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明斯克城防司令部的林俊接到了莫斯科最高苏维埃的决定:授予最高统帅部副统帅卫队成员、英雄的狙击手瓦西里…格里戈里耶维奇…扎依采夫同志“苏联英雄”称号。
这下崔可夫不得不把拟定好的提名公文重新修改一次,莫斯科已经走在了前面。今天,在明斯克的病房里瓦西里已经醒来,武金斯卡娅负责他的外伤治疗。
对于自己击毙德军元帅,瓦西里高兴是高兴,但现在心情还是挺沮丧的——眼睛才是他的生命,幸好长夫人告诉他瞎不了。
“右眼废了,那就练习反向射击。”瓦西里在得知自己的伤情后心里就下定决心。
。。。
第四百四十三章 终极巨炮1()
下午两点,林俊正在城防司令部自己的办公室里审阅文件,突然感觉办公桌在微微震颤,放在上面的手也感觉到了震动。十来秒后沉闷的爆炸声传来,就像是重型炸弹在远处爆炸。
一起呆在办公室的古谢夫也露出一丝意外的神色——并没有空袭警报,也没有敌机飞临明斯克城区上空,防空部队也没有动作,怎么回事?
难道是生了什么意外?弹药囤积点爆炸?
林俊站起身,“去看看。”
作战室里的人也被突然传来的爆炸声弄的莫名其妙,这里基本就是密封了的,这样爆炸声都能传来,说明爆炸威力绝对不会小,不是一般的炮弹爆炸能够达到的效果。
出了掩体,登上旁边工厂厂房的楼顶,这里有防空高炮阵地和观察哨,能看到大半个明斯克城区。
“元帅,是城区中部,没有预兆的爆炸,在我们这一边。”值班军官向林俊报告,“不是轰炸。”
通过楼顶的大型双筒望远镜,林俊能仔细的分辨几公里外冒起的烟尘,那是在列宁广场西南角位置!
正在看的当口,边上的电话机响了,值班军官接起话筒:“什么?是,明白。”
“元帅,前线部队报告他们在爆炸前听到了类似炮弹落下的尖啸声,非常巨大的声响。爆炸直接摧毁了一幢我们的六层大楼,彻底被摧毁。”
林俊看着远处的冒起地烟尘,眉头皱了起来。“让前方爆炸点附近部队继续注意观察,如果是炮击,测出大概的方位。”
刚才在巴甫洛夫大楼里的人相比工厂区的部队,更加深刻的体会了爆炸地威力——几百米外地大楼整个被炸飞半边,另一半也是瞬间倒塌。那可是一幢长度过70米地大楼!
明斯克见识过德国佬的**威力毫米到600毫米口径的炮弹都挨过。但还没有见过这样剧烈的爆炸,一时间不好确定到底是什么武器能造成如此地杀伤。
如果林俊就在爆炸点附近,那他一定会大声的惊呼出一个名词,但他这会在工厂区。并有那种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
林俊并没有下楼,因为他有点疑惑,想确定一下心中的想法。工厂区直线几公里内都是己方控制区,他也没有正大光明的带着一队随从在没遮没挡的天台上闲逛,不用担心几公里外地德国人会集中一群榴弹炮当“狙击大炮”使。
楼顶的视角非常不错,因为林俊现在所站的位置相当于在差不多10层高的居民楼顶。眼前的城市根本就是废墟一座,完全找不到一幢完整的建筑。原本这个时候的明斯克会是一座笼罩在银白色下地美丽冬城,但现在却是黑白交叉、凌乱不堪。
忽然,又有爆炸地烟尘冒出,边上的值班军官都没用望远镜观察就说:“元帅,没有刚才地规模,这应该是280毫米左右口径的铁道炮炮击。”
爆炸接连不断。德军开始大规模炮击。目标都集中在城区中部。边上的人希望林俊回到下面的指挥部,但林俊不同意。反而看了看天空。
观察哨的电话再次想起,这次是向林俊通报己方炮兵已完成德军炮兵阵地定位,立刻就将进行炮战进行反击。这会一线部队也都各就各位,按照经验,德国这样规模的炮击之后会是大规模的进攻。
已经很热闹了,整个城市都在微微颤抖。突然,一个巨大的烟团从远处冒起,“是它吗?!”问值班军官。
“是,元帅。”
传来的爆炸声能让整个明斯克听见,低头一看手表,林俊已经知道德军用的是什么武器,心中已有定论:“接通六号机场,通知伊万…谢苗诺维奇…波尔宾空军上校,让他部署在附近的所有俯冲轰炸机立刻做好出击准备,三分之一飞机挂载集束炸弹,其他全部挂载高爆弹,准备定点轰炸德军铁道跑阵地。”
古谢夫记录下林俊的大意,拿起电话。
“已经大体测出方位,就在正西方,但距离无法估算。”值班军官报告。
“不用计算。古谢夫,通知机场,就从我这里为基点,正西50公里位置,以5公里为半径,一定有一门像驱逐舰一样大小的级**在,摧毁它!”林俊停顿了一下:“德国人会有很强的防空火力,还会有战斗机在等着他们,让科别茨派一个大队的战斗机护航。”
元帅同志有条不紊、自信而沉着的下达一道道命令——地面部队的战斗他不去过问,但在全苏联他绝对是空军的“教父”,自己的口头命令甚至高于方面军司令部的正式公文。
“元帅是怎么得到那些测算的?那样的距离可是连弹道专家都测算不出来的。”这一类的问题都出现在楼顶的同志们脑子里,但不需要问出来,执行就成——普伦雅科夫元帅的命令只需要不扯不扣的执行,不需要任何疑问!再说副统帅就没有错过,也不会错!
林俊知道那是什么——巨大的爆炸,不是航空炸弹,那只能是第三帝国的终极**:多拉!
不是混凝土破坏弹钻入地下的那种爆炸,而是地面就炸,那就不是重达7。1吨的800毫米混凝土破坏弹,而是高爆弹:德国人要骗过己方空中侦察、避开明斯克守军的远程炮兵,“多拉”靠不会的太近。加上自己距离爆炸点的距离,50公里差不多,波尔宾应该能够找到那个小山一样钢铁巨兽。
照理那种终极**明年春天才会出世,看来克虏伯兵工厂的效率非常高,已经提前完工那个劳命伤财的庞然大物。
明斯克并没有值得“多拉”使用混凝土破坏弹才能解决的级坚固目标,重达4。759吨的榴弹就能撕裂一切——炮击间隔2分钟,绝对就是“多拉”!
林俊非常决定!
为了突破法国人构筑的马其诺防线,希特勒在35年下令研究重型火炮。陆军兵工署提出这种重炮的射程应在32公里以上,炮弹的威力要能穿透1米厚的钢板或2。5米厚的钢筋混泥土墙。克虏伯兵工厂在接受任务后,对当时所有的野战火炮、铁道炮、要塞炮进行研究后认为,现有武器无法达到要求,至少要用700毫米口径的巨型火炮才能摧毁马其诺防线月,希特勒亲自视察了兵工厂,最终决定试制800毫米的火炮。
**的设计师是设计师穆拉和保兹尤,**的口径800毫米,炮膛内可蹲下一名大个子士兵。为纪念该厂的创始人古斯塔夫…克虏伯,希特勒叫它“重型古斯塔夫”。设计师穆拉为纪念他的妻子,将**命名为“多拉”(穆拉妻子的名字),德国炮兵则喜欢叫它“大多拉”。
它绝对是“终极**”——全长宽米仅一枚混凝土爆破弹就重达7。1吨。这样的庞然大物的后勤工作极为艰巨,仅就运输而言,需要先把各部件卸下来分别装车,运炮车与两层楼的楼房相当。
整座大炮及所需的弹药需动用60节车皮,而且由于炮身过宽,标准宽度的铁路无法运输,需要专门铺设特制的轨道。到达射阵地后,还需要借助巨大的吊车将各部件安装在炮架上,仅安装好这门**,就需要大约1500人整整忙活3个星期!“多拉”作战时由一个德军少将总体指挥,一个上校具体负责,操纵“多拉火炮”的炮班人数为加上配属的两个高射炮连、警卫人员与维修保养人员,这门火炮共需4120名士兵伺候,还需要空军还要负责空中掩护。
不过“多拉”生不逢时,当它被制造出来时,德军已经绕过马其诺防线攻陷法国了。看来希特勒是看明斯克久攻不下,把手头的终极武器都派了上来——那个倒霉的克卢格早就想用“多拉”,但前段时间作战时,早已运抵明斯克西部的**还没安装完毕,因为准备工作量实在太大。
陆军元帅一线视察,就打算用“多拉”彻底清扫斯维斯洛奇河沿岸红军倚为依托的大量钢筋混泥土大楼,那些150毫米榴弹炮啃不动的红军掩体在“多拉”轰击之下绝对不堪一击。
动用“多拉”需要德军统帅部的命令——其实对于明斯克而言,克卢格要的不是“多拉”的实际杀伤力,而是心理影响!可惜,他是看不到了,他更不会知道,他的对手知道这样突如其来的袭击出自什么,也知道去哪里找它!
(书友们,要是还有月票,就给血蝠吧,嘿嘿,谢了。)
。。。
第四百四十四章 终极巨炮2()
多拉**,也许它口径不是世界第一,但绝对是威力最为恐怖的“常规”火炮。正因为它巨大的威力,要找到一个值得“重型古斯塔夫”炮击的目标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一般的城市根本不足以成为其炮击目标,级别不够,只有那种堡垒遍布的城市才值得“重型古斯塔夫”出马。
明斯克照理还“不够格”,但守卫者的决心让希特勒下定了决心——单靠“多拉”的慢射就想摧毁明斯克城防,那等于痴人说梦,也许前期进攻“斯大林防线”时还比较合适,但它没赶上。希特勒要的是它能够造成的巨大心理震慑力——守卫者根本无法预测致命的炮击会不会落到自己头上:一旦被击中,绝对有死无生!
“多拉”的炮击不同于轰炸,轰炸那是看得到的威胁,而炮击是无法预测的死神召唤,对任何军队的心理都有极其显著的负面影响,士气很快就会下降。更为可怕的是:也许守卫者一时间都难以理解那样剧烈的爆炸从何而来!
“多拉”,列车炮中的终极猛犸!
很奇怪,德军密集的集群炮击只是持续了短短的一阵,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步兵进攻,看来德国人是想用“多拉”和其它铁道跑的炮击逐步消耗红军的士气。
林俊在厂房顶楼找了把椅子四平八稳的坐下,隔一会就看看手表,再抬头看看晴朗的天空。巨大的烟团不规则的断断续续出现在城区,但都不是“多拉”的杰作,这样规模的重炮炮击守卫着们已经习惯了。
这会在明斯克东部的两座机场,能够出动的35架彼2俯冲轰炸机正在准备,地勤人员使出浑身解数,力求最快度做好出击准备。
在6号机场,波尔宾上校就在跑道边召开一次紧急情况介绍会。
“8号机场三大队地12架轰炸机将全部使用集束炸弹。为我们压制德国佬在目标区部署的防空火力,近卫第一歼击机师二团一大队为我们护航,代理大队长阔日杜布大尉大家都认识。”波尔宾一指身边的阔日杜布。
木架子支起来的黑板上简单绘制着行动示意图:“目标是一门巨型铁道跑,按照元帅同志的预测,它比艘驱逐舰小不了多少,小山一样的一堆钢铁!”
站在波尔宾面前地几十个机组都不是什么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