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青林接着再翻翻,果然翻到一本黄历,是由西安汇文书店印制的。
黄历相传是由轩辕黄帝创制,故称为黄历,民间又俗称为通书。但因通书的书字跟输字同音,因避忌故又名通胜。这里面不但包括了天文气象、时令季节,而且还包含了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的一些禁忌,其内容主要为指导农民耕种时机,故又称农民历。李青林打开黄历一看,全是什么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看得李青林一头雾水,不明所以。
李青林翻到底页,突然发现最后几页印的是按照公历和农历对照排的日历。看到前世那种熟悉的公历纪年,李青林不禁感到特别的亲切。
李青林对照日历,终于知道今天是一九三五年二月四日,星期一,农历乙亥(猪)年正月初一,明天二月五日就是立春了。
“一九三五年,一九三五年……。”李青林心里不断念着这个年份。
学过中国近代史的李青林知道,在这个年代日本鬼子已经占领了东北,还有不到两年时间,全面抗战就要爆发了。李青林高考以后多年不看历史书,关于抗战的历史进程大部分还是从网络上得来的,许多情况在李青林的脑海里模模糊糊、似是而非。
鬼子具体什么时间打到河南省万安县的?万安县的人民如何抵抗的?在这里谁领导了抗战?国*党?抑或是共*党?我该怎么办?这些问题在李青林的脑子里搅成了一锅粥。
正在李青林发呆的时候,他妈在外面喊:“青林,咱们一起去拜年了!”
;
第四章 而今迈步从头越2()
父亲李万全留在家里招待来家里拜年的邻里,李青林跟在母亲后面出了院子门,到同村的人家去拜年。
李青林家院墙是干打垒的,只有一人多高。院门用一些小石块和青砖做了个门楼,院门没有上漆,院门上贴着大红的对联“诗书继世,耕读传家”,门头上贴着一个倒着的“福”字,门前一片雪地上有燃放过的鞭炮碎屑。太阳已经起山,白雪映着朝阳,照得院门前亮亮堂堂,红红火火,显着吉庆喜气。
这个村子很小,被丘陵半包围着,各户各家的房子依次坐落在小山坡上。这个年代还没有大规模的滥砍滥伐,除了右边的丘陵被雪覆盖着看不到树木,其他的地方都长着一些杂树。丘陵中间有一小片平整的土地,被大雪覆盖着,满地银白。再往远处看,一片雪原中间,象有一条细细的灰色带子镶嵌在银白中间,蜿蜿蜒蜒向天边延伸,那应该是一条小河或者是一条小溪。
太阳是从东边出来的,李青林确定了自己现在所处的方位。李青林数了数,整个村子只有五户人家。村子里所有的房屋都是座北朝南的,房子排成了两排,前排三户,后排两户,李青林的家在后排西边。
母亲今天穿了一身半旧的棉衣,上身和下身各打了一块补丁。母亲看上去就是个持家能手,身上衣服虽旧,但是干干净净、平平整整;她的头发显然刚刚梳理过,头发梳过以后挽了一个髻,上面插着一根银簪,人显得很精神。
出了门,母亲站在李青林面前仔细打量儿子,然后伸手把李青林衣服整理一下。前世李青林的母亲去世的很早,今世母亲慈爱的动作,差一点让他流下眼泪。
母亲可能怕李青林记不得人家情况,一边走一边简单介绍要去拜年的人家情况。各家的房子相距都不远,前排从右往左数是钱家、周家、李家,其中李家是李万全的堂哥家,李万全的堂哥叫李万祥。
娘儿俩步行了一会儿就来到了前排西边第一家院子前。这家姓钱,自家里有五亩旱地,土地地不够只好每年向地主租二十亩地种麦子。
钱家家主叫钱立华,妻子周氏,夫妻俩生有两个儿子。
钱家大儿子钱多福今年二十二岁,在家跟在父亲后面做农活。钱多福几年前娶了个媳妇叫姜美芝,夫妻两去年底生了个儿子。
钱家小儿子钱多贵和李青林一般大,小时候和李青林一起上过两年私塾。他很小的时候患过小儿麻痹症,是个瘸子。钱多贵腿脚不好就不能下地干重体力活,父亲钱立华安排他跟在舅舅后面学铜匠手艺,以求以后有一门手艺自己养活自己。钱多贵两年前开始跟在舅舅身后担着一副铜匠挑子走乡串巷,学习打制铜锡物件、补锅修锁之类手艺。
钱家的院子门楼比李青林家的简陋得多,院门上也贴着对联“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院子门是农家的脸面,看得出来这家经济条件比李青林家差点。出乎意料之外,钱家的院子门竟然用一把老式黄铜锁锁着,锁上系着一根红绳串着的长长的黄铜钥匙
母亲看到锁微微一愣,然后笑了:“青林,你要做干爹了呢!”随后母亲向他介绍起钱家锁门的原因。
在解放前,因为医疗卫生条件差,人民生活水平低,营养普遍不足,所以产妇、婴幼儿死亡率很高。做父母的因男孩少或因子女多病多灾,唯恐夭伤,以认干亲禳灾除祸,也有的为拉关系、互相利用而认干亲。
万安县认亲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经过算命先生掐八字、定方向、定姓氏认干亲的;有经人说合、双方同意认干亲的;还有“闯姓”的,即孩子生下百天或满月,父母黎明日出前抱子出门,首先碰到的一人,即认其夫妻为干父、母;另有一种是孩子落地是男孩,家人将锁锁在门鼻儿上,待到满月那天,谁先到他家,让谁开锁,即认其夫妻为干父、母。除“闯姓”、“开锁”外,大多数人家认育有多子多女者为干父、母,以为孩子可以随上群,便于成人。两家成为干亲后,每年孩子生日,都要到干父、母家串亲,至12岁时乃止,在这一年,干父、母要给干儿女买些衣物,叫“挽锁”,意在已牢固无失了。以后每逢婚丧喜庆,逢年过节,礼尚往来,算一门干亲戚。
正说话间,院门被拉开了一条缝,一个中年男人从门缝里对外面看了一眼笑着说:“二婶,今天你开门啊?”
母亲笑骂道:“你个老不死的的狗剩子,你还在这上面占我便宜,我开锁不就成了你孙子的干娘了?那我不就平白无故比你这个混球矮了一辈?今天我们可是第一个到你家的,要是我们不开门,看谁敢给你孙子做干爹!”
钱立华嘿嘿干笑了几声,忙赔礼说:“那就青林开,我孙子也沾沾读书人的福气。”
母亲伸手在口袋里摸出几个铜圆和一张红纸,用红纸包了铜圆放到李青林的手里说:“青林,你开门!等会见着孩子就包点喜庆钱。”
李青林拿拴着红绳的钥匙开了院子门。进得门来,自然是先给孩子包钱贺喜,孩子娘抱着孩子代他拜李青林做干爹。
一番认亲、拜年礼数过后,主人家端上花生、红枣,男人们坐在一起说话,李青林不敢乱说话,一般都是人家问才回答。而女人们则聚到媳妇的房里说话去了。
钱多福的老婆姜秀芝中等个子,圆圆脸,人模样很普通,李青林暗地里端详了一下,发现她偏偏生有一双水汪汪的桃花眼。钱多福本人长的倒是不错,个子大大的,模样也还周正;他不怎么说话,脸色看上去有一种青灰色,眼睛里能看出一种邪气。钱多贵个子中等,一条腿有点瘸,人精瘦精瘦的,看上去挺机灵;因为是李青林的私塾同学,就坐在李青林身边和他说话。
说了一会话,母亲带着李青林告辞。下一步到周家和堂伯家去拜年。
在路上母亲对李青林说,钱家发现钱多福吸上了鸦片,并且大烟瘾很大。去年他一年在外面干活也挣了不少钱,但是挣的钱都吸完了不算,还在外面大烟馆里欠了一屁股大烟债。今年过年钱家就没过好,为了逼钱多福戒大烟,钱立华还动手打了儿子。刚才姜秀芝还说钱多福为了吸大烟,把她从娘家陪嫁过来的银首饰都偷着去卖了。虽然还在月子里,姜秀芝知道后和他打了几次架了。
;
第五章 而今迈步从头越3()
周家家主周德中,妻卫氏,周家只有三亩旱地。周家有个老太太,今年六十多了,周德忠夫妇生有两儿一女,大儿周友根,今年虚十八岁;二儿周友富,今年虚岁十四岁,小女儿友莲,今年虚岁十岁。
周家几口人看上去都是老实巴交的庄户人,也没什么挣钱的渠道。家里田地不多,周家每年租地主家二十亩土地种粮食。家里吃饭的人口多,小儿子和小女儿现在还算不上劳力,自己又没有什么别的技术,周德忠、周友根便在农闲季节跟在李万全、李万祥后面到大户人家做蹚匠、麦客,挣得一点粮食补贴家里才不至于全家挨饿。
蹚匠和麦客是这一带很特别的称谓。
晚清民国年间,在豫西南山区常年流动着一支数量相当庞大的青年农民打工队伍,每到冬日的农闲季节,这些人应募从事梯田、沟渠等农田灌溉工程的修理、养护工作,还有一批有经验的老庄家把式帮大户把生地、半生地通过施肥、整理,变成高产的熟地工作。这些人在当地被称做“蹚匠”。
还有一群人被称为“麦客”。在中国北方,由于各地麦子成熟时间的差异,一些以收割麦子为职业的人,换取收入。这些人大多体力较好、技术过硬、勤奋肯干,这些人被称为麦客。麦客的存在缓解了广大农村地区在夏收时节面临的时间紧、任务重与人手不足的困境。常有因这些问题而引起本是丰收之年却因收割不及时而造成减产减质。因产麦区成熟差异性,如一般从东往西逐渐成熟,所以麦客中一部分是位于晚熟区,由北向南,由南返北,像候鸟一样迁徙游走,一路收一路走,等麦客走到自家门前,自家的麦子也熟了;另一部分是早熟区的农民等自家收割完后便前往相对晚熟区收割。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成群结队,其中有兄弟同行,还有父子同行甚至夫妻相随,来到产麦区,寻人雇佣,替人割麦,用汗水换取微薄的收入,以补家庭短缺或寻找生路。产麦区的人称他们为“麦客”。麦客们一般带一个干粮袋,拿一把镰刀上路,还有不能少的被褥。
给周家拜完年,母亲带着李青林到堂伯李万祥家去拜年。
出了周家的门,李青林母亲指着那一户紧锁着院门的人家对李青林说:“青林,那是你叔叔家,可惜现在没人住了!”
母亲说这是李青林小叔叔李万能的房子。院子门紧锁着,院墙有点破败坍塌,不过屋子看上去还挺结实。民国十八年被抓壮丁去剿灭鄂豫边的红军,已经死在战场上了。这座房子是李万全民国十八年盖的,本来是给小叔叔李万能用来娶亲的,没想到李万能被抓了壮丁,亲也没娶成,人还没了。虽然这些年一直没人住,但李万全手头如果宽松一些就尽量翻盖修补,保存到现在这个样子已经很不易了。
李万全急着要给李青林娶亲的原因也是因为李万能被抓壮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李万能死后,李万全这一门只剩下李青林一个男丁传宗接代,如果李青林再有了什么意外,李万全一门就无人传后了。
堂伯老远就看到李青林和母亲往他家走,老两口早早等在院门前。
堂伯李万祥家有八亩旱地,每年向地主租十亩旱地种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