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猥琐男:谢谢夸奖!哎!人长的帅了就是麻烦!
珍珠:吆!这星探怎没发现您啊?真是埋没您了。不过我更看重人的内在素质。
猥琐男:要说内在的,那可更是我的强项,我呢,知识要比博士多,水平不比教授差。
珍珠:您赶紧打住,我有些受不了了。
猥琐男:我说的都是真的,你要相信我,要不我们一起出去让你亲眼见见我就知道了。
珍珠:出去还是免了吧,就算我相信你好了。
猥琐男:听说你是才女,那你送我一首诗吧。
珍珠:好吧。打油诗成不?
猥琐男:只要是写给我的,什么诗都行。
珍珠:听好了:为什么天空这么黑,因为牛在天上飞。为什么牛在天上飞,因为你在
地上吹。
猥琐男:不要那么看不起我嘛!以你冰雪聪明的头脑,和你那双慧眼,难道不能感觉到几年以后我必定是一颗苍天大树吗?
珍珠:我相信再过几年年,你一定就长成了参天——大葱。
就是这么一段看似简单的对话戏,就让第一次做导演的范弩伤透了脑筋。做过几次客串的猥琐男扮演着曹东倒是轻车熟路,表情和动作都很到位。而偏偏范弩看好的汪明荃始终进入不了状态。她不是被台词逗笑就是被曹东夸张的表情和动作逗笑。第一场戏就遇到如此麻烦。
在一旁观看的谭家宝看出了问题的所在。这个曹东和汪明荃一起,反差的确太大了。汪明荃青春逼人,美丽无双。而曹东长得实在有些怪异,不止尖嘴猴腮,而且嘴角边上还长着一颗黑痣,黑痣上有一根长毛。说起话来,那根毛一动一动的,神情非常滑稽。
这个人很有喜剧天赋,就长相,他与葛优有的一拼。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就没有他的影子了呢?上一世做过医生的谭家宝看见他那颗大黑痣的时候心里就有一丝奇怪的感觉。于是他把范弩叫来说了几句。
范弩顿时明白过来了。他走过去要化妆师给他把那颗痣遮掩起来了。这一次汪明荃表现得很到位了,她把少女等待梦中情人的那种淡淡的忧伤情愫慢慢地向曹东恶作剧般的嘲讽的过程转变,表演得十分自然,所以这一次顺利通过。
曹东只有这一场戏,拍完了,所以他立即准备离开。
“曹先生,请借一步说话。”谭家宝叫住了他。他仔细看了他的脸部,然后说:“曹先生,你的那颗痣已经快三年了是吗?是在这半年开始长毛的,是吗?”
“是啊,小孩子,你怎么知道得那么清楚?你是不是也觉得这颗痣挺好玩?你也喜欢我这颗痣?”曹东笑呵呵地说。
谭家宝摇了摇头说:“我不喜欢,一点也不喜欢!我奶奶是医生,她有一个病人与你的情况很相似,痣长毛一年后就挂了。所以,你一定要去医院好好检查,并且把这颗痣除掉。如果有什么不便,可以去找范导演。”
曹东从来没有看见过一个小孩子说话这么笃定,谭家宝的眼神和语气让他相信了。他收拾好东西,怅然地对谭家宝说道:“谢谢你,我马上去医院。”
谭家宝不知道的是,他的这个善意的举动,竟然真的救了这个人,并且他无意中为歌坛成就了一名丑星,当然这是后话了。
这时,范弩他们开始拍摄第二组镜头……
第16章 《明报》三巨头()
《明报》大楼,金庸办公室里,金庸的大班台上放满了书和文稿,墙壁周围也全部都是书柜,书柜中整整齐齐地装满了各种书籍。
金庸端坐在大班椅上,神情严峻地注视着他对面的两个人。他左手边放着5本书稿,右边却是拿着一本明报出版社曾经出版的《七杀》。
在金庸的对面,坐着沈宝新和潘粤明。沈宝新与金庸年龄相仿,都是40岁出头,他是《明报》的另一股东;而潘粤生却还只有30多岁,他是《明报》的主编。这两个人是《明报》的重要人物,也是金庸的左臂右膀。
“我花了6天时间,终于读完了这5本小说。以我的眼光来看,这五本书的作者,就是《七杀》的作者!我想,这决不会错!”金庸讲话很慢,似乎每个字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才说出来的。
潘粤明也感慨地说:“我早就读完了这5本书稿。呵呵,这5本书无疑都是宝贝,我们《明报》和明报出版社又有得赚了。”
“问题是,我们该给这个‘唐嘲’多少稿酬呢?连同《七杀》的稿酬与版税一并给他吗?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啊。”沈宝新似乎有点担忧什么,他叹息一声道:“宝贝是宝贝,但是这宝贝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太昂贵了。其实,我也看出来了,《七杀》的作者就是唐嘲。他……现在是来向我们讨债来了。”
金庸沉吟了一会儿,然后又慢条斯理地说:“该还的,终究是要还的。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明报》发展这么迅速,这本《七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沈宝新和潘粤明都不说话了。他们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几年前。
1959年5月,金庸出资8万,沈宝新出资2万,共同创办了《明报》。《明报》创刊初期,沈宝新管营业,金庸负责编务,潘粤生作他们的助手。尽管他们不断更改副刊内容,改变新闻路线,金庸更是抱病撰写《神雕侠侣》,但是《明报》还是一步步滑向“声色犬马”之路,销量在千份之间起伏,第一年就亏空严重。《明报》的老员工都记得他当年辛劳的身影,一方面经常要通宵写稿,另一方面又为经济问题苦恼不已。有一段时间他要靠典当来维持《明报》。
6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的政治变局为金庸的出人头地提供了机会,金庸拯救《明报》也靠的就是这个时候的社论,特别是1962年“难民潮”事件的报道社论。1962年,受“大跃进”影响,内地有大批人员偷渡香港,被香港警方堵截于上水梧桐山。由于事件敏感,《大公报》、《文汇报》等报都不予报道,《明报》却“莽莽撞撞”,大声疾呼,从是年5月12日起,几乎每天都作头版全版报道。
也就是在那时,在梧桐山上,一个难民交给金庸一本叫做《七杀》的手抄本。金庸连夜读过这部小说之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果断出版《七杀》。
也许《七杀》是大陆头号“禁书”的缘故,《七杀》一经出版,3万册在香港3天时间就销售一空。他们接着印刷了好几次,把《七杀》销到了台湾、南洋。然后又翻译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及日文,向全世界销售。
《七杀》一本书就让《明报》赚得盆满钵满。《明报》迅速走出困境,并且得到了飞速发展。五年间,《武侠与历史》杂志、《明报月刊》、新加波和马来西亚的新加坡《新明日报》、《明报周刊》、《明报晚报》、《野马》杂志和《华人夜报》相继创刊。1966年下旬,《明报》通过银行按揭,用六百多万元买下了位于北角的全幢共九层的南康大厦,并改名为明报大厦。一时间,《明报》成为了香港举足轻重的一家传媒企业。
“老查,按照《七杀》的销量,再加上这五本小说,我们至少要付给唐嘲200万啊。而我们刚买了这幢大楼,创刊了《华人夜报》,资金方面有些吃紧啊。”沈宝新忧心忡忡地说:“这个唐嘲,早不来,晚不来,偏偏选择这个时候来……”
金庸思索了一会儿说:“我们现在银行里不是还有几百万吗?我想还是还给人家吧。”
沈宝新大摇其头道:“老查,那不行的!那几百万都是有计划的,你知道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投入到了股市里面去了……”
“难道还有什么其他的办法吗?”金庸当然知道那些资金的用途和去处,所以他打断沈宝新的说话。
沈宝新沉吟了一会儿,然后轻声地说:“唐嘲刚来香港,对香港出版业并不熟悉。我们随便给他几个钱就是了。我想,我们用不着这样算得清清楚楚。”
作为《明报》的高层,潘粤明摇头道:“我认为这样不妥。唐嘲能够把五本《七杀》系列小说让给我们,就说明唐嘲很看好我们《明报》。谁都知道,这五本书是可以赚大钱的,如果我们给低了,他完全可以找其他出版社。而且,我们这样做,对《明报》,对老查的声誉都有莫大的影响。”
“如果我们做得巧妙一点,我们的声誉就不会受到什么影响了。至于这五本书,虽然可以赚钱,但是,决不会再想有《七杀》那么赚钱了,我们……不要也罢。”沈宝新似乎已经经过了深思熟虑,他早有办法了。
“我同意粤明的意见。我们虽然是商人,但是我们首先还是文人!对于这种不义之财,我是不会要的。大不了,我们卖掉股票,或者卖掉一两家报纸。”金庸这次说话很果断,他不容置疑地说道:“老沈,我们59年——62年,那么困难的时候都咬牙挺过去了,难道这一次就需要出卖自己的良心吗?”
沈宝新一愣,他想说什么,但是最后还是忍住了。
金庸继续说道:“不是说,唐嘲派了一个人来《明报》工作吗?我想见见他。”
沈宝新点头道:“是的,那个人叫做郑大士。我想,他是唐嘲派来……讨债的。这段时间以来,我想他一定知道了我们《七杀》的销售数量。”说到这里,他生生地盯了潘粤明一眼,心中的怨恨表露无遗。
潘粤明连忙说:“这个郑大士刚来香港,没有落脚之处,他说请我们安排他工作,只要有口饭吃,有个安生之所就行了。我看见他实在可怜,而且又有唐嘲的五本新小说,所以我就把他留下来了。事实上,这个人还是比较勤奋的,而且与人相处也非常好……”
“好了,不要说了,把他叫进来吧。我马上见他。”金庸果断地说。
第17章 君子金庸()
郑大士很快就坐在了金庸的对面。
“郑先生,这段时间在《明报》还习惯吗?”金庸微笑地问道,仿佛在和一个老朋友聊家常一样,没有一点老板的架子。
郑大士点头说:“谢谢查先生,我在《明报》非常好。”
郑大士在这里的确非常好。他不但好吃好住,而且还学到了很多东西。潘粤明分配给他的校对工作并不多,他每天一两个小时就做完了。接着,他就主动去给其它同事帮忙,编辑、排版、采访等等,他都参与。
金庸微笑地注视着他,说道:“我这人不善言辞,所以有什么事情就直来直去了。我想见见唐嘲先生,我想与他探讨写作方面的心得。呵呵,说实话,我其实与唐嘲先生神交已久,自从1962年年末,我第一次看到《七杀》那本手抄本后,我就想见见这个作者了。”
金庸的这句话很厉害,开口就点出了《七杀》,指出了他们这次谈话的核心所在。好在郑大士早有准备,他不慌不忙地说:“唐嘲先生也对查先生仰慕已久,查先生的大作,他大多数都拜读过。不过,他在最近的这段时间,不可能来见先生。”
“哦?”金庸心里微微一惊,心想,这个人的架子也未免太大了吧。在香港,金庸想见的人,而又不愿意来见的人,还真不多。
“查先生,唐嘲先生不能来见你,那是因为他有他难以启齿的苦衷。他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