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江山-第3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让步,明白了么?”

第三四九章 夏 (下)() 
听了皇帝的话,司马光赶紧道:“陛下不过天命之年,圣体康健……”

    “不要持俗人之见么!”赵祯平静地打断他道:“寡人自去岁以来,身体每况愈下,太医们不敢说,我自己知道。皇考、皇祖圣寿都没超过六十,我想我也难以例外了。”

    “各人有个人的寿限,岂能一概而论?”司马光轻声道:“只要官家培养元气、调养生息,不愁圣寿绵长。”

    “呵呵,古往今来的帝王,无论是英主还是昏君,人人都想长生,都忌讳这个‘死’字。但悠悠千古,谁能逃得过?”赵祯摇摇头道:“不提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然而清醒之际不想后事,临危之时,想说也说不明白,甚至被区区宵小,假传了遗诏,为社稷带来莫大的灾难,甚至有亡国之患,你是史家,这种事在书本上看的还少么?”

    这种事当然太多了,司马光点点头。沉默良久,方低声道:“臣……遵旨。”

    “很好,”赵祯颔首赞许,便授意司马光,将方才赵从古求领军而不能,却派赵宗绩监军之事,修改为赵从古推荐自身和宗绩监军或为将云云。

    “其实从古和宗绩都适合,知道寡人为什么不让从古去么?”赵祯想一想,问道。

    “微臣不敢妄度。”司马光低声道。

    “但讲无妨。”赵祯淡淡道:今日之言你知我知。决不许外人知道,明白么?”

    “微臣明白。”司马光只好咬牙道:“微臣想。兵权还是在太宗一系手里的好。”

    “不错……”赵祯倏地看了司马光一眼,愈发察觉此人不简单。低声道:“还是让宗字辈掌军吧,肉烂总之在锅里。”

    司马光心下一凛,果然猜中了。赵祯之所以不让赵从古领兵,也许有看中赵宗绩的地方,但更多的,还是担心太祖一系重新掌兵。赵二当年对大房做得太绝。无论如何,赵祯不想让大房把同样的事情,再做一遍。

    他感到脊梁一阵冷风,帝王心术真令人可畏呀!

    赵祯见他发呆。淡淡道:”谅你已经知道了寡人的苦心,但你不能说破了,说破了对谁都没有好处。”

    “臣谨记。”司马光赶紧应道……彼时已经仲夏,第一届汴京球会的春季联赛结束,决出了入围秋季锦标的六十四强。

    天下承平已久、富贵风骚,造就了汴梁人对娱乐的疯狂追求,尽管就娱乐种类来说,还无法与后世相比,但宋人对娱乐的热衷和投入,却是后世没法比的。

    譬如相扑。不过是两个身着片缕的汉子摔跤而已,就能让宋朝人如痴如醉了上百年,养活了汴京城中大大小小的相扑社上百个,每日收到的赌资,竟有上百万贯之多。

    而且相扑还不属于全民运动,毕竟只有那些牛高马大、一身蛮力的家伙,才敢下场相扑。从痴迷程度和参与程度上讲,汴京城的第一运动,非蹴鞠莫属。

    每当春天来临。汴京城的百姓,便纷纷奔向园囿去踢球,男女老少都成了蹴鞠的对手,你来我往,流星满天。城内娱乐场所之间,凡是宽阔处则都成了市民练习踢球的地方。这种全民性的体育锻炼热潮,在后世中国都看不到。

    然而宋朝的蹴鞠,主要是以几个人围成一圈,互相踢来踢去,比的是谁能让球不落地,谁花样玩得好。只有隔网对踢还算有些对抗性,但还是花哨有余、激烈不足,所以虽然参与者众,却没有像相扑那样,诞生出各种万众瞩目的比赛。

    陈恪请小郡主考证出来‘唐式蹴鞠’,又按照现代足球的规则加以修改,完善赛会制度。在丰厚奖金和铺天盖地的宣传下,世界上第一届足球赛会,于嘉佑五年的春天,在汴京城拉开了帷幕。

    前期准备是充分的,光预热就半年。为宣传赛会,陈恪命人在汴京城,做起了铺天盖地的广告,还出版了《汴京球报》,免费送给各大酒楼、茶肆、赌馆、妓院,并花钱请帮闲念给客人们听。

    在这种高强度的宣传攻势下,汴京城就没有不知道这届球赛的。就连深宫之中的官家,都很清楚比赛规则,奖金设置,以及赌球的方法。他曾经问司马光,听说如果能拿到冠军,累积奖金会达到一万贯以上?

    司马光也不太清楚,赶紧回去找了份《球报》看,第二天禀报道,能入围春季联赛的球队,将分成三十二个小组踢单循环,赢一场一百贯,输了也有二十贯出场费。

    最后每个小组的前两名,晋级秋季锦标赛,分组后捉对厮杀,首轮晋级奖金三百贯;次轮奖金五百贯,第三轮八百贯,第四轮一千贯,半决赛一千五百贯,决赛两千贯。败者则只有一百贯的出场费。

    以此而论,如果某支球队,能在联赛和锦标赛中保持全胜,理论上是可以得到一万贯奖金的。

    “什么人这么有钱?”赵祯奇怪道。

    “据说是五皇子和陈仲方,在辽国时,参加过马球比赛,觉着充满对抗的运动,才能强健百姓身体,培养血勇之气。但我大宋缺马,组织马球比赛不现实,正好长安郡主考证出了唐氏蹴鞠,其激烈程度不次于马球,于是两人游说富户出资,兴办了这场赛会。”

    “看来汴京城的富户们,很是买账啊。”赵祯淡淡道。

    “微臣估计,一百年来,汴京城一直在玩老花样。如今终于有了新鲜玩意儿,富户们乐意支持一下。”司马光回道:“再说,陈仲方向来阔气,据说出了一半……”

    “这小子是虱子多了不咬,就不怕御史们弹劾他聚集百姓,居心叵测?”赵祯似笑非笑道。

    司马光看看皇帝表情,知道他只是说笑,便轻声道:“他就是仗着官家仁厚,才敢肆意胡闹,听说他还要在十三行铺建什么‘智慧院’,实在让人不知该说什么好。”

    “天要下去,娘要嫁人,由他去吧……”赵祯轻声感叹道:“年轻真好啊……在巨额奖金的诱惑下,汴京城大大小小几百家球会,都组建了自己的球队,摩拳擦掌准备参赛。虽然都有些瞧不起,这种‘有失粗野’的比赛形式,但谁也不会跟钱过不去。

    没踢了几场,人们就发现,与宋式蹴鞠相比,这种唐式蹴鞠更加激烈、更有悬念、更能刺激人的热血。又以联赛的形式组织比赛,更加具有竞争性、完整性,也使球队和球星更深入人心,使观者更有代入感,伴着支持的球队品尝胜利的激动,失败的沮丧,回味以弱胜强的惊喜,一波三折的跌宕。

    当然,球赛的火爆,跟赌博的热情分不开,因为牵扯到自身的输赢。那些强队很快便聚集了大量的拥趸,比赛时观者数千,把球场围得水泄不通……这还是因为没有专业球场,无法容纳更多观众的缘故。

    也不是陈恪舍不得建球场,实在是球场的样子太像城堡,他不想被扣上图谋不轨的帽子。

    但观者全情投入,呐喊加油、喝彩咒骂,人声鼎沸,丝毫不逊于后世的场面。

    至于赛会的组织,竟不需要陈恪特别操心。宋朝人太会玩了,各种玩乐组织的多了,只消看看他提供的章程,便知道该怎么做了。基本没有他想象中的混乱甚至骚乱,也不知是宋朝人太顺从,还是太有素质……

    不光比赛精彩刺激,赛后还有专门的‘采编’,用评书的形式,汇总当日赛况,评选最佳球队、最佳球员、最佳进球等,写成段子发表在《球报》上,次日一早就能印成报纸,送到京城各处。闲汉们念出来,给没条件观看的人解馋,哪怕昨日亲临现场者,也很享受通过这种方式回味。

    大部分人都意识不到,这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但汴京城那些书社的老板,却被惊得目瞪口呆。要知道,哪怕用最熟练的工匠,印制这样一份几万字的出版物,也得用十几天的时间。这报纸却是当天写稿当天印刷,第二天一早就可以卖了。

    他们太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要是搞不清这一点,他们只怕要关张歇业了。

    无论如何,在不断的良性促动下,汴京球会的联赛愈发惹人关注,甚至逼得别的比赛都没法进行,因为人们全都跑去看球赛了。城外集中比赛的几处场地,终日人山人海,竟比大相国寺还热闹。

    商人们马上嗅到商机,在球场范围搭建起了茶酒铺子、饭馆子、伞铺子、球市子,生意自然出奇的火爆。据说入夏以后,各大球场每天卖酸梅汤的,比整个城内卖的都多……

    一直到了五月底,七百多支球队终于分组厮杀完毕,决出了六十四强。

    之后进入两个月的夏休期。待到八月时才重燃战火……分割……继续写,明早发。

    而组委会也终于获批,可以在城外五里处修建球场,自然要趁着夏休期,马上调集工匠、加紧施工。

    ()

第三五零章 秋 (上)() 
而皇家武学院春季所招的一千二百余名新生,则分成十二个菜鸟营,在军事教官的带领下,进行着惨无人道的夏训。

    每天的科目安排是,队列训练、体能训练,然后又队列训练、体能训练,再队列训练、体能训练。对列和体能都是一日三练,每天不把人趴下,就绝不罢休。

    新生里得有三分之一,是有钱有势人家的公子哥,这些家伙本以为,来武学院上学,只是为了获取功名,走个过场而已。但一入学就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这里的校长老师根本不是人,一进校门,便让他们背诵校规校训。

    校训倒是好背,就八个字,‘忠诚、荣誉、纪律、牺牲。’校规却有林林总总十八条之多,每一条下面又有详细的细则,保准让你没有漏子钻。

    然后院判大人告诉他们,在学校里,必须要遵守十八条校规,触之必罚,绝不留情。如果谁不愿意遵守,可以随时离校,绝不阻拦,但终生不许再踏入校门一步。

    公子哥起先并不在意,在他们的认识中,规矩从来都是约束下等人的,对他们这种上等人来说,从来只是摆设。哪怕碰到一二个较真的二杆子,也总有办法从别处给他施压,甚至直接将其调离。

    然而他们失算了,开学不到半个月,负责纪律的王公公,便已经处罚了四十多人次。其中绝大多数是王公富户家的子弟。

    那厢间,李惟贤被王中正警告过后。也不敢帮着他们说话。何况他也觉着,这些公子哥实在是欠锤炼。让陈恪和王中正收拾收拾也好。

    不少人受不了离校,但更多的人还是坚持了下来。公子哥有公子哥的骄傲,他们见那些庶民都能坚持,觉着自己要是就这么走了,岂不显得比庶民还差劲?

    起初是为了保持优越感,他们咬牙坚持着。接受陈恪的操练。后来高强度训练的时间一长,他们整日被榨干精力,一回到寝室便倒头大睡,睁开眼又要重复高强度训练。根本没有去思考的时间。

    而队列训练的目的,正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服从性。服从性加强,就会不假思索的相信陈恪的每一句话。

    这种情况下,他们的个人思想不断被弱化,集体的意志却不断被强化。陈恪每日宣导的那些‘荣誉、忠诚、纪律、牺牲’之类的东西,竟渐渐取代了他们本来的想法,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心灵。

    要想重振大宋军力,就必须得提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