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手榴弹在他脸上炸开了花。有人甚至拿他教训其它人。
“这就是懦夫的下场!”
不过对此,海森伯格并不相信。
不过也有一些人说,这是中国人发射的一种特殊的炮弹造成的,海森伯格宁可相信,他的脸是被那种特殊的炮弹炸烂的。
第一次上战场的海森伯格被吓到了,对于战场再也没有了过去的那种憧憬,死亡比他的想像更可怖而且离自己更近,他觉得自己落入了无边的恐惧之中。此时的海森伯格看起来毫无生气,如果不是有人看到他手臂的肌肉在抽搐,而且还在呼吸。甚至会怀疑被吓坏了的海森伯格是否还活着。
躺在旅馆的地板上,海森伯格已经没有气力呻吟或者抱怨,但是他能感到身体的痛楚,也意识到周围有很多呻吟的伤员,那些伤员的呻吟声如魔咒一般的在他的耳边萦绕着。他控制不住自己发抖的身体,地板很冰冷,一开始没有毛毯,没有任何保暖的东西可以减缓伤兵们的痛苦。旅馆里甚至没有任何止痛药,能够提供的只有装在杯子里的水,有人绝望地喊着救命。
旅馆的人告诉海森伯格和所有受伤的伤员们,医生很快就来了,但是,医生一直没赶到。最后在旅馆等了几个小时后,海森伯格和伤员们被装上一辆铺着稻草的卡车,转移到一家大的急救医院。
作为大的急救医院,这里条件稍为好些,有一点药,不过仍然没有医生,麻醉剂也用完了。在他们为自己清理伤口的时候,海森伯格又一次感到了钻心的疼痛,为了让海森伯格不尖叫起来,负责清理伤口的医护人员把皮带塞到他嘴里。
“如果觉得疼,你就咬皮带吧!像个男子汉一样!”
一个伤员为海森伯格点燃了一支烟,他抽了几口,觉得伤口好像不那么痛了。因为咬住皮带,海森伯格的嘴唇有些破了,同时一支接着一支不停地抽烟,直到最后不省人事。
几个小时后,旁人告诉海森伯格,医护人员拿走了海森伯格最后一支烟。如果当时那支烟掉进草垛里,可能他早就被烧死了,那人还数了数他扔在地上的烟头,他一共抽了17支烟。
“17支烟!”
看着地上的烟蒂,海森伯格在唇边喃喃着,望着周围仍不时呻吟着的战友们,他的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来,或许德国永远都不可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甚至都不能保卫德国的本土,德国或许很快就会灭亡,如果他们打到柏林的话。
位于柏林市中心的勃兰登堡门,尽管只是一座城门,但从建成那日起,便见证了普鲁士和德国兴衰,1943年10月,当一群消防员爬上勃兰登堡门门顶,将勃兰登堡门的铜皮屋顶悉数拆下,送进熔炉作枪弹的时候,这一幕令一些人不得不相信一个不愿面对的现实,或许德国将再一次输掉这场战争。
苏联特使来到柏林求和的消息曾令遭受英美轰炸的柏林人兴奋了一阵子,当时人们纷纷议论着的在与苏联媾和后,拥有几乎整个欧洲的德国将很快击败英国,至少让英国向德国求和,但是随后,在德国人忍受着轰炸作着进攻英国的准备,又心情复杂的等待着英国特使的造访时,他们没有等到英国特使的到来,反而一群意外之客光临了柏林。
铺天盖地的中国远程航空兵的四引擎重型轰炸在远程轰校机的引导下对柏林进行了轰炸,与规模庞大的轰炸机群相比,他们的运气显然很一般,大多数轰炸机只是盲目的将炸弹扔在柏林的郊区,但这却清楚的告诉柏林人一个事实,希特勒激怒了一个遥远的东方国家。
期待中的永久和平并没有到来,曾止戈散马的东线再一次成为德意志帝国的噩梦,曾经东线的冬天是噩梦,而现在东线的一切都是噩梦。
1946年3月,为了报复德国党卫军对国防军战俘的杀戮,1500架中国轰炸机对的柏林实施昼间轰炸,投下4000多吨炸弹,这次轰炸扬起的尘埃犹如意大利维苏威火山的爆发,但是柏林最慕名的标志——12根粗壮的多力克式立柱上胜利女神的及其驷马车下的勃兰登堡门仍然屹立不动,而这似乎成为希特勒口中“德国人民绝不会屈服”的象征。
日尔曼人是绝不会屈服的!官方的宣传的确可以如此,但是只有遭受到美英联合轰炸机部队和中国战略航空军交替轰炸的柏林人而言,屈服却是没有对象的,在轰炸下330万柏林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躲在地下室和地铁内的忍受着无比的惊恐。
“这就是柏林吗?”
身形消瘦面带着疲态的胡贝图斯望着柏林的惨状,语中透着浓重涩意,眼前的这座城市完全不是他所熟悉的、自幼生活的柏林,整个柏林几乎完全毁于战火。
当座车在满是废墟的街道上行驶时,从那些很人秩序的的爬到大堆瓦砾间发掘着某些残破的宝贝和可用的器物的人身边时,胡贝图斯感觉自己的心脏像被刺刀刺中一般,曾经他是纳粹党的支持者,甚至是皇室中唯一的一名纳粹党党员,他曾困扰的相信上士是上帝的使徒,他是上帝派来挽救德意志的救星,在经历了四年的战斗之后,他已经累了,而此时望着眼前的柏林和那些失去亲人、家庭和房屋的柏林人,年来一直他心中的疑惑更重了。
“战争无法挽救德意志,只会毁灭德意志。”
离开柏林五年后,再一次返回柏林,眼前被毁灭的柏林,让胡贝图斯陷入了莫名的感伤之中,这种感伤同样带着愤怒。在一路上,身为德意志帝国陆军上校的胡贝图斯看到的奉令在大柏林四周建立了绵密的防御工整,工整内是外围阻击区,向内是外层城防圈和内层城防圈,最里面是的包括国会大厦、皇宫、帝国首相府和政府各部在内的中心,40万党卫军和人民冲锋队以及警察在各个防御圈里挖了大量的街垒,混凝土工事以及反坦克壕,但是作为一名职业军官,胡贝图斯一眼就看出那些工事的牵强。
“那些中国人和伊万们只要2个小时零四分钟就能把他们摧毁,先站在那里大笑两个小时,然后架在大炮和空军前进哨,花四分钟就能把这一切轰成碎片。”
“我们去巴伐利亚!”
望着那些变得一无所有,在废墟间苟延残喘的市民,已经被解除军职的胡贝图斯轻声吩咐了一句。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readnovel。,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三卷 新时代第311章 德国的传统!()
“十三世纪,一些虔诚的德意志武士为了参加“十字军东征”组成一个修道会,被称为条顿骑士,野心勃勃的德意志贵族邀请他们帮助去抢夺维斯瓦河附近的土地。维斯瓦河东岸的地区被斯拉夫人部落所拥有,这些部落里的人叫普鲁士人,正真的普鲁士人早已消失在历史中,但他们的名字却留给了霍亨索伦家族,霍亨索伦家族的祖先需要这个名字称呼自己那个还称不上王国的小王国,有的这个称呼,神圣罗马皇帝才能批准他们在德意志世界的外围建立起一个王国。
条顿骑士本想招聘德意志人来维斯瓦河东岸定居,但这个地区的土地太贫瘠,气候太阴湿寒冷,德意志人不受吸引。斯拉夫人被允许留下,条件是必须信奉基督教。几代人的时间过去了,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联姻,逐渐混合出一个新人种,叫容克人。
当普鲁士取得了德意志众多邦国中的支配地位、德国的强大军事力量使德国成为欧洲强国之一后,全世界都认为半德意志、半斯拉夫人的容克精英是德意志人中最德意志的。这实在极具讽刺意义。一些最普鲁士人的普鲁士人,在他们的名字中还留有斯拉夫的痕迹,例如,写《战争论》的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他的姓是斯拉夫人的姓。
随着德国变得更富有,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杰出的人才越来越多,继续让东普鲁士支配德国显得越来越荒谬。不过,最荒谬莫过于德国人在帝国存在的半个世纪里几乎没有抵御容克的特权。
是俾斯麦使之成为可能。俾斯麦本人有深远的容克渊源,他年轻的时候曾在农场工作,但容克阶层并不真正地信任或接受俾斯麦。容克贵族只允许他在一个特殊条件下创立帝国。
新帝国不是一个极权国家,而是由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等邦国组成的联邦国家,这些邦国由各自的统治家族实行半自治管理。在众多邦国中,普鲁士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新帝国的宪法将权力集中在君主手和由君主所任命的人手中,德皇同时保留普鲁士王位。给俾斯麦的特殊条件,就是他必须默许容克继续保留其特权。容克得到他们想要的。
德意志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但根本没有权力。随着时间推移,国会中信奉民主和社会主义的人渐渐多起来,为了压制这些议员,容克谋求与工业资本建立联盟,这就是人们说的钢铁和黑麦的同盟。德国的选举制度对容克建立的这个同盟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更多的全票都都在拥有土地和资本的人手中。
在这样的政治体系下,成千上万的受过良好教育、有才华的专业人士几乎对国家事务没有发言权。国家的政治生活处于萎缩状态。表面看,国会有预算权,但实际上仅是一个辩论社区。在英国和法国,立法机构——众议院——决定总理任命。
所以,选举人对权力有制约作用,他们可以被看作是权力的终结点。相反,选举人在德国是软弱无力的。选举人中有党派,但这些党派无法通过竞争去控制政府,他们被一个封建专治的政府排斥在政权之外,而实际上德国政权掌握在由德皇挑选出的一群容克人手里。
欧战给德意志帝国带来太多的改变,长达7年的战争,将四支属于王国国王的陆军整编为德意志帝国陆军,而战争亦曾使得的德国成为“军营国家”,保罗?冯?兴登堡与埃里希?鲁登道夫领导的最高陆军指挥,在长达5年的时间内,实际上领导着一个军事与工业的独裁,将皇帝威廉二世排除在统治阶层之外。皇帝与国王的陆军成为了帝国的陆军。
而最大的改变却是在,德国无法支撑战争时,为结束战争,最高陆军指挥要求成立一个文官政府,以与美英议和,德国修改了1871宪法,让它实行多年来拒绝接受的议会制,最终体面的结束了战争。
在战后的12年间,德国在改变着,曾经迫于现实妥协的议会制,在十二年间完全脱离皇帝的控制,政府成为议会的政府,而非皇帝的政府,这或许是战争带来的最大改变。
在兴登堡与鲁登道夫为结束战争,嫡造出德意志帝国第一个文官政府时,恐怕绝不会料想到,12年后,一名帝国陆军上士,有朝一日会成为帝国总理……”
共和33年,冯克茨《帝国岁月》
和绝大多数德国的乡村、城市一样,拜战神之赐,使得德国的女人们放弃了皮鞋,改穿木底布面的女鞋,在汽车穿过街道时,走在人行道上的女人脚步发出“嗒嗒”的踢拖踢拖式的声音,这种声音让胡贝图斯感觉自己似乎回到了儿时的柏林,尽管同样是战争,但却只有“城里人”才会陷入那种物资匮乏,而现在物资匮乏却笼罩着整个德国和欧洲,而随着中国人攻入帝国本土,物资供给变得更恶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