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被皇帝一袭击,罗五香娇吟了一声,睁开眼睛,看到自己依在皇帝赤裸的怀中,犹如受惊的兔子般重新闭上眼睛,将头埋了起来,只是全身一动,马上感觉到了皇帝火热的下身正紧贴着她的臀肉,顿时吓得不敢乱动,昨夜的经历让她即痛楚又快乐,如今才休息二个时辰,实在接受不起皇帝再一次的征伐。
“皇上,早朝时间快到了。”赵念尖细的声音传了进来。
罗五香一惊,更是不敢乱动,杨勇闷哼了一声,恼怒的回道:“知道了,朕马上起身。”
“是,奴婢遵旨。”赵念战战兢兢的回了一句,再也不敢言语。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才是一个帝王的人生啊。”望着怀中因为害羞差点要缩成一团的女人,杨勇嘴里嘀咕一句,又在罗五香滑如凝脂的身上抚摸数下,才以极大的毅力将她推开,开始穿起了内衣:“打住,这是昏君的人生,朕又岂能沉迷区区女色。”
罗五香开头还有些害羞,只是从她入选秀女后无论是家人还是宫中的嬷嬷教导的都是如何服侍皇帝,见到皇帝自己穿衣服,顾不得此时全身赤裸,赶忙从龙床处起身,想帮皇帝穿衣,只是马上牵动到私处的疼痛,眉头不由紧蹙了一下。
罗五香这一全身站起,顿时胸前波涛汹涌,下身的私处也若隐若现,配合她脸上稚嫩的表情,毫无一丝瑕疵的肌肤,看得皇帝又是一阵火热,恨不得将眼前的女子重新按到龙床上,只是看着窗户外面透过来的光亮才强行忍住自己的心猿意马,道:“朕自己来,美人不妨再休息一下,朕走后自有宫女服侍美人起身。”
“臣妾多谢皇上赐封。”罗五香盈盈跪在了龙床上,任由皇帝打量着自己也为之骄傲的身体。
杨勇一愣,马上哈哈大笑起来:“好,那朕就赐你为美人。”
美人在后宫中品级为正四品,仅在夫人,九嫔和婕妤之下,无论家世和自身素质多么优秀的女子选入宫中也很少能一下子封在美人之上,罗五香这一打蛇随棍上,加上皇帝对她极为满意,自然不会失言,竟然马上得封到了美人。
穿好自己的内衣,皇帝才朝门外喊道:“来人。”
正在外面等的心焦的数名宫女顿时推门而入,她们手上分别端着清水,刷牙用的精盐、毛巾、干净的衣服等物,开始服侍起皇帝洗涮,而内侍则依然规规矩矩的退在门外数米。
杨勇对于内侍的规矩较严,哪怕最受宠的内侍也只能止于皇帝寝宫门外,否则立即杖死,皇权高高在上,只是历代却有不少皇帝死于内侍之手,盖因皇帝在他们面前几乎没有秘密,对皇帝了解的越深,其敬畏之心就会越少,杨勇不让内侍进入自己的寝宫,除了不能容忍宦宫有可能看到妻妾的裸体外,也有在内侍面前多保留皇帝几丝神秘之意。
见有人进来,罗五香重新害羞起来,扯过一件薄薄的丝被,盖住了自己赤裸的身体。
杨勇洗涮完毕才看了看进来的宫女一眼,吩咐道:“你们服侍罗美人起身。”
“啊。”一名宫女忍不住轻轻叫了一声,能选在皇帝身边服侍之人自然也是难得的美人,她们也曾幻想过与皇帝有肌肤之亲,只是皇帝却从来没有正眼看过她们,没想到床上的女子不过侍寝一夜就得到了美人的封号,一时之间,看着罗五香的眼光都充满着羡慕之意,其中有数道更是隐藏着浓浓的妒意。
从甘露殿到太极殿的这段路上,皇帝一直春风满面,昨晚虽然只睡了两个多时辰,皇帝的精力依然旺盛,现在他的年龄刚到三十八岁,加上平时注意锻炼和食补调养,身体还丝毫没有下滑之象,比起历史上一些皇帝不到四十岁就身体虚弱无疑强得太多。
后世平均寿命已超过七十岁,除了医疗远比此时发达外,充足的营养其实是起到了主要作用,若是底子不行,再昂贵的药物也买不到健康。
作为皇帝,营养自然是不成问题,此时没有农药化肥,所食所用无一不是绿色食品,历代皇帝却少有高寿之人,甚至连上六十岁的人都算少有的高寿,纵欲是一方面,乱吃丹药是另一方面,许多皇帝追求虚无飘渺的长生之道,却恰恰死于求长生的丹药身上,不能不说是一大讽刺。
杨勇登基之后也遇到过数起进献丹药之事,对于这样的人,杨勇一概下旨重打三十大板之后丢出了皇宫,就算世上真的有神仙,也不会依靠着进献仙丹来求富贵,所以杨勇宁愿相信孙思邈的食补,也不会相信真有神仙之道。
自己并不求太长之寿,能过七十岁就行,这么说起来,至少还可以执掌天下三十二年,前十年奠基,完成运河,科举二项,后二十年就可以轻松许多,而航海要用上一生,不过,比起前二项来,航海并不需要多大难度,只要持续不断的投入银子,总可以看到成果,自己死后,航海可列为祖宗家法,若是大隋能有数百年国运,无论以后如何发展,华夏子孙必不会再为陆地所困。
看来,为了自己的小命作想,还是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啊,皇帝苦笑起来,到了太极殿外,脸上重新充满了威严。
皇宫中新添了一位美人,并没有引起多少波澜,反而让众多官员松了一口气,先帝在位时,独孤皇后不但将皇帝管得紧紧的,而且大臣们纳妾也只能低调进行,生怕皇后不满,如今总算好了,皇帝新纳了美人,他们自然再没有以前的顾虑。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skbshge
第421章 谁的大业匆匆数年()
冬去春来,转眼已过了数年,现在已是大业五年的三月,从仁寿三年八月份算起,杨勇成为皇帝实际上也有三年半的时间。
这三年多时间来,杨勇做了五件事,一是重新划分地方行政区域,撤并一些重复设置的州县、二是重修律法、三是大力提倡官学、四是开建永济渠、五是大造战船。
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混乱,周朝末年,计有州210,郡580,县1124;平定陈后,隋又得南朝30州、100郡、400县。因此隋初共有州241,郡680,县1524个。
基本上一州领五到六县,郡一级却形同虚设,官员机构隆肿不堪,以至朝庭到了年底窘迫到连官员薪俸都无法发放的地步。
开皇三年,杨坚果断地罢天下郡,实行以州领县的两级行政区划制度。于开皇九年(589年)平定南陈统一全国后,杨坚又将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度推行至全国,到仁寿时,仍然有近二千个地方行政单位。
杨勇登基后,朝庭重改州为郡,并对部分州县撤并,大业五年,全国郡为190,县1255。比起仁寿年间又减掉了五分之一郡,五分之一的县。
这么多的行政区域撤减,自然产生了许多去职的官员,不过,这些官员也不是没有去处,大隋正是蓬勃发展之时,朝庭在郡上设置司隶、刺史十五员,司监察之职,运河的修建和管理又需要一大批官员,加上纺织业的大发展给工部和户部又增添了不少官员,除非是少数实在没有能力的官员,否则都基本得到了新官位,撤并五分之一地方行政区域后,大业五年的官员总数比起大业元年还有所增加。
这也是没有办法之事,对于一个朝庭来讲,随着开国后承平时间越久,官员必定会越多,直到后期甚至会产生大量冗官冗员,这一点,宋朝无疑是典范,以至于到了明朝则矫枉过正,万历年间还有大量官职空缺,朝庭对于地方的掌控全部依靠地方士绅,民间空有大量财富,政府的税收却少得可怜,加税只能落到最贫穷的老百姓头上,最终被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压垮。
官员太多固然不好,官员太少也会出问题,这其中必须要找到一个平衡点,眼下大隋官民比例还处于一个极低的水平,暂时不用为官员增加而担心,撤并地方行政区域只是为了能更好的贯彻朝庭对地方的掌控,若不是现在还不成熟,郡上面有必要再设省一级,这样一来,虽然还是回到了原先地方三级行政制,不过,比例要比原先合理得多,大大减少机构的重复。
新的大业律已经在大业三年颁布,相比于开皇律,从十二篇增加到了十六篇,比起以前多了契约、交通、卫生、专利四项。
前三项都很好理解,契约对于商人来说是一个好东西,以前虽然有房契,地契等物,不过,商人交易多半还是依靠道德约束,只是口头约定,而契约则除了道德约束外,明明白白的将双方的交易内容摆到了纸面上,刚出来时,许多商人依然按照原先的做法,对契约并无多大兴趣,后来尝到甜头后,买卖中签订契约的比例越来越高。
交通、卫生两项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自从有了交通、卫生两项法律,京城的出行和卫生状况大有好较,至少大街上不会再有人骑马横冲乱撞,也不会到处是大牲畜的粪便。
只是专利一项却有些让人模不着头脑,直到有一名织厂女工再一次改进纺机构造,将织布的效率再次提高一倍,农学院花了一万贯将专利买下,其他织厂必须交专利费才能使用后,一些人才恍然大悟,一时之间也出了一阵申请专利之风,毕竟虽然不知道农学院会从其它织厂得到多少专利费,单是那名女工得到的一万贯足以让绝大部分人眼红。
为止,工部下面同时又设了一个专利局,专门接待要申请专利之人,不过,大部分人申请的专利注定不能授予,因为他们申请的都是通用型的东西,只有一些秘方或者新改进的技术才会得到专利,倒是有不少工匠和练丹的道士提请的专利得到通过。卖出去后就得到了一笔横财。
最大的一笔专利费产生于大业四年三月,宣州泾县下面的一户曹姓人家,改过祖祖辈辈对汉朝蔡论弟子孔丹用青檀树所造出来的白纸进行改良,造出远胜于以往纸张的宣纸,这种纸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经久不脆,不会褪色,后人称赞其纸寿千年,特别适合用来书写。
当时正值全国读书之风大炽,若是能大规模生产,必定会给其曹家带来滚滚财源,可惜曹家虽然祖祖辈辈从事纸张生产,将宣纸造出来后家产却差点折腾光,根本无力大规模生产,更怕纸张的秘密泄露,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抱着试试的心里,拿着样品到京城的专利局申请。
不想,申请一递上去,马上专利就被批准下来,更是将农学院惊动,农学院院长,以前东宫管家邹文腾亲自出动,提出五万贯将宣纸生产的专利买断,曹家不过是中等人家,从祖辈开始做纸品生意起,家产也从来没有超过五百贯,如今更是将家产折腾精光,进京的费用还是东挪西凑,一听到农学院要用五万贯将专利买下,当时曹姓家主脑袋就晕晕糊糊,差点一口答应。
不过,曹掌柜毕竟是做生意出身,骨子里有着生意人的精明,还是抵住了诱惑,最终农学院以五万贯的专利费,加上不低于五万贯的投资生产宣纸,两家共享专利,双方二八分成,曹家占其中二成,农学院才拿下了这份专利。
过了一年,曹掌柜不由就佩服起自己当时没有被五万贯砸晕脑袋,宣纸一上市就引起轰动,引起抢购狂潮,读书人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