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说游击战争,朕也听听你对此的理解,说完后大家再来一起议议。”
“是,陛下。”当着四大制置使的面,陆秀夫似乎还略显羞涩,“各位大人,君实献丑。君实先给各位大人解释下游击战争的含义,游击战是一种非正规性的战争,属于辅助性的战争之一。游击战争是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百姓参与其中。游击战的精髓就是陛下所过的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敌逃我追。游击战当遵循合理选择作战地点,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选择作战时机,战斗结束迅速撤退这五项基本原则。”
我补充道:“游击作战是在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不是阵地战,也不是集中作战,因此不能在战役战术上受束缚。讲到战术,则游击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不是别的,就是刚才君实所说的袭击。袭击是攻击的一种,游击战争不注重正规的阵地攻击这种形式,而注重突然袭击或名奇袭的这种形式,这是因为游击战争是战略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非如此不能达到目的。”
高达道:“当年汉武帝挥兵击匈奴,匈奴人化整为零,常常让大汉军队的主力找不到其踪影,一旦大汉军队落单时,便出其不意地进行偷袭。陆大人,这应该就是游击战争吧?”
陆秀夫赞道:“高大人不愧是我朝名宿,一点即通。关于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按照陛下之部署,将分为三步,第一步是要在敌人占领区立稳脚跟,建立根据地。第二步是要发展扩大根据地,其根本在于要获得当地百姓的支持。第三步就是等待我朝大军的北伐,配合大军收复山河。”
夏贵和吕文德对视一眼道:“陆大人,在蒙古人的领地上,要怎样才能建立根据地?”
“夏大人,这就类似于占山为王。”
“山贼?落草为寇?”
我笑笑,接过话道:“没错,夏爱卿,就是上山当土匪,作山贼。不过,我们的这些山贼可不是打家劫舍的匪徒,而是需要长期潜伏在敌人身上的一把尖刀,他们必须自给自足,没有粮草,就去抢劫蒙古人的粮草,没有武器,就去抢劫蒙古士卒的武器。他们依托的就是复杂的山区地形以及心向我朝的汉人,不断的发展壮大。你们试想下,如果这样的根据地遍布大江以北,是不是就能燎原了呢?所以朕的设想就是两步同时并进,一是要让我朝的正规军,也就是大宋皇家军的战斗力能够在三年内超越蒙古军队,二呢,就是要在敌人身上刨出一个个窟窿,让其损失从内部开始,积少成多,最终精神崩溃,疲于奔命。”
李庭芝道:“陛下之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思路十分英明,尽管难度很大,但是倘若成功,就能在以后的北伐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吕文德见其余三人都在纷纷发言,自己也不好独自当观众,起身言道:“陛下,臣有本奏。”
“吕爱卿,坐下说,怎么又忘了?”我笑道。
“是,陛下。”吕文德坐下后道,“陛下,臣刚才听了陛下和陆大人的言语,以为此法可行。正如李大人所言,虽然困难重重,但其效果却是巨大,陛下之策实为神来之笔,臣佩服,难怪陆大人有言,陛下,神人也。”
陆秀夫笑道:“吕大人。日后你和陛下接触多了,就会更有体会了。”
吕文德自身也是身经百战,经验十分丰富,心里不禁想到,看来朝中传闻不假,皇帝陛下的确不像当年那位浑噩的太子爷,而是如陆秀夫所言,神人也。或许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天意吧。
我继续言道:“有关敌后游击一事,朕不会做统一安排,你们四大战区可各自为政,并将此作为各战区的高度机密事件来部署,由你们四位亲自负责,有关内容直接上报军务院吧。朕只会派出少量情报人员协助,其余的一切就要靠你们自己了。”
“是,陛下。”
“开展敌后游击战的根本在于是否能发动当地的百姓,只有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敌后根据地才会行之有效。所以你们可以派遣熟悉当地风情的将士前往,虽然我朝江北的领土已经失去了百年之久,但由于蒙古灭金的时日不长,对于当地的统治还没能深化,加上蒙古人的残暴,应该还是会有不少汉人心向我朝的,你们所派之人一定要记住,宣扬我华夏民族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还要将我朝的改革新气象告诉北方的汉人,让他们知道,只要在朕的庇护下,才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毕竟都是同宗同源的汉人啊。”
李庭芝道:“陛下之意就是要让根据地和当地百姓形成鱼水之情。”
“恩,李爱卿说得对。
“陛下,臣提议,各战区派出的这些小队,就叫游击队吧。”
“游击队,哈哈,李爱卿,你倒是很有前瞻性啊。行,就叫游击队吧,前面冠以当地地名,以示区分即可。”
“臣等遵旨。”李庭芝当然不会明白我说的前瞻性是什么。
我总结道:“游击战虽然不足以击垮敌人的主力部队,却可以制造军事上的僵局,它是用少量部队在一个点上创造局部的优势,在灵活运用十六字诀的基础上,慢慢的打,慢慢的磨。它会从小规模渐渐向大规模发展,会逐步遍及整个北方地区;它也是一项长期的战斗,会贯穿于整个宋蒙之战;它不是流寇式的,而是以流动根据地作为依托;同时,它也不是孤立的,它必须和当地人文地理相结合;它更不会永远停留在游击状态,而是随着战争的进程逐步向正规战发展,使之成为最终战胜敌人的重要因素之一。朕所说的这些在这本手册上都有,你们都是我朝之名将,战争经验丰富,回去后自行消化,但是,切不可死搬硬套,流于纸上谈兵。”
“是,臣等明白。”
我点点头,对门外叫道:“小七。”
“小的在。”
“都安排好了吗?”
“官家,好了,先生及沈墨率领的百名侍卫在宫外的丽正门等候,随时可以出发。”
“好,各位爱卿,朕带你们去见识下我朝的新式火器。小七,前面引路。”
在百名御前侍卫的保护下,我带着四位制置使经临安城南部的嘉会门一路南下,向火药司飞奔而去。穿过青年卫驻地时,顺便将文璋也一起带上。
火药坊大门前,兵器司监文天祥,火药坊管事陈东平早已在此相候。
“陛下,火药坊已准备完毕,请陛下及各位大人视察。”
“恩,宋瑞,带路,直接去试验场。沈墨,你率人在此守候。”
我带着袁棘,文璋,陆秀夫及四大制置使在文天祥等人的陪同下,来到火药司南面的试射场。在此等候的云伯飞等人见我前来,忙跪下道:“参见陛下。”
“云爱卿,免礼平身。”
云伯飞起身后道:“陛下,可以开始吗?”
“恩,开始吧。”
云伯飞对着旁边站着的十来位火枪试射手道:“准备,举枪。”
十人动作一致,平举枪口,齐齐对准六十米之外的靶子。
“点火。”
霎时,十柄火枪的火绳同时点燃。
“放。”
只听“嘭,嘭”的声音响起,在云伯飞的指挥下,百米外的十处枪靶瞬间全部被洞穿了一个窟窿。
“各位爱卿,一起去目标处看看。”
我和李庭芝平静地向前走去,吕文德等三人却似乎被枪声震得痴呆了。三人面面相觑,内心深处不由得出现了一种莫名的恐惧,吕文德等人不约而同想到,如果这十支火枪向自己射来,即便骑在马上,能躲得开吗?三人无语,默默地跟着我向前走去。
第238章 震撼的火器()
十个靶子的中央都露出一个小小的窟窿。靶子有三层木板厚,大小同普通弓箭手训练时的箭靶一样。高达走到近前,摸了下靶子,仔细端详着弹孔,暗自叹道,以自己数十年练就的神射能力,在六十米开外虽然也能百发百中,但穿透力却是远不如火枪之强劲。
我见高达看得尤为详细:“高爱卿,你是我朝有名的神射,你来评价下这火枪的威力吧。”
“回陛下,臣的力量不如火枪也。”
“恩,人力在此时的体现的确不如器械,但这还不是火枪的最大长处。”
“陛下,请为臣等解惑。”
“高爱卿,朕来问你,要达到像你这般神射水平,需要几年时间?”
“回陛下,臣资质愚钝,所花时间大约六年之久吧。”
“恩,李爱卿,夏爱卿,吕爱卿,你们三位也都是我朝名将,你们说说培养一名弓箭手需要多久?”
三人异口同声道:“陛下,至少需要两年。”
我点点头道:“不错,资质好的士卒可以在两年内掌握射击的基本要领,倘若要达到高爱卿的神射境界怎么都需要五年以上的时间吧,但是,我们的对手从小就伴随着弓箭长大,他们在加入蒙古军队时大多有十年以上的练箭时间,我们的将士无论如何在弓箭的造诣上是赶不上蒙古人的,再加上蒙古一族本就是马上民族,这就注定了我朝将士在野战中势必处于劣势,而火枪将会改变这一切,培养一名合格的火枪手最慢只需要两三个月,这就是为何朕有信心打造出一支超越蒙古人的大宋军队。”
“就两,三个月吗?”
“当然,在试射手中,最快一人的记录是一个月零七天,就能达到在六十米处十发十中。”
夏贵想了想,问道:“陛下,有了如此火器,不是很快就能训练出大批火枪手了吗?陛下怎么决定要三年后才发动北伐之战呢?”
“夏爱卿,朕说过,火器是未来战争的必然趋势,但在初期,目前的火枪还有很多弊端,比如,因火枪的制造工艺复杂而导致生产缓慢,发射速度不如熟练的弓箭手,更会受到天气的影响等,这些都会制约火枪的使用。好了,各位爱卿,我们再去看看第二种火器,投掷弹。”
文天祥得我指示,道:“请陛下和各位大人向后移步三十米。”
“投掷手,准备,目标,正前方三十米。”
“放。”
十颗投掷弹准确地扔向前方的靶子处,随着投掷弹的落地,爆炸声顿时响起,伴随着阵阵烟雾,片刻后,烟雾散尽,原来的十个靶子已不复存在,只剩下数段残骸零散地掉在坑洼不平的地上。
“朕给这种投掷弹取名为手雷,意思是从手中发出的炸雷。”
这一次连李庭芝也大为感叹,情不自禁地赞道:“神奇啊。”
我笑笑:“我们继续看第三种火器吧。宋瑞,试炮。”
“是,陛下。”
文天祥带着我们转了个向,走到离落石山三百多米处,云伯飞指着旁边一尊小型火炮道:“陛下,各位大人,这就是火药司最新研制的火炮,是发射弹药的火炮,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抛石机。”
火炮架在一辆两轮车上,炮身长约2米,口径近10厘米,整个炮身是用上好的精钢铸造而成,火炮由身管、药室、炮尾等部分构成,炮的尾部有两个方孔,可装耳轴。单从外观上看,这的确就是一尊大炮。
我也十分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