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秘作战的特工队。但在他们毫无防范的情况下,以兄弟小队强大的战场突袭能力,通过奇袭消灭他们是有把握的。
因为,地形对安南特工太不利了。
或许是因为在678兵团的主场作战,他们疏于防范,观察哨和暗哨被顺利干掉后,他们藏身于无防范的山洞之内,就成了典型的瓮中之鳖。
如果打,会不会失手甚至被他们咬住,从而陷在这里?会不会有后续部队,会不会因此而打草惊蛇,从而危及纳加小组安全?可如果放过他们,假如他们也是为袭击白星基地而来,兄弟小队行动将受到极大影响,甚至就没有机会再搜寻并袭击地下基地了……
虞松远紧张地思考着,陷入艰难的抉择!
当兄弟小队正在普雷大山下突然遭遇安南特工队的时候,深陷敌后的张五常小队,也正陷入安南特工部队司令部精心为他们设置的丛林陷阱之中。
张五常有过人的战场感知能力,他率小队远离边境地区,一直向安洲方向的大山中潜去。他选择的方向也极有讲究,小队没有顺13号公路南下安洲,而是钻进原始丛林,向勐天府西南方向快速插去。
在安南与澜沧上寮交界的地区,除13号公路两边,其余全部是人迹罕至的原始丛林。几天后,他们越过13号公路,来到沱江边。然后,顺着沱江一路南下。这里山高林密,是动物的乐园。刘卫民是尖兵,庄玉书是后卫,陈乔山与张五常走在中央。
离开勐天府后的第五天晚上,小队在沱江边一个山洞内宿营,夜里两点,潜意识中一股强烈的危险降临的感觉,让张五常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他从地上蹦了起来,一把将枪抓在手里,并反射性地发出命令:“准备战斗!”
连续两天,他都听到了丛林上空传来了引擎的咆哮声。飞机飞得并不高,张五常一听就明白了,那是米-8直升机的声音。安南的军用直升机此时出现在丛林上空意味着什么,他自然清楚。
庄玉书在洞外值勤,并没有发现敌情,从耳麦内听到命令,迅速将周围又搜索一遍。正是深夜,林子内黑黝黝的,什么也看不见。通过夜视镜,只到看到一只穿山甲在不远处挖着蚁穴。
“洞外正常!”庄玉书用喉音报告了他看到的情况。
刘卫民和陈乔山被惊醒,钻出睡袋,迅速收拾好装备,进入战斗状态。
“是不是做恶梦了?”陈乔山闻言,便小声问。
“不,我们被包围了……”刘卫民肯定地说道,又对张五常建议道,“鹭子,需要迅速脱离,否则就来不及了!”
山洞在一个悬崖下边,这里长满茂密的大椿树,很隐蔽。庄玉书隐在一棵大椿树繁茂的枝叶中,虽然找不到目标,但是此时,他也感知到了危险。
小队迅速出发,在黑暗中顺着沱江继续南下。
尖兵刘卫民在前面开道,张五常和陈乔山走在中间,陈乔山难以置信地问,“刚才我们真的被他们盯上了?”
“南山,形势很严峻,我们可能被老对手盯上了!”张五常肯定地说道。
“跟着我们?什么人?”
“从手法看,是空降特工团。此时,他们正在前方某个地方,布好口袋阵在等着我们呢!”张五常说,“老子再给他玩一出金蝉脱壳,拖死他们!”
凌晨四点,他们来到沱江岸边,张五常命令小队停止前进。
沱江两岸方圆几百里,都是连绵的大山和不见天日的原始丛林。当年,M军的落叶剂并未伤害到这里。这片山区生活着十几个苗族丛林部族,他们与山外几乎没有任何联系。除了猎人、采药者偶尔涉足外,只有躲避灾难、战乱的华侨或逃兵,才会进入这里的丛林内生活。
躲在这里,张五常并不怕安南派大军来搜山。
安南军队有丰富的丛林战争经验,袭击发生后,边境必然被严密封锁,如果安南国防部判断袭击者躲进这片山区,最可能的选择是以小部队对小部队。即派出号称“丛林之王”的空降突击旅“飞蝎”小分队,进入丛林来一个“大海捞针”。
这也是张五常担忧的。事实上,张五常的判断完全准确。
安沛、巡教和勐天府三个战略要地被袭击后,安南损失惨重。储备在安沛的战略物资付之一炬,北极熊军事顾问帮助制定的新战役计划“北光-85”已悄然启动,部队已经开始集结,但却无力付注实施了。躲藏在云窠基地的821特工部队的七连,也随着基地一起灰飞烟灭。
大袭击使安南再一次举国震动,黎笋震怒之余,指命国防部和特工部队司令部,派出万能的丛林“飞蝎”,务必于春节之前,限期找到仍然躲藏在安南境内的中国特工。
几天后,情报已经证实,袭击者除一部分抢了一架飞机逃出境外,并坠毁在金三角丛林。而另一部分,却消失在安北的丛林之中。
空降突击旅是安南特工部队的王牌,这是一支机械化程度相当高的特种作战部队。它下设3个特工营,每个营又下设4个特工连。每个特工连不仅可以独立深入敌后作战,而且还可以配属其他大军团协同作战。
空降特击旅的战斗人员全部选自其他精锐部队的“兵王”,或安南国内各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些精兵经过残酷的训练后,主要从事敌后情报收集、战场战术侦察、破坏和捕俘等。在空降突击旅内部,经过更高规格的选拔,精选出一批全能型战士,组成了一个密级更高的连队,它就是安南全军引以为傲的“飞蝎”小分队。
安南虽然与中国纠缠不休,但其军队的灵魂,其实都是中国的。组建“飞蝎”部队,主要是受中国“幽灵”部队的启发。“飞蝎”部队人数很少,仅有约四十余人,部队的训练、作战情况,一向不为外界所知。
这支小部队虽然隶属于国防部特工司令部,但却受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直接掌握。从1970年组建开始,就一直秘而不宣,从无为外界所知的战绩。但M国人却把诸多失败,都记在它的头上。1979年,中国和安南两国发生边境大战,“飞蝎”部队在丛林中给中国各支执行穿插任务的参战部队,造成很**烦。
但大战之后,这支部队折损过半,战死者达23人。从此,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内,“飞蝎”一直在舔伤口。
此次,“飞蝎”派出了两支小队,一支被空投到了洪沙瓦底的金三角,与678兵团一起追踪逃到金三角的袭击者。另一支小队,则由连长武秀亲自带领,乘直升机在这片丛林上空巡逻了三天,然后机降在沱江岸边。
武秀是安洲人,对这一片丛林极其熟悉。他带着一架米-8直升机和十二名勇士,在沱江岸边一个叫水头的山涧内,秘密建立了基地。1970年,年仅15岁的武秀,因作战勇敢,被作为侦察兵苗子派到中国昆明,在中国陆军第13军受过完整的侦察兵训练。
回国后,武秀成为“飞蝎”部队的种子士兵之一。1979年边境战争中,“飞蝎”排以上军官除武秀外全部战死。战后,武秀受命重新选拔士兵重振“飞蝎”。经过几年的卧薪尝胆,“飞蝎”重新兵强马壮。
武秀出自军人家庭,他的父亲,便是越战中战功赫赫的126水上特工团的团长武魁。此时,武魁已经官拜少将,并担任安南特工司令部主管作战的副司令。在大袭击发生之后不久,他便已悄悄躲到老家安洲,住进老宅里。
在沱江岸边建立前进基地后,武秀又在他的老家安洲县城,建立了后方基地。并从空降突击旅调来一个排的士兵,一个班驻守安洲后方基地,并负责父亲武魁的保卫工作。另外两个班,则驻守沱江岸边的水头前进基地。
与特工司令部的判断一样,武秀也判断此次大袭击,目的是摧毁“北光-85”作战计划。只有中国人才会异想天开,并能神不知、鬼不觉地隐秘完成如此庞大、繁琐的袭击任务。
他在中国受过训,他太了解中国人了。父亲武魁和他都不想大海捞针,到丛林内去和老师斗法。他选择守株待兔,一边严密封锁边境,一边在丛林深处悄悄扎下钉子,让中国人自己送上门来。
重兵防守,他虽然不相信东躲西藏的中国人敢来袭击他的水头基地,但还是在方圆几公里的范围内,全部建议了防御设施。为确保行动持续性,他甚至调来了四名维护机师和部分装备到安洲,决心用中国人最擅长的持久战,最终战胜中国的“超级战士”。
基地稳固后,他开始带着他的小队,消失在茫茫的原始丛林之中。
……
张五常正在向武秀的口袋阵一步一步接近的时候,虞松远已经下定了作战决心,准备一口吃掉懵懵懂懂闯进战区的678兵团部的这群特工。
678兵团常住澜沧,如果他们能准确判断普雷大山下为白星基地,可能早就踏平这里了。虽然他们派出的是一支人数众多的作战分队,但从他们的行动看,他们仍然带有搜索和侦察的性质。因此,隐秘吃掉它,短期内不会惊动678兵团。
skbshge
第五十七章 恐怖蚁族()
“刺客、天遁,搜索山坡的另一面,寻找并控制可能的洞口。巫婆控制这个洞口,防止有漏网之徒。”
完全躲藏在山洞之内。虞松远咬牙下定了决心,争取抓住这有利的态势,利用这些特工毫无戒备的疏漏,在山洞内解决掉他们。
林柱民和林涛顺着山涧,快速向山坡的另一面潜去。
这里树高林密,遮天蔽日。只要山后有出口,就一定会派出暗哨。两人交替掩护,仔细搜索着丛林内每一个植丛、每一棵大树的树冠。但搜索完整个区域,也未见潜伏哨的身影。忽然,林柱民悄悄拍拍林涛的胳膊,自己先哑然笑了。
原来,这是一棵粗大的大榕树,潜伏哨正是设置在山崖顶上这棵榕树上。这狗日的怀里抱着枪,将自己固定在粗大的枝桠上,睡得正香。林涛瞅着,忍俊不禁,咧嘴笑了。确定仅有一名潜伏哨后,林柱民举起****,“噗”地一枪,正中其脑袋。
可怜这名安南的丛林特工,为自己的大意付出了代价。他就象一只沉重的大面袋子一样,睡梦中进入天国,尸体“扑嗵”一声坠落崖下。
整个山涧和山坡上,都被茂密的林木和竹林覆盖着。清理完潜伏哨,林涛警戒,林柱民开始仔细搜索灌木和藤蔓下面。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一片山崖下,找到了十分隐蔽的洞口。
林涛和林柱民离去后,刘国栋向巫婆做了一个手势,示意她注意安全。然后才小心翼翼地掀开覆盖洞口的植物,悄悄钻进洞去。
洞内一片黑暗,他戴着夜视镜,紧贴地面,匍匐前进。山洞有些地段很窄小,人无法站立行动,只能躬身一点一点地潜行。进去约有七八十米,山洞转了一个大弯,突然一下宽敞起来。里面有了光亮,还传出人说话的声音,水流的哗啦哗啦的流淌声。
刘国栋小心地停住了,前面出现一个断崖,崖下是一个大洞穴,洞穴空间足有二三百平米大。他此刻正在悬崖顶上,断崖约有五六米高。断崖下方,一条小溪正淙淙地流淌着。一条绳梯,通向悬崖下方的平地上。
叹为观止!刘国栋在心里感叹了一声。
南亚丛林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