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地师-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昊儿,我听说,你下到井里去了?是不是官差老爷罚你的?”

    “妈,我哥是自己要下井去的,他下了五个井,然后就指了一个地方,跟官差老爷说,在那里打井,准能出水。”陆秀儿替苏昊回答了。

    “这是真的?”杨根娣瞪大了眼睛,自己的儿子,她还能不了解,他什么时候学会看风水了?

    苏昊只好往自己读的书里推了:“妈,这都是真的。官差请的那个风水先生,就是一个神棍,啥也不懂。我读的书里面,关于怎么找水的事情,说得清清楚楚的。我指的那个地方,可不是随便指的,那都是暗合五行八卦,是有讲究的。”

    “那就好,那就好。如果真的能够打出水来,咱们全村的人就有救了。”杨根娣知道自己的儿子虽然情商不怎么样,但人品还算端正,不是会编瞎话的人。既然他说得那么确定,这个井位的事情,估计就有谱了。

    “妈,饭做好没有,跑了这一大圈,我还真饿了。”苏昊说道。

    “我马上就做。”杨根娣说着就往厨房里跑。

    看到杨根娣去做饭,陆秀儿转到柴房,背了一个背篓出来,对着厨房的方向喊道:“妈,我去拣柴了。”

    “你拣什么柴?”苏昊纳闷地问道。

    “当然是烧火的柴。”陆秀儿白了他一眼,自己天天都出门去拣柴,这个书呆子哥哥居然一无所知,实在是让人恼火。对于苏昊热心科举一事,陆秀儿是非常不屑的,只是无法抗拒杨根娣的意志而已。其他人家里有17岁的大小伙子,都是能够在田里独当一面的,谁像他们家里,还要靠女人来种田。

    “烧火?”苏昊还是有点不明白,先前那个书呆子从来都没有关注过这事,所以苏昊也没有这方面的任何信息。他走进厨房,看到杨根娣正在忙着点火煮粥,便问道:“妈,咱们家这烧的不是稻草吗,怎么秀儿还说她要去拣柴呢?”

    杨根娣无奈地说道:“昊儿,这不是你管的事情。跑了半天,你累了吧,回房歇着吧,饭一会就好了。”

    唉,看到自己的前任真是一个吃货啊,苏昊在心里暗暗叹道。

    ——————————————

    PS:书评区有很多人批评说,古人不喊“妈”而是喊“娘”,我已经在本书的“作品相关”里专门做了一个解释,但有些人没有看到。

    在此再补充一个证据:

    《宛署杂记》第十七卷“民风二”——方言:

    祖曰爷。祖母曰奶奶。父曰爹,又曰别,又曰大。母曰妈。父母呼子曰哥哥。呼女曰姐姐。……儿媳称翁曰爹,姑曰妈。女婿称妻父曰爹,妻母曰妈。

    宛署杂记成于1593年,恰好是本书的年代。我想,这个证据比电视剧更权威吧?

第5章 省柴灶() 
搞地质勘探的人,走南闯北,经常是要寄住在老乡家里的,所以苏昊对于农家的事情并不陌生。在他印象中,南方农村早些年都是烧田里的秸杆作为燃料的,后来经济发展了,越来越多的人家买得起煤,甚至能够买得起液化气,烧秸杆的情况就逐渐减少了。

    在现在这个家,他分明看到杨根娣烧火的时候用的也是稻草,为什么陆秀儿还要去拣柴呢?

    杨根娣见儿子一脸迷糊的样子,只好无奈地解释道:“做饭当然是烧草,但草哪够烧啊。田里收回来的稻草,也就够烧半年的,不去拣柴来烧怎么够?这村里哪户人家都是这样的。去年秀儿为了拣柴,还被蛇咬过,你不记得了?”

    “嗯,好像有这么回事。”苏昊点了点头。从前那个秀才苏昊成天都是生活在自己的经书里的,妹妹兼未婚妻被蛇咬的这件事情,他虽然知道,却没有什么反应。还是几个邻居帮忙,把陆秀儿送到附近的石滩镇上去请大夫看,这才救下一命。

    “你怎么不去温书了?”杨根娣看到儿子东张四望、问长问短的样子,颇为诧异。以往儿子对于家里的事情是从来都不关心的,除非要找吃的东西,否则绝对不会踏进厨房一步。今天他怎么突然对这些事感兴趣了?

    苏昊向母亲笑了笑,也没解释什么,只是说道:“妈,我帮你烧火吧。”

    “你会烧火?”杨根娣眼睛瞪得老大,在她的记忆中,儿子似乎一次都没有烧过火,任凭她和陆秀儿忙得四脚朝天,苏昊从来不会主动说一句帮忙的。

    苏昊走到灶前,坐在烧火的小板凳上,抄起一把干稻草,用手掰了掰,让稻草散开一些,然后塞进了炉膛。

    杨根娣站在一旁,惊奇地问道:“昊儿,你什么时候学会烧火的?”

    “烧火……也需要学吗?”苏昊反问道。

    其实,烧农村的土灶,也还是需要一些技巧的。首先,稻草不能握成一束地塞进炉膛去烧,因为这样不容易烧透。其次,往炉膛里塞稻草的时候,要先塞进去一点,等前面烧完了再把后面的塞进去。如果不懂这些技巧,直接把稻草很生硬地塞进去,炉膛里的火就会被搅散,甚至有可能会把火弄灭了。

    苏昊的这套技巧,是他前世在农家帮人家烧了无数次火才练出来的,他怎么能向杨根娣解释清楚呢?

    “我儿就是聪明,什么事一看就会。秀儿最早帮我烧火的时候,都没有你烧得好呢。”杨根娣看着儿子娴熟的动作,欣慰地说道。

    “妈,我明白了,咱们家这个灶不行,这是咱们家稻草不够烧的原因。”苏昊坐下来烧火,可不仅仅是想帮杨根娣干点活。他刚才站在那的时候,就已经端详过家里的灶了,他发现这个灶设计得非常不合理,试着烧了几把稻草之后,他对于自己的判断更加确信了,他知道,这就是家里稻草不够烧的主要原因。

    杨根娣却很不以为然,她说道:“昊儿,你说什么呢?这个灶,还是你爷爷在世的时候,专门请石滩镇上的泥博士来打的呢,全村的灶,除了里长家,就数咱们家的好。”

    博士这个词,在当地是用来指代木匠的。但其他的匠人,如果技术比较过硬,人们也会把他叫作博士,只是前面要加上一个代表职业的前缀。杨根娣说的泥博士,就是镇上比较著名的泥瓦匠,打灶这种事情,也是有不少门道的,专业的泥瓦匠打出来的灶,比自家随便垒的,的确要好出不少。

    但就是这眼被杨根娣评价为全村排名第二的灶,在苏昊的眼里,却破绽百出。

    首先,这眼灶的炉壁太薄,起不到保温的作用。炉膛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只有一小部分被架在上面的锅吸收,大部分都通过炉壁辐射出去了,这就导致了能量的极大浪费。

    其次,炉膛设计得太小,烟道的位置也有问题,导致炉膛内空气流通不畅。这样一来,柴草在炉膛里的燃料就不充分,炉子容易冒黑烟,这其实都是没有充分燃烧的碳颗粒。

    还有,灶口过大,也会导致热量流失;屋顶上的烟囱高度肯定不够,起不到吸气的效果,这也是炉膛里空气不流通的原因之一。

    苏昊能够看出这些问题,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在他的前生,曾经接触过一种叫做“省柴灶”的设计,上述这些都是其中的要点。

    说起省柴灶,这其实是共和国农业部的一项很大的政绩。在20世纪80年代,农业部启动了一个推广省柴灶的项目,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每年资助100个县,在农村推广省柴灶,10年间这个项目一共覆盖到了全国的1000个县。

    中国农村千百年来使用的炉灶,大多具有苏昊家的炉灶这样的缺陷,导致炉灶的热效率极低,平均只有不足10%,这也是中国农村许多地方燃料不够烧的主要原因。农业部推广的这种省柴灶,是由一系列专家共同开发的,结构简单,而且几乎不需要什么额外的投入,但却可以使炉灶的热效率提高到25%以上。

    农户使用省柴灶,能够节省60%以上的秸杆,基本上不用再去砍伐薪柴,这对于农村的水土保持是有很大好处的。

    不但如此,由于热效率提高,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就大幅度减少了。在后世,联合国曾经专门研究过中国推广省柴灶的经验,将其视为一项非常伟大的事业。

    苏昊前世就是一个喜欢学习新鲜事物的人,在农村的时候,他曾经专门向推广省柴灶的技术人员学习过相关的知识,如今一看自家的灶,自然就明白其中的问题所在了。

    有关这些知识,苏昊自然无法向杨根娣解释,以他对杨根娣的了解,他知道,如果自己提出要给家里打一眼新灶,杨根娣肯定是会坚决反对的。这其中既有对他的技术的不信任,也有心疼他、不乐意让他干活的成分。

    想明白了这些,苏昊也就不再说什么了,他一边烧火,一边和杨根娣聊着一些闲天,母子俩有说有笑,倒也开心。

    陆秀儿拣柴回来,杨根娣也已经把饭做好了,用三个大海碗盛出来,搁在堂屋的八仙桌上,一家三口,一人一碗。至于下饭的菜,则是一小碟豆鼔和两块霉豆腐。

    “快吃饭吧,你不是说饿了吗?”杨根娣看着苏昊说道。

    “你们的粥怎么是这样?”苏昊看看自己的碗,又看看杨根娣和陆秀儿的碗,眼睛有些涩涩的感觉。

    晚上吃的是青菜煮稀饭,苏昊的碗里,是稠稠的米饭粒,而杨根娣和陆秀儿的碗里,则大多是菜叶,零星地能够看到几粒米而已。其实,以往家里吃饭都是如此,在那个秀才苏昊看来,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根本就不足挂齿。但现在这个苏昊却完全不能接受这种对自己的照顾,自己一个大男人吃稠的,母亲和妹妹吃稀的,这还能叫人吗?

    “昊儿,你要念书,费脑子,要吃饱一点,我和秀儿少吃点没事。”杨根娣解释道。

    “你就吃吧,哪天不是这样的?”陆秀儿也酸溜溜地说道。

    苏昊端起碗,不容分说,把自己碗里的饭粒拨了三分之一到杨根娣的碗里,又拨了三分之一到陆秀儿的碗里。杨根娣和陆秀儿都被他的举动给惊呆了,好半天,杨根娣才说道:“昊儿,你……”

    “妈,你和秀儿在田里做事,消耗大,更应该吃饱。以后,咱们一家人吃饭,要饱就一起饱,要饿就一起饿。”苏昊说道。

    “傻孩子。”杨根娣也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伤心,她有心把苏昊刚刚拨给自己的饭粒再拨回去,但苏昊眼睛里那坚定的神色,让她迟疑了。

    “妈,儿子过去不懂事,好吃懒做,让你和秀儿受苦了。你放心,从现在开始,我会脱胎换骨的,我发誓,一个月之内,我一定让你们能够吃香的、喝辣的,绝对不会再让你们挨一天饿!”苏昊对着母亲郑重地承诺道。

第6章 修灶() 
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杨根娣和陆秀儿挑着桶出门去了,她们要到离村子几里地以外的一口已经快要干涸的山塘去挑水回来浇地。苏昊有心和她们一起去,但掂量了一下自己的身子骨,知道这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心愿而已,要想付诸实施,还差得挺远。可怜他一个17岁的大小伙子,力气还不如陆秀儿大,挑一担水别说走几里地了,就是从村口走回家,都得洒掉一大半。

    田里的活干不了,苏昊便开始琢磨家里的那口灶了。关于如何打造一口省柴灶的技巧都在他脑子里装着呢,当年农业部设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