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政府的相关公报,中国的总统先生将在今天上午九点整正式签署这份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议。签署地点就在国会大厦,而以黎元洪、汤化龙为的国会代表也将出席签字仪式,以示国会对这份和平协议的认可,同时也将在现场举行记者招待会,向社会各界通报这份和平协议的全部内容,以此向国民表明政府推行“公开外交”的诚意,同时也向国民展示总统拒绝“秘密外交”的决心。
根据这份和平协议,中国不仅将收回东三省南部地区全部主权。而且还将收回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至于日本在华租界与租借地,也一并收回,仅从这一点来看,这份和平协议对于中国而言是很有利的。虽然在交还台湾岛问题上日方提出若干附加条件,但是这些条件并不以损害中国主权为前提,考虑到目前中国的国力,这份和平协议的达成确实可以看作是中国在军事与外交上的巨大胜利。
也正因此,参加和平协议签字仪式的社会各界代表多数都是带着兴奋的情绪赶往国会大厦的,黎元洪、汤化龙也不例外,而且他们的心情更加愉悦,原因很简单,因为就在前天,他们已经被总统正式任命为“政委员会”委员,只要政一开始。他们就能以中枢大员的身份直接参与国政了,至于国会,将暂时退出政治生活,而仅仅以一个国务咨询机构的身份作为中枢的一个部门存在。直到政结束。
至于那些没有入选刮政委员会的国会要员们,则多少有些失落感,所以,此刻坐在轿车里,众人的心情各有不同。
黎元洪和汤化龙同坐一车,两人心情都很不错,一路过来,两人是有说有笑,直到车队在国会大厦前停住,两人才收敛笑容,整理了一下仪表,然后才下了车,带着秘书踏上国会大厦前的汉白玉自阶。
此时,国会大厦前已是人止人海,新闻记者、社会各界人士、外国友人、内务部军警、看热闹的京城百姓,将这国会大厦围了个水泄不通。虽然人声嘈杂,但是秩序还是很不错的,没有人闯进警戒区,也没有人冲着先后赶到国会大厦的观礼人士指指点点,许多人都在询问着时间。迫不及待的等待着总统车队的抵达。
上午九点五十分,总统车队准时到达国会大厦,没等汽车停稳,人群中就爆出阵阵欢呼。
“共和万岁!国防军万岁!”
“总统制万岁!政万岁!”
在国民的欢呼声中,总统走下轿车,步上国会大厦前的汉白玉台阶。一边沿着汉白玉台阶向上走去,一边挥舞右手,向站在台阶侧面的欢呼人群挥手示意,脸上挂着自信的笑容。
很快,总统就在政府官员们的簇拥下走进了国会大厦,并径直走进了一间小会议室,等他走进会议室之后。那些等待在走廊上的观礼者才在黎元洪和汤化龙的率领下也走了进去。将那间小会议室挤愕满满当当。而且黎元洪和汤化龙就站在了总统身后,几名记者则适时在他们的正当面架起了照相机。“当耸,”
座钟响了九下,已是上午九点整。弈旬书晒加凹姗不一样的体蛤
茶元洪拿出那支特意准备的钢手托着。旱给总统旧※
总统接过钢笔,这时,外务总长唐绍仪则将那份和平协议翻开至尾页。并轻轻搁在了总统面前的概圆形会议桌上,用右手指了指尾页的右
角。
记者紧张的捏住了镁光灯的电门,等待着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会议室里顿时变得鸦雀无声,所有的人都将目光投在了总统手里的那支钢笔上,虽然会议室里的电风扇转得飞快,但是许多人还是满身的汗。
“沙沙
总统手里的那支钢笔终于落在了纸上,并立即飞快的书写起来,站在他身后的黎元洪和汤化龙甚至可以听见那安钢笔的笔尖与纸面的摩擦声。会议室里确实太安静了。
“咔嚓!”
钦光灯的闪烁中,一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相机底片就留在了照相机的底板上。
签字完毕,总统接过汤化龙捧过去的那只垒盒,取出国鱼,沾了印泥。郑重其事的在和平协议上盖上了望印。然后将国望装回垒盒,并站起身,空出了那张椅子。
黎元洪与汤化龙互相谦让一番,然后由黎元洪坐在了椅子上,仍旧使用总统刚才使用的那支钢笔,在和平协议上签下了名字,并盖上了国会的大印。
和平协议一式两份,使用中日两国文字,由中日两国政府分别保管。虽然整个签字过程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但是在许多人看来,这段时间是如此的漫长,直到外务总长唐绍仪合上那份和平协议,许多人才回过神。
“现在,战争正式结束了。”
唐绍仪举起那两份和平协议,面带笑容,向众人郑重的宣告和平的到来,这笑容是自内心的,绝不是职业性的笑容,毕竟,这是这个国家自近代以来所签订的第一份战胜条约,虽然没有得到战争赔款,也没有从战败国的领土上割让到哪怕一寸土地,但是至少收回了那些曾经失去的主权和利益。
这是一个良好弄端,有了这个良好开端,以后的国家展将更加一帆风顺。
这不仅是唐绍仪的美好愿望。也是在场所有中国人的美好愿望。
掌声响起,所有的中国人都在祝福祖国。
出席这场和平协议签字仪式的观礼者除了中国人之外,还有少数外国友人,包括美国驻华公使司戴德、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在内,各国驻华外交官均参加了这场和平协议签字仪式,就连已经与中国断绝外交关系的日本也派遣了一位特使,在英国公使的陪同下出席了这场和平协议签字仪式。
这位日本特使的身份比较特殊,他不仅是日本海军元老,海军大将。帝国伯爵,而且也曾经担任过日本政府内阁总理,这个人就是因为“西门子事件”而下野的日本前相山本权兵卫,也正是此人,在任期内废除了日本内阁中的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为非军人阁员担任军部大臣扫清了障碍,而这也正是他与陆军将领最大的不同之处,他可以与宪政派寻求妥协。
此次前来中国,山本权兵卫不仅是来参加和平协议签字仪式的。而且也是作为日本政府特使来与中国政府磋商中日恢复邦交事宜的,也正因此,在签字仪式结束之后,他立即请求觐见总统。
山本权兵卫很清楚,作为日本的陆上邻国,中国的崛起势头已不可阻遏,如果不能与中国展正常的国际关系,那么日本就谈不上恢复国力。如果长久的与中国陷入军备竞赛中。也不利于日本休养生息,也正因此,他急于面见中国总统。
总统答应会见山本权兵卫,但是却将会见日期定在了次日,因此,山本权兵卫只能在英国公使的安排下先在六国饭店下榻。
整整一天里,这北京城到处都是鞭炮声。中国人在庆祝他们的胜利。无论如何,对于这个已衰落数百年的古老东方国家而言,这次对日战争的胜利是非常振奋人心的,就连山本权兵卫也不得不承认,在这场中日战争中,中国不仅是赢家,而且赢得非常漂亮,如果历史能够重来的话,山本权兵卫肯定会使出浑身解数阻止日本对华开战,哪怕中国主动挑衅,日本也应该妥协,因为中国已经觉醒了。
可是历史没有假设,事实就是日本败了,而且败得极惨,如果不是日本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及时阻止了强硬派的进一步行动的话,日本或许还将在这场对华战争中吃尽苦头,甚至输掉老本。
现在,中国人在欢庆胜利,而日本人却在吞咽战败的苦果,现在的日本只能选择妥协,因为日本已经危机四伏,无法继续同中国进行战争了。
第一卷 时代先锋第800章 泛亚细亚主义()
么山本权兵卫看来。日本的老本就是海军。只要海军能甥仰打实力,就不必担心外国的军事入侵,也正因此。他是日本政府中对华政策中的“理智派。代表人物。作为日本海军元老,山本权兵卫见证了日本海军的整个展过程,他不愿在有生之年看到日本海军衰亡所以。当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东乡平八郎阵亡的消息传回日本之后。山本权兵卫立即主张日本海军退出战争、用实际行动劝告日本政府立即结束战争。保住日本崛起的本钱。
在日本政府里。与山本权兵卫持相同看法的大有人在。即使是日本陆军元老山县有朋,也对日本陆军在辽东战场的连续失利感到厌烦了。许多日本明治时代的元老都意识到,在中**队崭新的作战方式面前,日本陆军和日本海军已经落后于时代展了,在这种形势之下。坚持对华战争只能使日本被这场毫无胜利希望的战争完全拖垮。
在这种情绪的潜移默化下。日本海军先行动,以“回国休整。为借口撤离了黄海战场,将日本陆军扔了下去,而后,日本陆军的那帮元老也顺其自然的坐视旅顺和大连的陷落。以及日本关东军的全军覆没,在这种陆海战场全部失利的局面之下。日本政府中的那些对华“强硬派”不得不同意与中国方面进行和平接触。
顶着国民和舆论的巨大压力。日本政界元老所把持的枢密院很快就派遣了和谈使团前往菲律宾马尼拉,与中国和谈使团开始了一场艰难的谈判,而在整个谈判的过程中。随着中国使团狮子大开口的要价,日本元老们的态度也在左右摇摆,曾数次威胁要退出和谈,继续战争。但是对于当时的日本而言,继续战争已经变得非常不现实了,一方面是国内经济状况的持续恶化,另一方面则是欧洲战争对日本财阀的巨大刺激。经济是一切的根本,要想使日本从困境中走出来,必须先解决经济的展问题。而现在,由于欧洲战争的爆。日本财阀看到了摆脱经济困境的一个,大好机会,只要欧洲陷入战争中。那么。对于经济凋敞的日本而言,这就是趁机恢复日本国民经济的大好机会,如果不能抓住。那么日本很可能会因为这场完全看不到希望的对华战争而一蹶不振。所以。以三菱财阀、三井财阀为的日本财阀势力也在向日本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日本政府尽快结束对华战争。哪怕在和谈中做出重大让步。也必须取得一份和平协议。通过这份和平协议的保障,为日本经济的复苏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一方面是政界元老的态度。一方面是日本财阀的态度,这两个势力的态度加起来,足以影响日本政府的决策。至于日本国民,虽然其中有不少主张作战到底的声音,但是对和平的呼吁也是可以听到的,由于战争加重了日本社会底层国民的负担,不仅使日本国民的收入受到严重影响。而且也使日本国内的农业生产大为凋敝。大量青壮年应征入伍。使严重依靠人力的日本农业经济生劳动力短缺,这进一步加剧了日本经济的衰退,大米价格的上涨。国民情绪的极端暴戾,一切都使日本政府感到棘手。再不和谈的话,日本很可能像当年的俄罗斯帝国那样爆一场革命,到时候玉石俱焚。整个日本社会很可能就此瓦解,每当想起法国大革命的血腥,所有的日本社会上层人士无不感到战战兢兢。
所以,当中国的和谈代表们在菲律宾马尼拉跟日本和谈使团讨价还价的时候,日本国内却是一片风声鹤唳,社会底层在为日益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