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甘露殿内,身穿黄袍的杨勇放下最后一份奏章,伸了一个懒腰,所有的奏章都已从右挪到了左边,今天的奏章总算全部处理完了。
杨勇多次协助过父皇处理政事,尤其是这几年,杨坚倦于政事,大部分政事都是由杨勇处理,杨勇倒没有什么不适应,而且没有到仁寿宫倒一次手,政事的处理速度比以前反而大大加快。
“来人!”
“皇上,何事吩咐?”一名内侍连忙屁颠,屁颠的走了过来。
“将这些奏章发给尚书省。”
“奴婢遵旨!”那名内侍小心的将奏章收好,捧在怀里,向尚书省办公的地方走去。
看着内侍将奏章全部拿走,杨勇一时无事可做,走出了甘露殿,正要到花园放松一下,一名皇宫侍卫大步走了过来:“皇上,卫王府派人来报,卫王殿下快不行了。”
“啊!”杨勇听得一惊,连忙命令:“来人,朕要去卫王府。”
皇帝要出宫的命令一吩咐下去,宫中很快就忙碌起来,数盏茶之后,杨勇乘着御车,在禁卫军的重重护送下向卫王府出发,大街上已先有禁卫军进行了清道,御车很快驶进了卫王府。
“参见皇上!”卫王妃已带着王府众多下人跪在一旁接驾。
杨勇从马车下来,虚扶道:“皇婶免礼!快,带朕去看看皇叔。”
“皇上,这边请。”卫王妃前头带着向杨爽的寝宫中走去。
杨勇看到杨爽时,杨爽的面容已经枯槁的不成样子,脸上仅比一具骷髅多了一层皮而已,杨勇连忙步到杨爽的床前:“皇叔,你为何会成这样子?”
杨爽脸上露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皇上,恕微臣不能尽全礼了。”
“皇叔,你怎么成这样,怎么成这样,都是这些该死的太医,还瞒朕道皇叔的病有起色,朕非要杀了这些欺君的家伙不可。”杨勇恨恨的道。
“皇上,不可,是臣不让他们告诉皇上,臣已是将死之人,又何必多添上性命。”杨爽吃力的道。
“好,那就算便宜他们了。”
其实杨勇也知道,杨爽的身体自从中了蛊毒之后就一直不好,加上前段时间操劳过度,能撑到现在已是奇迹,只是自己下意识不愿去想,既然孙思邈都毫无办法,又岂能责怪这些太医。
“皇上,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臣有几件事,还请皇上一定要答应。”
“皇叔,有什么事尽管说,朕能做到就一定答应。”杨勇眉头也不皱的道。
“当真?”杨爽的眼睛一亮:“好,那臣就说了,第一件事就是关于晋王之事,晋王虽然做错了事,只是你们是骨肉至亲,还请皇上能免其一死。”
杨广自从落入暗衣卫之手后,直到杨坚死后,杨勇才允许其露面参加杨坚的葬礼,百官这才知道晋王也卷入到谋刺太子一案中。杨坚的葬礼一过,杨广重新被软禁起来。
所有人都在猜测皇帝到底会如何处理自己的兄弟,若是狠一点,直接赐死,既使是看在先帝刚过世,皇帝不愿意落一个对兄弟克薄寡恩的名声,幽禁算是最轻的,或者让其悄无声息死去,总之,没有人认为晋王能有什么好下场。
…………………………………………………………………………………………………………………………
又是新的一卷开始,明天争取多更一些,不过,九千就实在太难为了,只好辜负美意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skbshge
第396章 谁的大业烽烟再起()
杨爽到临死之时才跟新皇提起杨广,显然也是担心以后杨广会被处死,对于杨爽来讲,无论是杨勇还是杨广等人都是他的子侄,绝不希望他们自相残杀,只是皇位太过敏感,连杨爽也只能求新皇免其一死。
“皇叔,朕答应你,只要阿摩能够安分守纪,朕绝不会害他,甚至过上几年,朕可以重新放他出京。”
“当真?”杨爽目光炯炯的望着杨勇,想从杨勇的表情中看出是否有作伪的成份,令杨爽安心的是杨勇目光清澈,不似说谎。
“皇叔放心,阿摩是朕的皇弟,朕会他改过自新的机会。”杨勇耐心的道,对于杨勇而言,压在头上的是杨坚这座大山,杨广虽然聪明,只是眼光局限,又没有经过什么挫折,注定不会是自己的对手,既然如此,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名声,感情,还是要给蜀王,汉王两人作出榜样,杨勇都不会杀了杨广,自然可以坦然的答应杨爽的要求。
杨爽闭了一下眼睛,重新睁开时,脸上轻松了一大半:“多谢皇上,第二件事就是关于大兴寺之事,臣听闻大兴寺卷入谋逆之案也是十分痛心,只是大兴寺是皇家寺院,佛法导人向善,于国于民都有利,还望皇上能对大兴寺网开一面。”
虽然当日智炫带着大兴寺的僧人及时离开,避免了大兴寺参与谋逆的直接证据,只是后面抓住的诸多俘虏都指向了大兴寺是这次谋逆案的发起人,何况就算没有这些,杨勇对于大兴寺在其中取的作用也心知肚明,加上新皇是太子时就对佛门有诸多不满,许多大臣都在猜测新皇会对大兴寺采取什么样的处罚,是直接灭佛,还是只追究大兴寺的僧人?
京城染血之夜,大兴寺并没有受到波及,杨勇只是命令禁卫军暂时将大兴寺圈了起来,接下来皇帝驾崩,新皇登基一系列事情之后,大兴寺依然只是被禁卫军暂时接管,如何处理,新皇却一直没有作出表态。
与晋王软禁无人敢问不同,许多官员纷纷向皇帝求情,希望皇帝能对大兴寺赦免,其中连皇后和两位皇妃也卷入其中。
当然,求情的人不少,主张对大兴寺严惩之人也不少,这些年,由于杨坚对佛门的大力支持,佛门发展迅速,侵占了大量利益,引起了诸多地方官的不满,已经有人向杨勇建言,可以学周武帝一样再灭一次佛,这期间,叫声最大的就是章仇太翼。
只是无论是主张赦免也好,主张严惩也好,皇帝一直含含糊糊,任由外界猜测,新皇愈是沉默,大兴寺的僧人便愈是心慌,如今大兴寺三千僧人已散去一大半,各地的佛门弟子也开始人心惶惶,许多寺院的僧人也开始不安分起来,纷纷将寺院财产占为己有,然后溜走。一时之间,地方官接到寺院被偷的案子大增。
这种效果其实正是杨勇需要的,宗教只可以加以控制,不可能禁绝,杨勇自然不会和周武帝一样行如此逆天却无用之事,眼下正可以借着良机对佛门进行一步步削弱,进而纳入朝庭的控制当中。
这些想法象闪电般一样在杨勇脑中过虑了一遍,向杨爽回道:“皇叔放心,朕不会对大兴寺太过严厉,不过,国有国法,大兴寺参与谋逆的首脑必须交出来严惩,至于其他人,当可无罪。”
对于杨勇的回答,杨爽虽然不太满意,但新皇能做到如此,已是绝大的宽容了,他一时也无瑕细思杨勇的话有没有什么破绽,点了点头:“如此,臣即使马上死了,也可以放心。”
杨勇轻声的问道:“除了这二件事,皇叔可还有什么要交待给朕的?”
杨爽摇了摇头,他一直没有儿女,身后无牵无挂,心中一直放心不下的无非是大隋的江山能否稳固,如今杨勇已登上了皇位,以新皇的手段才能治理天下应当不是问题,自不需要再担心什么。
从卫王府回来,想起杨爽就要离去,杨勇心中犹如堵着东西般难受,,若没有杨爽的帮助,纵然是他一直韬光养晦,也不可能如此轻松坐稳太子之位,数次关键时刻,都是杨爽站出来为自己说话,自己才能一展所长,最后又是杨爽强撑着病体,才将各个世家的叛乱轻易平息,可是自己贵为帝皇,依旧无法挽回一个人的生命。
当天夜里,杨爽就撒手而去,第二天,听到卫王府过来的人报丧,杨勇心中虽然已有准备,依然忍不住心中难过,只能下旨对杨爽以亲王礼风光大葬。
举行完杨爽的葬礼之后,杨勇下旨要求大兴寺将参与谋逆的僧人全部交出来,即可撤离对大兴寺监管的禁卫军,新皇的旨意让大兴寺的僧人松了一口气,,数十名大兴寺的武僧以下地狱般的勇气站了出来,承认了参与谋逆之事,马上被禁卫军逮捕,这些僧人以为自己必死无疑,皇帝依然一律将这些武僧流放南方。
就在所有的佛门弟子都以为此事过去时,新皇又下了一道旨意,这道旨意让所有的僧人都有苦说不出,圣旨中言道:“佛门广大,佛法高深,然弟子泥沙皆下,为止奸滑之徒混入佛门,务必对弟子加予甄别,唯有诚心入佛门者,方可出家为僧,重还佛门清静之地。”
这道旨意粗看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关键在于如何检验佛门弟子是否有诚心,后面朝庭有了补充,凡是出家为僧者,必须要通过朝庭的考核,考核的内容自然是对佛经的熟悉程度,凡通过者,朝庭给予渡碟,渡碟包括出家之人的俗家姓号,法号,出家的日期,在三年内没有取得渡碟者,说明对佛门并无诚意,必须还俗。
全国数百万僧人,识字之人不足十分之一,也就是说能读佛经之人不过十分之一,何况还有熟读,背诵佛经,好在朝庭没有要求熟读所有的佛经,否则恐怕也没有一个僧人能通过,而是选取了十几部最常见的佛经进行考核,这样一来,即使是最简单的题目,恐怕至少也有九成以上的僧人不可能通过。
不但如此,寺院还失了一个从小培养僧人的机会,除了一些天才之人,又有哪个人能从小熟读,背诵佛经,即使有这样的人,恐怕父母也不会让其出家。
只是面对这道旨意,所有的佛门弟子都无法大声反驳,这道旨意甚至引起了不少僧人赞同,的确,佛经浩荡无比,若是连十余部佛经也不能熟读,背诵,又如何能自称为佛门弟子,如何能体现加入佛门的诚意?
数年之后,果然,真正能取得渡碟的僧人不足十分之人,佛门的势力顿时大衰,就在道门为之欢兴鼓舞时,皇帝下旨,道门也照此办理,佛道两门从此牢牢的掌握在朝庭手中,宗教再也不可能造成泛滥之势,不过,朝庭的严格要求对于他们也并非没有好处,佛道两教出家人素质大为提高,从此,佛道两教深入人心,随着大隋的日益强大,又开始向海外发展。
大兴寺之事圆满解决,朝局也渐渐平稳下来,大隋沿着既定的轨迹向前缓缓前行。直到大业元年十一月,一封边关急报打破了朝庭的平静,东突厥与高句丽联合,在大隋叛臣慕容三藏的引导下,攻入大隋境内,一时之间,大隋北方数千里之地处处烽火,边境数州之地陷落。
“砰”的一声,杨勇重重的一掌拍在桌子上,骂道:“真是养不熟的白眼狼。”
杨勇骂的不是别人,正是此时东突厥的启民可汗,启民可汗是沙钵略之子,沙钵略死时被封为突利可汗,开皇十七年,突利可汗的兄长都蓝可汗与大隋绝交,联盟西突厥达头可汗合攻突利。
突利无奈之下想降隋,又怕大隋对他不重视,正犹豫间,长孙晟亲自到突利的营帐中,半是威吓,半是利诱的哄骗突利到京城,杨坚将他封为启民可汗,让其在朔州定居,后来由于都蓝可汗的侵逼,突利迁居于黄河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