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是张立诚为总统先生挑选的检阅坐车了,赵北也没客气,顺着踏板登上坦克顶部,然后从坦克顶部舱口进入坦克内部,接着,卫队长秦四虎也跟了进来,并关上了舱盖。
“轰轰”
坦克的动机出怒吼,然后滚滚向前,至于那些总统先生的跟班。只能坐着汽车尾随于后,在那呛人的动机废气中亦步亦趋。
演习场就在军营对面的那片戈壁滩上,很快赵北就赶到地方,然后迫不及待的从坦克里头爬了出来。就坐在舱口,左手摁住舱盖,右手摁住喉咙上的那个喉头通话器。向驾驶坦克的白朗下达命令。
“不去检阅台那边,咱们先去进攻方那边看看
听到命令,白明一扭操纵杆。坦克立刻调了头,朝西南方向驶了过去。
看到总统突然改变了计划,跟在后头的那些政府随员和军官一时有些慌乱,汽车和摩托车在戈壁滩上乱做一片,好一阵才恢复了秩序,然后急急忙忙跟了上去。
趁着坦克还没赶到进攻方阵地,赵北又回到了坦克舱里,看着那名电报员接收电报。现在坦克和装甲车尚未批量装备无线电话,因此多数坦克依旧采用古老的旗语进行联络,而赵北所乘的这辆最新型坦克是一辆专用的指挥车,负责指挥装甲突击纵队的行动,而在此次演习中,这辆坦克的电台直接与张立诚的指挥车进行联系,并不直接干预指挥。
这两东中国的工业展度非常快,无论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就,而作为重工业成就之一,中国的坦克与装甲车制造水平也提高了许多,现在,中国的重型车辆工厂已经能够制造重达二十吨的坦克了,而且坦克炮也从四十七毫米短管炮向同口径长管炮展。目前部分坦克已换装五十倍径的四十七毫米长身管坦克炮,炮弹的初更快,穿甲能力更强,可以在远距离轻易击穿欧洲坦克的正面装甲。
相比之下,欧洲战场现在的那些坦克和装甲车显得比较原始,不仅完全照揪中日东北亚战争中中国旧式坦克的式样,而且在战术的使用上也非常笨拙,通常没有大规模的侧翼包抄战术,最常用的战术是正面突击,而且为了这个目的,欧洲各军事强国的坦克现在正在向大体积、多炮塔方向展,因为在欧洲军事强国的军官们看来,坦克应该是一种用来支援步兵作战的武器,再加上度不快,因此,最佳的战斗方式就是在坦克上安装更多的大炮以及更多的机枪。
但是,中国国防军的坦克展思路却与欧洲很不相同,从一开始。走的就是单炮塔路线,而且极其重视对坦克动机性能的改进,冉及乘坐时的舒适性。
为了改进坦克动机的性能。中国的工业技术部门对柴油机的结构进行了持续改进,不仅能够保证更多的摩托小小时,而且也能使动机提供更强的动力,与此同时,对坦克行走部分的悬挂装置进行了优化设计。而且对履带的形状、结构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以使坦克能够适应各种路况,并加宽了履带的宽度,进一步改善对道路的适应能力,并保证在野战条件下的快行军。
赵北现在乘坐的这辆坦克是指挥车,为了安装体积巨大的电台,不得不取消了坦克炮,真正的武器只有机枪,不过为了迷惑敌人,坦克依旧保留着炮塔,而且炮塔正面还安装着一根空心钢管,直径、长度都与真炮一模一样。由于受通讯手段的限制,现在的坦克师还无法组织大规模的协同作战。只能在战斗开始之前制订多种预案。然后根据战场形势变化而协调各装甲突击分队的攻击,在这种情况之下,装甲部队的编制太大毫无意义,而且会影响部队的灵活指挥。也正是这个原因,目前中国陆军中只有统帅堂第一师这一个装甲师,而且这还是在赵北的坚持下得以保留的编制,因为他很清楚未来坦克部队的展方向。,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旧杠比“,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凹曰混姗旬书晒齐伞
第一卷 时代先锋第853章 西进天山()
夕见赵北乘坐的那辆坦京从讲攻阵地向检阅台泣边驶柬知联止诚众才松了口气,将拿在手里的那架德国造双筒军用望远镜搁在了现克顶盖上。然后通过车内通话器,命令通讯兵通过电台下达了命令,让参加军事对抗演习的坦克部队做好准备。一旦总统的坦克赶到检阅台附近,接到命令之后就立即开始演习。
很快,赵北乘坐的那辆坦克驶到检阅台边,与张立诚乘坐的这辆坦克并列停放。
“张师长,你的部队士气很不错。装备保养得也很好,中枢要嘉奖你
赵北跳下坦克,走上检阅台小回头一看,张立诚也赶了过来于是赞许一番。
“总统过奖了。职部能够指挥统帅堂第一师,这是总统的器重和栽培,若是不抓紧练,提升士气,岂非是辜负了总统的信任?我部这两年以来,时刻不忘收复国土。只要中枢一声令下,只要总统点头,我部随时可以投入战斗。”
张立诚也急忙表态,而且这话里头的意思也是再也明白不过的“你是指外蒙古那边吧?你认为现在是中枢派军队进入外蒙古的最好时机么?”
赵北听明白了张立诚的潜台词,不过并没有直接表态,而是先试探了一下对方。
张立诚一个立正,朗声说道:“总统钧鉴。外蒙古形势之所以特殊。完全是因为俄罗斯帝国对我国边疆的蚕食与鲸吞,过去,忌惮俄罗斯帝国的军事力量,中枢政府不得不采取容忍策略,但是现在,俄罗斯帝国爆革命,内战一触即,此时俄罗斯帝国已无暇顾及外蒙古之形势,在职部看来,此时正是中枢进军外蒙古之最佳时机,如果等俄国局势平静下来,则外蒙古之形势变数就不在中枢政府掌握之中了。”
“张师长,你这话说得也对也不对。你对外蒙古形势的分析是对的,但是你的幕述却有些不妥,我国从未失去外蒙古之主权,何来“收复。之说呢?虽然前几年,俄国确实在外蒙古那边占了些便宜,可是终究承认主权在我,所以,即使我国中枢政府派遣军队进入外蒙古,也只是中枢政府恢复对地方政府的有效控制措施而已,自然是不必使用“收复国土,这个称呼。”
赵北一本正经的纠正着张立诚话里的不妥之处,不过从国际形势上看,他也是赞同张立诚的看法的。只是他觉得派军队去外蒙古之事根本用不着装甲师,如果派统帅堂第一师过去,未免有些杀鸡用牛刀的味道。那帮外蒙古王公也不配享受这种“待遇
“是。职部说话欠妥,总统教的是。”
一听赵北这么说,张立诚顿时兴奋起来,军人最渴望的是什么?是为国家出力,哪怕是上战场。
“职部愿率部前往外蒙古,协助中枢政府恢复对外蒙古地方政府之有效控制张立诚赶紧表态。主动请战。
“张师长,关于进军外蒙古的这件事,咱们先放在一边,等演习结束之后,咱们再来讨论这事。现在,你下达命令吧。我看那边将士们已经在摩拳擦掌了
“是!职部立刻下令开始演习。”
张立诚急忙下达了命令,坦克部队的军事对抗演习就此开始,很快。那演习场上就是枪炮声响成一片了,此次演习根本就没有步兵部队参加,只有坦克和装甲车在演习场上来回奔驰,放眼望去,但见戈壁滩上沙尘滚滚,铁甲铿锵,攻守双方你来我往。上演了一幕精彩的装甲对抗,让人大呼过瘾。
赵北在一众随从的陪再下坐在检阅台上,拿着望远镜观看军事演习。不时的与坐在身边的张立诚交谈几句,说的也多半是关于装甲部队的练情况以及技术人员和技术军官的培刮情况,并对炮兵在装甲进攻战术中所扮演的角色交换了看法小而且也对空军与装甲兵的协同战术进行了探讨。
这次军事对抗演习只是一次小规模的军事演习,持续了不到一个时就结束了,参演部队在接受了总统的检阅之后,立即返回了驻地。只有少数高级军官被留下来,与总统说话。
稍后,赵北先行赶回统帅堂第一师师部,在师部的作战室里接见了部分装甲师的高级参谋,与众人进行了一场小小型军事会议,主要议题就是讨论俄国目前的形势,以及俄国政局变化将对中国西北边疆地区造成的影响,既是群策群力,也是吹吹风。让军官们多少了解一下目前中枢最关心的重点方向。
会议临近结束时,赵北才对张立诚说出了他的安排。
“张师长,刚才你向中枢主动请缨上阵,要求率军前往外蒙古草原。弹压当地局势,对于你的忠诚,我非常欣慰,中枢对你也是外甲谆任。不过现在我必须告诉你。外蒙古那边用不着你们统“孑第一师。那边自有别人去处理,至于你们统帅堂第一师么,另有任务。
“请总统下令!”
张立诚一听,急忙起立,立正。其他军官见状,也急忙站了起来。
“坐下,坐下。其实你们的这个任务并不轻松,中枢的意思是,过段时间,将你们统帅堂第一师调往新疆,先驻迪化,然后视情况再决定最终驻地,一日俄国形势恶化。影响到我国的战略安全的时候,或许就轮到你们出手了。”
赵北摆了摆手,示意众人坐回去。
其他军官先坐了回去,张立诚最后一个坐了回去,而且坐回去之后还问了一句。
“我部离开玉门之后,由哪支部队接防?”
“现在陆军部尚未确定由哪支部队到玉门油矿这边接防,一旦陆军部调来接防部队,你们就该出了。所以,现在你们就必须立即着手准备,换防令一到,你们立即乘火车出,先去迫化,那边的营房目前仍在建设,你们赶去的时候,或许还没有完工,所以,赶去之后,你们先住一段时间的帐篷。”“请总统放心,有我部驻扎,西北边疆就稳如磐石,只要中枢命令下达,莫说是越过国境,便是直扑莫斯科也不成问题。”
张立诚拍着胸脯,信誓旦旦的保证,这心里也非常兴奋,原本以为能够率军进军外蒙古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可是现在,中枢却叫他带领部队前往西北边陲,而且听总统话里意思,颇有让装甲师干涉俄国内战的意思,这么一来,他这个坚定的“大中华主义”分子当然是跃跃欲试,甚至已打定主意,一旦西进,立刻将陆军部许诺已久的那个陆军航空团调过去,加强装甲部队的空中力量,并利用这支空中力量对俄国境内的重要军事目标进行战略侦察。
军事会议结束之后,赵北在张立诚等人的陪同下参观了统帅堂第一师的营房、食堂、仓库、弹药库、阅览室,以及那座战史馆,让赵北惊讶的是,他在战史馆里现了一块石碑,石碑有些残破,但是上头却亥着“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几个笔力道劲的大字。
仔细一问,这才得知,这块石碑是张立诚当年率领羽步兵师赶到嘉峪关驻扎时在路边捡到的,参谋们估计这块石碑可能是古代的戍边将领或者文人骚客留下的,很有些历史的沧桑,于是众人便决定将这块石碑嵌在嘉峪关的关城之上,后来奉命移防玉门之后,便将这块石碑也一同搬了过来,陈列在战史馆里,每当有新的军官和士兵入伍的时候。张立诚就会带着官兵们到这块石碑前驻足片刻,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