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不相同。尤其是“之”字,通篇二十多个“之”字,竟然没有一笔有着相似之处。
就连杜荷杜体字引以为傲的端庄雄伟,磅礴大气,也比不上这兰亭集序中字与字之间透露的那股飘逸庄严。
“唉!”杜荷慎重的将兰亭集序卷起,交还给了李恪,自嘲道:“夜郎自大,说的就是我了吧!”他自持书法传承与后世颜真卿、苏轼两位顶级书法家,论字体精美大气,无人可比,心中难免有着骄傲之意。今时今日,方才如梦初醒。
王羲之的字,胜他十倍。
李恪将兰亭集序装入盒中,道:“我是看不懂这东西,不过妹婿的字,能受父皇与诸多文豪的赞许,又岂是夜郎能够相比的?或许现在确实要输于那王右军一筹,但未必永远都在他之下。”
杜荷大步前走,道:“殿下也小觑我杜荷了,我还不至于为此而失去信心,颓废沮丧走吧,回去复命,别让岳父大人等急了。”
有人问刘邦、项羽谁是英雄。
一百个人有九十九个会回答是项羽,但终究会有一个人说是刘邦,这个人正是杜荷。
杜荷一直认为失败比成功更加的考验人,项羽领兵破秦,战无不胜: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以弱胜强;彭城之战,以三万疲兵,力克五十六万联盟军威震天下,是个英雄无疑。
反观刘邦,投机倒把,百战百败,尤其是彭城一役,作为联盟军总盟主的他,手握五十六万大军,让项羽的三万疲兵打的是落花流水,溃不成军,最后逼得抛妻弃子,沦为天下笑柄。可一般人受到这样的打击不说心灰意冷,至少在短期内斗志尽丧,不敢在于项羽这个霸王为敌。而刘邦不一样,他回到老巢,拍拍屁股,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继续与项羽作战。虽百战百败,但却始终不认输不服输,百败百战,锲而不舍,最终一战定天下。
有这种精神,刘邦就是一位值得敬重的英雄。
杜荷学不来刘邦的窝囊,但那种精神却引以为戒。失败认输,并不代表放弃。
**********
此时此刻,在虞府中。
对于杜荷所书的小赋不屑一顾的智永,此刻却拿着杜荷适才所写的作品,认真欣赏,看的的津津有味,不时还从口中冒出了几句“好字”,与杜荷在时候的态度,判若两人。
虞世南捻着花白的胡须道:“永师,你这演的是哪出啊?杜贤侄的字,如刀削斧凿,大气磅礴。在这点上整个长安鲜有可比者,永师于他面前不屑一顾,现在却来大加赞赏,我实在想不明白缘由。”
智永目光依旧落在杜荷的作品上,似乎百看不厌,面对虞世南的疑问,先不做回答,过了一会儿方才道:“世南,你看看,这幅字除了包含了杜体字的精髓之外,还有别的什么?”
“傲气!”虞世南对于书法的研究并不逊色智永,认真的鉴赏了一会儿,得出了答案。
笔迹分析是一门科学,有完整的系统理论与方法。人的一切行动无不是受内心的思想性格影响,笔迹书写也是人体的一种行动,因此笔迹也必然受内心的思想性格影响。从笔迹分析内心世界就是一个“顺瓜找根”的过程。
当然在古代并不存在什么笔迹分析,但是作为一个精于书法的大家,确实能够从字迹中看出写字人的心境。
杜荷的字,除了具备刀削斧凿,大气磅礴等杜体字的特点精华外,还有一个特点,字写的很大,有些张狂,有着一股种自信的傲气。
智永笑道:“你怎么看这种傲气?”
虞世南道:“这年轻人,气盛一点,可以理解。谁年轻的时候没有几分傲气,记得当初永师不是也有这股傲气?当时,您的傲气视乎更胜之呢。这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终会消磨掉的。”
智永肃然道:“那你可知就是因为这股傲气,让我在多年中书法全无精进,直到遇上一位无名老者胜过我的时候,才让我大彻大悟。你记得当初我的不辞而别吗?”
虞世南回忆当年,点头道:“记得,当初我们我们提议同游西湖,但等了许久不见永师踪迹,后来才听说永师回到了永欣寺,闭关修炼。难道”
“不错”智永点头道:“那一天我到的比你们任何一个人都要早,在西湖附近,我遇到了一位奇人。用着树枝在地上涂涂画画。他在拓写那些名人雅士题在墙壁上的诗句。我一事兴起,也在一旁写了首诗。谁料那老者只是淡淡的看了一眼,向我借了毛笔,在旁边依样写了一遍。同样的字,在他的笔下写出,胜我十倍。本以为遇上了什么高人,细问之下,方才明白。他只是一个扫大街的老人家,大字都不认识几个。”
虞世南一脸惊愕,说不出话来。
智永苦笑道:“当时我也吓了一跳,细问之下,才知道老者出身贫寒,念不起书,但他喜欢涂涂画画,不会写字,就在各处古迹处找游人的题诗题字,以各种用具来模仿。一连三十余年,在不自不觉中他竟然意外的集合百家所长,自成一脉,我不及也。当时我心灰意冷,便离开了西湖。最后我想通了,书法一途,熟能生巧,难有捷径可循。于是,我闭关永欣寺,发誓书不成,绝不出关。在楼阁上模仿先祖书贴,这一练就是三十年。正因为无名老者杀了我的傲气,才促使我大彻大悟,杜荷的书法想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杀杀他的傲气,如何能行?”
虞世南大悟道:“原来如此不过想要杀他傲气,委实不易。放眼长安,无一人有这能耐”随即他不解道:“但永师为何不效仿当年的奇人,亲自动手,反而假手于令祖的兰亭集序?”
智永摇头道:“我的书法已经走入了死胡同,哪有资格指点如此天纵奇才。”
智永的字在历史上褒贬不一,毫无疑问他是一个顶级的书法家,三十年的苦练,使得他的字继承了先祖王羲之、王献之的风格,非常的精美。然而恰是如此,也让他陷入了无可翻身的绝地。
模仿始终是模仿,智永的字即便再像王羲之、王献之也是无用,书法的精髓在于超越,在于推陈出新,在于集合他人的长处,自成一脉。比如说虞世南,虞世南书法学于智永,精于王羲之、王献之的笔法,但他在生活中不断的改良,自成一脉,写的字有了自己的风格。杜荷也是一样,他的书法学于颜真卿、苏轼,但在十数年的练习中,渐渐的有了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无论是好是坏都是一种进步,将他人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
而智永却在不断的临摹中失去了自己的风格,完全继承了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
没有人说他的字不好,但他全守王氏书法,缺乏创新精神。失去了自己的风格,就如失去了灵魂,故而苏轼评价智永的书法,便说他“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一句话直指智永再走王羲之的老路,虽然写的妙不可言,但循规蹈矩,并无奇态。
智永察觉之后,为时已晚,想要更改已经不可能了。
虞世南不明个中缘由,但他人老成精,也没有细问,只是对于传说中的兰亭集序充满了好奇,问道:“永师,真的能够肯定兰亭集序一定能杀了杜荷的傲气?”
智永露齿“呵呵”一笑,似乎听到了一个很傻的问题:“先祖幼时习字,一身孜孜不倦。兰亭集序乃他五十岁时的巅峰之作,他这一身写书无数,兰亭集序却是其中最好的一副。若书圣一生中最好的作品,不能让年仅二十的杜荷心服口服,怎配书圣之名?其实我此来长安,便是为杜荷而来。”。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532章 熟悉的身影()
“兰亭集序果真不凡!”
李世民双手轻拿书卷两端,目光落在书卷上,眼珠子眨也不眨一下,生怕一眨眼手中的宝贝就会消失一样。
杜荷、李恪相视苦笑。
自从他们将兰亭集序呈献上去之后,李世民就跟东郭先生救的那只狼一样,没心没肺的将他们晾在了一旁,独自欣赏着这幅奇珍异宝。双目放着光,口中低语着景仰的话。
能让一个皇帝如此敬仰,王羲之是不虚此生了。
好半响,李世民才恋恋不舍的移开目光,感慨道:“王右军实在无愧书圣之名,朕自诩精于书法,然与他相比却是天地之别,十倍于朕。兰亭集序真可谓古今无双”
直到这时,他才想起杜荷、李恪这两位功臣,瞟了两人一眼,赞许道:“你们干的不错,先退下吧,三天,只有三天,朕要好好把握这三天才行。”他说着,当即不在理会两人,将兰亭集序平摊在桌上,拿起毛笔,映照着写法、笔法,临摹而起。
杜荷与李恪再次苦笑,告辞离去了。
杜荷与李恪并肩走在出宫的路上。
李恪依旧如常的与杜荷聊天。
杜荷因对李恪的态度有了些许改变,也不再如原来一样,敷衍了事,而是如常人一般相互交谈。
来到皇宫门口,杜荷正与李恪谈着江南开发的事情。李恪是吴王,封地也在江南境内。虽说唐朝的王爷不怎么管事,但王爷毕竟是王爷,吴地属他最大。有许多的情况都是要跟他知会一声的。
杜荷比较关心吴地的情况,而李恪亦非是李佑那种二世祖,对于封地不闻不问。反之,他对于江南一切知之甚详,比之杜荷有过之而无不及。
两人在此事上兴趣相投,谈的极为融洽。
李恪道:“要想真的开发长江以南的,恪认为还需重挖永济渠,唯永济渠畅通无阻,江南才会真的受益匪浅。”
永济渠属于隋朝运河的一段,是沟通黄河与海河流域的航运水道,全长一千九百多里,在运河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中间一段就如一粒老鼠屎,害了一锅汤。
济渠南引沁水通黄河,北通涿郡,是一道贯穿南北的水道,非常重要。杨广这个二货看明白了这一点,亲自设计挖掘的方式。这人有专攻,杨广在别的地方可圈可点,但在这种事情上就是十足的二百五,胡乱指挥一通,天晓得浪费了多少的人力物力。在永济渠中央一段,最为关键之处,特别难挖。杨广发挥了他异想天开的思维,动工数十万,强行挖掘。
当时他在挖的时候,就有专家告诉他,他这种挖法会坏了河渠的根基,致使淤泥沉淀,堵塞河道。
杨广对此说法不屑一顾,觉得自己是天子,绝对不会错的,固执己见。
于是乎,动用数十万百姓,耗人力无数的永济渠,没用十年就已经开始堵塞,在贞观时期,李世民曾打算利用永济渠运粮,结果因河道堵塞,船队塞在途中,进退不得,粮官因此险些人头不保,到如今永济渠这条至关重要的运河航道几乎是废了。
杜荷点头道:“吴王殿下颇有见地,这永济渠一开,大运河才能发挥效用,利于南北。只是隋亡于运河,而我大唐人力物力财力远远比不上杨广时期,重新挖掘,对于对于民生影响过大。此事急不来的,一急反而误事。其实修运河,杨广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他急功近利,骄傲自大,不听人言。如今在没有绝对的经济实力支持的情况之下,重修运河之事,不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