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宋-第1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经过双方热烈而友好的讨论,并相互理解,最后一致认为,应当把宗室子弟发展和培养四有官员合并于一处发展,联名上书朝廷,请颁布!”

    “荒谬之极!”参知政事宋绶气得下巴的胡子都竖直起来,作为传统的老牌士大夫,宋绶最是痛恨宗室子弟。一方面他们无所作为,朝廷每年却要支出一大笔钱供养他们。另外一方面,朝廷还得为他们的胡作非为擦屁股,仿佛供祖宗那样供奉着。

    这样苦逼的做,为了什么啊?还不是让这帮家伙别出来当官,免得想造反!

    结果你妹的,你这个赵禳也就罢了,一向都不安分,八王爷赵元俨居然都跳了出来。

    其他的那些王爷、宗室子弟都禁不住为之热切。虽然宋朝宗室增长速度恐怖,开国的时候只有二十三人,到了现在已经有一千二三百名人(成年的男子)了。不过也不奇怪,澶渊之盟后,天下承平,而宗室子弟有不能够当官,当猪一样养着,晚上除了造人外,还能够干什么?

    如此庞大的基数,哪怕十取一,也足够叫大半的天下士子断个仕途。本来科举就困难了,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又来一伙分蛋糕的,这叫什么啊?

    同样官拜参知政事的王随苦笑一声,道:“公垂兄,这事情就算反对,也不好办啊!虽然大宋立国已经七十五载,但宗室子弟,仔细的算起来,其实关系并不算太过疏远。这么多宗室子弟支持,官家好意思反对吗?反对了,岂不是叫天下人不耻?”

    宋绶气呼呼的说道:“都怪那长沙王,本官拼着丢官弃职,这次说什么也要去了长沙王这安抚使的乌纱帽去!”

    这样的情况,在衙门各房中不断出现。

    皆因赵禳这太过招惹痛恨了!

    最核心的问题,是允许宗室子弟得到“差遣”,可不是寄禄官。

    得到差遣有三种途径。第一,有人举荐,只有王爷才可以举荐,每年每位王爷有三个举荐名额。不过举荐归举荐,并非一定可以得到实权的,要到官家那里参加考核,视同成绩,刷下一些来。不过举荐了,十有**是成功的,毕竟宋仁宗也要给这些王爷的面子。

    在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宋朝王爵的制度了。宋朝的王爵不是随便封的,除非是赵禳这样,皇帝的儿子才可以得到王爵,不过不是世袭的。要不就是立下偌大的功劳,比如收复燕云十六州,这才有几分可能。

    而不是世袭,那怎么还有那么多王爷呢?宋朝采用一种特殊的制度。比如汉王死了,不是由他儿子继承,而是从这一房的族人,也就是汉王的叔伯兄弟当中挑选贤能的出来,由他继承爵位。

    能够被挑选出来的,那一个不是德高望重,有其他人佩服的品德的?这些王爷虽然实权没有赵禳大,但要比影响力,赵禳真的比不上。

    同样的,这一条法令,这是增加王爷的权力、名声、增加收入的机会。怎么能够不叫这些王爷心动呢?

    第二个途径,就是科举,不过赵禳和赵元俨都知道现在大部分宗室的德行。因为没有为官一方的可能,大部分宗室子弟也就认识字就是了,有的甚至不认识几个字。这样的宗室子弟,推上去和满腹经纶的士子比拼,这不是如同一个手无寸铁的瘦弱少年对上猛张飞吗?

    于是赵禳和赵元俨引经据典一番,这些引经据典的话就不细说了,说白了,就是要给参加科举的宗室子弟加分。在当时没有分数一说的,但文章怎么评分呢?总不能用一句评语来评价吧?这就显得太过含糊了。

    比如这篇文章,我觉得好,评价有新奇。这篇也不错,我评价有魏晋古风。你光看这评语,怎么知道那一个好啊?

    于是有了评级,分为上上,上,中上,中,中下,下,下下这七个评级。无论是县试,还是chun闺,都是通用的。

    而如果是宗室子弟参加科举,无论文章写的怎么样,一律加一等。也就是说,你篇文章写的再差,哪怕是幼儿园的水平,甚至是胡乱涂鸦,也可以得到第六等,也就是“下”的评定。

    如果是“上”的评定,更是可以升为上上,铁定中举的那种。

    当然了,这提议,自然少不得招惹士子的痛恨了。他们寒窗苦读,这些宗室子弟荣华富贵的过来,现在哪怕是一块烂泥,都可以得到他们苦读几年的成果。

    至于最后一个途径,则是进入由赵禳和八王爷联合创办的新书院——国子书院。书院聘请能吏、致仕的地方官员来教导。两年后,毕业的学员将进入各地官府当吏员。吏员虽然不算是官,却可以通过考评等,提拔为官。同时规定宗室子弟的吏员,优先提拔。

    虽然有不少的优待,但赵元俨对此依旧不屑一顾。

    本来赵元俨他是不愿意加上这么一条的。别看吏员在老百姓眼中也许是大官人,但在赵元俨这等贵人看来,不过是比老百姓高级一点的工具而已!没有错,就是工具!连人都算不上。

    只是因为赵禳一力坚持,赵元俨这才勉强答应下来。不过他并不认为,会有几个宗室子弟愿意去当吏员这等没有身份的职业。

    为此赵元俨当了一个挂名院长后,便忘记了有这么一个书院的存在。没有过几年时间,赵元俨便为了这事情,悔恨yu绝了。当然,这已经是后话。未完待续。 

第216章 宗举令() 
第216章宗举令

    不得不说,赵禳挑选了一个好时机联名上奏。李迪被贬谪,吕夷简为了立威,打压和范讽亲近的官员,就连被范讽赏识的官员都不放过。固然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却也叫寻常士大夫心有戚戚,对吕夷简暗生怨恨。

    如果是往日,这也没有什么,时间会消磨一切。现在却不可以,大部分官员对于这事情都颇为暗爽,为此就算上书,也颇有几分出工不出力的态度。而吕夷简更是尚未得以整合其他宰相的意见,更是因为对李迪的陷害,使得吕夷简在宰相那里名声很是不好,谁不怕自己步了李迪的后尘啊?

    万一吕夷简这老狐狸推自己出去承受宗室的愤怒,那自己找谁哭去好啊?

    三月十七日,乌云散去,露出难得的阳光,洒在大地上。chun雨刚刚过去,街道上积着一滩滩的小水,阳光落在上面,宛如一片片金鳞,耀得人眼花。

    赵禳默默从阙月乌骓马上下来,旁边侍卫连忙上前,为赵禳拿下外面湿漉漉的御风斗篷。也不用上前,王珪已经上去,朝守门班直拱了拱手,肃然道:“长沙王求见官家!”

    守门班直连忙应诺一声,当班的请了赵禳到当值禁军休息的房舍内坐着,另外派了快脚的班直,去禀报宋仁宗。

    没有多长时间,那去报信的快脚班直就回来,宋仁宗不出意外的召见赵禳。

    一切都和往常的召见都没有太大的区别,但赵禳不知道为什么,看着不远处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宫殿,精雕细琢的假山,精心照料的花圃树木,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片落叶的御道。心中却有几分空落落的感觉,他感觉到了,自己和宋仁宗之间,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有了一道裂痕。

    抬步走去,宋仁宗在延和殿处,想来是和某个相公就某件重要的政务商谈着。

    到了延和殿,赵禳发现自己想的有些差了,宋仁宗不是和某个相公商议政务,而是被宗室的老人捉住了。

    赵德文等几个宗室长辈,在延和殿内半是哀求半是胁逼的请宋仁宗同意。这里面,自然难免拿了赵禳来当例子了,可以说赵禳是一个非常好的突破口。你皇帝的弟弟都可以掌权了,还支持呢!怎么到了我们这些子孙那里就不给呢?我们也不要什么安抚使的高官,给个知县、县丞、主簿的也好啊!

    见到赵禳进来延和殿后,这些老大人更是高兴,你看这例子都来了。让的宋仁宗更加被动,换在往日,赵禳也许有几分尴尬,但今日不同,宋仁宗开始有意断赵禳的左右臂。赵禳已经知道宋仁宗不知道是在吕夷简这老狐狸,还是什么人的劝说下,开始猜忌自己。

    既然如此,赵禳无论做什么,怕都会给宋仁宗一个疑邻盗斧的样子。反正都会被怀疑,那就索性光明正大的去推动好了。

    “六哥,如果你怕宗室会动摇江山,那么最简单的,宗室不得掌兵,不就可以了?要不然六哥难道宁可信任外人,都不信任自己的亲人吗?六哥你不想想,如果当初京东东路不是臣弟在,得闹腾的成怎么样?要不然也不至于皇兄你换了一批相公后,又不得不换上一批相公!”赵禳一来到,便锋芒毕露。

    赵德文、赵承庆、虢国公赵宗谔等几位宗室长辈立刻张口附和,特别是赵德恭,别看只是个郡公,辈分高得可怕,他是赵匡胤弟弟,赵廷美的第八个儿子,是宋仁宗是叔伯辈。

    见这情况,宋仁宗不得不勉强应诺下来,不过并没有打包票。宋仁宗还是知道在这事情上,士大夫的阻力虽然会因为近日朝廷局势上的变化,从而变得薄弱一些,但薄弱的也有限。别的不说,现在已经有士子在午门外反对。

    只不过是尚未通过廷议,这才没有太过激烈,免得把事情闹得太大,到时候让当今圣上来了个各打五十大板,宗室固然不好过,自己这些士人也好不到那里去。

    待这些老大人走了后,宋仁宗不无埋怨的调侃道:“阿攘啊,今天看来出门没有看黄历啊!可是把霉运都带到朕这里来了!”

    赵禳笑了笑,道:“六哥,这事情不是我不帮你,实在是你也不想想,现在天下虽然看似太平,却出了多少乱子呢?西夏就不说了,前些年京东东路、京东西路又是旱灾又是蝗灾,今年浙江那里还水涝。用人方面,需要用上些亲近的人。”

    顿了顿,赵禳接着说道:“再说了,六哥怕宗室中有子弟琢磨上不应该有的位置,那是不必想太多了。现在宗室子弟有多少人是通文理的呢?十个人里面,能够有五个人,能够把文章写的文理通顺就好了!说要写的不错,估计也就一二人,真的能够参加科举,百中不过四五,再加上有一些无心仕途的。第一次科举人数最多,不过是二十来人得及第罢了!难道六哥连这都不能够忍下来吗?”

    宋仁宗摇了摇头,道:“就你伶牙俐齿!”

    顿了顿,道:“你这道理倒也可以和大夫们说一下!”

    赵禳笑了笑,道:“不仅仅这样,科举从州试开始,再到省试,及殿试,怎么样也需要两年时间吧!有两年缓冲,难道士大夫和士子都不满意吗?连我天家宗室子弟要二十来个官身都容不下吗?”

    顿了顿,赵禳接着说道:“而且宗室子弟每年花费上,都要支出不少!臣弟这固然是开了一扇大门,但何尝不是给了朝廷关上另外一扇大门的机会呢?六哥日后可以限定寄禄官,不必每个宗室子弟身上都挂着好几个寄禄官,每人一个就是了。虽然只是够日子过的不错,但没有才能便是要如此。”

    宋仁宗不愿意赵禳掌握了主动权,微笑着说道:“阿攘你说的也有道理,孟子说的‘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倒是可以用这一处上!也免得日后朝廷出了什么问题,找不出一批忠诚却可用的人来!鞭策一下宗室子弟,对于大宋还是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