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劳张大人了。”
那人道了谢。取出一名片。递给张友堂。说道:“鄙人王字一堂号唐。曾任兵主事。现为东三省督署军事参议此次奉宪令南下。原是去拜见袁摄政大人的。”
“原来是王参议。失礼
”友堂马上明白那栈房是用来做什么的了。
自从袁世凯就任“政大臣”以来。这天津就出现了送礼的队伍。袁世凯不缺银子。所以这礼要的特别。两广总张人骏送的是珊树山东巡抚袁树送的是德国大洋马安徽巡抚朱家保送的是周代青铜鼎。立宪会领袖张送的是西洋金马车。
这紫禁城里的皇帝还没换人各的诸侯就开始巴结袁世凯了。显然。世昌也不想错过这个套交情的机会。于是派人也送来了东三省的“土货”。想必是这批“土货”数量太多。不好直接拉到摄政官邸。只能暂存在官仓里。
虽说袁世凯做摄政还没几天。可这天津卫的官员们已开始议论起谁的礼的好了。如今这头。官场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张友堂身居官场。自然也是消息灵通。可惜没有路子巴结上袁摄政。只能看着别人鸡犬升天。
袁世凯手里有军。洋人也支持他出面收拾乱局。若是一切顺利的话。这朝廷上以后就是他做主了。也难怪官员们都去奉承了。
可奉承归奉承。世凯到底打的什么主意却是谁也猜不透。明明已发动了兵谏。可偏偏还上表请朝廷正式给个名义。军国大事都还要派专人捧着奏折去京城禀明。
事到如今。难他想做忠臣么?
朝廷也是一高深莫测。明明袁世凯已经反了。可偏偏朝廷连一句袁世凯的坏话都没说。还正式委任他做了“摄政大臣”。这朝廷。莫非真如百姓所说的。已是怯懦到了极点么?
反倒是各的疆大有些骨气。纷纷自行举起勤王义旗。不过他们到底是真的打算勤王还是打着勤王的幌子捞着自己的好处。却也看不明白。
“咳咳。张大人。张大人。”那王见张友拿着他的名片发呆。于是咳嗽两声。
“王参议有话请讲”张友堂回过神来。
“这批货你的派些的力官差盯着。倘有;池。你我二人绝对担待不起。”王提醒道。
“王参议放心便是。官府的栈。还没什么人敢打主意。”张友着胸脯保证。心中也是好奇。不知徐世昌到底送来了多少礼物。
。
就在张友堂领着手下将王带来的那上百口大木箱一一登记搬入仓库的时候。在距离官仓不远的直隶总督衙门里。一班|之士却正对着一幅大字摇头晃脑。大声赞颂。
“楼小能容膝。檐高老树齐。开北斗。翻觉行低。妙。实在是妙。”
“前两句可见袁摄之博大胸襟。后两句又可见袁摄政堪比天高之志向。实在是好诗。”
“听说这诗乃是袁摄政避居租界时所做。其时天|汹汹。或许也只有袁摄政才能看的如此高远。如此明白。”
“那是自然。试问天下可有什么人比袁摄政更明白?行新政。倡立宪。诸般开明举措深的民心。卫邦交。固国本。更的外国公使齐声称颂。如此人间俊杰。岂是那班革命党比的了的?”
“此言在理。此言在理。革命不好。君宪好。改良好。”
。
那幅大字是袁世凯在天津租界所写。现在已装起来。挂在直隶总督衙门前院东厢房里。在赞颂这幅字的却是一帮立宪派代表。
这些立宪派人士是江苏立宪会派到天津的。一来是向袁世凯表表忠心。二来则是为了筹备立宪国会。今日袁世凯打算接见他们。这些人便早早赶到摄政公署。等候袁摄政的召见。其间百无聊赖。一群人聚在博古架前赏玩古董。另一人则站在那幅字前。东扯西拉。
没等众人议论完那字。厢房门上人影一晃。又走进来两人。其中一人是个仆役。另一人却眼熟的很。正是“立宪奇才”杨度。
“皙子。看你风尘仆。莫非也是刚到天津?这里还有空位。便坐这里。前几日刚从江宁夫子庙弄到只翠玉鼻烟壶。你也来鉴赏鉴赏。”有人向杨度打招呼。
杨度也不客气。走过去与几位熟人见礼。但没等坐下。又一仆役匆匆走来。站在门边朗声喊道:“袁摄政有请杨皙子杨老爷。”
众人颇感诧异。他们已等了半天。袁世凯尚未召见。可杨度刚进门。世凯就立即派人来召。这“圣眷”只怕是非同一般。
杨度倒不似旁人那般惊讶。只略微整了整衣冠。接过仆役递过去的一只鸡毛子。了长衫下摆。蹭鞋底的泥。向众人告了个罪。便随着那仆役走出东厢。顺着回廊往后院赶去。
世凯此刻并不在押房。而在督衙门后院的一小书房里。而且也不是一个人。几名北洋军官正陪侍一旁。端着茶盏坐在凳上有一口没一口的品着。除了几人之外。还有一个年近四旬的中年男子。身穿正二品的武官朝服。顶戴上的翎管与袁世凯头上那顶一样。也是秃的。此人却不是坐着。是大剌剌的站在门边。手里还拎着根马鞭。第一个看见杨度走来。
杨度进了书房。举一望。却见世凯正拿着毛笔在书桌上写字。书桌前站着两人。左手边是长子袁克定。右手边是次子袁克文。兄弟俩头也没抬。正目不转睛盯着那杆移动着的毛笔。
“皙子。不必见礼。你稍坐片刻。”袁世凯头也不抬的说道。
由于书桌被人挡着。杨度看不见那桌上是什么。只好在那几位北洋军官身边坐下。仆役奉上香。杨度只是捧在手里。品也没品。扭过头去仔细打量身边那几名军官。却都眼的很。从军衔来看。都是中级军官。不知为何却能登堂入室。坐在袁摄政身边饮茶。
至于那位站在门后的二品武官。杨度也是琢磨不到他的来历。有心上前结交。可偏偏这书房里静的厉害。却也不方便处理私人交情。
其他人也与杨度一般模样。都是一副想说话却不敢说话的表情。只能捧着茶一口一口的品着。只是这龙井的味道却是淡的厉害。也不知是否是放太久的缘故。
杨度抬起头。望了望那面放在角落里的屏风。惊讶的发现那屏风竟是御赐的那面。上头绘着百鸟朝凤图。这面屏风原本是摆放在京城锡拉胡同世凯寓所的。当初赵北在九江拍发“迥电”之后。杨度就是在这面屏风旁边给袁世凯下跪的。当时他苦苦哀求袁大人兵谏。可是袁大人却不为所动。后来袁世凯逃出京城。这屏风就留在了寓所。现在却不知为何又来到了天津。摆放在了摄政大公署的书房里。
“世事无常啊。”杨度叹了口气。
第132章 交易()
1908远东狂人第132章交易
等杨度感慨完毕。那边的袁世凯已停了笔。接过袁过去的一副热毛巾擦了擦手。起头望见杨度正盯着那面御赐的屏风发呆。于是说道:“皙子。那屏风眼熟的很?没错。正是当年大行皇帝御赐的那面。离京之时走的匆忙。什么东西都没带。那屏风就留在了京城。前次朝廷钦差到天津宣旨。顺势将这屏风也带到天津。却什么话也没多说。”
“朝廷想说的话都这屏风上。“鸟朝凤”。此一句。足可道出袁公如今之威望。”杨度小心翼的拍了拍摄政人的马屁。
世凯不置可否的淡一笑。将热毛巾放在桌上。绕过书桌走向等在一边的几名下属。说:“刚才张季直遣人送来一幅画。请我做题跋。说是要拿到江苏挂在议院里。本来我的字是拿不出手的。可盛情难却。到底还是厚着脸皮写了几行字。”
几人释然。但也知袁世凯叫他们几人过来并不是为了卖弄书法。于是也没接口。只是放下茶站起身。垂手而立。二品的武官也走了过来。站的笔直。
世凯摆了摆手。指外头。说道:“屋里太闷。还是去花园走走。这总督衙门我也住不少年了。花园里那几株梅花都是我亲手栽种。只可惜尚未到开花节。不然。梅花树下指点江山。却也别有一番滋味。”一行人出了书。穿过跨院便到了后花园。选了个石亭。几个仆役搬来檀木屏风围了一圈。在屏风立摆了几个火盆。倒也没那么冷了。而且热气蒸腾之下那檀香愈发烈起来。熏的人如痴如醉。
“皙子。你刚回北风尘仆仆。连衣裳都没换就到我这里。想是有什么急事?”世凯开门见山
杨度站起。从袖筒里摸出封烫了火漆的信。双手呈上。说道:“度是受人之托转呈一封信给摄政大人。这信十万火急。自不敢迁延。”
世凯接过信。看了眼火漆。然后拆开信封展信仔细看了看。
杨度接着说道:“这信是湖北民提督振华的笔信度离开武汉之前。赵军门曾仔细叮咛。此信事关重大一定要亲手转呈给摄政大人。”
那信不长。片刻之;袁世凯看完。将信递给杨度淡淡一笑。说道:“皙子。你也看看。他这是狮子大开口啊。”
杨度看了信。只略微惊讶了一下。扫了眼坐在对面的那几个北洋少壮军官。有些欲言又止的模样。
世凯淡淡一笑。为几人正式做了引见。
“这位是杨度杨皙君宪奇才本摄政左膀右臂。皙子。坐在对面的那几位也不是外人都是北洋;起之秀。最边上的那位是吴光新。字志堂。是段芝泉(段瑞)的妻弟。留日士官身。现在是北洋第三镇炮营管带。曹仲珊(曹)的虎将。昨日刚从奉天赶来;他身边那位是吴佩。字子。秀才出身。后来被人构陷夺了功名。在津门算命为生。甲午后投入聂军门的武毅军。和八国联军见过仗。日俄开仗的时候在中日联合侦队效力。也是一员虎将。现为北洋第三镇步兵营管带。是和志堂一起南下的。另外|位云鹏。字翼青。小站练兵时就已投军。现在是段芝泉手下“四大金刚”之首;翼青身边那位是陆锦。留日士官生第一期。回国后辅佐段芝泉冯华甫(冯国璋)他们练兵办学。劳苦功高。现是北洋参谋处总办。”
几人急忙站起。做足了。客气一番。
杨度略一思量。已明白这些人来|。现在有传闻。说袁世凯打算扩充北洋新军。扩军离不开军官。这些少壮军官说不定就是段瑞曹等人推荐来的。这也正是杨;看好袁世凯的原因之一。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军事人才大多集中在北洋。南方的革命党人比不了的。
介绍过了那四个少|军官。袁世才单独将那二官员介绍给杨度。
“这位赵。字周人。是毅军的老人。甲午年随大军入朝。跟日本军队见过仗。庚子年也与八国联军切磋过。算是毅军中少有的悍将。现为武左军全军翼长。前些时候信阳第二军响应立宪。他可是立下大功的。若非是他亲率士卒攻钦差行。升允也不会逃回陕西。此次到津。乃是述职。交卸了职。就升&“了。或许下次你再见到他。就的喊声“赵部院”“赵丞”了。”
赵倒不似那几个洋军官般谦逊。只略微冲杨度拱了拱手。便自顾自的坐回。做足了功臣的派头。
待几人都坐回。袁世凯说道:“诸位都是自己人。以后也少不了要在一起共事。说话若是遮遮掩掩。反倒见外了。皙子。振华的信你已看过。有什么见解就说说。”
杨度理了理思绪。举起手里那。说道:“赵振华在
说。他想做“西南路政督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