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加什维利习惯的作息时间是这样的,半夜三点钟左右走进小房间,房间里的墙壁正和克里姆林宫办公室里的一样,贴着仿浸染柞木的胶合板,再上面一点的墙上贴着漆布,——夜里就在作为床铺的沙发上躺下睡觉。旁边小桌上,放着几架电话机,但是夜里这个时候,他通常是不用这些电话的。
一般情况下,朱加什维利要睡很长时间——睡到中午十一二点钟起身,然后走到花园里的一座亭子里。早饭、报纸、上午的邮件,都给送到那里。
午后两点,一长列黑色的小汽车从孔策沃别墅的大门开出来。当中有一辆,没有人知道是哪一辆里面坐着朱加什维利。汽车循着习惯的路线飞驰而去,开进克里姆林宫保罗维茨门便消失了。
朱加什维利的作息时间既然是这样,因此,对于所有他已经接触过或者可能接触到的人,无论是对政治局委员、人民委员、部队首长们来说,他都是负有责任的。
1941年9月10日,星期六,今天克里姆林宫的警卫们惊讶的发现朱加什维利的作息时间改变了。
偶尔一些警卫抬起头来朝克里姆林宫一号楼看去时,可以清楚的看到,他们的领袖的那间办公室依然亮着灯,这在朱加什维利固定作息时间而言,是非常特殊的,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就在一两个小时前,一个特殊的客人刚刚离开了克里姆林宫,入住进苏俄外交部为其准备的位于莫斯科某处相对保密的城内别墅。
也就是从那个客人离开之后,克里姆林宫的1号楼的那间办公室就亮着灯。
朱加什维利脚上的乌克兰皮靴,踩在厚实的高加索地毯上没有发出一丝声响,他走到在马克思和思格斯的肖像下面,不慌不忙地吸着自己的的烟斗,把一根擦着的火柴在烟丝上平稳地晃来晃去,一面默默地听莫托洛夫的报告。
尽管听着莫拖洛夫的报告,但朱加什维利的却陷入回忆之中。
3年前的欧洲,英法两个大国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的时候。英法都看到了希特勒的危险,又不敢与之争锋,在慕尼黑英法靠出卖别国的行为,为自己赢得了建立在沙子上的和平大厦,并努力地想将希特勒这股祸水东引,最好让法西斯和苏维埃这两大“恶人”先拼个你死我活,互相削弱,他们就可从中渔利。
而希特勒正在为实现自己在欧洲和全世界的野心蓝图作最后的准备。经历过俄国革命之后艰难的反侵略战争的朱加什维利明白,即使是社工主义国家,想在这个时代生存下去,也不能将自己独立于帝国主义列强之外,不能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当成自己的敌人,不然将陷入可怕的孤立。必须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夹缝中寻找自己的外交空间和国家利益,必须寻找盟友,哪怕是露水夫妻。
正因如此自己才会首先将目光对准力量强大的英法同盟。1939年4月,在莫斯科开始了英法俄三国的谈判,苏俄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军事互助合作协定,以便在未来一旦欧洲开战时,能得到一些支持。然而英法代表团却态度傲慢并无诚意,谈判不断被拖延,一直谈到8月份,竟然还毫无结果。
也就在那时,朱加什维利发现,英法其实并不是真想拉苏联这个盟友,那样会过早和德国树敌,他们只想利用与苏联谈判的机会来多少牵制一下德国。朱加什维利感觉被欺骗了,但是他还是要忍住,他必须贯彻他最初制定的正确的欧洲外交原则。
正因如此才会感觉到问题的严峻,在同英法的接触中,发现了资本主义强国对苏联的敌视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蔑视,还有对工人阶级领导的**运动的隐隐的恐惧。同时发现,欧洲孕育着建立广泛的反苏联盟的危险。德国在一步步东进,英法看来还不准备遏制德国。
“难道未来的战争要从德国进攻苏联开始吗?那样的话,英法会看着我们和德国拼个头破血流,直到我们败了,英法才会对德开战,就算我们艰难地战胜了德国,英法,甚至美国也会借机扑过来!另外,不能忘记还有背后的中国和白俄,它们会不会从西伯利亚或者突劂斯坦捅我们一刀子?那是肯定的,他们甚至可能趁着德国人打来时,扑向我们,这太危险了!绝对不能让世界大战从我们这里开始,这是最坏的状况。最好是先让帝国主义列强们打去,等他们都精疲力尽了,我们再……就像当年的美国。这是我们最好的状况。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欧洲寻找盟友。英法不行,就只能试着接触危险的希特勒了。其实接触希特勒并不比与英法签订条约更危险,因为英国法国和希特勒一样,会在关键的时候不讲信誉。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让希特勒感觉到,我们是安全的,至少跟英法比起来我们更安全,只要让他先从西欧开始战争,就能给我们争取一到两年的时间。”
正因为如此,自己才会接过希特勒递来的“友谊之手”,同德国签定互联不侵犯条约,历史证明了自己的判断基本上是正确的。战争刚一爆发,希特勒用闪电般的速度摧垮了波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也在纳粹的刀锋前像麦子一样纷纷倒下。而拥有300万军队、与德军势均力敌的法国竟然在短短的几十天之内就彻底崩溃了,只剩下了英国依靠海峡天险据守本土。而苏联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特别是“秘密协定”的掩护下在东欧得到了大量土地。
面对德国的辉煌胜利,同时迫于来自己东线帝俄越来越直接的威胁,最终苏俄不得不向希特勒敞开的怀抱,同德国、意大利,还有该死的日本签字柏林条约,成为德国的盟国,尽管和这个“盟国”之间几乎没有更为深入的信任,在苏德边界上,两国都部属以百万计的军队。
尽管和德国签定了双方都怀疑的“同盟条约”,但却让苏俄得到了西线暂时的安全,最为了缓解东线的压力,在过去的十几年间,苏俄的情报部门就通过对美国的渗透,影响美国政府的决策,最终中国人的扩张以及亲德造成了英美恐慌,从而诱发了对中国的制裁,最终导致中国对美国宣战。
“这下我们可以放下心了!”
当得到中国对美国宣战后,苏俄中央委员会的所有成员,都长松一口气,一直以来压在所有人心头的那把利剑终于调转了他们的方向,而中国和美国的战争将会很大程度上消弱中国。
而中国对美国的宣战,同时给苏俄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英国外交大臣艾登秘密访问苏俄。
“英国从不认为苏联是轴心国成员,苏联加入四国条约是建立于国家安全保障基础上,而非为了实现领土的扩张……英国支持苏联对东方的要求!美国总统罗斯福亦抱有相同的看法……在我们看来,苏联对的东方的要求是合理的,并符合苏联人民意愿的……”
想到今天下午同用艾登会面时,艾登转交的的邱吉尔的亲笔信中的内容,朱加什维利慢悠悠的无声的步子走到自己的办公桌边,把烧焦的火柴梗投进那厚重的钢烟灰缸里,然后不慌不忙转过身来对着两个笔直站着的军人,冷淡地问道。
“你们觉得美国人可以击败中国吗?”
“嗯……中美两国想彻底击败对方会非常困难,根据目前掌握的情报,无论中国或是美**方,都没有彻底击败对方信心,相比之下,中国人更相信自己有击败美国的能力。”
铁木辛哥用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回答着朱加什维利问题。
但显然朱加什维利对此非常不满意,他轻哼一声扭头看向另外一名军人。
“朱加什维利同志,根据我们的分析,中美两国的战争胜负,最终将由海战决定,假如美国赢得一场决定性的海战胜利,那么美国即有可能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梅列茨科夫用一个相对符合朱加什维利的意愿的答案,尽管这个答案同样有着两面性。
对这两个答案朱加什维利尽管没有说什么,但心中隐隐的仍有些不满,但却知道这是自己唯一能得到的答案。
“我们在东方……”
朱加什维利习惯性的握了一烟斗。
“所需要面对的敌人,不仅仅有中国,还有帝俄,无论是安娜或是她的儿子彼得,一直以来所梦寐以求的是再次奴役苏联人民,为此他们甚至不惜和魔鬼合作,而且几十年来,她们一直就是这么做的。”
办公室内的众人望着这位苏联人民的领袖在办公室内走着,同时大口的吸着烟。
“三年前,帝俄只有32万军队,而现在,他们已经拥有了115万军队,这些军队包括17个装甲师,36个步兵师以及29支航空部队,内战的经验告诉我们白俄的战斗意志并不见得比红军差。一年前,中国将壁垒防线的防御移交给白匪军,从那时起,我们在防线上和白匪发生了多少次交火。”
“1867次,已经造成7152名红军官兵的死伤!”
梅列茨科夫平静的回答道。
“但对此我们一直保持着克制,因为我们所要面对的敌人,不仅仅只有帝俄,三天前,我们在伊尔库次克的人发回一个情报,中国政府已经决定向壁垒防线一带增派50个师的军队,这些部队完成组建后,就会被调派至俄罗斯,中国人从来没有放弃对我们的警惕。”
“是的,梅列茨科夫同志!”
朱加什维利转过身来。
“艾登带来的邱吉尔的亲笔信,他们希望我们能够向帝俄或者突劂斯坦发起进攻,以此牵制中国的力量,现在中**队已经打到了缅甸,马来亚、新加坡甚至印度同样岌岌可危,所以他们想到了我们,无论是邱吉尔或许罗斯福亦或是那个东方人,他们如任何一个帝国主义国家一般,他们的眼中所看到的永远只有利益,几年前,当德国的威胁显现的时候,他们希望德国和我们拼个你死我活,现在他们甚至于拿着租借法案来诱惑我们,希望我们和中国拼个头破血流,从而减轻自己的压力。”
说到这里朱加什维利的脸上带着浓浓的不满。
“朱加什维利同志,我非常赞同你的这一观点!”
莫托洛夫适时的发言轻轻的奉诚着这个有着钢铁一般意志的格鲁吉亚人。
对于莫托洛夫的奉诚,朱加什维利并没有做出任何反应,仍然如先前一般,在那里吸着烟斗、渡着步子。
“我们知道了英美两国的阴谋,但是我们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当朱加什维利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所有人都是一愣,但谁都没有发言,或许朱加什维利同志已经有了自己觉得合适的答案,即便是这个答案并不符合苏俄的利益。
所有人都知道,朱加什维利几乎从来不会动摇自己的决心,不会受到他人意见的干扰,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更不会后悔自己的行为,他不知懊悔为何物,就像他不知仁慈和同情为何物一样。**以后的几年,苏俄社工党党员的人数减少了33万!当然他从来不关心这些。
“答应他们?不!我并不认为我们现在应该答案他们,毕竟现在进攻中国和白俄,都不是符合我们的利益。但是我们同样不应该拒绝英国人,我们现在所需要的就是等待,和过去一样,等待!”
朱加什维利在说过时转过身去,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