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密切注意这战场局势的王旭没有丝毫怠慢,当即一挥长枪,喝令右翼的张辽发动冲锋。只不过在这大的战场上,密集的战鼓和军士的脚步声完全掩盖了他的吼声,命令只是传给身后的鼓手和擎旗之士。
张辽身为大将,当然深知战场之理,回头看到战鼓声一变,而指挥自己的那杆大旗已经疯狂舞动,瞬间明白过来。二话不说,当即率领右翼的青龙骑士结阵,疯狂冲出。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357章 胜利的走向()
对于荆南来说,这是一场不能败的战斗,甚至连平局收场都不可以。因为平局就意味着士卒的锐气消耗掉,而且短时间内无法让士卒有再次决战的勇气。而与之相反,刘表大军则是完全逆转了局势,士气大震。
那样的话,与彻底败了没什么区别,只能彻底放弃豫章,命令右路的徐晃、周智以及赖恭等人率兵回援。等集结起优势兵力,救援武陵的高顺、王獒等将,再成功把刘表击退,也已经不起任何作用。因为刘表已经成功实现战略目的,把荆南打残,不说多的,两三年之内肯定无力北伐。况且,这还是极为乐观的情况,如果接下来继续不利,多年的基业甚至有可能毁于一旦。
所以,现在的中路战场就是一场决斗,关系荆南的生死存亡。
不只是王旭明白这个道理,众将心里也非常明白,因此,没有人再顾及什么,拿出了自己所有的本事,抱着决死的心态冲锋陷阵。随着张辽率先率部与魏延相抗,很快,左翼的赵云也是与敌军右翼的黄忠站到一起。其余将领也是率领着兵马迅速逼近,偃月阵不断进行着小规模的调整,以保证阵型的齐整和威力。
绵延的战场上,尘土已经随着士卒的奔跑,越来越厚,王旭的视线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很难看清各线的战况,一条条命令的下达,全是凭借着经验和推断。当然,敌军的刘磐、蒯越等人也好不到哪儿去,同样面临着这种情况。
此时,也正是考验将领统军本领的时候,观察力,分析力,指挥能力成为了决定性的东西。一个小小的失误,甚至有可能造成整个大军的崩盘。
而深处前线的战将,就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方主将未必能第一时间发现各种突发情况,命令的下达也必然会迟疑。可深处前线的他们,怎么可能事事都等着后方的安排,更多的时候也同样是凭借自身经验和指挥能力,与其他部分进行协调,必要之时,甚至会视当前情形果断调整,违背后方主将命令也是常事。只不过,主将和战将的能力越强,默契越好,经验越丰富,这种情况也就越少发生。
在这种正面交锋中,比的,正是谁更能持久,谁更少犯错!但相对的,也极为消耗将领的心力,王旭虽然深处后方,没有上前接战,可是豆大的汗滴却不停地从他额头涌出,双眼一眨不眨,紧紧扫视着四周的战局,生怕漏掉什么,感觉并不比亲自上阵轻松多少。
各线不时就有一个个传令兵奔来,告知目前的情况,而王旭也是不停地发出一道道命令,或策应,或突击,或压制,或缓退,不敢有任何怠慢。更后方战车上的郭嘉,则是作为辅助和补漏而存在,在执行王旭命令的同时,也进行一定改动,由鼓手和擎旗之士们迅速将新命令指示给前方战将,战况空前激烈
而就在这边的决战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远离此地的武陵郡府临阮,也正陷入激烈的攻城战,并且更为血腥。
城外那宽阔的护城河,已经有好几段都被刘表大军填平,北城、东城、南城都同时发动着猛烈攻势。而且之前那两万五千人马为什么迟迟没有行动,也终于让人明白了。看着那些冲车、云梯、楼澜、攻城塔等等大型攻城器具,不用想,也是他们趁着之前的日子迅速组装而成。
这也大大的提高了守城的难度,冲车的威胁极大,当护城河被填出几段通道之后,直接威胁着城门。很多时候,不得不在城门布防很多士卒,滚木礌石等等也是不要命的砸,只希望能尽快将其损坏,必要的话,还要派遣精锐突袭一番。
云梯、攻城塔等物则是攻城的主力先锋,那庞大的木塔,就像高楼,而且因为四周都蒙上了熟皮,阻挡了大部分箭支,士卒也可以借着掩护,迅速接近城墙。等接近之时,那云梯、攻城塔折叠部分便会展开,直接驾到城墙之上,铁钩死死卡住女墙,非常稳当。士卒通过内部的梯子爬上顶端后,只需沿着驾好的通道,便能平稳地往城墙猛冲。
对付这类大型攻城器械,只有巨弩、火箭等物才有可能破坏,一旦靠近城墙,便只能派遣精锐士卒死死守住通道口,挡住对方的大队兵马,部分兵士也手持大斧奋力劈砍,争取将那条厚厚的木制通道劈断。策应的弓弩手,则是趁机猛射在通道上奔跑的敌兵士卒,则取最大限度的消灭敌军。
只可惜,敌军的楼澜、巢车等物又大大的压制了弓弩手的杀伤力。其样子大致与攻城塔构造想同,但顶层没有折叠的梯子或木板,而是无数的射击台,弓弩手从内部爬上去后,与城墙高度差不多,可以对防御士卒进行射击压制。
当然,这些攻城器械的建造都非常耗费时间,最多的,还是使用轻便的钩梯,往城墙上一搭,铁质倒勾挂住边缘,便能迅速攀登。只见绵延的城墙上,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士卒,在轻便盾牌的掩护下,疯狂地进行着登城。
如此猛烈而直接的攻势,带来的也就是大量伤亡,不管是攻击方还是防守方,都能感觉到那种压力。王獒和高顺都已经亲自披甲冲到前沿,来回奔走在城墙各处,哪里危机就奔往哪里指挥,将校们也是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嘶吼和怒骂,混杂在战鼓声中,不绝于耳。
“高将军,东城的陈应和杨龄有些顶不住了,已经失陷一段城墙,你快过去吧,这边交给我。”刚刚接到急报的王獒,第一时间找到不远的高顺,大声吼道。
“好!”形势紧急,高顺也不怠慢,蛇矛一挥,将面前的钩梯整个劈断,便急急赶往东城。
“杨龄,你他妈怎么守的?怎么又被突破了?”浑身浴血,挥舞着指挥的陈应远远看到杨龄那边的情况,当即便发出了一声暴喝。
别看杨龄那日在王旭等人面前有些青涩,可此时深处战场之中,却是顾不得本身的性子,听到陈应的吼声,奋战的同时,也是回声大吼:“你以为我愿意吗?这边足足两座攻城塔,就这么点人,怎么守?”
陈应其实也知道现在的形势,挥手砍翻一个刚刚露头的敌兵,大吼道:“那怎么不敢快通知高将军增援!”
“增援个屁!”杨龄那清秀的脸上此刻也满是狰狞。“这才第三轮进攻,要是现在就动城内的后备兵,这仗就没法打了!”
说着,深吸口气,长枪一挥,便再次凶猛地向着冲上城墙的敌群掠去,咬牙喝道:“我失的城墙,我知道夺回来,不用你操心!”
“弟兄们,随我冲啊!”
“杀”
激烈的厮杀仍在继续,当高顺赶到的时候,看到东城墙的战况,杀意凛然的虎目之中也是闪过一抹忧色。这东城的伤亡明显很大,他第二波攻势的时候才离开,但现在回来,士卒起码锐减了四分之一。这才第三波攻势啊!虽然还有整整一万人作为后备兵马在城中休息,可是战局也才刚刚开始而已,哪敢轻易就把所有力量用尽。况且,坐镇指挥北城防守的沮授那边,也还情况不明。
大致观察一番,高顺深吸口气,手中蛇矛猛然高举,快步在城墙上奔跑起来,嘴中发出了声嘶力竭的狂吼。“巨弩,狼牙拍全部集中攻击对方大型攻城器械,其余士卒各手本部。杨龄随我夺回城墙!”
高顺那熟悉的声音彷如一粒定心丸,很快便让有些骚动的士卒稳定下来,重新组织激烈的反击
而此时,远在城外观战的的蔡瑁和吴巨也是眉头紧皱,旁边还站在一位儒雅的男子。
“子柔,前线来报,霍峻赶到益阳的时候,被抢先一步的荆南士卒伏击,大败而回,现在该当如何是好?”蔡瑁看着手中的一张破布,略带忧虑地道。
原来那儒雅的男子正是刘表两大谋士之一的蒯良,蒯子柔。
听到蔡瑁的话,蒯越撇了一眼上面用血写成的字,却根本就不细看,径自回道:“这也是没办法事情,荆南能人很多,霍将军日夜兼程也慢了一步,很是无奈!只是在下倒是很好奇,这荆南各将都在前线征战,临阵换将之事,王旭也不可能做得出来,真不知这最后五千余人究竟是谁率领的呢?”
闻言,蔡瑁却是苦笑着叹了口气。“还能有谁,就是名震荆南的王夫人了,只不过另外一员女将倒不知是谁,就霍峻信上所说,此女端是厉害,一路追击,单枪匹马二十余招便生擒了霍笃!”
“噢?竟有此等厉害?”蒯良那平静的脸上终于露出意思诧异,伸手接过蔡瑁手中的破布,迅速看了一番。
但随即便啧啧感叹道:“好个聪明的王夫人,果真名不虚传,看来当年破张梁还真是此女之功,比之吕后协助高祖治政统军之能,也是不遑多让啊!”
说着,想了想,才又摇头接道:“算了,益阳已经有所防备,不宜分兵击之。还是集中兵力尽快拿下临阮吧!如果顺利,说不定此次还能一举平定荆南。”
话音刚落,一旁的吴巨却是突然接口道:“子柔,平定荆南恐怕很难啊!这临阮孤城一座,四面围困之下,全军将士犹自死战不降,自昨晚发动第一波突袭开始,到现在已是足足组织了三次大规模进攻,可战果却不大,伤亡惨重,攻城器械折损也很多。要拿下恐怕并非易事。”
“诶!仲伟此话差矣,为何长他人志气?”蔡瑁顿时不以为然地挥了挥手,道:“虽然我军伤亡很大,但敌军伤亡也并不小,拿下临阮并非什么难事。只要能平定荆南,付出一定代价也是值得的。”
“未必!豫章那边,我军的形势同样堪忧,若是黄祖兵败,敌将徐晃周智等人增援中路,即便拿下临阮,恐怕也难以对荆南构成致命影响。”吴巨摇头反驳道。
眼见两人意见相佐,蒯良抚须一笑,插话道:“两位将军不必为此相争,不管能不能平定荆南,但此次的目的本为削弱荆南势力,使其短时间内无力北伐,能以较小损失换取他的惨重折损便已经足矣,无需忧虑。”
这话倒是让两人皆是点头认可,看了看远方的战场,蔡瑁便挥手道:“再派两千人上去吧!南城这边攻势有些弱了”
战场永远是充满变数的,无论多么指挥的人,也无法真正算尽算绝。极少数百战百胜的名将,也不过就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而已,但却并不能保证每一场战斗都是胜利者。
无论是荆南的文臣武将,还是刘表帐下的蒯越等人,都算到了开始,却没能算到结尾。当两边都在按照着预定计划进行着自己的部署,争分夺秒之时,一个不按常规出牌,也并没有引起太多重视的人,却逐渐开始影响着战争的走向。
“快!快点!别慢腾腾的。”崎岖的山路上,一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