的捐款之下,中华民国这一年成功的撑过了这场天灾。
在这场天灾中,中华民国也表现出了比欧美西方国家更加浓烈的人情味,欧美地区发生了天灾,灾民的损失都是自己承担。但是在中华民国,却有国家出钱进行救助,也有社会的募捐。
这场水灾过后,全国各城镇,也加快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
同时国会进行立法,禁止大规模砍伐长江流域的树木,并每年增加20亿元的山水治理投入,在长江、淮河等容易爆发洪灾的流域广植树木。
这年头,灾害年年有。
旱灾、水灾、蝗灾、风灾、冰灾等等灾害依旧是不是爆发。
中华民国自从彻底统一之后,也做了种种的努力。首先在瘟疫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瘟疫这东西在清代非常频发,主要原因还是社会卫生首先不好,满清的统治非常粗暴。第二则是医疗不够普及。
不过瘟疫尽管频发,不过瘟疫却没办法在中国大范围的毁灭性流行,因为清代中医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出了‘温病派’,这个派别治疗瘟疫还是比较有手段的,不过治疗其他疾病就有些有心无力了。
中华民国改善了国民卫生条件,加上卫生上的投入比较巨大,瘟疫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现在各省已经很少发生瘟疫了,有瘟疫也只是小范围的爆发,很快就能被控制。
而在蝗灾方面,也受到了控制。
黄河流域的‘亚洲小车蝗’得到了彻底的控制,之所以能控制住黄河流域的蝗灾,主要也是每年坚持投入有关系,每年都会对蝗虫进行大规模的药物喷杀。
水灾方面,也开始被慢慢控制了起来。
民国时期的水灾,很多都是*造成的。因为民国时期,老百姓生活当中使用的燃料大部分都是烧木材。结果导致很多地方的树木被砍伐一空。
树木一被砍伐了,大雨一至,没有树木吸收雨水,雨水马上流进河道,很快就会发生洪灾。
旱灾也与此有很大关系,没有树木的蓄水,旱灾一来,河道马上枯竭。
中华民国进行大规模的城镇化之后,农村的树木得到了保护。燃料方面,燃烧木材已经很少了。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之下,如今中华民国的老百姓使用的燃料不是煤炭就是石油,或是液化气、电力。
加上每年坚持植树造林,关内各省的环境大有改善。
所以1923年的水灾尽管规模比较大,不过很多地方的水灾还是比较轻的。
而旱灾方面,也因为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也开始减少。
抗灾能力方面,则变得无比强大了。
不似历史上的民国期间,灾害中被饿死的人数多达1700万左右。这主要是历史上民国大量的财力都用在了军事活动上,仓储准备不足。
而如今的中华民国,没有了兵灾。军事开支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也让中华民国的老百姓在这个时候遇到灾害也不可能被饿死。
首先是老百姓富裕了,自救能力强。再则国家也有钱,同样国家不缺粮,自然也就饿不死人的。
加上水库的大规模建立,让中华民国的抗洪、抗旱能力都有所加强。经过水库的调节,这一年的洪灾的灾情还不算太严重。
灾情当中没人被饿死,也让中华民国的人口已经上升到了五亿的规模。
这一年中华民国不仅加大了山水治理的投入,同时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上,也开始扩大规模。
说到底,中华民国这个时候还在填满清留下的坑。
只不过填得比较早,这个坑没有无限变大。不似后世的中国,满清留下的大坑依旧还没填上。
满清统治中国将近三百年,中国在这三百年当中,也变得乱七八糟。环境方面虽然没有工业污染,但是植被破坏程度还是比较严重的。还有卫生防疫,也是乱七八糟。
中华民国每年的坚持治理,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例如黄河,已经很久没有溃堤、决堤过了。
在每年的持续投入下,黄河流域建起了水库,加固了堤坝,并且每年冬天会组织工程队对黄河的淤泥进行清理。
这种淤泥清理工作,在古代也是有的。但是那时候,是每年组织黄河流域的百姓用人力进行清淤,劳动强度比较高。明代就是那么做的,但是在明末时期这样的活动已经停止,导致黄河决堤不断,甚至是黄河改道。
而如今有汽车,也有了挖掘机,清淤就变得简单多了,只要投入足够的资金就可以了,效率要高得多。
加上黄河流域上游,在经过移民之后人口大量减少,植被每年的恢复,入黄泥沙的总量每年都有所减少,尽管彻底解决黄河泥沙问题还要很多年,但却胜在每年都在减缓黄河泥沙问题,不至于情况的持续恶化。
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中华民国的自然灾害已经得到了越来越有效的控制,社会经济发展也变得越来越稳定。
除非是碰上百年不遇的天灾,否则一般的灾害,都开始难以对中华民国造成太大的损失了。
特别是城镇化之后,抗灾能力就更强了。
城镇化之后有水库供水,也有排水设施。而天灾对农业的影响自然是无法彻底消除的,但水利设施的大量普及,旱涝保收的农田面积越来越大。加上中华民国的农业并非是集中在一个地方,一个区域受灾,其他区域依旧能正常生产,所以抗灾能力已经非常强大。
这一年的国际局势方面则比较的平稳。
在亚洲,武力殖民只剩下印度还在承受,其他国家都已经从武力殖民当中解脱了出来,经济也欣欣向荣的发展。日本投降、南朝鲜解放,马来西亚和缅甸的独立,都让亚洲局势彻底的稳定了下来。
亚洲局势的稳定,也展现出了中华民国对亚洲的掌控力度。
就算是独立的马来西亚和缅甸,中华民国没有在其境内驻军,但是这两个国家独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