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为镇北将军、周泰为横将江将军、蒋钦为扬威将军……其余众将,皆有封赏。其中,关羽、赵云、马超、黄忠、张辽、徐晃、张颌并称七星将,张飞、典韦、许楮合称三杀将,夏侯渊、乐进、李典、周泰、蒋钦合为五子良将。
至于文官,文职方面,有能力的升,没能力的降,同时,拜杨彪为太尉、皇甫嵩为司徒、朱隽为司空。设大学,归郑玄统辖。设置军机处,郭嘉为军师祭酒,领军机处文职,位列一品。贾诩、戏志才为副军师,徐庶、法正、田丰、沮授分别前后左右四大军师,分别为从一品和正二品。
麾下众文武各有封赏之外,匈奴、羌、胡、氐、南蛮等各族头领,亦各得封赏。
令众人没有想到的是,刘协退位后,黄逍并没有为难他,也没有给予软禁,好言劝了一番后,封刘协为云中王,享受异姓王的一切待遇,只是,手中无有实权。即便是如此,刘协也是大喜,他本以为,黄逍登基以后,会难为他,至少会软禁于他,可是,他没想到……没有实权就没有实权吧,已经想到了死的、一直被软禁着的刘协现在只感觉活着、自由是那么的好,当下宣誓效忠黄逍。
当所有封赏结束之后,已经到了日落时分。郭嘉早就安排妥当,登基之日与百姓同乐。黄逍先是与众文武前往内城的城头,在内城城头摆下筵席,与天都城内百姓饮宴同乐。这天都城的大宴,一直持续了三天。
新皇登基,黄逍也大赦天下,本来黄逍治下犯事的人便不多,大赦天下之后,更让囚徒感恩戴德。而黄逍登基之事,也在一个月内传遍天下各州,黄逍治下百姓官员和士卒自然同乐,但是,袁绍、孙策却是大为惊慌
如果说,黄逍如他们一般称帝,甚至是刘协禅让,也不会引起他们的惊慌,毕竟,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是,天降石碑,这说明黄逍乃是顺天意而称帝,乃是天定的天子这样一来,也就是说袁绍、孙策乃是逆天行事,如此,百官多有离心者,两国的百姓更是盲目,在有心之人的鼓动之下,纷纷背井离乡,迁往天国,即便是袁绍、孙策派出大军阻拦,也是抵挡不住
如此一来,损失的不仅仅是人口,更多的是后方的稳定,一时间,袁绍、孙策处境堪忧……
第484章 袁绍窘迫 大战在即()
不得不说,这“天意”实在是动人心,仅仅两年不到,陈、吴两国的百姓大量的涌入了天国,严重导致了两**民比例的失调。同时,大量百姓的流失,也使得两国的财力出现了严重的赤字,甚至,因为大量百姓的流失,以至于土地少人耕种,不得已下,军队也只好参加入春耕秋收,使得连年征战,本就困难的两国,几乎陷入了举步为艰的地步,甚至,袁绍还派出了军队前往鲜卑部落抢粮……
一直以来,都是外族抢夺大汉的粮食,但是,到了袁绍这里,却是来了个大逆转,不过,这样的事情,对于袁绍来说,实在不是什么光彩之事。
公元200年,天治三年,天下大旱,以至于陈、吴两国欠收,处境,更为艰难。而黄逍的治下,因为连年来兴修水利,是以,旱情对于天国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再加之黄逍屯了近三年可用之粮,这点小灾,对天国可以说是九牛一毛,一点影响都没有。此削彼长之下,陈、吴两国的百姓,流向天国境内的更为多起来。
终于,袁绍坐不住了,在与孙策商议联盟之事不果之后,冲冲大怒,不顾庞统等人的劝说,决意要与黄逍决一死战。自各地起兵四十万,出幽州,攻打冀州,大军压境下,冀州一时间处于被动,被袁绍大军连克中山国以及河间两郡,大军兵锋之指邺城所在,告急的文书,飞一般传入了天都。
“众位爱卿,如今袁绍发兵四十万,攻打邺城,膘骑大将军告急,诸位以为当如何处之?”黄逍高坐皇位,和声问道。如果袁绍、孙策看到黄逍所着,必定会大吃一惊汉室崇尚黑二色,即便是袁绍、孙策称帝后,也是身着黑色之衣,再看黄逍却是身穿明黄色龙袍,头上所戴的,也不是往常皇帝所戴的冲天冠,而是九龙戏珠冠,看上去,比往昔的更是精致
“陛下,去年袁绍派兵到北方大草原上抢粮,与东部鲜卑打得激烈无比。大战过后,东部鲜卑损失不少,臣以为这是出兵决战的绝佳时机,陛下可派骑兵出大草原,一举将胡人扫灭,而且我等还可利用匈奴,威胁袁绍后方。”身为军机处之首,郭嘉自然义不容辞,当先说道。
“嗯,接着说下去。”黄逍点点头,说道。
“只要扫灭东部鲜卑,我天国铁骑可直取幽州北部以及乌丸,将长城以外悉数拿下。如此将北面都拿下之后,就可对袁绍完成战略包围……”郭嘉接着说道。
“等等,”黄逍止住郭嘉所说,问道:“战略包围?你仔细说来,按你所说,袁绍也只是北部以及西部可能受到威胁,其他两个方向怎么办?”
“陛下,臣以为,可使水军运送一支大军,由徐州登陆,辗转为战,另外,令水军紧守黄河防线,沿岸骚扰袁绍的领地,这样一来,四下围攻,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袁绍必然会方寸大乱也”郭嘉侃侃说道。
黄逍听得,摸了摸下巴,自语道:“先定辽东?”继而轻轻一笑道:“有意思。”同时其目光已经放在了地图上辽东右面的那个半岛之上。想了想之后,黄逍问周泰道:“幼平,现在水军能携带将士出海的船只,能带上多少士兵?”
“回陛下,一次可携带步军四万,或者骑兵两万”周泰出班说道。
“两万……”黄逍陷入了沉思,半晌次说道:“嗯,两万足够了,袁绍将大军都带出来攻打我冀州,还要分派各军把守紧要之处,各州郡所余守军当不是很足,依奉孝方才之策,朕再给加上一笔以水军运送两万骑兵,一支运送至徐州,不必攻城拔寨,只以骚扰为主;另一支自辽东半岛登陆,联合鲜于辅、阎柔,取下乌丸,顺便,将三韩之地拿下”
众人听得,有些惊讶。贾诩皱眉道:“陛下,三韩乃是臣属,况且其地在北,拿下来用处不大。”
黄逍听得,微微一笑道:“这三韩乃是汉庭臣属,而非朕的臣属。朕自然要将其拿下来,况且这三韩之地乃是商纣王的叔父箕子首先建国,说起来也是我华夏之地。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让我华夏遗民回归我华夏管治,也是时候了。而且朕听说,那些三韩土人,言孔夫子乃是他们的族人。”
戏志才听得,有些不解地问道:“陛下为何会说那些三韩土人会言孔夫子是他们的族人呢?”
黄逍轻哼一声,说道:“那些三韩土人面皮厚得紧呢。他们言箕子建国,就是他们族人,而孔夫子乃是箕子之侄,微子的后人,故他们会言孔夫子乃是他们的族人。”
黄逍此话一出,在场所有人齐声大笑,戏志才更是不停拍着手大笑道:“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如此说来,三韩之地岂不是我华夏之地乎?”
黄逍所说自然是有根据的,他知道,三韩是古代朝鲜半岛南部三个部落联盟包括马韩,辰韩和弁韩。三韩后来被新罗所统一。三韩存在时期有时也被称作“朝鲜前三国时代”。而高勾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三国时代。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馀人包括沃沮和东濊),后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由于高句丽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及南韩、北韩国,都声称高句丽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
高句丽王族姓高氏,有多种说法。《晋书》载“**自以高辛氏之后,姓高氏”;《三国遗事》载“自言是天帝子,承日光而生,故自以高为姓”;李朝李承休《帝王韵记》载“**初诞,举国高之,故姓高氏”。
考察高句丽的历史就必须了解韩半岛国家与民族的形成时间。中国的学者们多认为韩半岛最早的国家是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箕氏朝鲜,是在中国的周武王灭商后,商朝遗臣箕子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至朝鲜半岛,联合土着居民建立的“箕氏侯国”,这个国家在西汉时被燕国人卫满所灭。公元前第一次有记载。在中国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名着《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认,史称“箕子朝鲜”。
如果说黄逍最恨的是那个岛国,那么,其次就是这个半岛国,能灭之,顺手就灭了吧
贾诩比较谨慎,进一步问道:“那些三韩土人真是如此说?”
黄逍自然是认真地点了点头,同时心中暗道:我可没有说谎,那些韩国土人的确是这么说,只不过时间是在一千八百年后而已。
马超听得,怒道:“该死的土人,虽然俺不拜孔夫子,但孔夫子乃是堂堂华夏人,怎会成了那些土人,简直混账陛下,且给超三千铁骑,超将那些土人全杀了,看他们还敢不敢说这大话”
黄逍听得,说道:“孟起不可大造杀孽,只需给予那些土人适当的教训就可。”他将那个岛国悉数灭掉了,至如今,只剩下一群貌美的女子,那些未经过人事的,在黄逍即位后,选出了一批充进了皇宫,充当婢女,另一些则是嫁给有功的将士,其余者,悉数带入了军中,充当军ji的存在,就连他们的女王,卑弥呼,如今也是黄逍的奴隶,在黄逍的胯下婉转承欢。不过,黄逍还是不想将高勾丽灭个干净,倭岛在海上,可以做得神不知鬼不觉,但是,高勾丽则不成,难掩人耳目啊
这时,赵云出班说道:“陛下,出兵夺三韩并无不可。但现在正值我军与袁绍对峙之时,若是分散兵力取三韩,恐怕不妥。”
黄逍笑道:“无妨,三韩的实力不强,正如孟起所言,五千铁骑足以荡平。而且辽东苦寒,若是将辽东拿下之后,我军粮草供给就太远了,而且容易被袁绍所趁。若是将三韩拿下,可以用三韩粮草来供应大军所需,三韩在辽东之后,粮道亦不会轻易为袁绍所趁,如此一举多得。”
众人听得黄逍所谋,齐齐点了点头。黄逍见得众人同意之后,便说道:“朕以为,拿下右北平当以骑兵为主力。至于三韩之地,可从海路进攻。方才幼平有言,可带两万的骑兵。算上路程的话,以无前铁骑进袭三韩北面的时候,海路的军队也可在南面登陆了,到时两下夹攻,三韩、辽东皆可定也”
郭嘉等人相视一眼,同时点了点头。黄逍见得,便说道:“幼平,海路大军由汝领兵,孝直为随军军师,蒋钦、张允为副,即刻就率军出发,大军就从凉州铁骑里面挑吧。”
周泰、蒋钦等人听得,同时出列应道:“诺”
从海上进攻一路还是比较轻松的,毕竟对手只是三韩那些土人。而且三韩现在也不是统一,黄逍相信有法正坐镇,就足够了。
转过头,望向郭嘉,问道:“奉孝,出兵大草原袭辽东,恐怕袁绍会派兵阻拦。不过,料其也没有多少的大军,不过,还是小心为上,朕以为,此战当用精锐。”
郭嘉听得,点头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