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轮回闯末世-第2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毕竟刘焉的家世已经没落,虽然比刘备要强几分,可是比起当朝的那些贵戚,又不知道零落多少。

    本章完

第324章 废史立牧() 
可以说,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有一大部分都是出自刘焉的手笔。

    吕素素疑惑问道:

    “这是为什么,他也是刘氏皇族啊,怎么会颠覆大汉政权?”

    宁凡叹了口气,道:

    “一切都在于四个字——废史立牧!”

    三国志记载,刘焉“睹灵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于是向朝廷建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

    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

    表面来看,刘焉的这个建议,是因为汉灵帝即位以来任用宦官,屠杀清流,导致政治衰败,国家连续发生灾难,比如说震动全国的黄巾起义。

    可是真正的原因并非如此。

    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仔细品味刘焉选拔州牧人选的几个标准,就可以知道刘焉到底在想什么。

    刘焉认为,朝廷为什么会暗黑,百姓为什么会受苦,那都是一些刺史太守搜刮钱财,祸害百姓。

    于是,选拔管理一方军事民政的重要人选的时候,必须选拔那些“清名重臣”。

    什么叫做“清名重臣”?

    就是舆论当中不爱钱,比较高尚有德行的人,并且不但是要有德行,还要是朝野公认的重要角色,那种民间的高士是不肯能直接担任州牧的。

    也就是两大标准:一个是不爱钱,一个是有身份。仔细对照刘焉,恰恰符合两个标准。

    刘焉是汉室宗亲,汉家兴亡,和刘焉那是一体的。何况刘焉是刘氏皇族中公认的有德行的君子。

    当初刘焉担任中郎的时候,老师祝公去世了,刘焉竟然辞官为老师服丧。

    做弟子的本来没有义务给老师服丧,可是,刘焉竟然能够如此,当然说明了刘焉不贪图名位。

    一位把官职看得很淡的官员,当然不会是一个盘剥百姓,搜刮钱财的庸俗官员了。

    也就是说,刘焉其实是对照自己所具有的两大优势,提出了州牧选拔的标准。

    不但如此,三国志记载,刘焉在提出设立州牧的建议之后,就积极运作,希望能够出任交趾州担任州牧。

    交趾在是东汉版图的最南端。

    本来,交趾并非是一个州,而是一个郡,可是因为交趾连年发生百越叛乱事宜,朝廷为了清剿,特别提升交趾的级别,成为州。

    派遣刺史和多位太守前往镇压。应该说,刘焉还是有眼光的。

    交趾是个好地方,远离朝廷风波,凭借刘焉的威名和手段,把交趾改造成刘焉的私人财产,不是什么难事。

    像后来交趾的刺史士燮,就几代人割据交趾,一直到三国后期才为东吴所灭。

    恰巧当时的益州刺史郤俭盘剥百姓,整天就知道捞钱,结果怨言四起,朝廷上下都说郤俭实在不像话。

    加上并州的刺史被杀,凉州的刺史也被杀,各地暴乱四起。刘焉的设立州牧的观点,就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

    既然益州刺史名声很臭,那么,由有清名的汉室宗亲刘焉出任益州牧,代替天子管理一方,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当时谁在掌权呢?大将军何进。

    何进为了收揽人心,采纳了刘焉的建议,任命刘焉担任益州牧,同时任命刘表担任荆州牧,刘虞为幽州牧,三位宗亲担任三个大州的州牧。

    这三个人中,刘焉和刘表都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唯独刘虞忠于汉室,没有割据之心。

    可是,有割据野心的刘焉和刘表,倒成就了二十年的霸业,而忠于王室的刘虞反倒很快被公孙瓒杀害。

    人世的善恶结局,往往就是这么无情。

    汉朝,是炎黄古代国运最长久的一个封建王朝,两汉共计405年的国运,远远超过了唐朝、宋朝、明朝和清朝。

    然而,再长的国运,也有终结的时候。

    到了汉灵帝时期,汉朝因为宦官和外戚争权夺利,加之皇帝本人骄奢淫逸,甚至公开买官卖官,导致国力衰败、危机四伏。

    发生于184年,也就是最近的黄巾起义,更是给了汉朝沉重的打击。

    令人欣慰的是,汉朝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

    几乎每一次发生内忧外患后,统治者都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查漏补缺,继续苟延残喘。

    汉灵帝并不是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但他最终还是幸运地平定了黄巾起义。

    汉灵帝做梦都没有想到,黄巾起义没有做到的事情——摧毁汉朝基业,却被一个汉室宗亲做到了。就是刘焉。

    在汉灵帝时期,刘焉耳闻目睹朝政混乱、王室衰微的状况,甚为担忧。

    他注意到,在平定黄巾起义时,各地刺史、太守获得了由朝廷授予的军权,独揽地方军政大权,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朝廷。怎么办呢?

    188年,刘焉向汉灵帝提出了一个建议。

    “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

    刘焉借口刺史、太守行贿买官,盘剥百姓,招致众叛亲离。所以,要任用清廉的朝廷重臣担任州牧,到地方去镇守,安定天下。

    汉灵帝也对刺史、太守等人权力过大感到忧虑不安,听到刘焉的建议后,觉得很有道理,批准了。这就是著名的“废史立牧”政策。

    没想到,“废史立牧”政策的确抑制了刺史、太守等人的权力,但他们的权力并没有收到朝廷来,而是造成了一股更大的割据力量——州牧。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各路诸侯,如袁绍、曹操、袁术、刘表、刘备、吕布等,几乎都是从州牧起家,或者有担任州牧的经历。

    如果说,刺史、太守等人还能够受到朝廷控制,而州牧就基本上不听朝廷的话了。

    以至于到了后来,曹操居然敢公然绑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长达24年之久。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汉朝四百年基业的毁灭,三国割据局面的形成,都是拜刘焉“废史立牧”这四个字建议所赐。

    就连提出“废史立牧”建议的刘焉本人,也成为这个政策的受益者。

    当时,他自告奋勇充任交州牧。走到半路上时,听到侍中董扶说益州有天子之气,心里一股激灵,马上向朝廷打报告,申请去做益州牧。

    朝廷找准,任命刘焉为监军使者、益州牧,封为阳城侯。

    在那以后,刘焉父子在益州苦心经营20多年,将益州变成了他们的独立王国。

    当中原陷入连年战乱的混乱状况时,唯独益州独善其身,基本上没有遭到战乱影响,成为一片难得的“桃花源”。

    连诸葛亮都忍不住赞为“民殷国富”,向刘备提出夺取益州的战略建议。

    于是,刘备和刘璋反目成仇,大举进攻益州。

    经过两年多恶战,终于迫使刘璋投降。

    刘备成了新的益州牧,并7年后在成都称帝,立国号为“汉”,年号“章武”。

    正如侍中董扶所预言,益州果然有了天子之气。

    只不过,这天子不是刘焉,也不是刘璋,而是外来的刘备——假如刘焉地下得知,该作何感想?

    本章完

第325章 四世三公() 
或许是出身士族世家,大汉刘氏皇族外戚,姐姐是吕雉的缘故。

    吕素素对于宁凡讲的东汉王朝覆灭原因十分感兴趣。

    宁凡投其所好,在讲完刘焉之后,继续讲使得大汉分崩离析的士族大豪门袁家。

    董卓为什么能够成功掌权?因为当时的宦官势力刚刚和朝中的外戚势力火拼,两败俱伤之时,董卓捡了个大便宜。

    而董卓之所以有捡便宜的机会,能够带领大军名正言顺的离开凉州驻地,来到京城,那还要感谢袁绍。

    若非是袁绍一再要求大将军何进剿灭宦官,并且告诉何进,如果担心出事,自己不想动手,那可以邀请诸侯入京,借助别的诸侯之手来除掉宦官势力,董卓根本不可能有入京的机会。

    袁绍的出身可不简单,四世三公,当时最大的士族大豪门。

    三国志·魏志·袁绍传,记载:

    汉代袁安在汉章帝刘烜时为司徒,儿子袁敞为司空,孙子袁汤为太尉,曾孙袁逢为司空,袁隗为太傅,四世居三公位,人称“四世三公”。

    三公,是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职位,东汉时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

    后来以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

    从武帝时起,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称为三公。

    汉武帝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

    成帝时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

    汉末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

    新莽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东汉初仍设三公官,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

    东汉末年,在天下众多诸侯中,要说哪一家可以取代汉室王朝,袁氏则有很大的可能。

    袁氏四世三公,袁绍、袁术两兄弟各自有各自的地盘,加起来占天下的一半,袁术暂且不说,今天来说一说袁绍。

    袁绍实为大汉帝国的真正掘墓人,将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一齐埋葬,最终摧毁这两根支柱支撑下的汉室皇权。

    彻底颠覆大汉王朝,这便是大汉帝国头号阴谋家,袁绍袁本初的用心。

    经过一次次“党锢之祸”和竭力打压,世家大族和东汉皇室早已离心。

    只是东汉士族以儒学传家和养望,直接对抗皇权,”忠孝义“这关在其意识形态上过不去。

    所以依托皇权的宦官集团也每每能占据上风。

    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家族,是世家大族精英人才的杰出代表,他弱冠年华就浸淫帝国官场,负天下士族之望几乎整整二十年。

    当曹操还立志做大汉征西将军的时候,袁绍就已经处心积虑在怎么终结这个四百年王朝,并取而代之了。

    其之后一步步策划,都是冲着这个目标去的。

    汉灵帝死后,外戚集团首脑,何太后之兄长,大将军何进杀死宦官蹇硕,接管西园上军后。

    本已取得持续百年的外戚加士族对阵宦官之战的新一轮对决胜利。

    袁绍定要鼓动其将所有宦官赶尽杀绝,连何太后这等全无政治经验的妇人都知道不妥,又怎会是任何政坛老手的谋划?

    需知是年袁绍可不是二十出头的愣头青,而是年近四十岁的中年成熟男子。

    杀尽两千宦官,看似举手之劳,可想想东汉王朝百余年来,多少天下名士、三公大将军尽折其手。

    后世大唐王朝大明大王又有多少声名赫赫的大人物尽败于此辈,说白了无非投鼠忌器,顾忌其背后的皇权。

    当时汝南袁氏的首脑,名义上是袁绍的叔父,太傅袁隗。

    可是论名望论能力,难道袁隗能高过二十年前的陈蕃么?

    陈蕃轻易就被宦官们击败了,袁氏却能将宦官集团一举剿除,正因他们有一个胆大包天、无视皇权,不惜砸烂一切、哪怕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