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1624-第1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连长,你这次有什么打算吗?”

    “我准备退役,我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要升也升不上去了,总不能当一辈子兵吧,这次趁着朝廷政策好,我决定干脆退了算了。”李连长说道。

    “听说连长可以分两百五十亩好地,队长可以分两百亩好地,是不是真的?”

    “林旗长,这朝廷都下圣旨了,肯定不会有错的,而且还可以免税三年,但是分的地在辽北。”李连长说道。

    “我也看了军令,甚至都看了《大明帝国报》,报纸上说辽北的土地极其肥沃,人称‘一两土二两油’,这些我都知道,只是辽北刚定,在辽北还有大量建虏的残留势力,我就怕有命去,无命回啊!”林旗长说道。

    “你这个怂货,你也算是参加过沈阳之战的人了,怎么这么怂?”李连长鄙视道。

    “连长,我也是上有老下有小才想着退役的,否则我也不会退役。”林旗长无奈地说道。

    “这次一定不会有事的,我听上面的人说了,我们京师都督府所有的退役士兵会组建成一支新军,然后集体开往辽北,抵达辽北之后再分土地,到时候所有人的土地会连在一起。而且这次退役,除了火器之后,冷兵器都允许携带,我们这么多人还干不过残余的建虏,那不如早点死算了。”李连长说道。

    “这样好,这样好,我们旗就有四成的人服役超过了五年,到时候大家地在一起,也住在一起,什么都好说。”林旗长高兴地说道。

    “你这怂货赶快去安排吧,八月底之前,这件事要办完,到时候可要给新兵腾地方了。”李连长说道。

    “好咧,保证完成任务。”林旗长说道。

    ……

    朱由校对军队的政策极得人心,在这次政策范围之内的士兵,超过八成的人都支持朱由校的政策,他们最少都经历过一次大战,都见识过战争的残酷,谁都不想过一辈子这种将脑袋提在手里的日子,光京师都督府退役的士兵就超过九万人。

    京师、济南、应天、广州四个都督府就完成了三十万士兵移民的任务,而成都、吕宋、沈阳、西安甚至在下达命令之后,又立刻撤销了命令。

    “人心思定啊!”朱由校感叹道,“但是现在还不是思定的时候,朕的大业还没有完成。”

    (本章完)

第356章 孔庙桧() 
    “王赛儿的情况怎么样?”朱由校问道。

    “王赛儿在颜思齐的帮助下已经进宫了,但现在东瀛的天皇是兴子。”王礼乾回答道。

    “兴子天皇怎么了?”朱由校听出王礼乾话中有话。

    “兴子是女子,现在还只有十三岁。”王礼乾说道。

    “女子?那王赛儿如何执行自己的计划?”朱由校惊讶地问道。

    “兴子的父亲政仁还在世,现在也才四十有一,虽以退位,但仍以太上天皇摄政。”王礼乾说道。

    “你的意思是王赛儿实际是去见了政仁。”朱由校说道。

    “根据东瀛那边的消息是这样的。”王礼乾回答道。

    “东瀛即将大乱,派人盯紧东瀛,王赛儿不能出事。”朱由校并不了解东瀛的历史,他只知道东瀛即将爆发岛原之乱,其余的都不知道了。

    “诺。”

    ……

    八月,朱由校再次巡幸江南。这次巡幸江南,随驾的官员是最多的一次,内阁七人来了四人。而且这次朱由校决定走陆路,让这些官员多看看民间的情况。

    皇帝出行的规矩多,朱由校此行为了避免扰民,他很少进城。朱由校只是在路过济南时,特意去了一趟济南,黄宗羲此刻正在济南。

    “黄太冲,去了这么多地方可有所得?”朱由校微笑着问道。

    “陛下,臣遵陛下之言,去了许多地方,的确有所得。”黄宗羲恭敬地说道。

    “说来听听。”朱由校说道。

    “臣发现历朝历代以来,税法改革了数次,但每一次百姓的负担会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陛下的税制改革恐怕也难逃此理。”黄宗羲坦诚地说道。

    “太冲,不可无理。”孙承宗见状赶忙说道。

    “无妨,太冲所言朕也认可,只是太冲可有何良策?”朱由校阻止道。

    “斯民之苦暴税久矣,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黄宗羲回答道。这句话就是有名的“黄宗羲定律”,朱由校没想到黄宗羲现在就提出来了。

    “朕决定让你出任税务总局的副局正主持新一轮的田赋改革如何?”朱由校微笑说道。

    “谢陛下隆恩!”黄宗羲恭敬地说道。

    “在你正式进行田赋改革之前,朕想听听你的想法。”朱由校说道。

    “第一,重定天下之赋,定税的标准应以下下田地为准则;第二,征收田赋必任土所宣,出百谷者赋百谷,出桑麻者赋布帛,以至杂物皆赋其所出,生产什么缴纳什么,不强求一致;第三,重新丈量土地,按土质优劣计算亩积,分别以240、360、480、600和720步作为五亩,即把土地分为五等,据等征税,消除因土地质量不同而带来的赋税负担不均的问题。”黄宗羲说道。

    “第一点,朕认可。但第二点朕不认可,朕认为还是要坚持统一按宝钞征税,这点对朝廷来说,是利远远大于弊的,等你在执行税制改革时,你就会发现朕说的肯定是对的。”朱由校说道。

    “诺。”黄宗羲说道。

    “第三点,重新丈量土地,按土质优劣计算苗积,这一点朕并不完全认同,朕同意按土质优劣来征税,上上之田按三十税一来征税,其余各等田地依次递减,下下田地实行六十税一,太冲,你看如何?”朱由校说道。

    “陛下,此举会让国库收入锐减,现在国库也才勉强维持收支平衡。”毕自严说道。

    “农工士商,农民的比例最大,收入却最少,但承担了帝国最多的赋税,这太不公平了,而工商阶层远比农民富裕,他们应该承担帝国的税收,而不是农民。太冲所言极是,斯民之苦暴税久矣,朕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让‘斯民’应该摆脱税赋之苦,在朕的手里,可能无法取消田赋,但朕希望有一天能取消田赋。”朱由校说道。

    在后世,种田不但不用缴税,而且国家还要补钱,在这个时代,肯定做不到,但朱由校能做的就是降低田赋。

    “陛下圣明!”众人高呼道。

    ……

    帝国在执行“摊丁入亩”之后,再次进行第二次田赋改革,这次改革是降低田赋,与“摊丁入亩”并不相冲突。朝廷要降低田赋的消息不胫而走,帝国的田地价格竟然开始缓慢上升,朱由校在缅中和仰光的土地再次热销起来。

    朱由校的第二站便是去了曲阜。在曲阜,朱由校还是想拜一下孔子的,无论儒家思想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但孔子的的确确影响了中国两千年,而且还在影响中国。只是让朱由校想不到的是,去曲阜孔庙是要买门票的,当然朱由校是不用买门票的。

    “看来孔子也不反对经商吗?”朱由校微笑着说道。

    听到朱由校的话,众人也只得干笑,只有孙承宗轻声说道:“陛下……”

    “梁山泊祝英台在这里读书吗?可朕怎么听说两人是在杭州万松书院读的书?”朱由校看到一处高楼,高楼上有块匾,匾上写着“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

    听到朱由校的话,众人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怎么感觉朱由校就是来找茬的。

    “此桧乃先祖孔圣人亲手所植,历经千年,曾毁于金宣宗时期,洪武二十二年时发数枝,郁郁葱葱。”孔胤植赶忙转移话题。

    “走,前面去看看。”朱由校微笑着说道。

    孔胤植跟着朱由校,亲自给朱由校介绍孔庙。朱由校一行人很快就来到了大殿。阶下竖立的是各朝各代的帝王碑记,其中元碑最高大。在大殿的左侧,是孔氏的家庙,东西两壁是用小木匾书写的历代帝王的祭文,朱由校来的时候,还能看到明朝的封号,但清军入关之后,但明朝的封号都弃之不用了。

    朱由校看到这些封号,就想起了孔家人在满清入关之后的所作所为,朱由校冷声说道:“走吧。”

    “陛下,这就走。”孙承宗疑惑地问道。

    “朕此行就是想来瞻仰孔子而已,毕竟他影响了中国上千年,并没有其他的意思。”朱由校说完头也不回地就离开了。

    (本章完)

第357章 盒子会() 
    南京紫禁城,朱由校第二次来住。在历史上,南京紫禁城的规模是超过京师。传教士利玛窦在访问北京之后,将北京和南京作了一番比较:此一城市之规模,其房舍之布置计划,其公共建筑物之结构,以及其防御工事等,均远逊于南京。

    朱由校在第一次来过南京紫禁城之后,就知道为什么在明朝会需要如此多的太监和宫女了?两个紫禁城,每一个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维持。在去过曲阜的孔庙之后,朱由校已经下定决心将南京的紫禁城对外开放。

    “朕决定将南京紫禁城对外开放,学习曲阜孔庙的做法,采用收门票的方式,维持南京紫禁城的运营。”朱由校说道。对于朱由校来说,南京紫禁城就是一个不能丢弃的负担,他能做的只是要减轻这个负担。

    “陛下不可,紫禁城乃皇家的象征……”胡应台劝阻道。

    “皇家放弃南京紫禁城,宫内的太监和宫女可以缩减三成以上,内帑开支也可以大幅缩减,这些可都是民脂民膏。”朱由校解释道。

    “陛下圣明!可就算将南京紫禁城对外开放,这也需要一个章程,不可操之过急,南京紫禁城也是国之重地,帝国的象征。”孙承宗说道。

    “吾师所言甚是,南京紫禁城依然属于皇家所有,朕会派人来管理收取门票,维持南京紫禁城日常所需,如果门票不足以维持日常所需,朕会从内帑调拨一批钱钞弥补赤字。”朱由校解释道。

    “陛下此举似乎并没有减少人数,只是将南京紫禁城拿出来赚钱了而已。”胡应台说道。

    “这里有很大的不同,从今以后,南京紫禁城虽然仍是皇家的一个产业,但却变成了商用的,南京紫禁城的人也不同了,以后都会变成佣工,他们可以领取月俸,朕会成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他们将会负责南京紫禁城的日常运营、管理及维护等工作。这样内帑可节省一大笔的开支,这对内帑,对朝廷,对帝国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朱由校解释道。

    “陛下,臣总觉着不妥。”胡应台说道。

    “孔圣人的后人尚且通过收门票来经营孔庙,朕自认距离孔圣人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所以在南京紫禁城收收门票自然也是可行的。”朱由校微笑这说道。

    朱由校的歪理邪说说起来一套套的,再加上朱由校的威望和用意,众人一下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反驳。

    ……

    回到后宫之时,却见顾媚自宫外回来。

    “皇上,今日妾在眉楼约见了几位手帕姐妹,想邀请她们参加成衣展。”顾媚见到朱由校轻声说道。

    “这样的事情不用跟朕禀报了。”朱由校微笑着说道。

    “皇上,妾后日准备在眉楼办一场盒子会。”顾媚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