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科状元姓刘,而且彼时的开封府尹,也不姓包,而姓欧阳。”柳月娥冷声道。
“小民小户搞不清楚,”边上便有人帮腔和稀泥道:“许是张冠李戴了也说不定。”
“就是,今天可是百无禁忌的上元夜,别说没指名道姓,就算说了又怎样!”
柳月娥转头怒视,那几个帮腔的文士,赶紧缩头缩脑,躲到人群之后。
但群众的情绪已经被拨动,众人纷纷出言道:“就是,你捣什么乱,就算指名道姓又怎样!”
“总之不许姓陈……”柳月娥气得眼泪都快下来了。
这时她的小手,被一只温暖的大手,牢牢攥住了,陈恪出现在她身边,微笑道:“有一位维护自己的妻子,实在是人生幸事,陈某何德何能,竟然同时有两位。”说着环视众人道:“如果有人当众诽谤你,你的妻子会不会挺身而出?”
众人不知不觉便建立起同理心,不禁笑道:“那感情好。算没白养那婆娘。”
话音未落,牵着陈恪另一手的苏小妹,也如水莲花般出现在众人面前,她微笑道:“诸位汴京父老,我们八月十六的那场婚礼,还有官家亲临,诸位应当有些印象吧?”说着望向那班主道:“这故事应当是从官家的那道旨意演绎出来的。你们编排我家官人,倒也无妨,但歪曲了圣意。可是欺君之罪,我们说不得要到开封府去告一状。”
“这……”班主想不到,这娇娇弱弱的女子。竟比前一个还难搞。他这草台班子是小本生意,前些日子有主顾拿着本子,高价请他们在上元节上唱戏,自然没有不接的道理。
此刻见碰上了正主,还扬言要告官,他不禁心生怯意……就像戏文里唱的,衙门里都是官官相护,对方肯定会整死自己的。
“不演就不演,真晦气。”班主垂头丧气的下令收摊。
见他这就怂了,众人不禁失望。又见陈家人也离去了,知道没有热闹可看了,他们也只能散去。
班主收拾起摊子,正要换个地方再演,却见那陈状元。还留了一个侍卫在场,不禁暗叫晦气:‘还专门让人盯着我,怪不得能中状元,做事滴水不漏。’
就在他彻底灰心之际,那侍卫摸出一张汴京钱号见票即付的‘百贯钱’,递给他道:“这是我家大人给你的。”
班主不明所以。但不影响他去接钱。
“慢着,有个问题你得先回答。”侍卫却手一收道:“这出戏,是谁教你们唱的?”
这又不是什么秘密,班主痛快答道:“是癞头阿三搭得桥,至于对方是哪路神仙,俺不知道。”
那侍卫点点头,便把钱递给他,也不问哪里能找到那癞头阿三……那厢间,陈恪一家子,已经转到大街的另一侧。在陈恪和小妹的开导下,柳月娥已经不生气了,兴高采烈的观赏者道边卖‘火花’的小摊。
宋朝人无分男女老幼,皆喜戴花,然而毕竟是夜里,再好的花也黯然失色。要想更吸引眼球,自然得别出心裁。
这难不倒最会生活的宋人,于是小摊出售各种大如枣栗、似珠茸的七彩灯球灯笼。更有甚者,还有一种唤为‘火杨梅’的食物灯火,是用熟枣捣炭丸为弹,再串在铁枝上点着火……这玩意儿插在头上,在本就很耀眼的灯光中,绝对夺人眼球。
柳月娥给自己和小妹,还有清霜一人挑了一串‘灯球闹蛾’,却拿个火杨梅往陈恪头上戴。
陈恪哪能让她得逞,两人便在大街嬉闹起来,惹得小妹和清霜咯咯直笑。
上元节,就是用来狂欢,在这时,他们终于可以做一回普通人,尽情玩乐便是,不用时时担心御史弹劾。
何止是他们,整座城市都完全陷入了,狂热的欢乐气氛中。整整五天,每个人都是穷日尽夜才回家中,赶紧上床补觉,为夜里的狂欢积蓄精力。等到夕阳西下,又再次呼朋引伴,出门狂欢去了……
就这样夜以继日,在外面尽情玩了五夜,到了二十这天,陈恪老老实实的在家补觉。因为正月二十一,是开年大朝的日子。虽然朝堂上没有他说话的份儿,但既然是升朝官,就得去给人家当陪衬。
毕竟还年轻,昏天黑地的睡了长长一觉,陈恪便又精力充沛,梳洗穿戴一番,也不用饭,就往宣德门外待漏院赶去。
到了门口,陈义给他买了份猪肝粥、肉馒头,陈恪便端着进了待漏院。
进去后,便见大部分同僚都满脸倦容,显然是‘节后综合症’发作,然而他们大都强撑着,瞪着通红的眼珠,在低声议论什么。
陈恪三下五除二,把早点用完,端起待漏院提供的茶盏,漱漱口,问一旁的同僚道:“怎么了,跟炸了锅似的?”
“差不多吧。”宋朝的待漏院是按照品级分房的,所以不能乱进。日子一久,同屋候朝的官员,自然较寻常同僚熟络。他问的这位,太仆寺少卿王绎,乃是前朝名臣王曾之子。像这种恩荫入仕的官儿,到了这份儿上,很难再往上爬。
仕途上无望,闲情逸致自然就多,王绎是有名的‘包打听’,便压低声音道:“你知道么,昨晚上立国以来,第二次‘宫门夜开’了?”
“啊……”陈恪吃惊道:“不会吧?”
‘皇城诸门一待天黑必须关闭,日出之前绝不可擅开’,这是宫里的铁律。官家对汴京城的夜生活望而兴叹,不正是因为他是个每到黑夜,就要被关起来的囚犯么?
然而宫门夜开的后果异常严重,上一次深夜中的开启,断送了太祖一脉的帝系,促成了太宗登基。虽然得益于这次事变,但赵二和他子孙们,都绝不愿同样的剧情重演,所以这条禁令被反复重申。
也正因为如此,宫门夜开被上升到政治高度,牵动着宋朝官员们的神经。
开年上班第一天,就听说昨夜宫门开了,再没有比这更提神的消息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儿?”陈恪追问道:“谁有这么大能耐?”
“是陛下的掌上明珠——衮国公主。”王绎小声道:“以你老婆和公主关系,你应该知道,她和夫家一直有矛盾。”
陈恪不置可否,听他说下去道:“昨天半夜也不知发生了什么,公主竟然驾车返回皇宫,深夜叫开了禁门,至于到底发生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原来是两口子闹别扭,公主跑回了娘家。陈恪不禁微感失望……这算什么大不了的?
但转念一想,这公主的娘家可不是别家,宫门夜开,必然会掀起轩然大波,至少那些御史言官,定会像见了血的苍蝇,一窝蜂涌上去。
“公主如此任性,”想到这,他轻叹一声道:“这下要把家宅之事,闹得不可收拾了。”
“是啊,台谏的那些言官,早就得了信,正在隔壁加紧写札子,准备打这开年第一炮。”王绎撇撇嘴道:“就算不言官的,也大有想凑热闹的人在。”
这很好理解,在大宋朝,你要是没有关系,想快速升官的话,只有靠出名。怎么能出名?骂人,骂名人,骂大人物。
衮国公主是皇帝的掌上明珠,也是他们扬名立万的好靶子。
这时候,钟声响了,百官出待漏院,在宣德门前列队,便见那位驸马都尉李纬,被发跣足,背着荆条出现了。
有蓬乱的头发挡着,他也不消看百官的脸面,便径直往刚刚开启的宫门走去。
太监们稍一阻拦,见其出示了‘驸马都尉’的象牙腰牌,便放行了。
李纬入宫,径直来到福宁殿前,俯于阶上向官家请罪。
这时候,衮国公主已经哭诉完毕,随生母苗贤妃回去歇息了。而半夜惊起、再没合眼的官家,也换好了朝服,准备上朝。
见李纬跪在殿前,赵祯不愿看他,便让胡言兑扶他起来道:“你先回去,寡人要上朝,此事容后再论。”
李纬则惶恐不起、叩首连连、反复说自己‘侍主不周,罪无可贷,请官家责罚。’说着双手举起荆条。
赵祯听了爱女的哭诉,本就一肚子火,只是他深知不能偏听的道理,所以才强忍着不发火,闻言恨恨道:“你赶紧给寡人消失,否则消息传出宫去,就不仅仅是你们两人的事了!”
李纬闻言不禁苦笑,他这副鬼样子,已经被百官看了个遍……()
第三四七章 态度(上)()
不出所料,上朝的时候,便有御史出班询问,昨夜是否宫门大开。
众目睽睽之下,赵祯只好点下头。
“所为何事?”
“这个么……”赵祯面露为难之色道:“此乃寡人家事……”
“天家无私事!”
以宋朝言官的操行,无理尚要争三分,别说还被他们牢牢抓住话柄了。
在众臣追问之下,赵祯只好将衮国公主中夜叩阍,监门使臣通奏之后,自己下旨开门纳之的事情,说了出来。
“敢问公主有何要紧之事,竟要陛下破此非常之例?”言官们追问道。
“这……”赵祯眉头紧锁,转个话题道:“诸位皆有儿女,不妨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的女儿,深夜在外面敲门要见自己的父亲,你们会忍心拒之门外么?”
“陛下身系社稷,”言官们可不吃他这套,大摇其头道:“岂能与臣子一概而论?!”遂于朝堂之上,大谈严格宫禁、杜绝非常的重要性,以及历朝历代的血泪教训。
赵祯自知理亏,耐着性子听他们聒噪半天,待其喷够了口水,方软语道:“只此一次,下不为例,诸位爱卿,咱们议正事儿吧?”
见皇帝又要和稀泥,大臣们哪里肯让,不依不饶道:“宫禁不严、社稷不安,此乃天下头等大事。公主中夜叩阍,监门宦官如何辨明真伪?如此轻易通禀,略无提防。若有匪类趁机作乱,岂不可以直驱禁内,危害陛下?”
“故而奏请陛下,将公主所经皇城、宫殿内外监门使臣。交有司查办。”言官们义正言辞道:“详究其责,严惩不贷!”
好待赵祯这些年为人不错,大臣们手下留情,没有朝他和他闺女开刀,只能拿几个看门的宫人开刀。但所谓打狗欺主,处罚了他们,也就等于给了天家父女一次警告!
然而赵祯没有拿身边人做替罪羊的习惯,摇摇头。明确作答道:“他们是奉皇命行事,寡人的错误,应该由寡人自己承担。”
“陛下如此袒护内宦,定会助涨其轻慢之心。将来定要酿成大患!”
“至少,也是个失察草率之罪!”
言官们的执着,令赵祯大为头痛。只好祭出了看家本领——渊默以对!管你说得天花乱坠,我自一声不吭。
陈恪可见识了所谓的名臣之世,宝贵的早朝时间。竟然用来争执这种事。但官家也是有练过的,顽强的顶住了台谏们的攻势。终于撑到了相公们看不下去,出言把话题引开。
朝会的下半场,讨论的是开年头等大事——河工。
其实河工的问题。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了激烈的争论。黄河随心所欲流淌了三年。修是一定要修的。但是怎么修?是顺着自然形成的二股河修,还是阻塞北流。全力修筑东流,百官对此争执不休。
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再不动工的话,就要等到下一年了,所以开年就议上了。宋朝的本事人太多……至少都自以为学富五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