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第一强兵-第7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亲兵,从政的就是随军幕僚,陆逊、黄泽都是按照这个规矩安排的。

    之所以有这么个规矩,是因为王羽不喜欢高门大阀的作风,但随着青州基业的扩张,众将无论出身如何,都有水涨船高的势头。如果自行提拔子侄、亲属,那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了,不如干脆放到王羽身边这个最显眼的位置上去,有没有能力一目了然。

    有能力的,终究还是要用,不能因噎废食;没能力的被打发了,也没什么好抱怨。

    因为这个规矩只是临时性的,王羽没发表过意见,所以还属于潜规则,将来如何还不好说。不过,荀子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对此作出了诠释: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即所谓:约定俗成。

    张方则是因张辽入乡随俗而来。

    张辽带了五百骑兵随吕绮玲来青州,张方就是军中的一名队率。这倒算不上什么大官,但避嫌,张辽还是决定将张方遣返回濮阳。他行事谨慎,觉得自己身为客将,还是不要送人入王羽的亲兵队为宜。

    他考虑的很周到,但架不住吕绮玲嘴快,于是张方的命运就再次转折。成了王羽的亲兵。

    王羽之所以意外,是因为跟在他身边的人表现机会很多。从前可以跟着他一起冲阵,有无武勇。一目了然。他更专注大局之后,这些人也有机会如黄泽一样,接到他指派的任务。

    亲兵队中不光有黄泽这样的勋贵之后,也有很多如李十一那样草根出身的,双方暗地里也会互相较劲,黄泽这次立功,未尝没有这种竞争心态的作用。他不想给伯父黄忠丢脸,所以甘冒奇险也要立功。

    如黄泽一样的人还有不少,但今天之前。王羽对这个张方却没多少印象,说明此人武艺有限。但现在看看,此人的长处似乎在头脑清晰,处事冷静上面,倒是和张辽有些神似。

    “不敢当主公夸奖。”张方略一迟疑,突然说道:“主公用心良苦,公孙将军心中明了,又有神医救治,此番定能逢凶化吉。”

    “用心良苦?”王羽微微一愣。越发惊讶了,问道:“那你不妨说说看,除了在帐内说的那些,本将还有什么良苦用心?”

    张辽能成为名传后世的名将。可不仅仅是因为谨慎,他的胆略也是很了不起的。张方比张辽差得还远,但既为亲族。又在后者身边效力多年,多少有些相似之处。他观察已久。知道王羽和普通君主不同,不排斥主动自荐之人。故而有了今天这次毛遂自荐。

    听得王羽垂询,他更不迟疑,当下抖擞精神,朗声道:“当日主公立誓不称帝的用心,便与主公待公孙将军的作法同出一辙……”

    这次王羽有了准备,倒是不觉如何,其他亲兵却齐齐一愣,不知道这两件事怎么扯到了一起了。主公不称帝的消息传开后,不单世人众说纷纭,连青州内部都是异声频起,亲兵们各有消息渠道,自然不会一无所知。

    他们当然不会像敌对势力那样,以阴暗心理来推测王羽的用意,只是觉得主公或许真是忠君过了头,或顾虑父亲王公的心情,才行此权宜之计,将来终究是要登上至尊之位的。自古以来打天下的人,不都是这么做的吗?主公又为什么要例外?

    不过近段时间以来,从书院那边又有一些其他的说法流传出来,很多分析都很新颖,众人也是莫衷一是,但无论怎么想,不称帝和救公孙瓒似乎也没什么联系吧?

    “乱世之中,人命如草芥,信义更如敝履。常胜将军也好,天下枭雄也罢,都比不上一位重情义,念旧情的君主更让弟兄们放心。即便每次都打胜仗,也一样有人会死,如果再遇上一个工于心计,喜好权谋的主儿,就算每次都能幸运的活下来,也很难将幸运维持到最后。”

    “主公不称帝,您就永远是那个无敌的统帅,永远会和将士们站在一起,而不是在尘烟落尽后,就躲进深宫重宇之中,从此在您和爱戴您、拥护您的将士们之间,竖起一道高墙。”

    “您不称帝,哪怕弟兄们立下再大的功劳,都不用担心会功高震主,因为主公不是家天下的孤家寡人,而是代表将士的最高统帅,永远给弟兄们遮风挡雨,带领大伙不断进取开拓。”

    “公孙将军也是一样。若是其他诸侯,就算现在容得他,将来也容不下他,与其将来鸟尽弓藏,获罪而死,还不如现在就死了,还能让您念点旧情,善待他的家人和旧部。公孙将军了无生念,并非完全因为战败之耻,未尝没有对未来恐惧的缘故。”

    “所以,您不称帝,和您拟定平北策的心情是一样的,都是给武人一个承诺,保证他们不至于在百战余生后,死在自己人手上,或者缴卸权柄,被人圈养起来。既然知道了主公的良苦用心,公孙将军岂肯就这么撒手而去?”

    王羽听得愣住了。

    俗语说:人最难看清的就是自己,王羽一度也有过这个困惑。

    自己一开始和门阀世家交恶,是承自老爹王匡,后者得罪河内豪族太狠,使得双方之间没了转圜的余地,连面子上的和睦都难以保持。既然继承了这个身份,自己自然要将责任背下来,和对方争个高下。

    后来发生了很多事。不断的加重着自己对门阀的憎恶,最后形成了反门阀的青州新政。

    等时过境迁。再回过头想想,王羽也必须得承认。虽然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他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有过与对方和解的意思。这不是睚眦必报那么简单,王羽觉得自己是把前世的经历,代入到这一世了。

    他被人打黑枪,是因为他路见不平,搅了某个或某几个衙内的好事。而一线战士积功不得晋升,死后的抚恤也了近于无的不公平现象,也让他心生愤懑。

    他和他的战友听起来似乎很威风,其实在那些真正的大人物眼中。连棋子都算不上,就是一堆消耗品,消耗没了,就再换一批便是。

    所以,王羽这种本领和脾气差不多大,给他们添了很多堵,没法调教的刺头就很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一个兵再厉害有什么用?总不会比十个,一百个还强吧?就算是十个一百个,又有什么了不起的?还不是一群不值钱的大头兵?

    王羽思考了很久。最后在他召集众人,宣布不称帝的决定前,他终于看明白了自己的内心——自己最厌恶的,不是门阀。不是胡虏,而是流传千年,荼毒百世的官僚制度!

    不称帝。只是消灭官僚制度的开始。

    当不当皇帝无所谓,反正权柄拿在手里。不当皇帝别人也抢不走,除此之外。当皇帝的好处,似乎也只有合法的开后宫,将江山世代传下去,以及一些荣耀、名声之类的东西罢了。

    王羽乎这些,反正不当皇帝,媳妇也成群结队了,真要后宫佳丽三千,能不能记住人都是个问题,有啥好憧憬的?

    若是当了皇帝,就别提什么消灭官僚制度了,皇帝本身就是最大的官僚。放着一个傀儡皇帝无所谓,家天下的集权国家,有几个不是持续内耗,最后在内乱中崩塌的?如果自己回到两千年前,就是重复历史,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其他的,就和张方说的差不多了。

    不当皇帝,就不需要搞鸟尽弓藏那一套,也不用担心内耗甚至内乱,以华夏的底蕴,只要不自己给自己拖后腿,还需要担心不能变得无比强大吗?

    王羽最希望看到的,不是自己扫平群雄这个时代的英杰们跪在自己面前,为奴为仆来找成就感。他更希望看到这些人活到乱世结束,在更大的舞台上绽放光芒,将汉军的大旗插到阳光能照耀到的每一个角落。

    这,才是他提出平北策,立誓不称帝的初衷。

    没想到,第一个道出自己心意的不是贾诩、田丰,或是卧龙凤雏,反而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王羽在心里自嘲一笑,自己的心态,果然还是更接近小人物啊。

    倒是这位张方,眼力和口才都不错,倒是可以考虑派点用场,以目前的形势而论,最合适他的就是……

    就在这时,病帐内突然有了动静。与此同时,远处一阵铁甲铿锵声接近,王羽百忙中回头看了一眼,发现正是诸葛亮等人联袂而来。

    不及多想,王羽转过头来,正见帐门微动,被人掀起,然后露出了张宁满是疲惫,却带着微笑的俏脸。

    王羽一颗心终于落地,将张宁原本就很好听的声音听在耳中,更是有如天籁一般:“没事了,两人都没事了。”(。。)

    ps:不称帝的坑,又填了一次,小鱼也知道那是个坑,但没办法,小鱼自己就是**丝的心态,更喜欢从小人物的角度思考问题,想了很久,还是这么写了。

    反正吧,不称帝之后的帝国模式已经初见端详了,小鱼自己倒是觉得挺神往的,也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反正写不称帝的时候,是被骂得挺惨的。

    不管怎么样,执政理念就不多写了,后面还是以权谋、战争为主,还会有一些种田的情节。至于海外开拓的情节会不会写,真心不好说,那个不好写啊,怕大家不喜欢就完蛋了。

    还有居庸之战那里,小鱼卖了个不算关子的关子,其实本书的大部分战事,都是有例子可循的,若大家都有兴趣,不妨在书评区留言,回头小鱼可以列个表对照,看看咱们是不是想一起去了~

七七四章 闻风丧胆() 
王羽和麾下众将经历的心路历程,不为外人所知,但居庸大捷的消息,却如同被狂风吹送,随着鲜卑大军的溃败,眨眼间便传遍了整个幽州。paitxt。

    于禁和蹋顿几乎不分先后的得到了消息。

    前者是在行军途中,碰到了王羽派出来的斥候,于是改急行军为拉网式推进,开始清除上谷、代郡两地的残余胡骑,巩固领内治安。

    后者则是在十天之内,连续接到了好几封意思完全相反的情报,心情好像坐了一遍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

    第一封是王羽突然出兵前,蓟县的眼线保平安的情报。因为当时王羽封城,又在路上安排了一些游骑截杀,逼得信使不得不兜个大圈子,拖慢了行程,和王羽出城后,内应的第二封急报赶了个前后脚。

    两封信使得蹋顿像荡起秋千了似的,忽上忽下,坐立难安。

    什么叫掎角之势?

    什么叫分进合击?

    居庸之战前,鲜卑和乌丸的两路大军摆出来的就是这么个姿态,他们都必须对另一方,以及敌人的动向都了解充分,这样才能及时响应,呼应对方的行动。

    在鲜卑开始挟裹汉民出塞的时候,蹋顿就已经意识到,这次南下八成又要无功而返了。不过他倒是不会因此而气馁,闯进边墙,然后被汉军赶走,这是他和他的先辈们重复了无数次的行为,开头和结果每次都差不多,不一样的只是过程和收获。

    这次行动的收获不算少。可也不算多,虽然顺利攻破了卢龙塞。在右北平、辽西肆无忌惮的横行一时,一度还攻入了渔阳境内。

    但右北平和辽西都不是富庶地方。人口很少不说,倒是附庸而来混饭吃的人很多,抢那点东西,还不够路上消耗的呢。

    没办法,河北大战后,公孙瓒将治所转移到了河间郡,很多汉民都有家人在军中,也都跟了过去,留下来的以杂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