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必败的文章完全是薛兴华“强迫”他写的,而且他也知道薛兴华是为了让中国好,是一种善意地提醒,所以他才写。现在他所要做的只是怎么转换口气,怎么解释以前说中国一定打败而现在又说可以一战,少不了要吹吹北洋军闻过则改的优点,让世人相信只要北洋军改正了打败日本人是顺理成章的事。也让世人知道以前的文章完全是好心,丝毫没有看不起中**队的意思。
薛兴华自己笑着自言自语道:“廖卫先啊廖卫先,如果不是因为这报纸太重要了,我才不愿意让你在那里受那种罪呢,我这里什么人都不缺,就缺与我谈得来的战略性人才。”
将那篇鼓舞士气的文章交给了廖卫先写,薛兴华自己则忙于写另外一篇文章《请列强调停只是一条死路》。
薛兴华认真地写道:
西方列强在国际上所做的事情都是从本国的利益出发的。对其本国有利,他们就会争先恐后地去做,无需别国请他们也会做,这就是大多数战争发生的原因。对其不利的事情,他们不会去做,即使别的国家乞求也无用。西方列强就是在尔虞我诈的斗争中逐步壮大的,中国人不要以为他们会为了什么公理为了什么道德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如果这么想那就是太天真了。
这次李鸿章大人受朝廷委托乞求于沙俄干涉为什么会失败呢?
是因为我们的李大人没有弄清楚沙俄到底想在远东想在我们大清国干什么。没有想到当前沙俄和日本在朝鲜的利益暂时是一致的——将朝鲜从大清国的怀抱拖出去交给他们!他们垂涎这个美女已经好多年了,现在有了机会哪里会舍得放手?
对我们大清国而已,日本是一条毒蛇,而沙俄是一条喂不饱的恶狼。
大家应该都记得咸丰八年,中国正遭受英法联军入侵的时候,沙俄在北方落井下石,通过《瑷珲条约》夺走了我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家园毫不留情地夺走,相当于法国和德国两国面积之和。
咸丰十年十月,沙俄又通过《中俄北京条约》从我国划走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四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光绪七年沙俄又逼我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从我国划走了七万多平方公里。
我们的朝廷竟然还没有汲取教训,还相信这个贪婪的恶狼。你们是不是以为它吃了我们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后,胃已经撑饱不会再吃了?是不是以为它吃得不好意思了这次不会再吃了?
请你们清醒一下吧!
光绪十四年,沙俄政府在讨论远东问题的特别会议上明确表示:“日本直到最近才又关怀到利用那些方法才能保证朝鲜不被中国所夺取。日本政府的此种方针,与我们的看法完全符合,我们应该竭力支持东京内阁的这一方针。”
今年二月沙俄驻北京公使在给其外交部的急件中表示:对于朝鲜的事态,我们当然不能置身局外。沙俄为避免刺激日本,已经严令其远东舰队停止到与日本接壤的库页岛进行年例航行,留驻海参崴,电令要求其舰队“不得越雷池一步”。
沙俄因为到远东的铁路尚未完成,一时无法集中足够的军队插手,因此他们迫切希望日本人能打破这个僵局。在他们看来与其将朝鲜放在强大的大清国怀里,不如放在隔海相望的日本人手里,相对而言日本弱小得多。支持日本占领朝鲜,对沙俄而言有二个好处,一是可以让它的二个邻国打得不可开交而削弱实力,也就是中国人的俗话坐山观虎斗,又可以方便它今后在远东实力强大时随时夺回去。真正的一箭双雕!
第174章 捐献军舰燃煤()
第174章 捐献军舰燃煤
至于公理,沙俄从来就不知道是什么一回事,因为它们没有看见过这玩意。
虽然现在尚未有沙俄拒绝调停的消息传来,但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李鸿章先生在沙俄这边碰了壁,能不能通过乞求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来调停呢?毕竟我们的李先生对战争深恶痛疾,如果能通过西方列强而是战争的步伐停止,那该是多美的一件事啊。
可惜的是我们的李大人只能失望。因为无论他乞求谁,谁都不会给李先生满意的效果。
英国人布局全球,他们的目的就是维持他们在世界的强大地位。在远东亚洲,大清国的实力最大,如果日本人能跟大清国打一仗,能够把大清国打得奄奄一息,他们除了大笑狂欢之外,本人不知道他们还能做什么。他们知道日本人迟早是要吃别人的,如果能把日本人培养称一只猛虎,不但可以抑制大清国不与英国为难,还能抑制那个北方的巨熊。
法国、德国与沙俄才签订军事联盟协议不久,沙俄的动作就是他们的动作,至少是暂时的。
那么,剩下的美国呢?总不能让我们的李大人磕了无数次头而一无所获吧?很遗憾,还是不能有任何效果。
日本人进攻朝鲜就是被美国人鼓动的,美国这个新兴的西方列强更希望日本与大清国人斗。如果能将日本的势力就此西移,让大清国来牵制日本的军事力量,那么美国就不用提防日本,而他就可以空出手来与其他西方列强抢占殖民地。当然,如果大清国能把日本给打趴下,美国人也是欢迎的,只要日本的军事势力不往东走,不影响美国人的利益就行。
本人最后奉劝一句:李大人,您还是省省吧,无论是国家还是家庭,靠别人是靠不住了,惟有安下心来与日本人决战才是办法!免得一世英名变成了几百年的骂名。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因为抵抗外敌而背负骂名的汉子,只有投降屈膝而遗臭万年的奸贼!
一篇文章写得薛兴华颇有痛快淋漓之感,写完之后他自己觉得非常满意。他让通讯参谋徐健业将它马上发给廖卫先,请他修改润色,同时等待命令再刊登。与此同时,薛兴华还要求报馆在登载这篇文章的时候,《风雨报》采取进口白报纸印刷,而且从此以后不再使用土产连史纸,但报纸的定价不变,直到甲午战争结束。
过了一会,他又写了一个公告发给廖卫先:只要朝廷或北洋通商大臣同意,南洋一富商愿意向北洋水师提供五万吨免费的优质燃煤,免费送到北洋水师指点的地点。如果燃煤质量不合要求,提供者愿意赔偿北洋军五万两白银。
在通信参谋徐健业目瞪口呆中,薛兴华这才笑着出去检查工作去了。
历史上因为北洋水师没有现钱支付煤矿老板的货款,他们把好煤炭提供给了其他商人,给舰队的只是普通的煤炭。薛兴华当然不想因为这些鸡毛蒜皮的事让北洋水师减少战斗力,但愿他们能接受自己的好意。婆罗洲的煤炭可以说是世界最好的,单位质量所含的卡路里最高,平均每公斤在7200大卡以上,能使军舰锅炉发挥最大的效能。
正在睡觉的薛兴华自然不知道发电报的妹妹手都按痛了“滴!滴!滴!”
远在上海的廖卫先接到薛兴华的长篇电报也是感慨万千,不过他感慨的不是薛兴华写的文章有多好,而是感慨薛兴华简直把银子不当银子,在当水用。不说报纸所用的纸张太贵,按原价的话几乎是卖一张亏四张的本。还有五万吨优质煤炭外加运费。此外还有电报费用,这个时候发电报可是很贵的,一两银子才二十五个字!完全是剥削阶级才能用得起。
不过,薛兴华从这条荷兰人建设的电报线路上赚了不少银子,来三发市经商的、旅游的、当间谍的有不少喜欢发电报的,电报线路赚的钱完全可以足够他每天发十封这么长的电报。
至于白送煤炭,一是可以让北洋军的军舰增加点航速,二是可以让薛兴华光明正大地将一批将来自己要用的燃煤运抵黄海。当然,第一点是主要的,从前世穿越而来的薛兴华还是有这个觉悟的:“不就是一点钱吗?老子现在还真的不缺钱。万金难买胜一仗!”
廖卫先放下自己要写的文章静下心来替薛兴华修改电报内容,因为薛兴华的文章内容实在太白了,就如普通人说话一样,没有一点文彩,必须加上一些之乎者也让读者难懂一些才能显示出水平。
另外,他也将薛兴华所发的那个广告改了一下,薛兴华说的是一个南洋商人要捐献煤炭。廖卫先改成是一个海外赤子痛恨日本人,要求报效祖国。因为现在的商人地位还是不高,他知道薛兴华将来的计划,如果让国内的人都知道薛兴华原来只是一个追逐利益的商人,那评价就不会很高,总会认为他是不是想换取更好的利益回去。
当修改这则广告之后,廖卫先想了很久,还是给薛兴华发了一份密电。密电的内容同样不多,只问了一句话:“这样不是增加了打猎的难道?”
第二天,薛兴华给廖卫先回了一句很简单的话:“杀倭是天大的事。”然后忙他的去了,那天正是第四批远征人员乘船前往朝鲜的日子,这次出发的是马奎手下的部队。因为中日之战尚未爆发,高原镇的地形狭小,士兵太多的话,隐蔽在山上也难确保万无一失。而且长期住在山上对士兵的身体是一个考验,所以薛兴华还是没有增加每次运兵的数量。
六月二十六日晚上廖卫先拍来电报说有记者从沙俄驻中国使馆得到证实:沙俄拒绝接受李鸿章的建议,也就是说沙俄不愿意此时加入中俄日三方会议来讨论朝鲜内政改革问题。其理由是因为李鸿章的“这个建议企图使俄国卷入纠纷,并(让中国)取得俄国帮助”。
薛兴华命令他在下期《风雨报》上刊登他写的那篇《请列强调停只是一条死路》文章,但装着不知道沙俄已拒绝李鸿章的建议。争取在后天刊登一篇对这篇文章表示质疑的文章。同时要求在近期刊登他安排廖卫先所写关于中**队与日本军队足以一战的文章。
廖卫先都一一答应了。
第二天下午,薛兴华就看到了廖卫先撰写的质疑《请列强调停只是一条死路》的文章。文章的标题是《如此诸葛亮可以休矣》。
在这篇质疑文章里,作者批评《请列强调停只是一条死路》的作者自以为是当代诸葛亮,以发惊人之语来为自己捞取名声。文章说这个自作聪明的假诸葛亮假设了一种不可能存在的情况,作者断言强大的北洋水师会很快将日本舰队打败。所以李鸿章大人绝对不会自堕威风不要脸面地去向列强乞求调停。
文章还说李鸿章大人掌兵多年深知兵法,以前能用劣势兵力打败洪秀全等长毛逆贼,今天在兵力占上风的情况只要积极准备,肯定也能打败不知死活的日本人。只要日本人蠢动,北洋军一定能够为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献上一份厚礼。
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西方列强既然能来亚洲、来中国强殖民地抢财宝杀平民,那他们绝对不会有什么好心帮中国,更不会给中国带来和平。西方列强只是一群贪得无厌的豺狼,也正是他们的野蛮残暴才使清朝的文宗皇帝在热河驾崩。
《如此诸葛亮可以休矣》在文章最后奉劝上篇文章的作者不要自作聪明,不要以为在报纸上说一些哗众取宠的话就能博得名声,更不要肆意贬低朝廷大员的能力。继续这样妄言,国家的刑律就是为你等而设,不要以为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