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派出大军?”王承恩面色一惊,眼珠转动,很快他就明白崇祯皇帝的心思了,这支军队不但是为了平定山东叛乱的,更重要的是,恐怕是有其他的事情。但是这种事情,他是不好说的,只能低头说道:“请皇上乾纲独断。”
“那好。”崇祯皇帝终于做主了决定,只听他摆了摆手,说道:“拟旨,从今日起,除山东经略李信职务,命朱大典为山东巡抚,高起潜为监军,领兵马两万,剿灭孔有德叛军,辽东总兵金国奇、靳国臣、祖大弼、祖宽、吴三桂为将军,领关宁铁骑归朱大典指挥,命令他在一个月内,给朕平定山东。剿灭一切朝廷之敌。”
正在书写圣旨的王承恩心中一惊,手中的朱笔差点在圣旨上滴下一滴墨来。他生性狡诈,跟随崇祯身边十几年了,哪里不知道崇祯心中所想,所谓的“朝廷之敌”,不但指的是孔有德,更是有山东登州的李信。崇祯皇帝这是要将李信灭在山东啊!这种过河拆桥的事情传扬出去,能让人信服吗?王承恩心中不敢苟同,但是却又没有任何办法。
第226章 名扬山东()
京师正觉寺胡同,一个三进宅院中,这个宅院正是朝廷户部右侍郎刘耳枝的宅院,这个时候的刘耳枝正在伏案写着什么,只是写到一半的时候,将书桌上的奏折丢在一边,最后扼腕长叹。
“老爷,时候也不早了,该休息了。”这个时候,一个面色祥和的老妇人,手中走了进来,她正是刘耳枝的夫人。两人从成亲到现在,已经几十年了。刘耳枝少而家贫,虽然当了官之后,却是没有纳妾。
“在中今日来信了。”刘耳枝轻轻的叹了口气,说道:“老家已经被糟蹋的不成样子了,在中,在中,哎,说他已经逃到登州去了。”
“哎,世事混乱,能保住一条性命就不错了。”刘夫人闻言面色一暗,最后轻轻的说道:“老爷,还准备奏请天子发兵?”
“不奏请,我明日辞官回山东,朝廷衮衮诸公,却没有一人看见孔有德已经距离灭亡不远了,却无人前往剿灭,在这个时候,还想着招抚此人,我山东子民死伤无数,难道就这样算了不成?”刘耳枝冷哼道:“山东经略李信手中无兵无将,居然占据了登州,朝廷有的大员,拥兵数万,居然还被孔有德大败,真是可笑,老夫这次回家,在山东招兵买马,护卫桑梓,老夫倒要看看,他孔有德有多大的能耐。”
“老爷有如此雄心自然是好的。”刘夫人也点了点头,说道:“妾身也很久都没有回家了,不知道老爷何时动身,妾身也好收拾一番。”
“明日就走。”刘耳枝想也不想,说道:“收拾一下细软就可以了。只要带足银两就可以了。”刘耳枝满不在乎的说道。他自然是满不在乎了,因为他刘耳枝有钱。只是在京师中不好显摆而已。
刘耳枝在现在也许很少有人知道,但是若是提到一件事情,诸位肯定是知道的,就是现在故宫中三大殿太和殿,肯定就明白了,太和殿牌匾就是他写的。他也因此成为皇帝面前的红人,这样的书法大家,写几个字那就是钱。刘耳枝又岂会没钱。
且不说刘耳枝第二天果真辞官回家,崇祯皇帝虽然不愿,但是周延儒等人见刘耳枝这个刚直的家伙愿意辞官,哪里会让他留下的,纷纷上书,崇祯皇帝无奈之下,只得让刘耳枝挂了太傅衔回乡。刘耳枝又上书,言在老家组织义军,对抗孔有德,却被崇祯皇帝以已经派出援军为由推辞了。刘耳枝无奈之下,只得领着家人朝山东而去。
在刘耳枝离开后不久,崇祯皇帝新任命的山东巡抚朱大典和监军高起潜领军两万朝山东杀去,驻扎在山东边境的金国奇、靳国臣等人领关宁铁骑与朱大典等人会和。而李信的山东经略职位也被崇祯下圣旨免除,只是加了一个登州卫指挥使,防守登州,这种奇怪的旨意瞬间就传遍天下。
“主公,真是太可恨。这天下哪里有这样的事情。”登州城内,张武在府衙大厅内走来走去,脸上尽是愤懑之色,在他左右,孙应龙脸上也是尴尬的模样,其余诸将面色都不好看,倒是张采手摇折扇,看不出任何喜怒来。
“苏将军,我听说你又要纳妾了?”李信倒是满不在乎的模样,笑呵呵的看着顾三麻子下面的苏有功。
“主公,主公,这个您也知道?”苏有功面色开始变了,双目游离,也不知道在想着什么。刚才想着事情的张武等人纷纷瞪大着眼睛望着苏有功,显然是一副好奇的模样。
“你若是纳妾,纳上十个八个的,我李信是不会管的,这个是你能耐强,天下人都不会说什么。”李信面色忽然变的阴沉,声音也变低了不少,只听他冷哼道:“可是你纳妾的对象是真的愿意吗?恐怕是你强行逼迫的吧!”
“没有,没有。”苏有功神情更加的慌乱了。
“强抢民女是什么罪,花将军,你说呢?”李信望着苏有功下面的花柴笑呵呵的说道。
“该杀!”花柴想也不想的说道。
“主公,主公饶命啊!”苏有功神情惊骇,不由自主的大声的说道。
“带出去。”李信满不在乎的摆了摆手,瞬间就四名卫士闯了进来,双手就朝苏有功抓去。
“主公,李信,你这个王八蛋,你是出尔反尔,弟兄们”苏有功的声音逐渐不可闻,转瞬间,就见一个卫士端着一个盘子,众人望去,却见盘子上的正是苏有功的首级。
“你们平时干什么我不管,只要认真管理好军队就可以了,但是你们不能欺负老百姓。”李信声音阴沉,只听他说道:“苏有功是有功的,可是这种有功,却不能代表着他可以不遵守军纪,若是人人都如此,我又立下军规做什么呢?朝廷拥有数万人马,可是最后连几千叛军都打败不了,我李信才多少人,当初能凭借着几千水师就能夺取登州城,击败毛承禄,这是为什么,不是因为我李信神武,而是靠你们和你们手下的士兵,他们懂得军纪,军纪严明,才能击败更多的敌人。”
“主公英明。”众将脸色终于变了,站起身来大声说道。
“眼下朝廷撤了我的职,嘿嘿,我很在乎吗?”李信冷笑道:“我李信从来就不在乎这些。就算是给我一个兵部尚书也没用,我李信还是李信,还是归化城主,又何必在乎一个山东经略,哦,还是手中没有任何兵权的山东经略。”
“对,主公,我们干脆回草原得了,这个孔有德谁愿意收拾,谁就去收拾去。”顾三麻子大声的说道:“这崇祯小儿太过分了,主公替他收服了登州,连点奖赏都没有,就将主公降为登州指挥使,让主公防守登州,真是天大的笑话,这样的皇帝,难道还想着我们去卖命不成?”
“将军今日能攻占登州,明日就能攻占莱州,后天就能攻占德州。再这么下去,山东不就是将军的了?”张采冷笑道:“你家将军就是一只老虎,朝廷自然是不想有一只老虎出现在他的眼皮底下。”
“老虎?他还真看的起我。”李信低声笑道:“那有鹿吃吗?”
一边的张采听了浑身打了一个颤抖,李信声音虽然很小,可是张采却听的极为清楚,心中更是感叹崇祯的愚蠢了。李信这只老虎,终于张开了獠牙,准备吞食中原这只肥鹿了。这对中原来说,不知道是福还是祸。
“主公,现在该怎么办?朝廷已经任命新的山东巡抚来了。我们就等于是客军了。不如趁着机会回草原得了。”张武有些紧张的说道。以前不管怎么样,李信总是朝廷任命的山东经略,可以统领山东兵马,如今却只是统领山东,还得听从新来的那个巡抚叫做朱大典的调遣。张武心中就很难接受了。
“既然让我们防守登州,那就防守登州就是了。”李信忽然笑道:“登州好了,靠近大海,张武,你可以让士兵们回家去,告诉他们,我们即将回草原了,愿意跟我们回草原,每家每户赏牛羊百头,上好耕田百亩。还有其他的地方,可以运粮食过去,不想跟我们回草原的,我们就发粮食给他们。也算是我李信来山东一趟,回报山东父老的礼物。”
“顾三麻子你就领着几个弟兄训练军队吧!虽然眼下朝廷派了援军前来,可是孔有德还在,我们也不能让孔有德逃跑了,这对我们是很不利的。”李信闪过一道奇光说道。、
“末将遵命。”顾三麻子满脸欢喜,跟着李信身后,才能升官发财。
“孙将军,如今我已经不是山东经略了,不知道将军有何打算?”李信却是望着一边的孙应龙,手中却是把玩着一方镇石。
“将军虽然不是山东经略,但却是登州指挥使,防御登州,末将得到的命令也是防御登州。眼下叛军仍在,末将自然是要留在登州了。”孙应龙想了想还是低声说道。
“如此甚好,就多些将军了。”李信脸上露出一丝喜色,孙应龙虽然是朝廷中人,但是也能分的清楚大是大非,对于李信自然是好事。
过了半响,李信才让众人离去,倒是一边的张采,这次却没有离开,而是坐在椅子上,笑眯眯的望着李信。
“怎么。张先生有事?”李信好奇的问道。
“今日之后,将军之名必定名扬山东。”张采站起身来,微微一笑道:“只是将军即将大祸临头了,将军难道不知道吗?”
“先生为何有此一说?”李信有些惊讶的问道。
“剿灭一个孔有德,不过万余兵马,需要那么多的士兵吗?”张采略带深意的望了李信说道:“数万精锐,要剿灭一个万余残兵败将,这些残兵败将失去了登州补给之地,内无粮草,外无援军。这样的军队,只要关宁铁骑击败了孔有德近千骑兵,剩下的军队,也不过是随手可灭,可是朝廷居然派出了这么多的军队,嘿嘿,看来,朝廷想要剿灭的可不仅仅是孔有德啊!将军,要慎察啊!”那张采说完之后哈哈大笑,扬长而去。留下了一脸深思的李信。
第227章 宋矮子()
“呵呵,有点意思,居然是冲着我来的。”李信望着张采离去的背影,神情一愣,接着就是一笑。
“将军在笑什么,妾身以为张先生所言并非是虚言。”这个时候,李信背后传来一个如玉般的声音,却见萧玉身着一身紫衣,缓缓而来,紫色衣裙随着莲步轻轻摆动,衬托着其修长的身躯,格外的引人注目,就是李信心中也忍不住荡起一阵涟漪。
“我当然知道他所说的是事实。”李信微微有些不满的瞪着这个妖精一眼,随手抓起桌子上的香茗,喝了一口,才勉强压住心中的火气,冷哼哼的说道:“我说的是张采这个人,以前让他出个什么主意之类的,就好像是要了他的命一样,现在也变了不少了,知道为我考虑了。这可是一个好事情啊。”
“朝廷如此对待将军,正义之士心中都会不满的,更何况张采已经跟随将军北上,他在朝廷中也是挂了号的,就算这个时候离开将军,他也不见得得到什么好处。”萧玉本就是一个聪慧的女子,略加思索,就明白张采的心思。
“不管怎样,只要得到张采就可以了。”李信摇摇头,在乱世之中,一般的文臣武将甚多,比如三国时期,名臣武将更是数不胜数,可是到了明末清初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