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观生有些失神的回到广州,然后立马传令潮汕地区,严密封锁从福建来的通道,做好迎击清兵的准备。
一时间,广州城内,快马四出,带着闽中之变的消息,传往湖广、广西,并有大批哨探进入福建,打探皇帝的消息。
如此几日之后,虽然苏观生对消息进行了封锁,但闽中之变的消息还是如长了翅膀一样,在短短数天时间内便传遍了两广之地。粤桂之地,无不为之震惊,官绅百姓痛斥郑芝龙丧心病狂,卖国卖君,号召天下人共讨之。
消息之所以泄露,是因为大学士何吾驺与圣驾分离,回到了广东。
他本来患有足疾,在随同陛下奔逃的过程中,又坠马受伤,不能跟随队伍继续前往江西,便被家人从小路带回老家广东。
之前苏观生已经将闽中之变的消息,传递给了各地督抚,但信息中说陛下已经移驾江西,但这次何吾驺带回的消息则是,清军在汀州追上圣驾,御林军右都督王元章率五千兵马,与清兵激战,副将周之藩、将军熊纬战死,帝妃沈嫔、陈嫔失散,大臣、公卿死伤甚众,王元章紧紧带着一千残兵,护卫陛下、皇后、太子逃往江西。
这个消息一传开,整个两广立马动荡,因为天子的安危,已经不确定起来。
广州,布政使衙门,广东巡抚顾元镜匆匆来到布政使官房。
自从王彦入粤之后,顾元镜便被架空,基本不理事,王彦入楚之后,广东的权利则转移到布政使苏观生手中,这次他来布政使的府邸,便是苏观生相召。
这时侍卫见顾元镜到来,连忙禀报,“阁部,顾抚台来了!”
?“请进!”房间里传来苏观生的声音。顾元镜快步走进房间,只见朱聿鐭也在房中,他连忙躬身施礼道:“臣参见唐王殿下!”
闽中之变的消息已经传便两广,唐王一行留在船上也没有作用,苏观生遂即将唐王等宗藩,接入广州。
苏观生忠于隆武,所以对于朱聿鐭天然的亲近一些,便将布政使衙门的后宅,让出来给唐王居住。“顾抚台请坐!”
朱聿鐭微微抬手,应对从容。顾元镜闻语,又向苏观生拱了供手,才坐了下来。他早以听说了闽中之变,只是粤地之事,一向都是苏观生做主,他不明白,苏观生,有什么大事,一定要找他商议。
苏观生仿佛明白他的心思,遂即有些严肃的道:“福京失陷后,郑国姓被其母田川氏放出,收拢了一些福京的溃兵,又带领一些郑氏旧部,南下入海进入金门,锦衣卫同知王子龙,投入郑国姓麾下,昨日他只身来到广州,给本官送来了一个情报,清贝勒博洛以遣清将佟养甲、李成栋为先锋,率领两万兵马,准备进攻广东。”
清兵这么快就要攻打广东,顾元镜吓了一跳,广东原本是南明腹地,根本不用担心清兵攻击,所以王彦几乎将所有的精兵,全部带走。
虽说王彦还留有万把军队,可那都是新募之兵,训练才半年时间,根本不堪重用。
广东还有编练十万府兵的计划,可连募军都没有得道充足的训练,何况是亦兵亦农的府兵呢?
归根结底,还是时间太短,短到没有给广东发展的时间,区区半年,能打下的基础实在太过薄弱。
顾元镜不管粤地事物很久了,但也明白眼下所面临的危机,于是说道:“殿下与阁部找我来,是要商议如何抗击清兵吗?”
“算是吧~”苏观生闻语,微微点头道:“如今清兵压境,而广州人心动荡不安,陛下的情况我等又无从得知。我与唐王殿下商议,有意拥戴殿下为监国,以此来稳定广州人心。若陛下安然无恙,那我们便去监国之位,若万一陛下落入清廷之手,我们则引用兄终弟及,拥殿下登基,竖起抗清大旗。顾抚台也是封疆之吏,朝廷重臣,所以想问问你的意见~”
如果清兵真的攻入广东,以现在广州人心涣散的情况,确实难以坚守,如果拥唐王监国,的确可以鼓舞士气,而且只要不称帝,今后也有回旋的余地。
顾元镜思考片刻,遂即点头道:“我赞同阁部的策略~”
苏观生闻言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不是科举出生,没有进士功名,所以虽得到隆武帝的信任,但始终不能融入诸多大学士中去,在政治上缺少盟友,能得到顾元镜的支持,会给他提升不少声势。
这时三人就对抗击清兵,以及监国之事进行商议,然而外面却忽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有人在外面急声禀报,“启禀阁部,岩野先生有急事求见!”“请先生进来!”苏观生眉头一皱道。
陈邦彦进得屋来,向唐王以及两位部堂行礼,苏观生见他脸上漏出慌张之色,不禁问道:“出什么事了?”
陈邦彦缓了缓,开口道:“瞿式耜、丁魁楚派使者到肇庆,准备拥立桂王监国了。”
一时间,官房里十分安静,苏观生不禁站起身来,负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唐王见此,一阵沉思之后,沉声说道:“本王知道苏阁老对陛下一片中心,想拥护我唐藩一脉,但就血统而言,桂王乃神宗的子孙,远比本王的血脉亲近,而且早在安宗皇帝之时,便有大臣拥立桂藩。今我若监国、桂王亦监国,则难免同姓相争,自乱阵脚也。”苏观生闻唐王之语,不禁停下脚步,长长一叹,而后向唐王作礼道:“殿下深明大义,不过桂藩要监国,必须移跸广州,以稳定两广人心~”
(感谢滋野三郎未裔赠送章节~求大家支持,评论~)
(本章完)
第334章 难民潮()
七月底八月初,尽管中原大地连连干旱了十几年的恶劣气候有所好转,但对于隆武二年的鄂西北之地来说,却是前所未有的灾难。
同陕西、河北的天灾不同,鄂西北却是实实在在的人祸,从甲申年开始,先是顺军过兵,清军尾随而来,然后明军又接着收复失地,再到这次明军与清军的襄阳大战,使得鄂西北的生产彻底破坏。
古语云,“匪来如梳,兵来如篦。”
湖北之地,几乎每年都会遭受兵祸,地方上连连的征战,使得田地基本荒芜,百姓无以为续。
清兵占据湖北之后,也没有进行恢复生产,这也是当初陈子龙袭击苏州,夺取了清廷要运往湖广的粮草后,勒克德浑立马退回武昌的原因。
湖北没有可征的米粮,清军必须从江南运粮,而当江南的粮食供应不上之后,佟养和为了收缩实力,固守武昌又对湖北诸府进行了一场搜刮,甚至夺走了百姓的口粮。
百姓没了口粮,只能将种子也给吃掉,再加上今岁的夏种,明清之间发生大战,夏种被兵祸打断,秋季基本颗粒无收,使得百姓立马断粮,陷入绝望。
除了粮食断掉了之外,清兵大掠鄂西北,也给湖北的百姓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无数百姓在襄阳一战中被清军当做炮灰,而丧失性命,无数村落被清军焚'毁,口粮被夺,使百姓失去了生路。
在绝望面前,席卷鄂西北四府三十余县的近百万难民,开始求生大逃亡,难民逃亡方向并不多,北面、东面是清军占领之地,去了没用,西面大西皇帝正与清军打的天昏地暗,难民只有往刚刚被明军光复的武昌府逃。
相比于清廷和张献忠,难民们还是选择了官府,他们跑到省城,难道总督和大官们也不管子民的死活吗?怀揣着一份希望,近百万的难民朝着武昌的方向涌去。
此时襄阳之战已经结束,吴三桂、阿济格退回汉水北岸之后,与明军隔江对持几日,便拔营返回河南就食,王彦在得到探马的确切消息之后,遂即让郝摇旗派部众渡江占据新野,扼住要道,留郝摇旗、马进忠等何部官兵,在鄂西北之地,他则带领只剩四成兵力的高一功部,带上从汉中撤出的贺珍、孙守法部,沿着汉水返回武昌。
大军所过之处,一片荒凉,襄阳一战清兵对湖北的伤害,至少要用二十年,才能恢复过来。
军队顺流而下,而在短短的半个月时间,涌向武昌的难民就达六十万人之众。
王彦见此,心中一阵庆幸,提前结束了襄阳之战,不然时间一久,恐怕整个湖广都会被战争带来的伤害拖垮。
看着从郧阳、德安、襄阳、承天、荆都司,等地逃出的百姓,在官道上络绎不绝,他们扶老携幼,挑着担子,拄着拐杖,苦苦前行。
何腾蛟占据武昌之后,满怀欣喜,但随之而来的难民潮,又让他不得不感到一阵慌张。
他要经营湖北之地,可不能让湖北的百姓都饿死,没有人,就不能收税,募兵,他作为湖广总督,却不能不理会。
乱世,粮食就是人心,何腾蛟虽然贪图小利,但面对汹汹而来的近百万难民,他也不得不将他从武昌得到的几十万石米粮,拿出来赈济难民,并派遣麾下幕僚,前往长沙找堵胤锡借粮。
奔向武昌的难民,过了汉川县后,沿途开始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赈粥大棚,大棚内有忙碌赈粥的士兵和官员,难民们终于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粮食就是人心~
粥棚就是希望,也让难民们知道了官府的态度,于是难民继续向南,汇集到武昌对岸的长江边上。
在长江北岸,难民被江水阻隔,沿着江堤的旷野里布满了一望无际的草棚,绵延数十里,已经汇集了六十余万灾民。
王彦率大军返回武昌之后,原本准备立即出兵南下江西,但却因为难民的问题,不得不延迟出兵。
原本武昌城中有清兵搜刮而来的四十万石粮草,王彦可以先借一点,用来出兵江西,但现在难民涌向武昌,何腾蛟反到要向他借粮了。
王彦以为湖南今岁大熟,他就不用担心粮食的问题,但现在看来,恐怕粮食还是不够,甚至要从粤地运粮过来,才能渡过眼下危机。
时间已经到了八月,难民想要恢复生产,至少需要等到来年,播种夏收之后,而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耗费的钱粮,对于本就不富裕的大明而言,无疑将成为天大的压力。
经过这次湖广之战,王彦兵马已经缩水两万多人,特别是高一功部几乎损失了六成之多,已经没有再战之力。
王彦遂即将兵马进行调整,将汉中义军编入忠勇、忠贞两军之中,稍微补齐差额,而已经被打残的高一功部,以及将要编入后勇营的王氏三兄弟,则率部开往长沙修整,并派遣陈弘绪前往湖南招募新兵。
此时王彦身边留下的忠勇、忠贞、督标虽然仍然不满员,但在吸收汉中义军之后,兵力达道六万,得到一定的恢复。
这时六万大军都先后投入到救灾行列之中,为难民搭建草棚和帐篷,维持治安、秩序,然后进行一些操练,稍微进行修整。
王彦则休书堵胤锡,让他远送一批粮草过来,并再次借调满大壮的水军,征调船只,准备进攻九江,打开通往江西的通道。
这时王彦一边筹备南征江西之事,一边与何腾蛟商议赈济难民的策略,以及部署湖广今后防御清兵的计划,可谓忙得不可开交。
姜曰广曾对王彦言,清兵已经后续乏力,王彦本想有所作为,但难民潮的发生,以及湖北生产的破坏,却使得明军也丧失了发动大型战役的能力,将再次转入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