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选票么?好,我就给你们选择的权利,不能通过只能说明在座所代表的政府都是民众不支持的垃圾。
愤怒!此时的阿诺德因为太过恼怒,原本苍白的脸变成了酱紫色。他握紧了拳头很想一拳狠狠砸在这位一脸淡然的苏共领导人脸上。原本他们是想借助此次会议羞辱最高领导人,但没想到始作俑者居然设计了一个比他们更大庞大的阴谋。
布下天罗地网的苏维埃红色蜘蛛用不屑的眼神打量着三只上蹿下跳的得意飞虫,就等待着他们自投罗网。这些人到最后才明白过来原来他们根本不是跳梁小丑而已。
挟持他们的总统,向邪恶帝国宣战吧!阿诺德总觉得心中有一个声音在不停的蛊惑着他,发动国家暴力机器,抵抗苏维埃暴政。
“各位,都听我说一句。”看到三位领导人阴晴不定的脸色,亚纳耶夫说道,“不觉得现在你们考虑的问题应该是如何让公投票数达到百分之百,如何平定国内的叛乱局势还有如何应对接下来虎视眈眈的苏联军队吗?”
“假如你们现在这个议会上挟持我,已达到威胁苏联的目的还是想想算了吧。”亚纳耶夫站起身,波罗的海三国保护总统的特工们也随之上前一步,警惕的望着亚纳耶夫的动作。
“难道你们就没有想过,我之所以敢在议会上公布这条消息,甚至当面宣布,难道你们没有怀疑过真正的苏联总统现在还坐在克里姆林宫的总统办公桌上盯着你们可笑的一举一动吗?假如这么大费周章安排的会议来的只是总统的替身,你们抓了我又如何?最后的结果不过是苏联有了出兵的借口,而你们将遭受灭顶之灾。”
“混蛋!”阿诺德将拳头狠狠砸在桌面上,这是他第一次在议会上表示失态,阿纳托利和维陶塔斯有点尴尬的看着阿诺德,原本三个想看苏联笑话的人反而被苏联人看了笑话。就算现在亚纳耶夫让阿诺德把枪抵在额头上,他现在也不敢开枪,不管眼前的苏联总统是真是假,只要他在爱沙尼亚出了事,波罗的海三国都会变成一片废墟。
“话我也就说到这里了,签还是不签就看你们的选择。”目前为止亚纳耶夫已经掌控了全局,现在的局面独立自主变得不可能了。维陶塔斯选择暂时隐忍,只要独立的思想还在民众中生根发芽,他就不担心以后没有机会。
当然亚纳耶夫也绝对不会给他机会,他指着拿出的那份文件说道,“签署了这个条约之后,你们三国的军队指挥权就要全部交给莫斯科。当然我们也会派驻军队进驻波罗的海三国进行维稳。哦,你们可以选择不同意,下场无非就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局面嘛。到时候民意还会不会支持你们政府独立就不好说了。”
维陶塔斯原本要下笔的手瞬间停驻了,他抬起头望着亚纳耶夫,几乎是咬牙切齿的从嘴里最终挤出两个字,“卑鄙。”
“这不是卑鄙,我的朋友们,而且你们只有半天的时间考虑这个问题。”亚纳耶夫望了一眼手表,“从现在开始离签订条约还有五个小时,五个小时之后苏联的装甲部队就会开进三国进行维稳。当然我也不介意你们出动军队进行抵抗啊之类的,但是别忘了你们国内还有大大小小的松散武装动乱呢,哦对了,到时候波罗的海舰队会封锁整片海域,所以你们真的是孤军奋战了。”
“我提议议会暂时中断一下。”维陶塔斯向阿诺德和阿纳托利打了一个眼神,说道,“我们三个人需要在私底下商量一下才能答复你,亚纳耶夫总统。”
亚纳耶夫做了一个请的手势,“随便,我哪里也不去,就在这会议室里等待你们的答复。而且请尽快吧,苏联的钢铁洪流一向是很遵守时间规定的。”
三人刚退出会议室,原本还在假装矜持的阿诺德瞬间暴怒的上蹿下跳,他挥舞着拳头喊道,“疯了,他以为他是谁!居然敢提出这样过分的要求。”
“多说无益。”最沉稳的维陶塔斯叹了一口气,他摘下眼镜缓缓说道,“现在赶紧打电话向美国为首的西方求助吧,但愿那群政客五个小时以内北约能拿出一套拯救苏维埃的方案。现在局面不是我们这三个人所能掌控的了。”
“如果拿不出怎么办?”阿纳托利弱弱的问了一句“我们会有什么样的下场?”
维陶塔斯瞥了他一眼,声音冰冷的没有半点感情,“什么下场?我们顶多下半辈子在西伯利亚的监牢里度过,而波罗的海三国可能再过四十年,都没有独立的可能性了。”
第二十一章 北约的反应()
美国总统布什现在的感觉可不好,大晚上的刚要进入梦乡就被一个电话紧急召唤到五角大楼,当然同样被破坏了一天好心情的人还有英国首相,保守党领袖约翰·梅杰,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这些人都因为千里之外风起云涌的波罗的海而通过电话聚在一起开了一场特殊的北约高级领导人会议。
“波罗的海三国总统的求助电话我们都接到了,在座的各位有什么想法可以讨论一下。尽量长话短说,留给他们的时间可不多了。”布什没有坐在座位上,而是来回的踱步,思考目前的局势怎样才能向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
“很难,现在苏联更像是孤注一掷的疯子,谁都不清楚陷入疯狂的领导人会做出怎样的。”电话另一端的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表情几乎是哭丧着脸,东西两德合并还没有超过一年,再来一次波罗的海危机谁受得了这样的心惊胆战。东欧再怎么动荡都不关他赫尔穆特的事,只要不影响到德国就行了。但是现在苏联蛮横的干涉可保不准德国的命运。
“他们似乎已经放弃了用拐弯抹角的方式来征服其他人了,就像当年进驻布拉格那样直接采用最强硬的手段。”英国首相约翰·梅杰说道,北约领导人们似乎都忽略了亚纳耶夫在波罗的海三国内部制造出的动乱危机。
“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要不要派遣军队进驻波罗的海三国维稳。”被誉为法国鹰派人物的福朗索瓦·密特朗建议到,“我觉得北约军队还是在德国静观其变为好,就算真的要帮助波罗的海三国,也只能从德国,芬兰,瑞典三个地方下手。”
“你什么意思,福朗索瓦。”赫尔穆特的声音提高了几个分贝,“你就是想说让波罗的海三国眼睁睁的重新划入苏联势力范围,加强巩固东欧的壁垒,甚至让德国直接面临华约的军事威胁?”
当初两德合并的时候福朗索瓦是极力反对的西欧总统,现在法德那点旧恩怨又因为波罗的海危机而被重新提了起来。
“好了,别吵了,各位。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化解这次危机并给苏联一个教训。”当初被苏联羞辱的英国首相一直没忘了怎么报复红色北极熊。尤其是外交部发言人鲍里斯·德米特里耶维奇·潘金将那句用爱尔兰共和军威胁英国的话说出口的时候,约翰·梅杰的脸色一整天没有好看过。
当然布什这边的美国也有别的想法,他想知道苏联的底线和军事情况,但又不愿意以身犯险,利用欧盟来试探倒是不错的选择。反正都是你情我愿的事情。
布什旁边站着智囊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他在布什打电话之前给出的建议就是让欧洲国家作为先锋,去试探苏联底线,并将自己置身事外。万一真要是触怒了北极熊的底线,他也可以出来居中调停。
这次美国倒是扮演了英国人离岸平衡手的政治角色。就如同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说的那番话一样诛心,“我们需要知道强大的红色北极熊还有多少的还手能力,从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死去那一刻起,新的战争又开始了,总统阁下。但是我认为这些看似强硬的手段只不过是俄国濒死之前的回光返照,我们十几年前布下的局还没完全失效,退一万步来讲,假如真的能够借此找到了俄国人的弱点,哪怕代价是让我们的欧洲朋友送死,这种两败俱伤的局面对我们而言也是最好的。世界上只能容下一个强大的美利坚,那些所谓的欧洲老牌强国不过是明日黄花,就不应该抱有恢复一个拥有强大主导权联盟的幻想。”
“盟友们,安静点,听我说。”布什制止了这群家伙的争吵,拿起自己精心准备好的稿子念出来,“我们曾在一起阻拦过法西斯的侵略步伐,现在我们又站在一起对付一个庞大的邪恶帝国。是的,现在欧洲人民正面临着最危机的时刻,那些俄国疯狂的共产主义分子正准备将战火燃烧到自由的土地之上。我们不能退却,不能怯弱,我们的每一次后退,都是对独裁者的妥协。所以无论你们怎么看,美利坚合众国都会选择保卫波罗的海,保卫那些热爱自由,反抗压迫的人民。这是我们的责任!”
美国总统念完稿子之后,福朗索瓦就不开心了。
“该死的美国佬!就想让欧洲参与这趟浑水。”福朗索瓦小声的诅咒道,法国极力想将自己置身度外,而美国却极力拉着欧洲各国倘入这摊浑水之中,而最不幸的是英国人最近和苏联产生了一些外交上的不愉快,德国原本就对自己作为阻拦共产主义步伐第一线的问题忧心忡忡。本来英法都可以选择反对,但是现在英国要搭着美国人的顺风车加入了反对的行列。
一群各怀心思的人凑在了一起,至于美国人的号召有多少的可靠的成分,福朗索瓦隐约嗅出了一丝不安的味道。大西洋彼岸口口声声的盟友一旦选择了背叛,它是可以置身事外,但欧洲各国就要直面苏维埃的怒火了。
“我同意援助波罗的海三国,就跟当初柏林危机的时候援助我们一样,告诉东欧民众,自由世界没有忘记他们。”赫尔穆特为了再拉拢一个国家,又问了一句,“约翰首相,你觉得呢?”
“我们曾极力反对铁幕,而现在正是大不列颠岛表现的时候。我同意派遣部队进入波罗的海,让濒死的北极熊感受一下我们的厉害。”约翰·梅杰说道。
“既然你们都这么说了,我还有什么办法么。”法国总统福朗索瓦无奈的说道,“但我们只会象征性的派一支部队,惹恼苏联这种蠢事我可不会干。”
只要有表率就足够了,谁也没想着要跟苏联来一场血腥战争。北约派出部队更多的是提醒一下这位危险的邻居,你以前所侵占的土地即将不属于你了。就在法国一筹莫展,英国和德国击掌相庆的时候,那位默默后退一步,准备置身事外的山姆大叔露出了狡黠的微笑。
这场欧美四巨头的电话会议召开到结束只有一个小时,几乎就在各国领导人撂下电话的同时,政府发言人就开始忙着撰稿,然后在电视上发表对波罗的海局势的声明。并表示会尽自己的能力来支持那些反抗独裁暴政的人民。
布什还亲自回电波罗的海三国的总统,表示北约国家会派遣武装力量帮助波罗的海三国,请务必不要妥协,将强硬的态度坚持到最后。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的各国领导人自然对美国总统布什的慷慨感恩戴德。
反正只是雷声大雨点小的示威形式,德国动员装甲部队几乎到了夸张的地步,他们命令电视台对坦克开往德国波兰交界处的行军路线进行详细的描述,媒体拼命的渲染营造出一种德国要再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