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型飞机制造厂眼下随时可能成为中国“洲际轰炸机”的轰炸目标。
手持猎枪的农民,在荒凉的海滩上巡罗,准备随时粉碎企图登陆的中**队。因为在宣战的第二天,有一位警察报告,一架国籍不明的飞机,正在侦察圣何塞以西的沿海,于是从从洛杉矶到旧金山,同时拉响了警报,负责西部防务的威廉。奥德。瑞安将军断定这些飞机是从一艘航母上起飞的,直到傍晚,负责搜索的轰炸机群搜索数百海里外的外海,也没发现“所谓的中日联合舰队”,瑞安将军不承认这是一场虚惊,说是他的战斗机把中国人吓跑了。
在西部各管辖区的电话交换台更是频频接到有人对美籍中国、日本人甚至亚洲人的盯哨以及故意毁坏的报告,在整个美国,中国人开设的商店、超市、加油站遭到打砸,唐人街被视为“中国间谍活动大本营”而遭到爱国者的攻击。
尽管所有人都明白,空袭和大规模入侵的可能性不大,但夜间灯火管制和防毒面具的分配仍然需要进行下去,采取这些措施在总统和白宫顾问看来,是为了使美国人适应战争环境,适当限制个人自由和消费,以便动员全国进行一场长期的艰苦战争。”
华盛顿邮报1941年8月23日——战争爆发的岁月
“这里是威克,这里在战斗!”
当威克岛这场规模不大,但却异常惨烈的战斗在美国文学家、新闻记者的笔下,变成一场如同史诗般的战斗,美国各地的报纸在数天内头条新闻都在盛赞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这种模范战斗精神时,各种赞扬以及史诗般的描述,都无法掩盖一个事实——威克岛的沦陷。
美国民众为威克岛发出的42份明码电报而热泪盈眶,在他们心中坎宁安少校、陆战队员和岛上的民工,无疑是真正的美国英雄,好莱坞甚至宣布要制做一部如“买卖城之战”一般的史诗性的战争巨作,送给威克岛的英雄。而与于的同时,所有人都在质疑,坎宁安少校、陆战队员和岛上的爱国者们所等待的援军到那里去,为什么在宣战后长达十天的时间里,都没有得到任何支援。
当国会议员和民众们质疑声不绝于耳的时候,威克岛上的英雄和威克岛上的战斗,转瞬间在被报界从头版撤去,英国首相邱吉尔戏剧性的到达美国的消息,淹没的了美国的新闻界。
邱吉尔是在8月30日傍晚六时,也就是威克岛沦陷的当天到达华盛顿,在华盛顿机场,所有的新闻记者看到走出机舱的的邱吉尔满脸堆笑,嘴里叼着一根雪茄,漫步走下飞机。
“8月20日,在中国对美国宣战时,我和怀南特、哈里曼两人正在用餐时,饭桌上放着霍普鑫斯赠给邱吉尔的价值15美元的美国收音机,里面传来英国广播公司宣布的中国对美国宣战的消息后,我立即打电话指示外交部立即办理对中国宣战的立法手续,英国的行动向曾经的保证一样,连迟一分钟都不行的!……在我致电罗斯福总统时,罗斯福总统同意我尽快带着我的三军参谋长来到华盛顿,商讨两国共和对抗人类有史以来最邪恶的敌人时,现在,我来了!”
在机场上面对记者,叼着雪茄烟的邱吉尔有些激动向美国人宣扬着大英帝国的“慷慨”,英国第一个站在美国这一边的国家,因为急于会见罗斯福,邱吉尔几乎是大踏步的径直走进总统等待着的黑色林肯轿车,在轿车朝着白宫驶去时,车里的两位首脑,就已经深入讨论起了两人此时最关心的问题。
太平洋问题,中国宣战的十天来,太平洋几乎没有传来任何好消息,坏消息到了一个接着一个,十天来,无论是邱吉尔或是罗斯福,所接到的来自太平洋的坏消息,恐怕超过了两人毕生的总和。
“中国人虽然口说大话,气势汹汹,他们并非果真要一战而打垮美国、打垮英国,他们的目标是有限的。根据过去十八年间,他们形成的观点看来,他们觉得,东南亚容不得美国或任何一个黄种国家染指。由于德国人征服了欧洲,时机对于中国而言已经成熟,把帝国主义剥削者驱逐出去,奠定一个为亚洲人所有的和平的亚洲世界,一个在中国领导之下的所谓黄色联盟,跟未来的世界之主德国友好相处他们的作战目标是迅速占领他们梦寐以求的地区。”
几乎是在邱吉尔上了罗斯福的专车,邱吉尔便开始用自己的那张三寸不烂之舌,尤其是大英帝国政客的那种聪明的甚至有些过份的外交手腕说服着罗斯福,坚持阿尔金夏方针,即先德方针。
而最让邱吉尔忧心忡忡的却是,日本至今仍然未向美国宣战,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和意大利自然不会向美国宣战,尽管无论是希特勒或是墨索里尼都是喜形于色的。
相比于希特勒、黑索里尼、甚至朱加什维利的喜形于色,邱吉尔和罗斯福此时无疑是笑不出来的,香港的沦陷,马亚亚、缅甸以及菲律宾的摇摇欲坠,中国在太平洋、东南亚展开的全面攻势,让两都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共同击败一个敌人,两人却一手推出了一个更为强大的敌,这或许是两人从始至终都不愿意看到的。
“温斯顿,现在中国人已经占领了威克,他们下一步就是占领夏维夷,来自太平洋的威胁是当前美国所面临的最大的威胁,但我们现在和以后,都会继续支援英国!这一点是不需要怀疑的。”
神情显得有些憔悴的罗斯福一路上更多的时候是听邱吉尔在那里分析着欧洲的局势,罗斯福知道邱吉尔来这里是为了什么,英国需要美国的援助,而欧洲的英国是否能够击败德国或在抵挡德国的进攻已经关系了美国的生存,但中国对美国宣战之后,美国不可能坚持过去一样,坚持欧洲第一的战略方针,那一设想是挑战美国的是日本,而不是中国。
这一次邱吉尔来华盛顿,是美**事首脑第一次作为正式盟友和英**事首脑坐在一起,会议由罗斯福和邱吉尔主持,任务是讨论大战中的最重要的作战计划会议议程,这最终将来决定两国在大战中的战略走向,而的邱吉尔选择“阿卡迪亚”作为会议的代号,希望这个词所比喻的古希腊田园牧歌式的静谧,能够成为英美两国联合指挥协调一致的象征。
可是事与愿违,虽然罗斯福和邱吉尔在两国团结的问题上非常一致,共谋同盟国的利益,他们的军事指挥官却不是这样想。
就在邱吉尔和罗斯福共乘一辆车朝白宫驶去时,美国海军部内刚刚出任美国舰队总司令,这一前所未有职务的欧内斯特。金的眉间却看不到一丝喜色。
在美国海军里边流传一句俏皮话,说什么海军上将欧内斯特…金“用一管喷火器剃胡子”。金是一员海军航空兵老将,生平勋绩不可胜数,包括把一艘在公海沉没的潜艇升上水面。金本来已经被安顿在军务会议里面终养天年,那是一个专门收容一个无处安排的海军老将的顾问小组。
生性冷酷,咄咄逼人,因而不得人心。自尊心被金损伤的,前程毁在金手里的,都大有人在。几乎是在中国对美国宣战后的当天,罗斯福任命金为美国海军总司令。据说金曾有过这样的话,“等到大事不妙,他们就会来找龟儿子了。”
随着邱吉尔的到来,金知道自己将要面对什么,自己曾护送罗斯福总统去加拿大纽芬兰的阿金夏湾和邱吉尔那个该死的胖子会面,也参加了美英两国高级军事官员会谈,在那会谈上已经定下了罗斯福—丘吉尔方针。
而这一次邱吉尔之所以来美国,无非是督促美国对德宣战,同时坚定罗斯福“德国第一”决定,而自己必须要和这个方针作斗争,现在在太平洋上挑战美国的不仅有中国,还有随时倒向的中国的日本。
“……一、守住一条通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主要前进基地的交通线,位于中国飞机航程之外的一条弧线上的各个岛屿都有军事设施。
二、经由西南太平洋各群岛用炮火向北打开缺口,实行侧翼进攻。
三、穿越中太平洋的环状珊瑚岛群向西挺进,作为主攻方向,用越岛作战的攻势进逼吕宋岛和进尔威逼中国本土。……”
海军部的参谋人们在面对着一份若大的太平洋地图,在那里洋洋洒洒的介绍着的过去二十年,不!准确的来说应该是36年间,美国海军军事学院数代精英完善的反攻计划时,欧内斯特。金时而走着神,占据着金的大脑的不是菲律宾一封又一封求援电报,更不是国会议员的督促,也不是日益临近的随时可能爆发的中美两国海军的决战。
今天威克岛的沦陷,已经将中国海军的野心显露无疑,中国海军正在向珍珠港逼近,他们试图占领夏维夷,从而夺取中太平洋的控制权,但此时这都不是重要的。
海军军事学院制定的计划是非常完美,但是无论是自己或是海军要把这一计划付之实施,首先需要满足的是战区内的兵力问题。陆军总参谋长乔治。马歇尔将军是一个能干的计划者和组织者,他力主“德国第一”,并且要在一九四三年大张旗鼓地进攻法国,尽管德国还未向美国宣战,他马歇尔就是在这么干。
陆军!
陆军!无论是太平洋第一或是德国第一,其实本质上是军种的分歧,太平洋第一,那么起主要作用的,就将是海军,陆军将演变成辅助的角色,这显然是陆军无法接受事情,在这种情况下,陆军显然更希望靠陆战决定胜利的欧洲和德国人打仗,而不是在太平洋作为海军的附属和中国人打仗,最重要的是,陆军甚至根本不认为美国可以击败中国。
马歇尔更是不断的向总统鼓吹着“在亚洲采取坚决的守势,在太平洋,依靠海军彻底粉碎中国的梦想,利用一系列的海战胜利,迫使中国回到谈判桌前,同时在欧洲集中英美两国的力量击败德国,介时在海战中遭受失利的中国人自然同意回到谈判桌前,美国不能为了一场看不到胜利希望的战争,付出数百万青年的生命!”
该死的邱吉尔!该死的马歇尔!
欧内斯特。金在心中继续咒着着这个刚刚到达美国的英国首相,不知道他又要给总统灌什么**汤。但在另一方面,金知道,那个胖子无论给总统灌什么**汤,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即中国在太平洋的攻势和步步进逼。
一直以来金都不是一个亲英派。对这个新盟国傲慢而过分聪明的外交手腕金一直都怀有成见,这个成见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形成的,当时金担任大西洋舰队司令亨利。梅奥的参谋长,有机会亲自观察英国如何施展外交手腕,梅奥本人也是极其不喜欢和不信任英国人的。金既然正在采取行动加强对美国海军的控制,就绝不能让英国发号施令,以免降低太平洋战区的地位。
当丘吉尔在白宫二楼挂上旅行地图,开辟一间通讯室,建立起英帝国的临时司令部的时候,美国的参谋长们最初的这种敌对情绪并没有缓和下来。丘吉尔住在东北角的一套房间,隔壁就是总统和他的密友哈里。霍普金斯的住房。当讨论重大的问题来制订同盟国的战略时,首相可以就近同总统亲密往来。
丘吉尔享有一种独特的有利条件,他喜好交际,把他的战时内阁团结得象一家人,这样的安排非常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