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时间动员舰队,但舰队增援速度太慢,原因非常简单,主力舰队驻地距离曼谷太远,甚至于国会海军委员会认为三都澳并不适合作为南洋舰队驻地,南洋舰队与北洋舰队驻地过近,南洋舰队需要一个新的、合适的军事基地。
所有人都知道最适合南洋舰队的港湾是香港的维多利亚湾,但同样知道那里是英国“殖民地”,而南方又没有更合适的天然良港,最后海军出现一种倾向,即在海外谋求建立南洋舰队本部基地,多为泥质海湾的兰芳没有合适的位置,联系到最近国会在讨论的内容,司马知道海军看上了越南。
“你们是看上了金兰湾是吧!”
总理的话让沈鸿烈一惊,几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总理知道这件事?
“啊!总理!你也听说了?”
果然不出所料!
司马笑了笑没有回答沈鸿烈,后世的军迷有多少人不知道金兰湾的大名,这个有着亚洲第一天然良港之称,先后成为两个超级大国海空基地的港湾,更是在冷战时期一直处在亚洲事物的风头浪尖上。
“总理,我们看中金兰湾有几个理由,金兰湾位于法属中财东南海岸最凸出的弧形顶端,扼太平洋与印度洋战略咽喉,它距离连接两大洋的航线只有一小时航程,因此具有非凡的战略地位。二是金兰湾深入内陆17公里,北面是金兰半岛,南面是山茶半岛。两个半岛就像螃蟹的两只钳子,将一潭海水合抱于其中,形成葫芦形状的内外两个海湾。内湾为金兰,面积约60平方公里,水深15米左右。湾口处,即葫芦的腰部,只有1300米宽。外湾称平波,水深10—20米,湾口宽4000米。
而且整个金兰湾被高约400米的山岭所环绕,制高点极易布防,可以部署各种口径的高射炮群。港湾外围被许多小岛屏蔽,可挡南海之浪。每当湾外风起浪高,湾内却往往像湖面一样平静,湾内的海水涨潮和落潮也很有规律,每日两次,相当准时。由于水深湾阔,金兰湾是我们所知的亚洲地区最佳的天然深水港,港内可同时停泊40艘排水量超过7万吨的大型船舰或者100艘4万吨以下的船舶。
而且金兰半岛上的金兰山脉,可供海军在山内修建了飞机库,总理无论从任何的方面看,金兰湾都是最适合南洋舰队的港湾,6年前,法国人对金兰湾进行了初步简易修建,显然法国人已经意识到了金兰湾的重要性。无论是为了海军谋求军港,或许为确保南部安全,我们都应该占领这里!”
看着有些激动的沈鸿烈,司马想到中美当前紧张的关系,以及同英国日趋恶化的关系,为了让那些被外国人掠夺的文物回家,自己批准了《中德友好条约》,尽管条约的内容看起来,几乎没有任何程度上的军事、政治上的合作,无非只是将中德友谊以官方条约的形式予以固定,显然希特勒同样知道,他不可能用文物诱使中国同意与其结盟,但是他去打出了一张成功的外交牌。
对于德国人的“慷慨”,当然是慷他人之慨,国会作出了积极回应,在第一批文物由飞机空运回国后,国会批准了部分亲德议员的提案,通过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中立法案》,之所以史无前例是除了向交战国出售武器由购买国负责运动外,还有一条“舰队有必要因自由贸易权为商船护航,仅限非武器运输”,这一条明显是对德国有利对英国不利,德国不需要从中国进口步枪、大炮,但是却需要从中国或通过中国代购战争原料物资,而这些却不是军用武器之列。
就在自己此时正在谈话的时候,英国宣布封锁欧洲大陆后,第一批满载数十万吨物资的中国商船,正在两艘驱逐舰的护航下,驶过了马六甲,朝着印度洋、朝着德国驶去。国会发表的理由很简单,中国享有自由贸易权,中国对欧洲贸易绝不能因为英国人的威胁而放弃。
而在另一方面,在大洋对岸,罗斯福更为发表多次措词强硬的声明,指责中国与德国的签约,是牺牲了自己的良心与魔鬼交易,而且第一次用了“太平洋的和平必须要得到恢复,中国必须从东南亚撤军”这样的措词来抨击中国,与上次指责中国遭到国内孤立主义者的指责不同,面对法国的快速亡国,美国国内的形势正在发生转变。
从法国亡国开始,随着法国的覆亡,美国国内“干涉主义”抬头,这两派人辩论日益激烈,成为公共生活的主要话题。国内的报纸上就曾刊载过,纽约一家餐馆怕人们吵架打架而张贴一条标语:“馆内勿谈战事。”,而罗斯福则抓住这个机遇,促成对英国的驱逐舰交易。
月前罗斯福提请国会‘授权并拨给充分的款项,去制造更多的军火和多种军用物资,以供移交现在同侵略国家进行实际战斗的国家‘。过去的一个多月美国国会正审议通过的租借法案,这意味着美国态度的转变,而美国在对待中国的强硬立场,更是不能不让自己警惕。尤其是在美国国内“干涉主义”不断高涨的情况下。
现在如果中国再出兵占领金兰湾的话,美国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这个问题自己不是不慎重考虑。
看到老板在那里似乎是在犹豫着什么,石磊知道老板在犹豫什么,他和过去一样,仍然在考虑美国问题,最近两个月,美国政府不断对中国施加压力,这才是老板的顾虑所在。
“总理,无论如何,同英法之间的战争,都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我们必须要考虑到,未来几十年的构建安全后院的战略布局,所以我们不可能仅仅只是需要从法国的手中把金兰湾拿过来,而且还需要拿下整个法属中南!如此才有可能确保我们在南方的安全。”
沈鸿烈的建议让司马不禁陷入了沉思,从美国向中国施压那天起,中国试图火中取粟的可能就已经降至最底,而美国以及现在的英国向中国施压,已经表明两国对待中国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现在对于中国而言,所需要考虑并不仅仅只是的利益圈的问题,而是需要考虑到整个国家的战略安全格局。
正因为如此,国防部在过去的几个月中一直在进行着“防范性入侵”的准备,之所以会在泰国驻守7个陆军师,根本原因就是为将来可能的“防范性入侵”做准备,但是当防范性入侵计划付之于实施之后,到时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呢……恐怕将会是以同美国的彻底决裂为代价,这么做真的值得吗?
但是如果不做结果又能怎么样呢?在纪尧姆的多次报告中,已经清清楚的指出一点,罗斯福的参战的决心已经不可改变,而几个月来,美国国内主张对中国采取强硬措施的人数正不断增加。
“继承了日本的地位,同样继承了日本的麻烦!”
深蓝公司报告中曾经的警告一步步的变为现实,在这个时候,如果自己顾虑太多,仍然按照原定计划实施,无疑已经变得不在现实,环境的变化,迫使自己不能不调整整个计划,以便使计划应该对目前复杂多变的局势。
那种对时局的无力感萦绕在司马的心间,原本在这场战争中,按照计划,应该是日本打头陈,最后中国捡便宜,结果谁能曾到,随着时局的发展,慢慢的,中国一步步从幕后被各方力量逼到了前台,时局逼得自己在调整计划的同时,几乎要放弃那种“占便宜”的心思。
“真的要这么进行下吗?”
司马有些无奈的站起身来占燃一根烟,如果自己接受了海军的要求,向法国提供租借金兰湾或者割让金兰湾的要求,那么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必然将再次紧张。
但在另外一个方面,即将是自己拒绝了海军的这个要求,那么和美国的关系又能得到缓解吗?显然不甚可能,中美关系现在已经恶化到前所未有的地步,而实际上,按照纪尧姆的汇报,这种恶化恰恰是罗斯福一手促成的,而且调查局的情报显示其中还有苏俄、德国等国的推波助澜。
苏俄的目的是希望中美发生冲突,从而牵制中国的力量,而德国希望中美发生冲突则是为了牵制美国的力量,两者在同一个目标下,几乎是不遗余力的推动着这一切,而现在,随着中德友好条约的签定,中英关系迅速恶化,英国同样加入了这一阵营之中,英国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牵制中国,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让美国卷入这场战争。
在美国现在一些亲英报纸称中国是“未签字的第四个轴心国!”。
“第四个轴心国!”
“老板?你已经知道了?”
石磊诧异的看着总理,几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第四个轴心国!总理从什么渠道知道的这个情报,现在苏德两国尚未将此公开,总理尽然已经知道了这个情报,总理是透过什么渠道?
军情局?突然间,石磊感觉后背一凉,联系到之前的很多事情,石磊恍惚间意识到,或许总理真的还有另外一支情报机构,一支完全隐藏起来的情报机构。
但似乎又没有这个可能!
“嗯?”
回过神来的司马看着石磊,知道了?知道了什么?
老板的话让石磊回过神来,这种事情不是自己需要考虑的,假如老板真的有……那就意味着老板需要这个机构。想通这一点后,石磊连忙从包中取出一份文件。
“根据我们的情报显示,希特勒最终还是批准德国同苏俄盟的条约,在四个小时,莫托洛夫和里宾特洛甫已经在柏林签署了同盟条约。”
“四个小时!”
沈鸿烈惊异的看着石磊,调查局的国外情报未来来的也太快了一些,如果海军情报处能够有调查局的这种效率的话……想到这个问题,沈鸿烈心中一阵感叹,国内三大情报机构,调查局是老大,国防部军事情报局则是老二,至于海军情报处,则是老三,对外情报工作更多的是依赖国内一直领先于世界的电讯破译。但在这方面海军和调查局、军情局并没有什么区别,三家都有自己的电讯破译中心,使用着同样的电子机器破译他国密码。
“阿道夫竟然会和朱加什维利结盟?”
想到历史上德国和苏联的关系,司马很难想象,这么两个国家竟然会像意大利、日本一样结为轴心,尽管两者的政治仰近似,理论同样非常相像,就像国内的一些反对中国同德国结盟的报纸,曾经对比过两国的宣传海报,几乎如出一辙。
但尽管如此,两者的结盟,仍然出乎了自己的想象,毕竟在希特勒的种族观之中,斯拉夫人只配做日尔曼人的奴隶,但是两者现在竟然真的结盟了,历史在这里发生了一个最大的变化,常堂主要反法西斯国家之一的苏俄,竟然成为法西斯国家中的一员,而且同德国签定了盟约……这也太诡异了点,这个时空怎么有这么多“惊喜”等着自己。
石磊并没有注意到老板眼中震惊之色,早在五个月前,调查局在德国的情报人员就提醒过,在同德国结盟的问题上,苏俄表现出了强烈的愿望,只是希特勒拒绝了苏俄的要求。
“根据目前我们情报显示,德国之所以决定同苏俄结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因为我们拒绝了德国结盟的要求,同时对于德国人而言,苏俄的石油和粮食同样是他们所需要的,而且这一同盟条约为德国换取了东线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