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彦听了点点头,这历代大兴土木,必然劳民伤财,他很担心这一点。
按着游友伦的做法,他现在并没有扰民,只是加倍的伤财,但这些钱财也没什么好心疼的,百姓有了钱,武昌的商业也就盘活,有利于商业的繁荣和发展。
不过这百姓改种棉花,是怎么回事呢?王彦皱了下眉头问道:“粮食乃国之根本,武昌百姓怎么改种棉花呢?”
游友伦微微一愣,“殿下,此种风气在去年便已经兴起,今年二月时,官府做了统计,武昌府三成的稻田,已经改成棉田了,荆州、岳州等地也差不多如此。”
一旁的陈永华,见游友伦没说出一个所以然来,便接话说道:“殿下,宋时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语,但到本朝便成了湖广熟天下足,这其中的转变,就是因为江浙一带成为本朝的棉纺织中心,民间种棉花比种稻米更划算,所以江浙普遍转种棉花,本朝的种粮的中心,便开始往湖广移动,而此时江南在满清手中,洪贼又将棉田改为稻田,本朝商贾欲纺织棉布贸易,但民间缺少棉花,很难买到原料,从而使得棉花价值走高,百姓见有利可图,自然改种棉花。”
经过他这么一说,王彦立刻就明白了,但他心中的忧虑却没有消除,反而更胜,他脑海中立刻出现一副现在的大明版图,寻找可以取代湖广的产粮之地,但他脑中搜索了一遍,却悲观的发现,根本没有足以撑起大明的粮仓。
这要是都盲目的种棉花,那还得了。
陈永华见王彦表情严肃,猜到了他的想法,连忙说道:“殿下,南洋啊!”
王彦听他一说,眼前一亮,他从经营粤地开始,每年都会向南洋买粮,那地方一年三熟,真比起来,湖广都比不过,但南洋诸国毕竟是外邦,让他们掌握大明的粮食命脉,王彦只觉得卵子被人捏住了一样。
“这粮食乃国家根本,还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比较好。”王彦沉吟一声说道。
陈永华笑了笑,“殿下不是设立了理藩院吗?而且水师现在正联合藩属攻打占城,这些契机都可以利用起来,加强本朝对藩属的控制。”
几人正说着,这时一支骑兵忽然疾驰到了高地下面,一员将领急匆匆的下马,跑了上来,单膝禀报道:“启禀殿下,何总督让末将请殿下回城,说是鲁监国派使者过来了。”
感谢云青青兮欲雨u的五百书币,每天都是最后一天的打赏,感谢两眼发呆,书友160321的月票,感谢大家订阅、推荐
(本章完)
第694章 再见张煌言()
战马急驰,飞速穿过城门,转过几条街道后,在湖广总督府衙前停下。
一名士卒忙迎接上,一把抓住战马缰绳,王彦不待停稳,便利索的翻身下马。
这时从府衙中迎出一人,却是何腾蛟的庶长子何长生。他前些日子刚满十五,行了冠礼,托王朝聘取了个表字文佐,然后又定了陈邦彦的小女儿为亲。
何文瑞死后,何腾蛟的精力便放在王彦和这个以前不太注意的庶子身上,一心想用不多的时光,将其培养起来,但何长生前十多年都过得比较糊涂,在家中不受重视,也没被培养,秉性基本已经定型。
“殿下,请跟我来,众位大人都到议事堂了。”何长生有些怯怯的行了一礼。
王彦对这个二舅子笑了笑,“有劳文佐引路。”
当即王彦便带着游友轮等人一起跟着进入总督府,路上王彦又与何长生说了几句勉励的话语,但何长生显然不太开心,说何腾蛟对他太过严厉,他有些吃不消了。
这前十多年不重视,忽然一下重视起来,提出各种要求,何长生才刚满十五,不适应也很正常。
到了议事堂外,王彦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有什么苦闷,别人不好说,你可以去王府找你大姐倾诉。”
说完王彦便拉着下摆,跨过门槛,进了大堂,何腾蛟、陈邦彦、严起恒等人都在。
众人齐齐起身行礼,“参见殿下!”
王彦边走向大堂中间的正座,眼光便扫过堂内之人,见站在右边躬身行礼的正是鲁藩的兵部侍郎张煌言。
王彦在主位坐定,然后挥手道:“诸位都座吧。”
“谢殿下!”众人与跟着王彦进来的人,便在两侧座好。
这时王彦便直接进入正题道:“张侍郎,上次两家合力封锁长江,虽然最后被洪承畴击破,但总体而言两家合作还是十分愉快。不知道张侍郎这次前来,可有什么大事?”
张煌言站起来,行礼躬身,然后说道:“殿下,之前封锁长江,将建夷南北分隔,使南方的米粮无法运到北方,江淮山东因此群雄并起,使得建夷北方糜烂,而今漕运恢复,建夷有了粮草,正纠集大军扑灭两淮山东的义军,好恢复元气。殿下手握数十万雄兵,岂可坐看义民流血,正该趁着建夷尚未平定义军时,发兵攻打江南,不给建夷喘息之机。”
两淮的情况,王彦并非一概不知,早在一月间时,就陆续有两淮的义军逃入湖北,前不久就有义军首领丁维昌中了清兵埋伏后,领着三百多残兵逃入湖北,此外还有谢迁的使者,这些都让他获取了许多消息。
这些人大多张口就求王彦发兵救援,张煌言的说法却高级一些,想让王彦发兵,又不想己方身份坐低,似是寻求合作的姿态。
王彦没有立即答复,因为他并没有做好出兵的准备,他看了看张煌言道:“鲁王是什么意思,已经发兵了吗?”
这次王彦在武昌建藩,最高兴的怕就是鲁王了,他们明知道隆武朝廷再与满清谈和,却明目张胆的拉王彦去打满清,其中未必没有在王彦与隆武之间再添把火的意思。
张煌言拱手回道:“鲁王殿下已经发兵,现在正与多铎激战于扬州。现今建夷主力都集结在扬州和淮安两处,西线空虚,殿下正好趁虚而入。请殿下发兵会猎南京,就是鲁王殿下的意思。”
已经打起来了。
王彦心中迅速思索,以鲁王的兵力,应该不是清兵的对手,如果他不发兵,鲁王估计要再次饮恨退入大海。
这些年来,鲁王数次想反攻陆地,最高潮时发起了数万义军,但最终都因为势单力孤,无奈退回大海。
看来这些挫折没有使他屈服,反而便加坚毅起来。
眼下清兵西线空虚,确实是进攻的好时机,一来可以帮帮鲁王,毕竟当初王彦发动楚赣大战时,鲁王也在浙东发动了起义,帮他拖住了清兵。二来就算打不到南京,他也可以乘机干一票便缩回湖广。三来就是干扰满清,使得满清没有喘息的时间,疲乏满清。
王彦想了一会儿,抬头再看着张煌言道:“此事重大,张侍郎容本藩与幕府商议商议,改日再给答复,可好?”
这么重大的事情,不可能随便拍脑门就定下来。
张煌言躬身道:“兵贵神速,还请殿下早日定下来。”
王彦随即吩咐道:“来人,带张侍郎先去驿馆歇息。”
张煌言躬身后退几步,然后转身大步走出大堂,跟着在外面等候的小吏离开。
等他走后,王彦忽然开口问道:“吴大人,派往西安的人是否传回了消息?”
王彦一直在准备攻打江南的事情,但是因为他自身战略转向的问题,许多准备工作都缓慢下来。
整个隆武三年底,天下的时局发生了许多变化,大明和满清都是如此。
天下一强两弱,两弱必然走向联合。
早在去岁年底,王彦知道豪格据川陕自立后,便有意与他联系,而豪格在面对多尔衮的威胁下,也希望同南明暂时和解,缓和关系。
今年一月时,豪格的使者便先到了武昌,正是王彦的老熟人韩昭宣。
王彦见他时,其已经恢复汉家装束,言豪格以废剃发令,希望与王彦休战。
王彦之前与众幕僚的商议,便是唆使豪格称帝,将他与多尔衮的矛盾,提升到他与顺治与整个清廷的矛盾,使得两方彻底分裂,无法和解,以此来分化满清实力。
韩昭宣的到来,正中王彦下怀,王彦当时也表达了停战之意,并派遣官员前往西安,了解豪格的动向,等缓和西面的威胁之后,才好把注意力放到江南。
这先稳住豪格,便是王彦东下战略的一个准备,只是最近诸多事情繁忙,他便少有过问。
吴晋锡现在是藩国的礼部尚书,他听王彦问起,忙起身回道:“回禀殿下,前几日就有消息传来,说是豪格与吴三桂西征,击败了盘踞在青海的和硕特蒙古,顾实汗已经臣服于豪格,而豪格并未班师,似乎有意继续征伐盘踞于柳城、哈刺火州的土鲁番。”
感谢黑夜的388,唯独爱昵→飞,来给爷笑一下的打赏,感谢寿州梁四郎!yeye业的月票,感谢大家的订阅,推荐。
(本章完)
第695章 决定发兵()
豪格居然征服了和硕特蒙古,还要打吐鲁番,看来他目前的战略是向西发展。
这表示着至少短期内,王彦在西线的压力,将大大减轻,这正符合他的心意,但也并不能因此而放松警惕。
豪格若是强大了,肯定也会生出南侵之心,毕竟相比于西边的沙漠,中原大地更适合人居住,更能引起他的野心。
王彦想了想对吴晋锡道:“现今豪格还是比较依靠孟乔芳、吴三桂、韩昭宣这些汉臣,但是一旦他征服和硕特、吐鲁番、甚至是叶尔羌汗国后,有这些异族加入进来,或许局面会有所改变。吴大人近期要多派人与韩昭宣等人接触,趁着这些汉臣还说的上话,唆使韩昭宣等人趁着豪格得胜,尽快劝他建号称帝。”
豪格现在割据川陕,他的矛盾主要还是与多尔衮的矛盾,如果多尔衮下台,或是死了,豪格还是有可能与顺治、布木布泰达成和解,但他要是称了皇帝,那就彻底没有回头路了。
吴晋锡听了王彦的话,躬身道:“下官知晓了,近期会再派人前往西安。”他停了一下,却又行礼道:“殿下,下官以为豪格即便征服了叶尔羌,内部的汉臣或许并不会失势,那叶尔羌不比蒙古,信奉的并非黄教,与中国与建夷信仰皆不相同,而相比之下,中国与建夷的差异要小于建夷与叶尔羌的差异,下官认为豪格还是需要汉臣替他压制叶尔羌、吐鲁番等外藩。不过豪格内部汉臣的实力过于强大,对于本朝或许并非好事。”
汉人心中多有天下的情结,眷恋故土,在意自身的身份,是中华还是夷狄。
现在豪格实力不够,他们现在只求割据,可要是实力一旦壮大后,最先唆使豪格争天下的人,必然是这些汉人,这就像当初洪承畴、冯铨等人最先支持多尔衮攻打弘光朝一样,是一个心理。
总不能到死的时候,身份居然还是个夷狄小国之臣,那有什么脸面在地下见人。
王彦懂吴晋锡的意思,时势本就变幻无测,就像他与隆武,当初多么和谐,现在却搞成这样,典型的可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但他却不能因为今天,就否认当初拥戴隆武是错误的。
还有现在的鲁王,与他合作多次,相处还算融洽,但王彦可以预见,一旦鲁王势力做大,多半也是要与他翻脸的。
这是人性使然,天下间能共患难的多,能共富贵的少,从古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