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浩的这条提议,孔颖达不得不服,他郁闷地望着李浩,心中暗忖:“这混账小子的心思为何如此灵活,竟能想出如此两全其美的妙法?”
他正疑惑间,只听李浩又道:“对于下属国,我大唐一直都向他们传授礼仪教化和生产技艺,我认为这不妥。”
“哦?”孔颖达闻言冷笑问,“这又怎么不妥了?”
李浩道:“向番邦传授礼仪教化,这个还是可取的,因为这可以让那些蛮夷明礼,弘扬我大唐文化,但生产技艺,万万不能传授?”
“为何?”孔颖达道,“许多番邦属国民生艰苦,国力衰弱,咱们身为宗主国,难道要坐视不理?”
李浩淡然一笑,轻摇羽扇,道:“老夫子,国与国之间的往来,一切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双方互利,方能成为友好国邦,明君治理国家,当以本国百姓为念,因为百姓才是一国之本,番邦属国生产力低下,那是他们的事,我大唐的生产技艺,是用来强国的,不是用来增强外族的,外族就算得到大唐恩惠,变强大了,也不会真心感谢我们,顶多也就是表面敷眼而已,相反,如果哪天,我们大唐衰弱了,他们或许还会落井下石,一切只因为有利可图。”
“一派胡言!”孔颖达闻言愤怒高喝,然后朝着李世民行礼,激动道,“陛下!李浩竟在大殿之上公然诅咒我大唐国运,老臣恳请陛下严惩李浩,以儆效尤!”
李浩也手持羽扇朝李世民拱手,道:“陛下,一国之运,有盛必有衰,此乃自然之理,微臣并无诅咒之意,请陛下明鉴。”
李世民并没有怪罪李浩的意思,相反,他觉得李浩说得很有道理,而且李浩已经说得很委婉了,比这个难听的话,李世民也听过不少,魏征就不止一次说过亡国之言。
李世民淡然道:“夫子莫要曲解诗狂的意思,诗狂只是在警醒朕。”
“陛下圣明。”李浩道,“番邦一直在求我大唐传授冶铁铸造之技,可见他们别有用心,微臣以为,这些外族,不得不防。”
李世民闻言频频点头:“诗狂此言,深得朕心,许多番邦前来恳求朕传授冶铁与铸造技艺,朕一直未允,此中深意,不必明说,诸卿亦知。”
“陛下果然圣明!”李浩轻轻地拍了个马屁,继续道,“至于倭国请求称臣之事,微臣以为,不宜让起称臣,不过却可结为父子之国,我大唐为父,倭国为子。”
孔颖达闻言顿时瞪眼大叫起来:“如此屈辱之策,扶桑怎会答应!”
“那可不一定。”李浩淡笑摇扇,自信满满道,“只要我大唐开出足够优厚的条件,倭国国君还是会答应的。”
“断无可能!”孔颖达冷哼,根本不相信李浩的话。
褚遂良冷笑问道:“李县侯,你倒是说说,咱们大唐应该开出如何优厚的条件?”
李浩微微一笑,轻举羽扇,缓缓道:“首先!通商倭国!”
褚遂良闻言一愣,随即冷笑:“这确为一条不错的条件,但想要因此让倭国结下如此屈辱之盟,只怕是异想天开。”
“我还未说完,你急什么。”李浩挑了挑眉,继续道,“第二,传其儒家学术,礼仪教化。”
孔颖达闻言冷哼:“这两个条件,其他番邦属国都有。”
李浩没有理睬他,继续道:“第三,我大唐对倭国皇室,实行保护政策。”
褚遂良疑惑问:“何为保护政策?”
李浩解释道:“就是我们大唐只认可倭国现在的皇室,倘若倭国境内有人造反,或者倭国被其他国家侵犯,我大唐可出兵扶持倭国现在的皇室,倘若乱民造反成功,或是其他国家已占领倭国,我大唐亦可出兵助他们夺回皇位。”
众臣闻言一惊,这条政策对倭国皇室来说,确实非常诱惑啊,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只要有大唐在一天,倭国现在的皇室都不用为他们的皇位担忧,简直是与大唐同休啊。
这群大臣只能看到这一点,包括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甚至是李世民,他们的目光只有这么远,但李浩看到的就是,一旦倭国皇室向大唐求助,那么……呵呵,不好意思,有一种计划,叫做殖民计划。
261章:天可汗耍无赖()
面对一干大臣,李浩舌灿莲花,将他们辩得哑口无言,倒不是说李浩有多大的才学,而是李浩看待问题的方式独树一帜,提出的观点标新立异,想前人所未想,看似胡说八道,听他一讲解,竟全是利国利民之策,就连李世民都听得双眼发亮,暗叹李浩确实有谋国之才,二十一岁参议政事看似离谱,但对于李浩来说,真的毫无压力,大唐虽然强盛,但还是封建王朝,封建王朝的政治对一个现代人来说,只有两个字可以评价…落后。
辩论了将近一个时辰,所有大臣都败下阵来,李世民欣然采纳李浩的建议,下旨更改回礼制度,回礼数目变为进贡数目的一半,同时又敞开了对外邦的贸易市场,然后设立唐文学馆,由国子监出人任教,吸纳四海诸国的使臣前来学习大唐儒学礼制,重点是学礼制,因为人类从野蛮时期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大的标志就是礼制的建立,而这也是李浩强烈要求的。
李浩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封建时代的礼教就是一柄双刃剑,对于社会来说,礼教的毒害颇深,不能光是我们被毒害啊,大家一起来学习礼教,一起愉快地被毒害吧,关键这些蛮夷被毒害的同时还要满心欢喜大叫一声:“谢谢哦!”想想就有点激动。
议完倭国称臣之事,接着议其他政事,李浩回到队列中,他以为接下来就没自己事了,谁知礼部尚书于志宁忽然出列,高举奏疏道:“启奏陛下,吐谷浑王诺曷钵谴使前来求亲,并欲于下次朝参之时朝见陛下,同时奉上求亲国书。”
李世民说了声:“呈上奏疏。”
许廉走下去,将于志宁的奏疏呈递给李世民,李世民翻开奏疏看了起来。
李浩在下方奏起了眉头,他记得历史上李世民确实嫁了一个公主给吐谷浑王,具体哪个公主,他不记得了,因为这只是一件小事,当时看的时候就没认真看,吐谷浑这种小国,李浩压根不大在意,也就关注了一下大唐与吐谷浑的战争情况而已。
对于李世民喜欢嫁女儿到下属国的行为,李浩很反感,他感觉这是李世民最大的污点,不管他出于什么政治目的,有什么为了江山社稷的理由,这些理由都不成立,李浩是现代人的思想,他追求男女平等,虽然在这个时代不可能男女平等,但他心里还是期待着这么一天,而李世民实施的这些政治婚姻,就是对女性最大的侮辱,她们是人,而且还是他的亲生女儿,不是物品,不能这样随便送人。
明朝国力虽然远远比不上唐朝,但是明朝皇帝有骨气,他们坚持: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现在这天下无敌的大唐居然想要靠送女人来维持边境的安宁,李浩不接受。
李世民已经看完了于志宁的奏疏,缓缓道:“诺曷钵求亲之事,朕准了,下次朝参,朕会召见吐谷浑求亲使,在这之前,朕会选出一名公主,谴使出嫁吐谷浑。”
“皇上!微臣有话要说!”李世民话音刚落,李浩忽然出列,拱手行礼,竖起的羽扇刚好挡住他的脸。
李世民疑惑地看了一眼李浩,问:“诗狂有何话要说?”
李浩直起身,正气凛然道:“微臣以为,下嫁公主至吐谷浑之事,不妥!”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李浩今天是打算语不惊人死不休了,总有一天要有哪个心脏不好的大臣被他惊死在朝堂上,咦,孔颖达心脏不知道怎么样。
李世民闻言双眉一拧,很不开心地问:“哦?为何不妥?”
李浩不答反问:“敢问陛下,为何要将公主下嫁至吐谷浑,公主乃天家之女,身份何其尊贵,些许蛮夷连礼数都难周全,怎可玷污陛下的金枝玉叶。”
他这句话说得极是委婉,虽然在责问李世民为什么要嫁公主至番邦,但也不忘吹捧一下李世民的女儿,吹捧李世民的女儿就是吹捧李世民,所以李世民听到李浩的话后,并不怎么生气,反而还有点开心,于是李世民展眉道:“邦交之事,素来最是冗复,吐谷浑对我大唐礼敬有加,诺曷钵岁岁谴使来朝,贡礼丰厚,足见其诚心,下嫁公主,乃以两国邦交为念,亦以边境百姓为念,诗狂你方才也说了,明君治国,当以百姓为念嘛。”
众臣闻言纷纷跪伏在地,齐声高诵:“皇上圣明!”唯有李浩一人未跪,很显然,其他人都支持李世民的决定,唯有李浩反对,李浩甚至还看到李绩和秦琼二人跪在地上,偷偷朝他使眼色,意思很明显,不要因此事跟皇上唱反调。
李浩眉头紧皱,沉吟起来,众大臣已起身,李世民看到李浩并未随众大臣一起跪拜,顿时不大开心,皱眉问道:“诗狂还有异议?”
“有。”李浩拱手道,“陛下,邦交之事,当以政事论之,既是政事,岂可用陛下的公主来安抚蛮夷。”
李世民见李浩似乎有与自己争辩的势头,顿时来了兴趣,打算好好与他辩一辩,便道:“天家之事,既是国事,朕将女儿远嫁蛮荒之地,朕心中何其难受,然朕是一国之君,诸事须已江山社稷为重。”
李浩道:“陛下!我大唐称雄宇内,吐谷浑只可仰我大唐鼻息,理应让吐谷浑嫁一位公主于我大唐贵胄,而非下嫁公主至吐谷浑,否则有损我大唐天威!”
“嗯?”李世民闻言眉毛舞动,沉默了片刻才道,“诗狂,下嫁公主至吐谷浑乃是国策,是为了边境安宁,并非为扬国威。”
李浩面色一肃,铿锵有力道:“边境安宁,自有我大唐戍边儿郎,而非靠女人,吐谷浑若敢袭扰我大唐边境,微臣愿为先锋,再擒其国君至长安!”
这句话说得很霸气,当然霸气啦,当年的吐谷浑国王伏允就是李浩擒住的,所以他可以说出这样牛气哄哄的话来。
李世民挑眉道:“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上之策也,国家多有战乱,难免动荡,于国不利,于民亦不利,能以一人安抚吐谷浑,岂不大善!”
李浩慷慨激昂道:“陛下,倘若吐谷浑进贡其女给陛下为妃,而吐谷浑又袭扰边境,陛下会因胡妃而不治吐谷浑之罪吗?”
李世民闻言双眉一拧,李浩这句话问得刁钻,他根本没法回答,因为这问题本身就没有正确答案,李浩就是故意刁难他的。
李世民很不开心,蹙眉冷哼道:“倘若吐谷浑袭扰大唐,乃是吐谷浑有错在先,朕出兵征讨,乃正义之师,他就算嫁十个女儿给朕,也是枉然。”
“诚如陛下所言。”李浩忽然双眉一扬,拱手道,“既然女人无法影响君王的政治策略,那为何还要下嫁公主至吐谷浑?”
李世民闻言一愣,敢情兜了这么一大圈,自己居然被李浩带坑里了,他很郁闷,搜肠刮肚想要对付李浩的这句话,却发现根本无法辩之,因为李浩这招完全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堪称不败之言。
李世民越想越气,越想越恼,忽然瞪眼大喝:“李浩你上朝为何不穿官服,成何体统,速速退去,回去换了官服再来!”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