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康沃利斯领兵逼近格林。以大陆军现在的实力,跟英军硬碰硬就是自杀。好在格林的脑子特别灵,他一看这形势,就放弃了那种“正规军打正规战”的念头。不久前,在北卡罗来纳的国王山,民兵们利用英军行动缓慢的弱点,四处出击,切割包围,迫使一小股英军投降。虽然战斗规模不大,却是美国在南方的第一个胜利。格林从“国王山之战”中看到了游击战的威力,他决定,在没有聚集起足够的力量之前,继续采用游击战术,就像后人总结的那样: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有了战略,格林还需要帮手。他找的这个帮手可不是等闲之辈,他就是“萨拉托加战役”的四大功臣之一——丹尼尔摩根(参看040萨拉托加)。有人说,如果不算阿诺德,摩根应该是大陆军中唯一的军事天才。华盛顿、格林和其他的将军都很努力地“学”打仗,丹尼尔摩根天生就会打仗,他在战场上的灵性是任何人都望尘莫及的。
此时,44岁的摩根住在他在弗吉尼亚的庄园。1779年,他以“背疾”为由退休,这个倒是不假,他的背确实很糟糕,疼起来要命。但一个公开的秘密是,他是因为大陆会议越过他提拔了别的将军而感到不满才退休的。盖茨任南方部统帅的时候就想请摩根出山相助,但他拒绝了。盖茨在卡姆登惨败,整个南方几乎落入英军之手,摩根觉得他身体里那团似乎已经熄灭的火又燃烧起来。格林的邀请再次唤醒了他心中久违的爱国热情。摩根振臂一呼,老部下新朋友纷纷来投,他挑选了一个神枪营,带着大伙来到格林面前。
有摩根相助,格林立刻觉得有了底气。他和摩根带着人数不多的队伍,展开了独立战争中南方战场的那幅经典画面:赛跑。大陆军在前面跑,英军在后面追。格林和摩根“牵着”康沃利斯在南卡罗来纳和北卡罗来纳的丛林里兜圈子,让英军的供给线越拉越长,各地的小股民兵就专门袭击英军供给车队,以至于很多时候英军吃饭都成了问题。就在康沃利斯累得直喘粗气的时候,他忽然发现了一个契机:格林决定与摩根兵分两路,他往北走,摩根往西。康沃利斯认为,这是个致命的错误,因为在强敌面前最忌分兵。岂知格林是故意走这步险棋,因为他想让康沃利斯也分兵。果然,康沃利斯让副将塔尔顿领一半人追摩根,他自己接着追格林。
26岁的塔尔顿像摩根一样,也是个军事天才。他在卡姆登把盖茨打得落荒而逃,南方人对他谈虎色变(参看046兵变与兵败)。1781年1月16日,塔尔顿率领的1000多名英军和保王党军队与摩根率领的大约1000名大陆军和民兵在南卡罗来纳的考彭斯地区相遇。本来,格林给摩根的命令是打游击战,以消耗敌人的实力为主,尽量避免正面冲突。可是,摩根这一路上又聚敛了很多松散的民兵武装,队伍变得越来越强大。他认为他已经有足够的力量与塔尔顿正面较量。于是,摩根决定在考彭斯打一场阵地战。
摩根心里一刻也没忘记盖茨的教训。盖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对军队的调配不当。他让最没经验的民兵对付康沃利斯最强大的左翼军团,结果,民兵只开了一轮枪就四散奔逃,把盖茨的其他军团也冲散了。现在,摩根的队伍中就有这样一批初上战场的民兵。他们从没打过仗,也没受过正规训练,战前热情高涨,一上战场就发毛,两轮枪后保证崩溃。
摩根要怎样调度才能避免重蹈盖茨的覆辙呢?
首先,摩根让军队背靠布罗德河,左靠帕科利特河,也就是把自己的后面和左面都堵死了。民兵不是喜欢逃跑吗?这回谁都甭想跑。塔尔顿不留俘虏,你们只有两个选择:胜利或死亡。靠河列阵,也躲开了英军惯用的侧面袭击的战术。其次,摩根把军队分成三道防线:
第一道,也是最前面的一道,是最嫩的民兵。这看上去跟盖茨犯的错误一模一样,因为英军一般是最前面的兵力最强,攻击也最猛烈,民兵肯定得崩溃。但是,摩根告诉这些民兵:你们只打两轮枪,然后就撤到队伍的最后面去,剩下的事儿不用你们管了。这样一来,民兵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后面的队伍看到前面的民兵“按计划”逃跑时也不会惊慌失措。
第二道,是南卡罗来纳的作战经验比较丰富的民兵。他们将以更强的火力对付英军。这里面有很多百发百中的神枪手,摩根让他们开枪时专拣军官打,甭怕耍赖皮。而且,摩根把他们安排在一座小山丘上,两边故意不设防,引诱塔尔顿攻山。这第二拨人抵挡一阵子之后,也将撤往两翼。
第三道防线是战斗力最强的大陆军特拉华军团和马里兰军团。摩根认为,在经过前两道防线的打击后,英军应该已经伤亡惨重,他们早已处在“再而衰,三而竭”的状态。第三道防线的强大火力足以瓦解塔尔顿的战斗力。此时,隐藏在山坡后的摩根的预备队骑兵会突然杀出,从右面包抄塔尔顿,转守为攻。本来,塔尔顿手下最强大的也是骑兵,但此时,他的骑兵在仰攻山头时应该已经受挫,摩根的骑兵以逸待劳,居高临下,那效果还用说吗?
摩根的战术与“田忌赛马”是一个道理,先以己之最弱对付敌之最强,在耗尽强敌的体力之后,再以己之最强攻敌之最弱,岂有不胜的道理?1781年1月17日的“考彭斯之战”完全按摩根的思路发生了。在北美战场所向无敌的塔尔顿一步一步走进摩根设计的圈套。当摩根的骑兵最终出现在疲惫不堪的英军眼前时,塔尔顿只做了一件事:逃跑。以前都是英军追着大陆军的屁股打,这回大陆军终于看到英军的屁股了。
“考彭斯之战”使英军损失惨重,它是南方战役的转折点,打破了英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康沃利斯说:“它是一系列不幸事件的开始,直到我们走向最后的失败。”摩根的传奇故事是美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2000年,好莱坞大片爱国者中的男主角(梅尔吉布森饰)就是以摩根为原型,那个凶狠残暴的大坏蛋“塔文顿”是以塔尔顿为原型(虽然真实的塔尔顿并没那么十恶不赦),其他那些大人物,比如盖茨、康沃利斯、格林,都是他们的“陪衬”。影片中的最后一战就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考彭斯之战”,视觉效果非常震撼。
“考彭斯之战”后,摩根率部与格林重新会合。不久,他再次宣布退休,因为他的背疾又发作了,健康状况急转直下。格林带着感激和遗憾送走摩根,他将独自与康沃利斯周旋。接下来的“游戏”是“奔向丹河”。两军就像赛跑一样,看谁先到河边。一连串的失利使康沃利斯认识到,英军辎重随行,行动过慢,给大陆军造成很多可乘之机。他决定甩掉“包袱”,让战士只带几天的口粮,加快速度,非抓住格林不可。
格林马上感觉到英军的变化,断定英军必然供给短缺。他一面加快自己的脚步,一面让各地坚壁清野,饿死英军。果然,康沃利斯不但没追上大陆军,反而搞得自己又饿又累。他写道:“格林像华盛顿一样危险,我没有一晚上不担惊受怕”2月14日,格林的队伍率先到达丹河。丹河是北卡罗来纳和弗吉尼亚的分界线。格林率部渡过丹河进入弗吉尼亚。他下令把沿岸所有的船只都置于大陆军的控制之下,康沃利斯赶到时只能望河兴叹了。此时,英军的供给已极度匮乏,不得不往回撤,还要对付神出鬼没的民兵的袭扰。格林赢得了这场“比赛”,极大地消耗了英军的战斗力,为大陆军在南方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大陆军在弗吉尼亚休养生息的时候,各地的民兵纷纷赶来会合,格林的力量迅速壮大。一个月后,3月14日,格林认为他的实力已足以与康沃利斯抗衡。他领着军队再次渡过丹河,返回北卡罗来纳。在北卡罗来纳的吉尔福德,英军与大陆军摆开了阵势。这是格林与康沃利斯第一次面对面。
格林在这次战斗中采用的战术与“考彭斯之战”一模一样,却没能复制“考彭斯之战”的胜利。首先,第一道防线的民兵往下撤时因慌乱引起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面几个阵营的战斗力。其次,在双方进入肉搏战后,急于取胜的康沃利斯竟然命令炮兵向人群最集中的地方开炮,也就是说,他已经不在乎杀死的是敌人还是自己人了,只要把格林赶出战场就行。结果,大炮炸死的英军和大陆军一样多,但康沃利斯的目的达到了。格林下令退出战斗,因为他不愿意把有生力量消耗在无谓的牺牲中。最后,即使康沃利斯孤注一掷,格林如果肯像摩根那样把他的预备队骑兵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他还是有取胜的机会的。但格林舍不得,他选择了退却。
从后来的结果上看,格林的选择没什么错,他让敌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保存了自己的实力。但从战斗本身看,格林显然缺乏摩根那种“天才的灵光”,他也没有摩根那股子“豁出去”的愣劲儿。一次战斗的胜负对他来说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把康沃利斯拖垮。按当时的规矩,在战斗结束时,战场在谁手中,谁就是胜者。所以,这一战算是英军胜。但是,这是个“虽胜犹败”的典型战例。康沃利斯投入战斗的2000人,损失超过四分之一。一位英国议会的议员说:“如果再有几次这样的胜利,我们就完了。”
“吉尔福德之战”后,格林和他的将军们继续在北卡罗来纳和南卡罗来纳各地与康沃利斯周旋,在接下来的几次战斗中重挫英军。最后,康沃利斯受不了了,他对格林产生了由衷的畏惧。他决定,离开卡罗来纳,向北进入弗吉尼亚,从而踏上了英军的“覆灭之旅”。弗吉尼亚的大陆军主将是拉法耶特。格林了解拉法耶特的实力,也知道华盛顿不久将亲自领兵南下。所以,他把康沃利斯“交给”拉法耶特处理,自己转向南方腹地,清除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境内的保王党势力。到1781年中期,除了萨凡纳和查尔斯顿两个港口以外,南方其他地区都在格林的控制之中。格林领兵一直驻扎在查尔斯顿附近,直到战争结束。后世的军事学家和历史学家对格林的南方战略评价很高,可以说,如果没有格林在南卡罗来纳和北卡罗来纳把康沃利斯拖垮,美法联军在约克镇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
此时的格林堪称“南方王”,大陆会议划给他的“势力范围”,南起佐治亚州,北至特拉华河,这是当时美国最富裕的地区。南方各州都很感激他,奖给他大片土地。如果在旧大陆,坐拥半壁江山的格林若不“割据称王”才叫不正常。可是,格林做梦都没想过这回事,他对共和理想的忠诚从没动摇过。
1783年,美英巴黎和约正式结束了独立战争。华盛顿解甲归田,大陆会议两次邀请格林出任美利坚邦联的战争部长,他都拒绝了。他追随华盛顿的脚步,辞去所有的公职,回家务农,定居在佐治亚州奖给他的“桑林庄园”。可是,就在他憧憬着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时,1786年,44岁的格林因中暑突然去世。他的早逝让华盛顿痛彻肺腑,深深地沉浸在“我失朋友,国失栋梁”的悲哀中。如果格林不走得那么早,联邦政府第一任战争部长非他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