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强,然窥视大唐万里疆域者众多,吐蕃更是雄踞雪域高原,对我大唐虎视眈眈,臣想请问陛下,吐蕃攻入长安之仇还要不要报了?”
李浩的这句话很强硬,隐有暗讽之意,李世民听得不太舒服,然而不舒服也要听,李浩说得非常有道理,这才刚过上好日子,自己的事还没整明白呢,就想去管别人的闲事。
李世民一想到噶尔东赞差点带兵攻下太极宫,便怒从心头起,暗暗咬起了牙,他戎马一生,纵横天下,被世人尊称天可汗,晚年却遭受如此奇耻大辱,他怎能忍得下这口气,吐蕃的大仇,是必然要报的。
李世民虽然恼怒,头脑却还是很清醒的,只听他无奈道:“吐蕃之仇,自然要报,不过,我们与倭国有国书契约,眼下倭国遭遇大劫,我们若是坐视不理,岂非言而无信?而且群臣也不会答允的。”
李浩道:“陛下,我们可以支援倭国兵器,臣在琼南的时候研究出了一种新的冶金之法,冶金效率提升数十倍乃至百倍,能够快速地冶炼出上品精钢,咱们只需多招揽工匠,打造兵器卖给倭国国主,顺便出售一些陈粮给倭国,这也算是一种援助,而且还能赚不少钱,陛下,臣可是听说,倭国近年找到了许多银矿山,大肆开采银矿,国内白银泛滥,他们最不缺钱了。”
“嗯”李世民闻言连连点头,缓缓道,“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不过你现在要去沿海地区抵抗倭寇,哪里有空冶金,你所说的冶金之技,应该很难吧。”
“回陛下,难度很高。”李浩一本正经道,“不过陛下放心,臣会留下臣府上的一些匠师,当初正是这些匠师和臣一起开创出这全新的冶金之法,而且他们还会锻造最适合倭人的刀。”
“是么?”李世民惊讶地望向李浩,他想问李浩,为何研究出了新的冶金之法后没有上报,但他转念一想,现在李浩已经不是科研寺卿了,他自己研究出来的技术,自然归他自己所有,他愿意献出来,那是他的无私奉献精神,他若想自己用来赚钱,即便作为皇帝也没办法强求。
李世民缓缓问道:“诗狂你这是要”
他刚想问李浩是不是想要献出冶金方法,李浩忽然道:“陛下,请将此事交给臣,臣正好近日打算建造冶金厂,然而臣不可私自锻造兵器,此乃大罪,所以臣请陛下允许臣批量锻造兵器,专门用来出售给倭国,陛下可以派人监察,所得钱财,臣愿意捐献一半给国库。”
李浩这个要求有点大,私人锻造兵器,这可是史无前例的,但李浩的最后一句话对李世民很有诱惑力,所得收入捐献一半给国库啊,也不知道将是多少钱,李世民便问道:“那你估算一下,锻造五万兵器给倭国,能卖多少钱?”
李浩略微一算,道:“陛下,臣一柄刀卖二十贯,五万柄刀就是一千万贯。”
“嘶——”李世民闻言倒吸了一口凉气,一千万贯啊,若分得一半,那就是五百万贯,这是什么概念,李世民难以置信地问,“这么多?你卖的是什么刀,为何如此之贵?”
李浩道:“回陛下,那是一种最适合倭国人使用的太刀,锻造工艺十分罕见,一柄刀卖二十贯,一点都不贵,倭国国主现在不缺钱,但他们肯定缺兵器,缺粮食,而且奇缺,所以他们肯定会买,而且还会感谢我们,咱们就卖兵器和粮食给他们,所得收入肯定远不止一千万贯!”
李世民闻言陷入沉吟状态,李浩的话太让他心动了,这么多钱,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啊,朝廷若是有了这笔巨款,便能为百姓多做很多事,这些钱可以用来修路,可以用来兴修水利,可以用来开垦慌田,用来修整运河
李世民不是圣人,他也不想自损国力去帮其他国家,虽然倭国名义上来说是他的子国,但他至今还未从倭国那里得到半点好处,也就一个虚名而已,他想的更多的,还是自家的百姓,于是他沉吟了许久之后,点头道:“好,诗狂,朕准你所奏,希望你没有骗朕。”
李浩兴奋抱拳行礼:“臣岂敢欺君!”
“你需要朕给你拨调多少工匠?”
“回陛下,多多益善。”
李世民闻言微微一笑,问道:“三千够不够?”
李浩点头自信满满道:“足够了,一个月内,高炉可成,四十五天内,五万柄太刀可成,臣有数十艘大商船,可将兵器和粮食运至倭国销售。”
李世民闻言连连捋须道:“以商相助,你这法子倒是奇巧,不仅能得人恩情,还能大赚一笔,妙哉!”
李浩闻言淡笑不语,心中暗忖:恩情?呵呵,说笑了,倭国人会懂得感恩?别闹了,以前卖了那么多刀和粮食给倭国军阀,这次终于可以大摇大摆地卖刀和粮食给倭国朝廷了,这才是倭国最大的鱼,不仅能好好地大赚一笔,还能保持倭国的势力平衡,让他们继续打下去,倭国人口本来就少,再多打几年,嘿嘿估计一个国家就剩几万人口了,嘿嘿
李浩低着头,脸上又露出了坏笑,他每次坏笑,都说明他要坑人了,必然会有人要倒霉,这次要倒霉的,是一个国,整个倭国都要倒霉了。
此次面圣,李道宗基本就是陪衬,从头至尾都没说过几句话,基本都是李浩在跟李世民聊,不过李浩离开后,李世民让李道宗留在甘露殿,至于他们二人说了设么,李浩不知道。
回到家中后,李浩立刻就命人将工匠召集过来,这些工匠都是他从流求和琼南带过来的,个个都是高级技术人员,对于建造高炉和锻造太刀,他们经验丰富,当然了,李浩要求的太刀,可是那种做了手脚的太刀,不然他怎么会竭力要求李世民把这个任务交给他呢,卖刀给倭国人,怎么能卖好刀。
李浩一声令下,他的海陆商业帝国便开始忙碌起来,开始四处筹集材料,李浩连夜将炼钢厂和高炉的图纸画出来,派人去洛阳选址,这次的钢厂,设在洛阳,就在黄河边上,因为炼钢需要大量的矿,而在这个时代,陆地上的运输太过简陋,想要运矿,自然是船运比较有效率。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当李浩砸了数十万贯下去,洛阳那边的钢厂已经开始如火如荼地建造起来,各种矿石和煤矿已经通过黄河运至洛阳,征调上万挑夫和车马将这些矿运至钢厂,由于这次投资比较大,建造速度很快,而且有了之前的经验,高炉建起来也是轻车熟路,不像以前那样畏首畏尾。
567章:扬州倭患()
李浩带着两百特种兵和五千军事学院的新兵坐船来到洛阳,圈定了钢厂的建造地址后便坐船匆匆出发,沿着道济渠往南而下,直奔扬州,往东南沿海地区行去,倭寇肆虐沿海地带,他晚去一天,可能就要多一些大唐百姓被倭寇残害,他很着急。
李浩刚带兵离开长安的时候,剑南道益州吴王府内,吴王李恪正在园中凉亭内看书,袁天罡忽然快步行来,朝吴王行礼道:“殿下,贫道可能要离开一段日子,贫道不再的日子里,还请殿下一切小心,切莫鲁莽行事。”
李恪闻言微讶,起身蹙眉问:“军师才归来不到一个月,为何又要离去?莫不是六诏那边出了状况?”
袁天罡摇头道:“不是,是倭国的一些流寇渡海而来,扰乱沿海,四处为患,贫道要带人去屠了这群疯狗!”他说到最后之时,已是满脸阴鸷之色。
李恪闻言一阵疑惑,不解地问:“倭国的流寇扰乱沿海?这事自有父皇应付,何须军师操心,军师难道不怕暴露吗?”
袁天罡仰头长叹,强行疏解怒气,让自己语气尽量平和,道:“殿下,其他任何番邦来犯,贫道都能容忍,唯独倭人不行,那是一个卑劣的种族,与我中华民族有不共戴天之仇,更有滔天之恨,贫道有生之年,必亲手诛之,现在,咱们羽翼未丰,贫道便去找这群倭寇先收点利息,望殿下成全。”
李恪闻言皱眉,他不懂袁天罡为何要说倭国和大唐有不共戴天之仇,貌似除了这群倭寇之外,倭国好像也没怎么得罪大唐呀,这让他很困惑,袁天罡是高人,而且谋略超凡,一向是谋定而后动,但他感觉这次袁天罡太冲动了,他还想说什么,但见袁天罡满面肃然,而且隐含怒色,根本不似能劝得动的样子,于是他只能无奈道:“军师在外行事,须得小心,区区倭寇不足为患,需得小心提防朝廷才是,否则我们就全完了。”
“多谢殿下成全!”袁天罡长身一揖,道,“殿下放心,贫道此次行动,用自己的人马,不会出事,即便出事,也不会扯到殿下。”
“那么”李恪也朝袁天罡行了一礼,道,“本王祝军师旗开得胜。”
当天下午,一只信鸽从益州吴王府飞出,往东而去,与此同时,袁天罡带着十几个亲随高手策马飞奔出了益州城,直奔江淮两道,虽然袁天罡和李浩行事方法不同,但他们二人的志气却是一样,特别是对待倭国的问题上,二人的想法几乎一致,一个字——杀!
袁天罡虽然曾经做过坑害大唐百姓的事情,他借用外族之力来帮自己实现目标,但他将一切掌握得很恰到好处,绝不可能将汉人的江山送给蛮夷之族,所以他虽然有私心,做事不择手段,但他的大义之心还是有的,至于倭国人,他则是万分痛恨,原本倭寇之乱与他无关,但他还是要不远万里带人前去屠杀倭寇,他心中对倭人的恨,只有他自己明白,就连李浩都无法体会。
李浩这次是走的水路,这条水路就是京杭运河,这个时候的京杭运河与后世的京杭运河并不完全一样,后世的京杭运河是经过改进和疏通的,而且还改建过,现在这个京杭运河,才开通几十年而已,这一切,要归功于隋炀帝,京杭运河可以说是炀帝留下的一个功绩。
隋唐时期的京杭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朝开凿全长2700公里,共分四段,涿郡到黄河是一段,称为永济渠,黄河到淮水一段,称为通济渠,淮水到江都(扬州),称为邗沟,江都到余杭,称为江南河。
而李浩这次所走的,就是通济渠这一段,从洛阳直达淮水,入淮水后顺着淮水向东行一段距离,从山阳进入邗沟,就能到扬州了。
古代最安逸的赶路方法就是坐船,一路畅通无阻,而且可以昼夜而行,只有遇到大雾天或者阴雨天,夜里看不清,才会停船靠岸休息,这次李浩运气不怎么好,一路刚好遇到雨水连绵,不幸中的万幸是,雨水不大,宛如梅雨一般,停一会儿下一会儿,反正这天空啊,始终阴沉沉的,夜间根本看不见月光,伸手不见五指,根本无法行船,连下了十几天雨,风向也不怎么好,他们的行军速度很慢,急得李浩都想弃船走陆路了,但他也知道,如此阴雨天气,陆路行军也是一塌糊涂,便忍住性子,慢慢行进。
半个月后,讨厌的阴雨天气终于结束,李浩他们加快了行程,到达扬州的时候,已经是八月。
李浩带兵到达扬州,扬州都督卞有道亲自带扬州所有官吏出城相迎,礼数隆重,毕竟李浩现在位高权重,而且是江淮两道黜置使,对江淮两道所有官员都有生杀大权。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