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个人的甲午-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后的路还很长,单靠今天的一番激励和震慑还远远不够,只有不断的淬炼,才能让这些学员真正脱胎换骨。

    大事已毕,光绪却并没有急于离开,和陈卓轻声交代了几句后,光绪缓缓的走到德**官霍斯特面前,面带微笑的望着他。

    见皇上走到自己面前,霍斯特也不敢怠慢,毕恭毕敬的行了一个标准的德**礼。虽然他已经被解除了军职,穿着一件洗的发旧又没有肩章的军服,但是举手投足间,仍然显露出一个职业军人威严庄重的气质。

    “霍斯特先生,依你的经验,朕的这些学员是否有培养的潜质?”光绪不动声色的问道。

    听完通译的话后,霍斯特略微思考了一下,严肃的说道,“恕我直言,皇帝陛下的这些学员,离真正军人的标准还差距甚远。他们有强壮的身体,也懂得服从命令,但是在他们的眼中缺少一个军人对战斗的渴望和激情,没有这样的气质,他们就无法在将来的战争中充满胜利的信心。”

    光绪沉默的听完,点了点头说道,“朕同意霍斯特先生刚才说的话,但是霍斯特先生没有回答朕,这些学员经过陆军学校的学习,能否达到你说的要求?”

    霍斯特有些犹豫的沉默着,没有说话。

    刚刚发生的一切,让他的心中充满了惊诧和震动。他对这些学员的素质评价并不是很高,但是却对眼前这位清国的皇帝,却忽然间有一种莫名的敬畏和好奇。

    一个懂得用胸徽去树立军人的荣誉,用鲜血去激励军队的君主,和他原本想像中留着一根鞭子,浑身上下散发着落后腐朽气息的形象,简直是大相径庭。刚才看到那一幕的时候,他甚至有些怀疑自己的眼睛,怀疑这个瘦弱而苍白的年轻人,是否真正是这个闭塞衰弱的国家的君主。

    “我有一个疑问,我刚刚看到皇帝陛下所做的一切,坦率的说,我非常赞同也非常欣赏,我甚至认为皇帝陛下的思想,与受过西方严格军事教育的军人相比毫不逊色。我不解的是,皇帝陛下有如此深远的见识,为何你的国家和军队会如此陈腐落后呢?”

    光绪注视着这个德**官眼中好奇甚至有些挑衅的目光,从容的说道,“当年拿破仑横扫欧洲的时候,你们的国家和军队同样也被打得一败涂地,就连后来写下了《战争论》的克劳塞维茨,当初也被抓进了法国人的战俘营。所以你们的国家才在这个世纪初成立了柏林军事学院,锐意推行军事变革,也才能在以后的普法战争中取得胜利……朕现在的这个国家和当年的普鲁士也一样,军队建设和军事教育都很落后,所以朕才要建立这个陆军学校,像你们的国家一样,逐步走向强盛。”

    霍斯特的神情变得震惊无比,看着光绪竟然问道,“皇帝陛下也知道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光绪微微一笑,“朕当然知道,他是西方军事理论的鼻祖,朕还知道,你毕业的柏林军事学院,是培养一流参谋人员和指挥官的摇篮,所以,朕很需要你来帮助朕,帮助这个国家培养优秀的军事人才。不知道霍斯特先生可愿意?”

    见霍斯特仍然有些犹豫不决,光绪缓缓说道,“不着急,你可以认真的考虑一下朕的建议,朕有足够的耐心和诚意等待你做出决定。过几天,你的同胞德国陆军大尉汉纳根也将来到这个学校,朕希望你和他一起担负起这个学校的军事教育。”

    光绪目光深沉的看了霍斯特一眼,正准备转身离开,忽然又想到了什么,回首说道,“朕相信你会答应朕的邀请的,因为一个真正的军人是离不开军队的,正像你始终不愿脱去身上的军装。”

    霍斯特一愣,身上的那份倨傲仿佛顿时被击得粉碎,默默的望着光绪离去的背影说不出话来。

    ——

    

第十九章 在一起() 
十天后,霍斯特正式接受了光绪的邀请,担任陆军学校总教习,而曾在天津任军事教官的汉纳根则担任副总教习。

    霍斯特所以下定决心留在中国,担任陆军学校总教习一职,并不仅仅是被那天看到的一切所打动,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的他,对那天光绪所要传达的意思并不陌生。更确切的说,就像那天光绪临走的时候说的那句话一样,是那种内心深处对军队的眷恋,在离开军队的这几年中,无时无刻不折磨着他,让他无法割舍。

    同时,他也是德军总参谋长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的崇拜者,这位倡导并大力推行军事变革的德**队的灵魂人物,一直都是他心目中的偶像,所以当初他才会贸然的向毛奇写信。虽然最终由于派系倾轧被解除了军职,对毛奇的崇拜却从未改变过。而现在,他觉得自己似乎也在这位皇帝身上发现了同样吸引着他的东西,铁血、狂热和睿智。

    最后,出于眷恋、好奇和天性中的冒险精神,经过艰难的考虑,他走进了陆军学校的大门,他提出的唯一的条件,并不是物质上的要求,这一点无需他考虑,这个皇帝给予他的待遇足以满足他内心的尊严。他的要求是不允许别人干涉他的教学,甚至连光绪皇帝也不行。

    对于这样的一个要求,连陆军学校总办陈卓也感到太过蛮横和无理,然而光绪却还是给了他一个惊喜。不仅不干涉他的教学,还将尽最大可能提供方便。

    其实选择霍斯特而不是在北洋呆了更长时间的汉纳根,担任陆军学校的总教习,光绪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虽然他对这个霍斯特并不了解,但是他相信霍斯特毕业的那所柏林军事学院。那个先后诞生了西方军事理论鼻祖克劳塞维茨,闪击战基础理论奠基者老毛奇,“施利芬计划”的制订者施利芬,总体战理论的创始人鲁登道夫,闪击战理论家古德里安,无限制潜艇战理论创始人邓尼茨等著名人物的学院,给光绪的选择提供了足够强大的信心支撑。

    而那个汉纳根虽然在北洋呆的时间较长,也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是有一点光绪是记得的,这个人最终还是没有改变中**队甲午失败的命运。况且在北洋时间呆的越久,被同化和沾染上北洋的一些习气的可能就越大,这是光绪不能容忍的,他必须让这所学校的每个学员,都像异类一般,在这个腐朽国家的机体上,等待灿然开放的瞬间。

    所以光绪不顾陈卓等人的异议,坚决选择了霍斯特,并给予霍斯特足够的信任和尊重。

    从光绪十七年六月下旬开始,在霍斯特的具体主持下,陆军学校的教学打破了陈卓参照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建立起来的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军事素养的训练入手,特别注重军官素质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原有的训练科目也被具体细分为基础科目训练和应用科目训练,并着重从学员中选拔优秀的人才进行参谋业务的学习。新建陆军学校开始有条不紊的走上了轨道,逐渐呈现出一种蒸蒸日上的面貌。

    这样的变化,尤其是注重军官的团队精神和培养参谋人员这两点,让光绪感到非常满意和欣慰,有了这样的军官团体精神,才具备真正近代军队的基本素质。而优秀的参谋人员,几乎就是近代战争胜利的保证。

    每隔十天,光绪就必定抽空到陆军学校督促检查,端着脸肃然的站在操场边,身边围着几个陆军学校的教官,沉默的注视着场内的训练。他其实也很想像以前他看电影里的那样,带着铺盖卷下部队,和军官们同吃同宿培养感情,但是他也明白,在这个时候是根本办不到的。

    中国的东西就是这样,做每件事都有很多规矩,要想打破这些规矩,就必须有足够的实力去建立新的规矩,而依光绪现在的实力,这样做基本上就是自杀。

    不过有了皇上亲自站在旁边督促,不时还叫过一两个学员过来谈心,学员们的训练态度顿时变得分外积极,训练热情空前高涨,谁不是眼巴巴的望着,想要在皇上面前表现一下,获得皇上的赞赏对这个时代的这些学员而言,无疑是最大的荣光,前途也必将一片光明。

    光绪却远远没有表面上那么的轻松,他不只是在旁边督促检查学校的教学,事实上他又不是专业人才,也根本看不明白教学过程中的内容。他所做的其实就是利用任何一个机会,记住这里每个学员的名字和样子,和他们说上一两句话,或鼓励或鞭策,以此让这些学员牢牢记住自己这个皇上。也在潜移默化中,向这些学员们灌输这样的一个理念,自己这个皇上无时无刻不和他们在一起。

    而对于这些学员的培养,尤其是对自己忠诚的培养,光绪也有自己的想法,单靠这些面子上的功夫是远远不够的。历史已经给他提供了足够多的借鉴和经验,一切都在暗中坚决的推行着。

    陆军学校虽然筹建完备,但是这些天杜怀川一直都没有空闲下来,反而比过去更加忙碌。他负责整个军校的后勤军需,不仅要和上海的林启兆联系,保障军校的物资供应,还抽出更多的时间,利用这样的资源,对每个学员嘘寒问暖,关心学员们的生活。

    凑巧的是,杜怀川二叔的儿子杜振武原本就在北洋武备学堂学习,这次也考进了新建陆军学校,而且在原来北洋武备学堂的学员中颇有威信。隔三差五的,杜振武便带着一些学员到杜怀川家中改善生活,杜怀川也没有帮办大人的架子,就算再忙,见到这些学员也会抽出时间和他们促膝谈心,聊聊家常或者军校生活。一来二去,杜怀川的家成为了学员们聚会的场所。

    与忙于军事的陈卓和忙于后勤的杜怀川相比,吴绍基此时的身份反倒显得有些尴尬,所谓的陆军学校总文案一职,事实上只是发布一些文告,以及协助陈卓做一些日常辅助性的事务。

    吴绍基心里也明白,虽然从那天晚上后,皇上对自己的态度越来越温和,对自己提出的一些建议也采纳接受,但是在皇上的内心深处,对自己还是有所戒备。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吴绍基也知道,自己和世铎的关系决定了自己要进入皇上最亲密的圈子里面,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而他现在唯一能作的,便是等待。

    他很清楚,他所等待的机会,其实也是这位看起来年轻,其实心机无比深沉的皇上正在等待的。

    ………

    颐和园建成后,慈禧便搬进了颐和园的乐寿堂,开始了自己归政于光绪后颐养天年的生活。

    每天早上慈禧起床梳洗后,便在跪满殿内和庭中的太监们“老祖宗吉祥”的呼声中,走到外屋批阅军机处送来的各地的奏折,然后到仁寿殿传见军机大臣,下午则是逛园子听戏,有时还到听鹂馆绘画消遣,其实和归政前并无多少区别。

    但是这样一来却苦了光绪,每天要从养心殿跑到颐和园请安,索性干脆也搬到了颐和园的玉澜堂,一来省的来回跑麻烦,二来也透着些亲近。

    光绪有这份心意,慈禧自然不会反对,真要是让皇帝离自己远了,她反倒多少有些不放心。

    况且这些日子皇上频繁到新建陆军学校里去,军机上的孙毓汶和刚毅等已多次在慈禧面前表示反对,虽然理由是皇上频繁出宫,恐招致外人猜疑和引来不测之心,但是内里的心思,慈禧也明白的很。

    这日早间,借着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