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为自己的民族做点什么,也为自己死去的兄长施大智做点什么。
现在,施大勇不是一个一所有的白丁,如果说,前世他算半个“键盘政治局委员”,那么,今世,他就有一根可以翘起地球的杠杆。这根杠杆便是隶属他指挥的三百骑兵和六百昌平兵。
崇祯四年,一切还不算晚。
松山守备虽然并不是个太大的官,但松山却是个要地,原因在于这里屯积了大量从后方运来的粮食。施大勇的任务便是守护这些军粮的安全,并且定期向锦州输送。
换而言之,施大勇这个松山守备是个肥缺。要知道,历来能够掌控大军所需粮草的官员,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官,都称得上肥差,他们只需上下其手一番,也不需太多,便可赚个盆满钵满。
按理,施大勇不是辽东系土生土长的将领,也不是祖大寿的嫡系,在辽西将门集团的把持下,他一个外人是不可能捞到这个肥缺的。之所以他能够坐上松山守备这个位置,得益于一人,那便是辽东巡抚丘禾嘉。
作为一个有带兵经验,也有战场厮杀经历的文官领兵大员,丘禾嘉深知没有一支绝对听命于自己的嫡系人马在手,是很难对那些军头们发号施令的。尤其辽西将门的首领祖大寿又是个谁也碰不得的主,此人两年前就敢私自带兵出关,置京城安危不顾,足以说明这人眼中根本没有朝廷,没有皇上,他的眼中只有他自己与他辽东军的利益。'
所以,丘禾嘉认为必须有一支能够制衡辽东军的人马存在,否则,谁知道在未来的对金战事中,祖大寿会不会再来一次临阵脱逃。而且,上任后发生的一件事情更让丘禾嘉觉得辽东兵不可信,亦不可重用。
这件事发生在二月初,当时距离锦州二十余里的右屯被后金军包围,守将派人急报后,丘禾嘉即令前锋总兵祖大寿带兵前往救援,可是祖大寿却说后金兵势大,不能轻率出战。而总兵吴襄和宋伟等人也唯祖大寿马首是瞻,均脱不出兵,结果右屯守军坚守八日后全军覆没。
事后,丘禾嘉立即上疏请调关内客军至辽东,目的是想能够有一支听命于自己的人马。然而,他的上疏并没有获准,原因在于祖大寿的身后有一个他法抗衡的人,此人便是经略孙承宗——祖大寿是孙承宗一力提拔,其所部辽东骑兵也是孙承宗一手打造。
“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是孙承宗早在天启年间就提出的复辽方略,此方略核心就一个字——“辽”。
在孙承宗看来,客兵皆不可用,只有辽东汉人才能真正保家卫国,与其徒耗钱粮调来那些用的客军,不若用心打造辽兵。因此,他毫不犹豫上疏反对再调客兵赴辽,强调辽事只能重用辽兵,惟辽兵才能平辽、定辽。
在上司和部下的“齐心合力”下,丘禾嘉的努力只能付诸东流,不得已,他只能从先前就驻扎在辽东的各军非祖家力量中提拔一些可用将领,用心栽培他们,期以他们能够制衡祖大寿的辽东兵,关时刻能奋勇杀敌,而不是畏敌如虎。
施大勇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丘禾嘉从千总位置上提拔上来的。当然,这样的机会也不是平空得来的,而是赖其兄长施大智及自身勇武所致。
“己巳之变”时,施大智是参将,施大勇却只是个把总,兄弟二人随总兵马世龙驻守昌平。丘禾嘉出任马部监军时,调马部收复永平、遵化等城,在这些战斗中,施大勇有所表现,再加上施大智是为马世龙垫后战死,所以马世龙便于战后升施大勇为千总。
后丘禾嘉出任辽东巡抚,向马世龙要了一些人出关,马世龙便让施大勇随丘禾嘉一起出关,算是变相再送他个前程。
右屯之战后,丘禾嘉立即提拔施大勇为松山守备,除其本部六百昌平兵外,还硬生生的从祖大寿手中要来三百骑兵于他统领。许是心中有愧,祖大寿没有拒绝丘巡抚的命令,而且丘禾嘉毕竟是辽东巡抚,不能跟其闹得太僵,就这样,施大勇从千总一跃而为松山守备,掌控了锦州城军粮运送的重任。
弄清楚自己的一切后,周楚这才真正定下心来,转而又变成从前那个施大勇,在郭义仍然困惑的目光中走出了自己的屋子,望着脚下的松山满是感慨。
松山不是山,而是一处军事重镇,远处的笔架山才是真正的山。
松山更确切的来说,应呼为松山堡,此处与辽东处处可见的卫堡一样,有着完整的守备工事。堡内除了原有的军户外,便是施大勇带领的九百兵马。另外,还有两千多从宁远征调过来专门负责运输粮草的民夫。
家底不算太多,但施大勇很满意自己的情况,对他而言,自己得到的显然是一个好的开局,比起那些惊呼什么都没有的穿越主角要强太多。
在踌躇满志的视察了自己的松山堡后,他决定立即进行“金手指”的改良行动。
目的只有一个,便是借助自己超前的知识来提高松山军的战斗力,从而能够在未来的战事中以绝对性的优势压倒满洲八旗兵,彻底改变历史。
前世时,施大勇最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如果你们不知收敛,我们将永远让你们闭嘴。”
今世,他终于可以付诸行动了。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做出决定的那刻,他骄傲,他自豪,他为之欣喜若狂;他认为自己将成为华夏汉人的大救星,将成为历史的开创和缔造者,将真正带领民族走向复兴与强盛。
行动,是决定真理的唯一标准。
作者注:“己巳之变”即清军第一次入关。
第三章 失败的大“跃进”()
更新时间:2012…09…22
新书,急切需要收藏和红票!
有赌不为输。
三百骑兵加六百昌平兵,便是施大勇的赌注。'
在此后的日子里,施大勇费尽心思开展大练兵。可惜,经过数次实践后,他的一系列练兵强军政策宣告失败。
最先失败的是炼钢术。
在反复查看明军的制式兵器后,施大勇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必须冶炼更加坚韧的钢。
用钢来打造兵器,从而克制八旗兵的铁制武器。
如何打造出钢,便是施大勇需要解决的一个棘手问题。
在结合自己有限的知识后,他召集部下们开始大炼钢铁,借鉴的就是后世土法炼钢。
土法炼钢的方案有可操作性,且成本低,施大勇完全可以承受。
具体做法就是以粘合性极强的泥土烧制成砖,然后用这些砖块砌成一座高炉,尔后取来木炭铺于炉底,再将各类铁器置于炉内,日夜不停的以炉火猛烧,从而降低铁里面含碳量,最后出来的便是钢。
方法和步骤,施大勇自认为应该没有错,可是等到起炉后,他傻眼了,原先的期盼和兴奋瞬间消失,因为呈现在他眼前的并不是什么钢,而是一团团黑乎乎的铁疙瘩,看起来就好像豆腐渣一样。
“大人,这些钢能打造兵器?”
面对部下们的质疑,施大勇只能苦笑一声,有点后悔中学时没把化学学好,不然怎么也能炼出钢铁来。量少不要紧,只要把这九百人武装到位就行,毕竟这三百骑兵和六百昌平兵是自己唯一的本钱。打造好他们,自己才能有立命进而改变历史的机会,反之,他施大勇将依旧是汪洋大海中一弯小舟,随时等候滔天大浪的到来。
钢是炼不出来了,不过不要紧,此路不通便另辟蹊径。
松山军的装备几乎是人手一杆大明军队制式武器——火铳。
说是火铳,其实叫鸟铳更为恰当,铳管极长,装填极繁琐,杀伤效果也极差。这种根本不能称之为火器的武器显然让施大勇产生了改良的念头。
改良火铳是个很复杂的工程,必须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才行,若是前世兵工厂的人穿越至此,那改良火铳肯定是小菜一碟的事。奈,施大勇只是个赌徒,虽然他也有大专文凭,但当年就读的学校可是出名的野鸡大学——只管收学费,教的却是满大街人都会的那种,能学到什么?
然而专业知识的匮乏对雄心壮志的施大勇而言,根本不算什么!
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
本着“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壮志,在炼钢失败后的第二天,施大勇便再次召集一干部下,同时叫来的还有军中唯一一名懂得火铳制造的把总麻忠。'
麻忠还有一个身份,他是锦衣卫南镇抚司的人。
与北镇抚司掌管诏狱不同,南镇抚司则是专管军纪和卫所,同时还有一项与北京城工部相同的任务,那就是兵器的研发和冶造。
麻忠便是南镇抚司的一名火器匠户,“己巳之变”时,南直隶派兵北上勤王,他做为工匠亦随军北上。怎想所部和清军还没接触便一哄而散,麻忠和几个同伴与上官走失,最后碾转跑到了顺天总兵马世龙的营中,被时为把总的施大勇不问青红皂白的就强行收编了。
在哪都是混口饭吃,在南镇抚当工匠和在北军里当兵,本质上没什么两样,都是替人卖命。不过当兵显然要比当匠户强,至少自由得多,再说也容不得自己不答应,没见施把总那刀老是在眼前晃悠吗?
就这么着,麻忠便成了施大勇的部下,永平一战不知是酒喝多了还是真是起了“精忠报国”的心思,竟然第一个登上了永平城头。战后论功行赏,施大勇升了千总,他则当上了把总,尔后又一起随丘禾嘉到了关外。
其实麻忠对守备大人这几日的反常举动很是纳闷,虽然投在施大勇手下也不过两年时间,但对这个大字不识一个的大人,他却是十分的了解,知道自家这个大人脑袋里根本没什么货,肚子里的墨水怕还没自己多。除了胆大,一身蛮力外,可以说,自家这大人是啥优点也没有。
也不知他哪根筋搭错了,尽整这些没用的,要有那闲暇功夫,不若领着弟兄们到山上捉些鸟兽来吃。
想是这么想,可是嘴上却是不敢表露出来,要知道守备大人可是不喜欢别人对他的举动说三道四的,前几日千总黄安劝他不要搞什么炼钢时,就被他没头没脑的骂了一顿,说什么磨刀不误砍柴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什么的,平时不用功,战时多流血之类的尽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
他是守备大人,这松山堡上下他说得算,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了,反正左右也没战事,就陪着守备大人疯一回吧。
抱着这个念头,麻忠倒也是难得投入的陪着守备大人当了几天砖瓦工。
原本以为那劳什子钢练不出来了,守备大人便会消停,哪知这还没隔上一天,又叫众将开会了,这次听说是要搞新式火铳。
“这火铳不行,要改,铳管要粗,要短,药子也不能就这么胡乱填进去,得定量,嗯,还有,这引火索太长,点起来麻烦,要是刮风下雨岂不是打不响?那可如何得了。改,必须马上改,最好改成安置火石在内,以火石击发,就是这么个样子怎么?听不明白?哎,你们这帮浆糊脑袋,昨就不明白本官说的?来人啊,取纸笔来,本官画给你们看好了。”
施大勇恨铁不成钢,一心要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