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和内侍张元方出使吐蕃,吐蕃赞普派遣大臣论名悉猎跟随惟明去进贡,表称“甥世尚公主,义同一家”。从此以后,吐蕃重新归附唐王朝,双方关系十分密切,在赤岭(今青海湟源西日月山)互市往来。次年,吐蕃又通过金城公主求取了毛诗春秋礼记文选等书籍。
开元二十年(732年)唐遣将击败了叛附突厥的奚、契丹,契丹可突干远逃,余党潜藏山谷之中,奚首领李诗琐高率部众五千余帐降唐,唐封他为归义王,把他的部落迁徙到幽州境内。至二十二年(734年),幽州节度使张守又大破契丹,斩首了契丹王屈烈及其大臣可突干,传首东都,余众皆降。同年七月,裴耀卿出任江淮、河南转运使,改革漕运,实行沿河设仓、逐级转运来督运漕米。三年中共转输漕米700万斛,节省往日从东都含嘉仓到陕的陆地运输费用30万缗。漕运的改革,使得唐朝的政治中心长安和日益成为经济重心的江南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二月,吐蕃又断绝了和唐王朝的友好往来。唐召募丁壮充边军,防备吐蕃。七月,唐大理寺申报今年处死刑的只有58人。九月,颁布了新修律令格式。为了防止岁丰谷贱伤农,唐王朝决定在两畿实行和籴法,增时价什二三和籴东、西畿粟各数百万斛。停止转运江淮的租米,下令各地所纳租庸调、租资课都用当地土特产输京都。从此以后,关中粮食蓄积充足,不再到东都洛阳就食了。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册封南诏皮逻阁为云南王,皮逻阁率领诸部,击破吐蕃,徙居大和城(今云南大理)。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八月,碛西节度使盖嘉运攻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擒突骑施可汗吐火仙。又派遣将领和拔那汗王攻入怛逻斯城(今哈萨克共和国东南部江布尔城)。擒黑姓可汗尔微,收其众数万给拔那汗王,唐在西陲的威势复振。九月,处木昆、鼠尼施、弓月等诸部纷纷摆脱突骑施的控制归降唐朝,被安置在安西管内。
武后步辇图到了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全国有民户8412871,人口48143690,比唐初户口数,增加近两倍。西京、东都米斛值钱不足200,绢匹的价格也十分低廉。当时,天下雄富,史称“东由汴、宋,西径岐、凤,夹路列店,陈酒馔待客,行人万里,不持寸刃”。不仅中原地区和江淮地区以及成都平原,繁富如此,而且户口稀少的陇右河西地区也出现了“闾阎相望,桑麻翳野”的繁荣景象了。
政治的安定、国力的强盛、社会经济的繁荣必定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唐诗最为后人称道,著名诗人高适、岑参、王维,特别是李白、杜甫都生活在这个时代,而唐代后期的著名诗人,如大历十才子,也是这个时期培养出来的。其他如音乐、绘画、雕刻、朔造等艺术也都有了显著的成就。唐在东西两京设置集贤院,集中学者整理文化典籍,编篡图书目录,校刊补正典籍,抄写经史子集约九万卷,也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
翰林学士
唐代的翰林学士起源于李世民秦王府的文学馆。李世民非常重视笼络天下有识之士,在秦王府开设文学馆,擢房玄龄、杜如晦等18人以本官兼任学士,“给五品珍膳,分为三番更直,宿于阁下,讨论坟典”,当时人称之为“登瀛洲”。贞观初年,李世民即位后,设置弘文馆学士,于听朝之隙引入大殿内讲论文义、商讨时政,弘文馆学士于禁中内参谋猷,多延引讲习,很多人成为三省长官的主要人选。所以,从文学馆发展到贞观初年的弘文馆是翰林学士的雏形阶段。
高宗乾封以后,出现了北门学士,朝廷奏议及百司表疏,皇帝均密令参决,以此分割宰相的权力。他们中有刘懿之、周思茂、元万顷等。大致在玄宗时正式出现了翰林院。时院址设于宫内麟德殿的西面,比中书舍人院更接近于寝宫内殿。翰林院内供职的有词学、经术、僧、道、卜、祝、术、艺、书、弈、炼丹等各种艺能之上,称待诏,以备皇帝随时召见使唤。玄宗以中书舍人草诏难以保守密命和应付急需,遂选朝官有词学识者入居翰林院供奉,以备起草急诏,当时常以中书舍人等兼任,如中书舍人吕向、谏议大夫尹首充待诏,他们虽有密近的区别,然尚未定名,中书舍人九龄、中书侍郎徐安贞也迭居其职,皆被恩遇,与集贤学士分掌诏制。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又于原址之南另建翰林学士院,专供草拟诏制者居住,依旧称翰林待诏或供奉,时以太常少卿张洎、起居舍人刘光谦首居其职。有时是翰林学士与供奉二名兼称。翰林学士只是差遣职,本身无品秩,都带本官。开始设置时无员额,少则一二人,多则五六人,后来依据中书舍人之例置学士六人,选一人资历深者为“承旨”。翰林学士在玄宗时的职务主要是草拟表疏批答,检视王言,以备顾问。安史之乱以后,天下军事频繁,深谋密诏,都由这里制定,翰林学士权任由此加重。
第134章 隋唐(22)()
翰林学士的设置,客观上侵夺了中书省的部分职权,削弱了三省制度。学士院与中书舍人院有着明确的分工。学士所起草的诏敕,主要是皇帝的特殊文告,如任命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废立及征伐等事,称为内制,以白麻纸书写。中书舍人所起草的则是一般性的文告,以黄麻纸书写。合称“两制”。德宗以后,对翰林学士礼遇日隆。奉天之乱时,翰林学士陆贽从幸奉天,专知制诰。兴元元年(784年),诏令翰林学士开始朝服班序,加知制诏衔,如中书舍人例。这时虽有宰相,但大小国事德宗必与陆贽商议,时人称贽为“内相”。不仅是中书舍人闲而无事,连宰相参谋密计的权力也被分割。宪宗即位,创设承旨,为承旨者大多升至宰相,经德、顺、宪三朝,翰林学士已成定制。
使职的产生和官制的变化
唐武德、贞观年间,官制基本上沿袭隋朝。中央是三省六部的中枢决策体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总泄朝政。三省长官为宰相,各自建制,互相制约,辅佐皇帝处理军国要政,进行集权统治。地方上实行州、县二级制,构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网。这种制度的确立,对维护强大的唐王朝曾经起过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不受陈规限制、机动性大的使职差遣开始兴起,官制也随着产生重大的变化。
使,本来是临时差遣的职官名号。唐中叶以来,逐渐作为官员固定下来。
唐武德年间(618—626年)还没有以三省长官以外的他官任宰相事的。但自贞观元年(627年)九月,御史大夫杜淹检校吏部尚书参预朝政始,资格较浅的官员加“参议朝政”“参知机务”“参知政事”“专典机密”之类名号预宰相事的记载在太宗朝、高宗朝很多。贞观八年(634年)六十四岁的李靖以足疾请求提前退休,太宗诏其“三两日一至门下中书平章政事”,使一些老资格的功臣元老加“平章事”或“同三品”名号得以继续预闻宰相事务。高宗朝(650—683年)挂参加政事、参预朝政等名号行宰相事的已逐渐减少,而同平章事和同三品已经从太宗时优待个别元老重臣得以预宰相事的名号,变成正规的宰相名称了。玄宗天宝年间以后,更固定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些名号都是差遣的名号,成为使职制的萌芽。
高宗武后到玄宗朝,使职差遣开始兴起。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十月,太仆少卿李思文检校陇右诸牧监使,为群牧使号的开端。武后光宅元年(684年),派右御史台专门按察州县,每年春秋发使,春曰风俗使,秋曰廉察使,以韦方质删定的四十八条科目监察州县官吏,这是最早的地方监察使职。天授二年(691年)发十道存抚使,神龙二年(706年)置十道巡察使,景云二年(711年)置十道按察使,已是不限任期的固定使职。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十五道,每道置采访鼾使一人,两畿以御史中丞领之,其余诸道一般择本道大州刺史或大都督府长史兼任,成为有印信、有治所、常驻地方、权限极大的地方监察使职。开元末年,又允许采访使“专停刺史务,废置由已”。天宝四载(745年)剑南道采访使开始设置支使。天宝十三载(754年)敕准诸道采访使沿河南道例,支使增加两员。天宝末年,采访使又兼任黜陟使。乾元元年(758年)四月,采访使停罢,这一年改置观察处置使,虽有“掌察所部善恶”的明文,但实际职责已是管理地方的生产、刑法、赋税等行政事务。
由于边防形势的变化,在边境上原有的镇戍以外设军和守捉,以后又形成军区制度。专管一军或一守捉的称某某军使或某某守捉使,统率若干军和守捉的称作行军大使、诸军大使、经略大使、诸军经略镇守大使、诸军节度大使,一般由边州都督或卫府将军担任。景云二年(711年),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成为正式官称。玄宗开元以后,东北、西北两边的“缘边御戎之地”几乎都设置了节度使。节度使往往兼任其所辖区内的经略、支度、营田、转运、监牧等使,以一事权;开元二十年(732年),幽州节度使又开始兼领河北采访处置使,但未成定制。安史之乱期间,中原各地,所在兴兵,刺史皆沾军戎,于是有防御、团练、制置等使名;要冲大郡,则有节度使之号。肃、代之际,上地方监察使职演变而来的刺史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观察处置使一般都兼任节度使,无节度使处则兼都团练使或都防御使,形成唐后期的“道”一级的行政区划制度,也就是节镇。在唐中后期地方行政中,节镇凌驾于州县之上,所谓“制敕不下支郡,刺史不专奏事”,以前的地方州县或群县两级制度,变为节镇、州、县二级制度。
从武则天、唐中宗时代起,由于王朝官僚机构的不断壮大,军费日益增加,财政收支渐渐不能平衡,为了增辟财源,大量使职在财政部区发展,如盐铁使、转运使、劝农使、诸色安辑户口使、户口色役使、租庸地税使、铸钱使、木炭使、出纳使等。这些使职大多出现在玄宗时代,有些是因事立名,事情结束就废除,如劝农使等;有些则逐渐成为长期设置的巩固使职。唐睿宗时,设置盐池使,由当州刺史兼任,以增加盐税收入;到了唐开元十五年(727年),宰相萧嵩兼领关内盐池使。安禄山起兵,唐王朝于乾元元年(758年),以度支郎中第五琦充使道盐铁使,以管理盐的专卖为主,兼掌银铜铁锡的采治事务,正式创置了盐铁使职。唐宝应元年(762年),刘晏充当使节时,将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创置的职主转运漕粮的转运使与盐铁使正式合二为一,称盐铁转运使。刘晏“以盐利为漕佣”,使漕运工作与盐铁专卖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盐铁转运使“执天下之利权”,既管财政,又管财务,成为超出于户部之上的财政职官。同时,尚书省户部四司中,其户部、度支二司,因为掌握全国租赋和财政收支的缘故,所以特别重要起来。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太府少卿萧炅知度支事,以后不断有由他官来兼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