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好友邓飏、夏侯玄等先后被诛杀,以及王凌和毌丘俭亦被夷灭三族后。
诸葛瑾认为不能坐以待毙,就举兵讨伐司马昭,但因寡不敌众兵败被杀,并被诛灭三族,下场相当凄惨。
后世称诸葛诞为家族之“狗”,中州“狗才”诸葛诞,大都受害于背负“反叛”的骂名。
如果诸葛诞是“狗才”,不可能以平常的出身混迹成高官显宦。何况,诸葛诞年青的时候身负才学,擅长玄谈义理。
他与当时的名士何宴、夏侯玄、邓飏等平辈论交,彼此推崇。后世所说的“正始之音”,就是这些俊才名士的言谈辩论。
魏明帝曹睿曾经不喜欢他们通过浮华的言辞邀取名誉,全免了官。
诸葛诞后来复官当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王凌起兵反抗司马氏政权,司马懿东征,以诸葛诞为镇东将军,封山阳亭侯。
诸葛诞跟东吴侄儿诸葛恪交战不胜,转镇南将军。毌丘俭、文钦起兵反抗,想拉拢诸葛诞。
诸葛诞斩来使,与司马师共同攻击他们。毌丘俭和文钦失败后,诸葛诞以征东大将军镇守寿春。
诸葛诞原来与夏侯玄、邓飏等关系亲密,他们因为不满司马师把持朝政被害死,诸葛诞因而与司马家有嫌隙。
据《魏末传》记载,司马昭派贾充慰劳四方,来到寿春,对诸葛诞说:“洛阳城的大臣们,都赞成皇帝禅位,您是什么意思?”
诸葛诞厉声说:“你难道不是贾逵的儿子吗?世代深受魏国恩宠,为什么想辜负国家,把皇室送给别人?如果首都洛阳有难,我将以死报答!”
贾充回洛阳,在司马昭面前谮言诸葛诞有反心,应该把他调回首都。司马昭征召诸葛诞为司空,命令他离开军队,回到洛阳报到。
诸葛诞拒绝接受司马昭“诏书”,杀死扬州刺史,率兵造反。司马昭挟持傀儡皇帝曹奂来征寿春,将诸葛诞重重包围。诸葛诞向东吴求助,吴主派遣三万人相援。
围城战持续了八个月,双方伤亡惨重。司马昭用离间计,策反东吴全怿投降。
随着围城日久,粮食匮乏。原投降东吴的文钦为了节省粮食,想把北方人赶出寿春,只留东吴人防守。
诸葛诞不能采纳他的意见,争执之下,杀了文钦。文钦的两个儿子逃跑出城,司马昭命他们巡城招降,军心由是瓦解。
城破,诸葛诞被杀,三族被夷灭。
诸葛诞属下一百多人,因为不肯投降,被判决斩首,临死前慷慨而言:“为诸葛公死,无恨矣!”
不以仁德怀绥人心,哪得如此忠贞下属。后世喻为诸葛家之“狗”,是很明显的恶意贬损,有失公允之论。
诸葛瑾、诸葛亮及诸葛诞三兄弟,分别投靠了东吴、蜀汉及曹魏。
难道只是个人志向不同?还是三人商量好的,不能把在一方下注呢?或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本章完
第333章 蜀汉基业在诸葛()
讲到半截,宁凡叹道:
“为何刘备没有遇到诸葛亮之前颠沛流离,一直也稳固不了地盘。”
“而请诸葛亮出山之后,却是屡屡有如神助,打下偌大底盘,知道建立蜀汉,开国称帝?”
吕素素聪慧得紧,她眨巴着大眼睛,俏生生道:
“世家?”
宁凡沉默点头,面色并不是很好看。
炎黄有明确记载以来的三千多年历史,基本都是类似世家之样貌的政治集团相互角力,真正出身底层的最高统治者少之又少。
仅有三人而已,刘邦,朱元璋,后世新世纪的开国伟人。
真正说起来,这蜀汉基业,已经是诸葛家族借助刘备的壳子,衍生出来畸形政权。
与其说那时候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双雄会,还不如说是诸葛家族与司马家族的斗争。
诸葛亮的确有大才,这是无须置疑的,但是刘备表面看似求贤若渴,但是内心也是非常孤傲的。
更何况诸葛亮出茅庐之前并无名望,所谓的“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也只是司马徽之言,仅限于荆襄士族之间。
要知道刘备现在面对田豫、陈群、陈登这样的大才都不曾如对诸葛亮这般,终究是什麼让刘备好歹有点大名气的“诸侯”会屈节“三顾茅庐”去请一个“毛头小子”呢?
有一点是一定的,相对不是复杂的徐庶举荐而已。
按照正常逻辑,在徐庶举荐诸葛亮的时分,刘备一定会派人去调查诸葛亮,但是这一调查可乐坏了刘备了,爲何呢?
这毛头小子自己终究有没有大才不知道,但是其面前的权利可是不小啊,特别是在荆州这一亩三分地上,更是人脉广大啊。
汉朝时期,士族讲究一个来源,诸葛亮的祖上叫诸葛丰,因知晓经术而做郡文学,以特别刚直而知名。
贡禹任御史大夫时,任命诸葛丰爲属官,并举荐他爲侍御史。
后汉元帝选拔诸葛丰做司隶校尉,他侦查揭露没有逃避任何人,京师人送了他个俗语:“间何阔,逢诸葛。”
汉元帝欣赏他的崇高节操,提升他爲光禄大夫。后因弹劾权臣,皇帝不允,被降爲城门校尉。
不久被免官,贬爲庶人,后老死家中。
但是诸葛丰阿谀奉承的性情和作风,却赢得了士林的一片好评,诸葛家族正式在士林中扎下了根基。
诸葛亮的父亲叫诸葛珪,已经是泰山郡丞,但是却早逝了。
但是诸葛亮的亲叔叔诸葛玄却是大大有名的,曾爲刘表的属吏,官至豫章太守,而且与“医圣”张仲景关系很要好。
而且诸葛珪还有两个女儿,辨别嫁给了蒯祺和庞山民,蒯祺固然只是房陵太守,但是却是蒯良、蒯越的亲弟弟啊!
蒯家可是荆州顶级豪强世家啊!庞山民家世比起蒯祺也丝毫不弱,庞山民是庞德公之子,庞统的堂兄,任曹魏黄门、吏部郎。
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比诸葛亮出道早,200年的时分,孙权的姊婿曲阿弘咨遇见诸葛瑾,对其才气感到惊奇,向孙权举荐,与鲁肃等一同爲宾待。
201年的时分,诸葛瑾与步骘、严畯一同游历吴中各地,逐渐声名显赫,齐名被称爲当世的英杰俊才。
诸葛瑾远比小说中凶猛多了,胸怀广大,温厚诚信,失掉孙权的深深信赖,称爲“神交”,并努力紧张蜀汉与东吴的关系。
吕蒙病逝侯,诸葛瑾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孙权称帝后,诸葛瑾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
诸葛亮的老婆黄月英家里,更是不得了;黄月英自己的才干就不多说了,关键“拼爹”,黄月英的父亲叫黄承彦。
黄承彦者,高爽开列,爲沔南名士;在那个时期,岂止是一代名士可以诠释黄承彦的?
可以说黄承彦和庞德公等人,是事先荆襄士族的首领也毫不爲过。
固然诸葛亮还没出山,但是其面前的权利已经“吓”到了落魄已久的刘备。
由于他知道,得到了诸葛亮,就意味着在荆州扎下了根基,刘备对荆州是有野望的。
而之后的事态展开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刘备占领荆州简直顺利的不可思议,连黄忠和魏延的投诚,能够面前都有诸葛亮家族权利的影子。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这样说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意思就是说,我呢,就是个南阳种地的普通人,在这乱世里凑合活着,从来没有想过当官啥的。。。。。
这当然是诸葛亮的自谦之词,诸葛亮一直有着非常远大的政治抱负,所以才可能在于刘备的隆中对里,提出三国鼎立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并不是不想出山,而是他正在等待一个合适的实际时机和一个合适的人。
诸葛亮也绝对不是什么“诸葛村夫”,他的背景深厚的很。
首先,诸葛亮出身就是官宦世家。先祖诸葛丰曾经担任过司隶校尉这样的要职,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山东做过泰山郡丞。
后来父母双亡,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还有两个姐姐就跟着叔父诸葛玄生活。而诸葛玄也不是普通人,曾经官拜豫章太守。
所以说,诸葛亮虽然喜欢种地,但是种地可绝不是为了养家糊口。人家家里全都是当官的好不好?
诸葛亮本来是山东人琅琊阳都人,父亲死后,才跟着叔父一起投奔刘表。
而诸葛亮去世之后,他的后人也回到了山东琅琊,成为当地的大家族。诸葛家族虽然比不上琅琊王氏那样显赫,但也算是名门望族了。
说起才华来,诸葛亮年轻时候也是蛮恃才傲物的。历史记载说诸葛亮平时喜欢在田里种地,唱《梁父吟》,然后自比管仲和乐毅。
管仲和乐毅都是春秋时期的名臣,特别是管仲,几乎属于“圣人”级别了。
诸葛亮这样的“不知天高地厚”,并不能得到当时人的认同。其中,只有诸葛亮的两个朋友,崔州平和徐庶觉得诸葛亮说的靠谱,他们认为诸葛亮的确有经天纬地之才。
但是这还不够,诸葛亮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必须得到当地的名士和大家族的支持才行。
本章完
第334章 诸葛亮错综复杂的关系()
宁凡顿了顿,抿了一口茶水,道:
“为何说蜀汉基业在诸葛呢?”
“这就要说到诸葛亮在荆襄之地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
“荆襄之地数得上的势力、家族,都和诸葛亮有着拐弯抹角的关系。”
“这也是组成刘备蜀汉班底的由来。”
跟随叔父来到襄阳以后,诸葛亮一直与当地的名士相结交,其中最出名的是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这三位。
同时,荆州本地共有七大家族,庞、黄、蔡、蒯、马、习、杨,其中最有势力的是蔡氏和蒯氏。
而庞德公和黄承彦正是其中庞氏家族和黄氏家族的代表人物。
但是问题来了,人家是名士,名门望族,而你们家是外来户,到刘表这里寄人篱下的,想要与人家深交,还是有点难度的。
纵然诸葛亮的才华足以得到众多名士的尊敬,大家都非常看好你,但是想要成为知己,好像还差点火候。
为了与荆州本地的名士和大家族结交,诸葛亮的家族果断采取了最有效的方式,也就是联姻。
结婚了,当然就是自家人了,对方是你的亲戚,这是自己人,不帮自己人帮谁呢?
这里说的是诸葛亮的家族,因为这些决定肯定不是诸葛亮做的,而是家里的长辈做的。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整个家族的利益,与大家族的联姻,能帮助诸葛家族这个外来户更快的站住脚跟,和当地的名士和大家族打成一片,诸葛亮本身不一定是决策者,但是一定是受益者。
首先,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分别嫁到了蒯氏家族和庞氏家族。大姐嫁给蒯祺,背后是荆州数一数二的大家族蒯氏。
二姐嫁给了庞山民,庞山民是庞德公的儿子。
而这位庞德公是庞统的叔叔,诸葛亮的外号“卧龙”,庞统的外号“凤雏”,司马徽的外号“水镜”都是庞德公给起的。
这位诸葛亮二姐的公爹,对早年的诸葛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而诸葛亮自己呢,娶了黄承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