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市民的奋斗-第1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个月,我国纺织工业产值从三千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三亿多元,除了占有国内40%的市场份额之外,另外还有一亿多元的海外市场,这些市场份额过去都是日本企业的,而现在却变成了我们的。此销彼涨之下,日本纺织企业市场痿缩到也不足为奇了,不过其中却大都是司马先生你的功劳,可以说,如果把不是在过去的九个月之中,贵公司生产的机械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出售给全国各厂,恐怕我国的纺织企业也不发展如此之迅速。不过更重要的是,你们西北公司向各地机器厂出售的机床设备,还有家庭式的纱机、纺机之类的小型生产设备图纸技术,按照报纸上日本人的统计,正是因为中国全国几百家小型机器厂,同时生产的大量的小型设备,才使得在短短九个月的时间,中国纺织工业值增加长十倍以上,而造成这一切的矛头,全部都指向了你们西北公司,按报纸上说如果不是有你们西北公司,今年日本纺织工业工业值至少会达到22亿日元,而现在日本纺织工业面对的主要问题,怎么样在中国企业的竞争下生存下去!现在全日本纺织企业可都视你西北公司为第一大敌!”

    作为从西北公司的分期付款购机中直接受的朱志尧,当然知道如果不是受益于此,自己的同昌纱厂也不会在九个月内,建立了两家分厂,生产规模扩大了五倍多,朱志尧当然知道日本人在报纸上所说不假。

    “哈哈!如此甚好,这是我这几个月听到的最好的好消息,只要他们日本纺织企业少挣一块钱,咱们中国企业就能多挣一块钱,如此一来中日的工业实力就会发生质变!如此是再好不过!谢谢!谢谢直翁和各位给我带来这么一个好消息!没想到我西北公司现在竟然让小日本念叨上了!好!好!”

    这时候听到朱志尧这么说,司马那里还能忍得住,自己几乎什么事情都没做,就已经严重打击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按照公司现在的规模,到年底产能至少比现在要增加一倍,再加上国内其它机械厂生产的小型设备,两者相加,指不定到年底还能让日本的纺织工厂实现一个伟大的负增长!想到这司马怎么可能还能忍得住,于是靠在椅子上大笑着说到,但是在笑的同时,司马还真不相信日本人会就此作视,难道要对自己不利?

    还有这些江浙的企业家们,难道让直翁出面邀自己到办公室里谈,到底是为了什么?应该不是为了这件事吧!

    看了看这报纸上的时间,是四五天前的日本报纸,司马估计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最多到下周,估计到时国内就会有报纸转载这些文章,到时不用他们说自己也会知道这些,可是现在他们是为什么呢?

    …

    “呵呵!我当是什么事,不就是贷款嘛!诸位放心这件事没有任何问题。”

    听到他们来这里的目的,司马差点没笑出来,原来这些人来这里,是希望能够通过司马得到金城银行的贷款,以用以发展上海的造船业。

    在日本报纸的结尾,日本人就提出如果必要,日本政府应当制定本国货物优先法案,以保证日本货物的海外竞争力,其核心目的就是通过对外国代运本国优势产品,客以高运费,以保证本国优势产品竞争力。

    所谓的优势产品,正是指日本的轻工业产品,而在这时,受限于中国最大的外洋运输企业招商船局的规模,所以除了东南亚的货物出口之外,中国商品的出口运输大都依靠外国公司,而此时,因为英美法三国航运力量都是优先保证本国战争需求,以至于亚洲外运航线几乎被日本一家垄断,所以中国商品大都是通过日本商船运输出口。

    如果一但日本出台这种贸易保护政策,那么刚刚有所起色的中国民族企业,就可能面对一次空前打击,现在国内企业之所以繁荣,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国际市场的需求,如果失去国际市场,恐怕大多数民族企业都会破产。

    这一切显然不能被国内的企业家们所能接受,虽说日本现在还没有通过这样的贸易保护,可是每个人都担心未来会不会被通过,那时的损失,不是那个人所能承受的。

    因此,江浙实业界在一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就连夜开会决定集体出资建立中国远洋船运公司,以应对日本未来可能在运输上刁难中国企业,必竟谁也无法保证日本未来会不会以此遏制中国企业的发展。

    而有钱显然不行,因为没船,日本显然不可能向中国企业出售远洋货船,如果可以的话,恐怕仅只是目前外洋航线获利之丰,招商船局都会扩大自己的远洋船队,以从中谋利了,那里会等到现在。

    于是江浙实业界就决定自己造船,无法从外国造船厂定船,那么只能在国内想办法。现在国内仅不过只有江南造船厂、马尾造船厂、还有就是朱志尧的求新造船厂等少数几家船有制造过3000吨以上的远洋商船。

    而这些船厂大都受限于资金等原因无法进行扩建,在生产规模小的前提下,肯定无法满足江浙实业界的交船的时间要求,还有就是数量要求。

    当时江南、求新、均昌、森记、协顺昌等十多家船厂曾准备向江浙银行团贷款,可是江浙银行团却直接拒绝了他们的贷款要求,必竟贷款额度之大,非恐怕是中国银行史上第一次,再则贷款给船厂,不见得能收回投资,必竟有前车之鉴摆在那里。

    而这个前车之鉴就是朱志尧的求新造船厂。两年前承制了法国定单3000吨海船“美利”、“美坚”号,两船合同定价为100万两白银,工厂向法国东方汇理银行贷款80万两购置钢材。

    求新造船厂承建“美利”、“美坚”号海船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钢铁原料奇缺,价格暴涨,工厂为建造上述两船实际亏本达50万两白银。现在求新船厂如果取不到资本垫付的话,恐怕很快就会被东方汇理收抵,以偿还贷款。

    再则造船所需钢材目前国内全部都依赖进口,这钢材价格是一月三价,可造船却是长数月甚至几年,如此一来一但发生和求新船厂一样的事情,江浙十多家银行可担心这几百万的贷款付之东流,到时银行就算是收下了这十几家船厂,又有什么用?

    因此在江浙银行界拒绝了上海造船界的巨额联名贷款之后,江浙实业界和船界就把眼睛投向了华北那个以“支持国内实业发展为已任”的金城银行。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readnovel。,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一百五十二章() 
其实在上海船界代表来西北之前,就曾经向金城银行递过贷款申请,当周作民接到上海船界递交的贷款申请时,虽说支持国内实业界发展,是金城银行创办的初衷。

    但是周作民看到的却是另一个机会,一直以为,在江浙两省以四明、浙江兴业、浙江实业、中华东陆、中华劝工、中国垦业、中国企业等一大批银行江浙本土银行,所组成的江浙银行团严密的控制着江浙两省的金融业,而这一次上海船界向金城银行贷款,就是金城银行进入江浙金融业的机会。

    虽说一直以来,西北公司向江浙实业界出售的机器都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而垫资方就是金城银行,虽说目前贷款总额已经非常可观,可是这些贷款大都是分散的,而且是没有任何影响。

    但是向整个上海国人船界注资却完全不同,这一次贷款等于间接控制了中国70%的造、修船能力,可以想界时在国内会引起什么样的轰动!可是尽管如此,当看到上海船界的贷款总额时,周作民还是连想都没想就直接拒绝了。

    “500万!”

    当司马听到这个数字之后,终于知道为什么周作民最后会拒绝上海船界的贷款申请了,几乎相当于金城银行资产之半!周作民不拒绝才怪。就是司马都想开口拒绝。

    虽说金城银行依托为龙烟矿冶筹股的机会,资本在几月内番了数番,再加上司马前后三次注资,以用于满足支持国内实业界贷款,可是现在金城银行的资本不过千万元,存款也不过倍于此而已。

    几月来,金城银行已经对国内实业界,发出了相当于自身资本的贷款,虽说这些贷款有西北公司、购机方的双方信用担保,但贷款总额度依然非常庞大,一但传出风声,很有可能会导致金城银行,面对一次足以使其关门的挤兑风波。

    现在上海船界申请的贷款,估计这边贷款合同一签字,那边金城银行门口就会发生挤兑风,到时别说支持上海船界了,金城银行到时能不能支撑下去都是两可的问题。

    “呵呵!能不能容我考虑一下!诸位是船界代表,那么不如咱们去三号展厅去看一下,相信各位财东是一定会有所发现。”

    听到这个数字之后,司马犹豫了一下开口说到,虽说之前司马一口答应了他们的贷款要求,可是在知道这个数字之后,司马还是犹豫了,作为金城银行最大的股东和董事长,金城银行现在是什么样子。

    西北公司目前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和金城银行之间的共存共荣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因为金城银行从中垫资,才使得国内实业界在购机时,可以花一万元买两万元的设备,如此一来可以想见西北公司发展的同时,金城银行承担了多大的压力。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以至于司马不得不多次向金城银行注资,同时把公司的存款全部转入金城银行,既便如此,金城银行的资金流仍旧不容乐观。

    当那些船界代表以及张謇等人离开展览中心管理办公室的之后,司马座在椅子上什么话都没有说,只是皱着眉头在那里想着这笔贷款。

    “800万!”

    司马自言自语的说到,别人不知道,司马可是知道如果说金城银行向上海船界提供这笔贷款,那可是真的就会把金城银行的金库给掏空了,到时可真的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可司马还知道这笔钱对中国造船业的意义,这个时代的中国造船业并不算落后,两年后更是向美国出口四艘万吨轮,除了造船钢板之外,包括蒸汽主机之类,都是江南造船厂自行生产。

    而美**舰监造官员则报告称:“经美国运输部次第验收,工程既称坚固,配制又极精良,美政府大为满意。”。四艘万吨轮均开赴美国交付,试航速度超过美方订货要求,船体坚固适用,美国海军直至二战时仍在美-欧航线上使用。

    当那四条万吨轮造成之后,当时《东方杂志》第16卷第2期报道称:“从前中国所需军舰及商船,多在美、英、日三国定造,今则情形一变,向之需求于人者,今能供人之需求,中国产业史上乃开一新纪元。”

    就是民办的求新等船厂在历史上,也接到欧美船运公司3000…6000吨商船的定单,尤此可以想此时国内造船技术,实际上已经非常之成熟。

    可是令人可惜的是,无论是江南造船厂、还是求新等造船厂,他们不过是抓住了一战的尾巴罢了,受限于企业规模,只过是接到一至两次定单罢了。

    与其说一战时中国造船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可是实际上,这个发展更多的却是造船技术上的进展,而不是造船能力的进展。

    其原因就是因为中国的造船业没有资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