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时候,再愚蠢的人也不会直得得罪中国。
一进厂房,李鸿秦径直将报纸扔到了一张简易的木桌上,与其说那是木桌,倒不如说是两个木箱子拼成的写字台,报纸上的新闻并不是什么大消息,实际上的在泰国危机爆发之后,美国就曾表示过自己的关注,但关注又能怎么样呢?该占领的总归是要占领的,现在的泰国已经恢复了平静,和过去不同的是临时政府替代了过去的军人独裁政府。
“砰……”
就在这时一声有些沉闷的声响在厂房内传出,李鸿秦便朝着声音传来的地方走去。
一条10余米长的结构复杂精密机械赫然架在厂房内,浓密的蒸气令厂房显得有几分湿热,一个模样看似和李鸿秦有几分相像年青人不时的那里忙活着,只不过相比下来,这个年青人的头发凌乱、满面乱蓬蓬的胡须,显然和李鸿泰的衣冠楚楚有着明显的区别。
“鸿齐,试验怎么样了?”
看到自己的弟弟,李鸿秦有些关切的说问道。
“还行,比先前顺利了一些!”
李鸿济用擦了下眼镜片上的水珠,看着眼前这个高精密的“蒸气弹射器”。
闻到大哥身上的那股浓浓的酒臭味,李鸿齐眉头轻皱,问起了自己最关心的事情。
“哥,怎么样?钱解决了吗?”
没有钱,这个试验很难再进行下去,如果进行不下去,那么就意味着先前数十万元投资的付之东流,而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试验无法进行下去。
李鸿秦点了点头。
“15万,昨天我通过几个朋友,从其它人那里又弄了15万。”
李鸿齐轻应了一声,根本不知道大哥弄到这15万费了多大的功夫。
“哦!15万,应该差不多了!”
“鸿齐,为什么你不像其它人那样……”
“大哥,你看这是我发现的最简单的方案,就是在汽缸内放置密封条,然后通过前进的活塞,将汽缸里的金属密封条直接顶入汽缸缝,并利用缸内的压力将密封条压紧,从而压力则不会发生泄漏。”
李鸿齐随口打断的大哥的话,向大哥展示自己最近几天的研究成果,同时拿出一份简单的图纸。
“大哥,你看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在金属密封条在弹射活塞内,活塞内有两个上下错合轮轨,后部轮轨可令金属密封条与汽缸缝保持平行,而前部轮轨将压下汽缸缝,从而让开汽缸缝,使得驱动活塞可以毫无阻遏的在开顶汽缸内运动……”
在向大哥介绍着经过的改进设计时,李鸿齐的神情显得有些兴奋,蒸气弹射器是自己上大学毕业的一个设想,当时海军的弹射器无非是技术上较可靠的飞轮式弹射器,可是,弹射器的使用在运作上却增加了升空甲板人员运作的复杂性,令本来已经复杂的升空运作变得更难执行,反而导致升空延误。这个难题曾困扰航母多年,并导致弹射器被列为受淘汰设备。
尽管大部分飞机还能凭本身的动力全负荷在航母甲板上起飞,装备弹射器的本来是为了让航母在更短时间内让更多飞机升空。但随着,战舰防空技与航空技术的发展令海军的飞机一代比一代更重,f2式舰载战斗机起飞重量是2。4吨,而到了f4战战斗机时,就已经达到了3。35吨,攻击机更是普遍比战斗机重1。5倍以上,未来海军舰载机的重型化,几乎是最终的发展方向,因此海军需要新型更简便的弹射器,最终,当年自己毕业时,海军正在设计了气压液压弹射弹射器,
也正是从那时起,自己就曾设想过使用舰上主锅炉产生的蒸汽直接驱动弹射器的可能性,只不过当时有多少人会在意一个21岁的小伙子的“异想天开”,而且自己还没有证据证明蒸汽弹射器的功率高于已经成熟的空气液压弹射器,而且保证弹射造成的蒸汽消耗对整体推进功率影响,总之当时并没有多少人支持自己的设想。
或许正是少年人的闯劲,让自己大学一毕业,就拿着父亲留给自己的那份财产,投入了全部精力在蒸气弹射器的设计,一开始是纸面的设计,后来就是微缩模型试验,试验才是最花钱的,毕竟试验的用的设计模型需要花钱委托公司加工,尽管自己的在纸面上完成了大多数试验,但仅仅只是委托加工就耗尽了自己全部资金,幸好后来大哥决定支持自己,要不然试验恐怕已经半途而废。
在技术方面,为提高弹射器的效率,蒸气弹射器采用了“直接驱动”的结构概念,着重于降低驱动装置的动态总重。从而改善弹射器的加速效率。就是在这种概念下自己设计了开缝式汽缸。作为动态结构的活塞和牵引器用最短的距离直接连接,以减低推进活塞和牵引器这两个动态结构的重量。
但在机械上,这种结构的难度是既要让驱动活塞前引器结构在汽缸缝里自由移动,又要保持必要的工作压力。最大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防止泄漏导致压力下降。
一开始的解决方案是在汽缸缝上设置弹性结构,既能让活塞结构通过,又可以在活塞通过后不让外漏。尽管按照模型的结果推测,他可以将的7吨重的飞机加速到160公里,可是,在后来的试验中也发现,弹性密封装置在高压状态下密封效果很不理想。
在过去的试验中已经证实了蒸汽弹射器的功率远高于液压弹射器,而且发现弹射造成的蒸汽消耗对整体推进功率影响不大,而且可靠性和安全性更高较液压弹射器更高,现在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特殊的开顶式汽缸的密封问题,只要解决这个问题,自己的弹射器或许将为成为海军的制式装备。
“鸿齐,你知道的,对技术我是外行!”
看到弟弟的这副模样,李鸿秦无奈的笑了笑,自己的这个弟弟从四年前迷上弹射器之后,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弹射器,自己就这么一个弟弟,即便他愿意那么自己就会支持他,但丝毫没注意到自己为了支持他的试验,几乎耗尽了父亲留下的财产,而自己现在也是负债累累,就是因为他的固执。
固执的不愿意让那些风险投资公司分享他的“发明”,分享他的“发明”所带来的财富,而代价就是李家为了他的这个试验耗空家底,幸好自己做律师,每个月都有数千元的收入,勉强可以支撑家里的支出,但是如他的试验不能成功,二十多万元的负债足够把自己送进监狱。
“大哥,如果试验顺利的话,那就就只剩下了两个问题,第一是气缸缝受缸内压力扩张的问题,这个我的初步解决方案除了加强结构外,还采用前引器结束弹射气缸,密封条和汽缸缝盖在气缸缝的外部形成一个完整的钩型结构,可以夹住汽缸缝以防气缸内部压力增大的时汽缸缝扩大。第二是弹射气缸本身受热后变形的问题。不过,这个问题到时候可以由海军和我们一起解决,我已经决定了,只要一解决开缝气缸的问题,我就会邀请海军部的人参观试验,等到他们看到试验之后,一定不会拒绝这种安全而先进的弹射装置,到那时我们就可以申请贷款自己办厂,大哥,你的投资就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回报!”
李鸿齐望着大哥,似乎是在给他吃一粒定心丸一般,自己的钱花完之后,是大哥支持的自己,等到海军买下自己的弹射器后,公司里的股份至少有一半以上都将属于大哥。
弟弟的话让李鸿秦心头一暖,无论如何至少弟弟的试验是成功的,这比什么都重要,正是因为对弟弟的相信,自己才会不惜一切的支持他,毕竟自己只有这么一个弟弟,而且正像他说的那样,一但这种技术被海军采用之后回报会异常的丰厚。
“鸿齐,我没想过这么多,只要你能成功就行,我相信海军到时一定不会拒绝的!”
海军会接受吗?李鸿秦心中不禁敲着鼓。
“鸿齐,那么你认不识识海军的人?到时他们会不会来参观试验?”
“需要认识吗?我准备用这个家伙进行一场公开试验,海军派不派人来是他们的事情,只有到时……砰……这家伙把几吨重的东西弹飞,他们就会自己主动上门,放心吧!大哥,海军的那些人非常喜欢新技术!他们绝不会错过任何机会的!”
对此李鸿齐非常自信,全世界都知道华盛顿条约后,国会批准建造5艘前所未有的“大帝”级航空母舰,显然海军把注意力放到了航母上,而自己的弹射器,恰恰可以满足“大帝”级的需要,海军绝不会拒绝更选进的弹射器,更何况现在全世界都在打仗,中国卷入战争也只是迟早的事。
甚至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国防军或许早在几年就已经在准备战争,否则大帝级不会在华盛顿条约到期的当天,就在船厂动工,舰队设计早已经完成,甚至于连同造舰材料都亦准备齐备,所等的就是国会批准,尤其是华盛顿条约的到期,过去的十几年,海军几乎可以用处心积虑来形容。
“鸿齐,我有一个朋友的兄弟在海军部工作,或许我们可以请他帮一下忙!请几个海军将领来观看一下试验,你觉得呢?至少咱们得先让他们见识一下不是?”
弟弟的自信并没有让李鸿秦放下心来,毕竟一直以来国防军的军备供应都是那些大公司的事情,像弟弟这样甚至连家公司都没有,有多少把握争得海军的定单。
正在检查着图纸的李鸿齐点了点头。
“这样也行!大哥,这事你来安排吧!”
第三卷 新时代第113章 好地方 (完成加更!求月票!)()
共和29年9月12日,国防军展开“暴怒行动”恢复泰国宪政民选政权。一周后经国会批准修改《中日经贸协定》相关条款,国会许可战时日本帝国可租用中国商船用于军用物资运输以及其它相关条款内容。
一石击起涟漪,为动荡不安的太平洋轻掀一朵浪花。
美国时间1940年10月1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就中国“占领”泰国一事,再次发表强硬声明“中国必须中止在亚洲的所有侵略行动,否则美国将被迫立即采取任何和所有美国政府认为是必要的行动和措施……”
但罗斯福的演说对中国、亚洲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在孤立主义气氛浓厚的美国,立刻掀起了轩然大波,遭到美国孤立主义者的猛烈抨击。他们指责说,罗斯福所寻求的和平恰恰意味着战争,他为美国人民指出了一条通向战争的道路。
美国实业界的喉舌《华尔街日报》也以“停止干涉外国,美国需要和平”为题在头版头条发表社论,《商业金融记事报》载文说,美国对欧洲和亚洲国家的政治困难并不负有责任,它也没有“高超的智慧”去解决它们的问题。
而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者们更是激动的大骂罗斯福是个“战争贩子”,反对党更断言罗斯福是企图挑起战争以转移他在国内问题的错误错法。甚至有些议员威胁说要弹劾总统,还有人发动了主题为“使美国置身于战争之外”的征集2500万人签名的请愿运动。
而对国内的压力,罗斯福不得不调整他讲话态度,改口称“美国正积极寻找和平……”。似乎孤立主义成为避免中美走向对抗或战争的一道有力屏障,当太平洋波澜渐盛时,在欧洲,这个理所当然的“世界中心”,一场不可避免的风暴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