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川内桑,不要如此伤感!或许还有挽回的余地呢?”木村松治郎故意安慰道。
川内益实道:“那只有一种可能性:支那人来之前,美国人先到了东京了!我们天皇陛下下令,我们以北地区向美国人投降!这样我们就能活下去了。”
“对对!”木村松治郎端起酒杯道,“就让我们预祝美国人能够先到东京!那样我们大家都有救了!”
说完,木村松治郎一饮而尽。他的心中却是冷笑:为天皇陛下尽忠?傻子才这样干!人只要活着,什么都会有!死了,一切都是屁!我还想多活几年呢!管他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就算苏俄来了,向他们投降都不算什么!
川内益实和小池昌次也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来!继续!”木村松治郎让人倒上酒。
这一次,片冈薰暗中指使侍女,在酒中加大了蒙汗药的量。
“哗啦”川内益实和小池昌次一饮而尽之后,终于感到支撑不住,摇晃了几下,缓缓倒在榻榻米上。其余的几名日军大佐军官,也全部倒下。
木村松治郎使了眼色,一群日军士兵进入房间内,把那些倒下的军官全部抬了出去。随后这些日本人都被他们关押到一间大房间内,每个人都被捆得结结实实的。
“搞定了!就等着迎接中国人来了!”木村松治郎长长松了一口气。
第二天早上,中国军队的主力大军出现在神户城外。
这个时候,日军第224师团和第322师团的指挥部中乱成一团,日军的师团长、参谋长和所有的联队长都没在,指挥部中只剩下几名参谋军官、文职人员和警卫,根本没人指挥,也不知道如何对付到来的中国军队。
第224师团指挥部中,突然一名日军军官带着一批日军士兵闯入指挥部中。为首那名日军军官喊道:“我们是神户大阪司令部的!你们的军官不在,这里我们接管了!”
控制住了第224师团指挥部后,木村松治郎立即以司令官的名义,直接向下面各个联队、大队下了投降的命令。
日军第224师团“群龙无首”,无人指挥,上面司令部直接下来的命令,下面每个大队长、中队长就出现了一片混乱,有的人决定投降,有的人不肯投降,各队伍的意见不统一,整个师团乱成一团。
发生同样情况的,还有第322师团,同样是失去了统一指挥,没有人指挥的第322师团,下面的各级军官意见不一,一片混乱。
日军军队中,除了是对天皇的命令会坚决执行之外,对上级指挥官的命令,往往会出现以下犯上的现象,当一些“血气方刚”的日本少壮派军官觉得上级命令不合理的时候,他们会拒绝执行,甚至自作主张!而且这样的日军军官人数还不少。
接着,木村松治郎又以司令部的名义,对那些同意投降的日军军官下令:“那些不同意投降的是违抗命令,你们可以解除他们的武装!”
结果在一批忠于司令部命令的日军军官去解除那些坚决不肯同意投降的日军军官武装时,双方发生了冲突。首先是小冲突,双方的士兵用拳头对打起来。混乱中,有人开了枪,结果演变成了一场火拼。
“别打了!支那人要来了!”一名要求抵抗的日军军官焦急的要阻止日军的自相残杀。
可是这时候的局面不是一两个少壮派军官能控制得住的,两个师团已经完全混乱,而且下面的士兵,大部分也是更加愿意投降。虽然有不少他们的军官要抵抗,但这两个末流师团里面很多日本兵都是十五六岁的小孩子,他们不愿意去送死。
场面已经无法控制,很多死硬派军官收下的士兵,转过了枪口,打死了那些坚决不肯执行司令部命令的军官,随后放下武器,向那些坚决要求执行命令的军官投降。
就这样,日军第四师团兵不血刃,就付出了一顿酒的代价,自己的人一个没有动用,便轻轻松松解除了两个师团的日军武装,让他们老老实实放下武器。
日军内讧的时候,都被天上的侦察机发现了。
李峰接到侦察机的汇报,对周围的参谋军官下令道:“木村肯定已经按照我们说的去行事了!我们等一下!等枪声停了,我们直接进城!”
傅作义问道:“长官,我们知道第四师团的实力!他们火拼起来,第四师团再加上两个大阪师团,都不是那两个死硬派军国主义师团的对手!一会儿枪声停了,我们进去,不是要和那两个师团恶战?”
李峰哈哈大笑道:“木村是个有头脑的人,他知道自己的第四师团不能打,难道会拿鸡蛋碰石头,硬给那两个师团下命令吗?他肯定有办法解决!”
等到神户城内的枪声逐渐停息下来,侦察机把情况向后方指挥部汇报。
李峰当机立断的下令:“给姚子青下命令,先头部队进城!再给王耀武命令,后面的主力部队立即跟上,进入神户城内!”
早已等候在神户城外的中国坦克隆隆启动,向神户城的方向驶去。在前面的公路上,打着白旗的日军士兵上来,清扫了埋设在公路上和公路两边的地雷,同时有人摇动小旗,把中国军队的坦克放进城去。
“突突突”一辆辆坦克柴油机喷出青烟,隆隆驶入已经是完全不设防的神户城内。
第四师团的日军站在大街两边,手里拿着早已准备好的青天白日旗,迎接中国坦克进城。同时还有不少第44师团和第104师团的士兵组织了警戒,对各街区进行搜索。虽然这个时候城内武装平民都已经被日军解除了武装,但肯定还有少数极其强硬的反华分子躲藏起来。万一在中国坦克进城的时候,那些反华分子身上捆着炸药包,从高处跳下,给中国军队制造不必要的麻烦,那第四师团就要倒霉了。
所以木村松治郎严令,不得出现任何反华分子的抵抗!所有可能潜在的抵抗者,都要全部清理干净!要是让中国人发火了,我们都没好日子过!
日军的巡逻警戒十分到位,城内根本没有出现有武装平民去炸中国坦克的现象。不过还是有麻烦事发生了:几名反华武装分子看到无法对中国军队下手,于是把怒火转移到第44师团那些“日奸”们的身上。
“站住!什么人?”两名第44师团的日军看到一名日本平民向自己靠近,警惕的端起手中的枪,对准了那名可疑分子。
“天皇陛下板哉!”只听到那名日本武装平民一声大吼,突然先开衣服,露出里面缠着的炸药包,发疯似的扑向了那两名“日奸”部队的士兵。
“轰”一声巨响,日本武装平民被炸得粉身碎骨,两名“日奸”也变成了飞散的血雨。
第一百二十三章 玛丽女王号()
太平洋海面上,一支庞大的运输船队在四艘驱逐舰、六艘小型护卫舰和两艘护航航空母舰的护送下,缓缓从太平洋东岸向西航行。
这支运输船队中的运输船,大部分都是美国标准的胜利型和自由型武装运输船,共有八艘胜利轮和六艘自由轮,另外有其他的七艘货轮。除此之外,还有五艘锡马隆级油轮。最令人吃惊的是这支船队内,还有一艘玛丽女王号豪华邮轮!
白宫方面,接到了尼米兹的电报之后,立即加快了喷气式飞机的生产。大批f…80、f…84和f…86喷气式战斗机走下了流水线。美国人惊人的生产能力,在一个月之内,就生产出三百多架喷气式战斗机,加上原来的喷气式战斗机,美国海军和陆军的喷气式战斗机总拥有量达到了惊人的一千五百多架,喷气式战斗机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中德总和!
确实,美国人的生产能力是太强大了,真要生产出一万多架喷气式战斗机都不是什么问题。
但是在进入喷气式战斗机时代之后,天空中在一块区域上,几百架甚至是上千架战斗机同时出现,展开激战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因为喷气式战斗机速度快,不可能再像活塞式螺旋桨战斗机那样排着密集的队形空战。喷气式战斗机在空战的时候,是双机组成的小编队,再由六个到十二个小编队组成的机群执行空战。
因为速度和密度的问题,在一块空域上面,一方最多能够出现四十八个小编队,九十六架战斗机,已经是极限了。通常不会超过一百架。
当然,在进入三代机的时代之后,一块空域上空的战斗机数量就更少。举个例子说,譬如在冲绳岛上空爆发了三代机的空战,在冲绳本岛以及周围海域上空,五六万平方公里内,也就是最多容纳三百架战斗机。至于在一块特定区域内,一方能够出现一支四十八架战斗机的编队已经是很大规模的编队了。
三代机的空战,通常是十二架战斗机出击;十八架出击,或者六架出击,二十四架编组同时出击的都很罕见。
虽然后世的美国在欺负伊拉克、南联盟等小国的时候,动辄出动上千架战斗机,可是这上千架战斗机都不属于同一编队,而是分散在各个区域上空,有不同的飞行高度,不同的位置,执行不同的任务。至于发现伊拉克或者南联盟的飞机起飞,美军一次迎战的不超过十二架,不会有上百架飞机同时压向一个目标的现象发生。
所以说,美国方面并没有把生产能力开到最大,而是只生产了一千多架战斗机后,就略微减缓了生产速度。
这支运输船队,就是美国军方用来运输喷气式战斗机的船队。
虽说喷气式战斗机有了,而且也拨给了海军航空兵,但是坑爹的航空母舰不能上喷气式战斗机啊!所以美国人只好用运输船,把喷气式战斗机运送到吕宋岛或者冲绳岛,送到那些地方的机场上,再从那边起飞,掩护美军航母战斗群,去突破拥有喷气式战斗机的联军空军封锁,保护他们的舰队抵达东京。
这一批船队中,一共运输了一百五十架喷气式战斗机。每一艘货船上,都载有十多架喷气式飞机,二十架螺旋桨飞机,还有其他的军用物资。
美国人之所以把喷气式飞机分散了,分配到每一艘船上,而不是集中使用两三艘船运输一百五十架喷气式战斗机,那是因为他们考虑到,一旦遭到了中国或者德国潜艇的攻击,假如是五六十架飞机挤在一艘胜利轮或者自由轮上,那么几枚鱼雷过来,这些喷气式战斗机就全部被送到海底当了人工礁石去了。
之所以如此,美军才用了分散式的办法,把喷气式战斗机分开运输。
而玛丽女王号豪华邮轮,是英国人造的一艘排水量高达80174吨级的豪华邮轮。这艘邮轮不仅吨位庞大,更难得的是,她拥有16万马力的强大动力,可以驱动这艘庞大的邮轮,以30节的航速航行!
如此之快的航速,这完全已经是军舰的速度了!一些战列舰的速度都没有这种邮轮来得快。所以在战争年代,玛丽女王号和她的姊妹船伊丽莎白女王号,都被英国军方征用,变成了运兵船。
后来玛丽女王号又借给了美国,担任了美国军方的运兵任务。
平时这艘超级的豪华邮轮为了保证舒适程度,其乘客数量为:头等舱776名乘客,二等舱784名乘客,三等舱579名乘客,总数两千一百多人,加上卖出一部分散席船票,也就是没有房间的,平时是去下层的餐厅、咖啡厅等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