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第一强兵-第4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刚刚受到的回信,刘虞答应了您的邀请,已经从蓟县动身南下了。”

    王羽眼中精光一闪,略带讥嘲的反问道:“从蓟县南下?那应该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吧?”

    平原决战之前,刘虞就已经多方插手了,一方面笼络焦触等冀州武将,另一方面他也调遣了大军南下,试图渔翁得利的心思一览无遗。

    王羽不确定刘虞最后是因为发现没有胜算,还是观望太久,决断力不足。没有及时加入战团,但他觉得。这样重要的决战时刻,他怎么也应该在现场总揽全局才对。

    既然一度在战场附近出现过。现在再说什么从蓟县南下岂不可笑?

    “主公,这次却是您料错了。当日大举南下的,只有王门和幽州的两万郡兵,主持大局的则是幽州上将阎柔,刘虞自己则安坐于蓟县城中,等消息呢。”贾诩语气中也带了一丝讥嘲之意,但却不是冲着王羽的。

    “他没亲自来?那阎柔却是何人?”王羽大是意外,就算袁绍这种信奉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的世家子,关键时刻。还是要亲身临阵的。他当然不会冲锋陷阵,但现场指挥调度,总也是要的啊。

    那一战对整个河北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刘虞没道理会这么沉着吧?还说是,这个阎柔有什么特别之处?

    “此人乃是广阳人士,少年时被乌丸、鲜卑所俘,卖为奴隶,后来鲜卑内讧。他在混乱中救了东部鲜卑的大帅素利,进而得其亲近信任。后来归汉,借鲜卑之力,杀了护乌桓校尉邢举。并取而代之,在边地的杂胡之中极有威望。”

    带着三分不屑,七分鄙夷。王羽轻轻吐出一个新名词:“原来是个汉奸……”

    “啊?”贾诩微微一怔。

    “没什么,你继续。”王羽摆摆手。

    “此人的品性固然不堪。但武艺和军略却非同一般,主公不可小觑了他。”贾诩看出了王羽的轻鄙之意。但还是尽职的提醒了一句。

    王羽点点头,肃容道:“我知道了,反正近期也不会对幽州用兵,幽州军将的脾性,大可慢慢研究,先说正主儿。”

    贾诩的来意本就是这个,沉声道:“刘虞此人,和袁绍有些相似,却不尽然相同。从先前的举动中可以判断,他有心在冀州掺上一脚,却不肯亲自指挥。以某观之,他未必不是存了必得之心,之所以不肯亲身前来,很可能只是为了顾全名声。”

    “顾全名声?这又从何说起?”王羽一愣。

    “嗯,”贾诩微一沉吟,看起来,对刘虞的评价,对他的形容能力,是个很大的考验。

    “首先,主公您要知道,刘虞不是普通的地方官员,他是宗室,而且不是一般的宗室,而是宗正!赴幽州上任之前,他已经官居太尉,董卓入洛阳,总揽朝中大权时,也不敢轻慢与他,请旨封其为大司马,进襄贲侯。”

    宗正就是亲族之中,管理皇族事务的官员。放到宋明时期,这个官倒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可在汉朝,皇族的权力是很大的,单以汉末的形势而论,以宗亲身份执掌一州的诸侯,就足有五人之多,宗正的影响力自然也水涨船高。

    再加上他本身的官职,可以说,就算加上王羽,把河北的各路诸侯绑在一起,官职都没刘虞一个人大。

    当然,现在是乱世,起决定作用的是实实在在的拳头,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名声、官职。不过,当一个人的名声地位大到一定程度,就算是势力远胜的实力派诸侯,与其为敌之前,也得先掂量掂量。

    “刘虞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最大的优势不在武力,所以对自身的名声异常重视。他与公孙将军的不合,天下皆知,公孙将军几乎每次吃的都是暗亏,完全抓不到对方的把柄,外人看来,却只见公孙将军的跋扈。”

    贾诩一脸凝重的介绍着:“这种作风,已经成了习惯,所以,前次决战,他虽然窥伺在旁,却不肯亲身临阵指挥。事败后,他可以撇清和王门的关系,事成,他也可以说是部下因义愤而擅自行动,不会让人将阴险、狡诈一类的印象和他联系起来。”

    最后,贾诩郑重告诫道:“总而言之,与此人争锋,最大的麻烦不在战阵之上,而在政略之间,主公务必慎之又慎才是!”

    王羽郑重点头:“我知道了,会小心的。”

四五三章 欲静风不止() 
关于刘虞的话题,王羽已经和不同的人,谈过了不止一次。

    其中包括了与之为敌,最有切身体会的公孙瓒;辛评等和刘虞打过交道的冀州降臣;老丈人蔡邕曾和刘虞同殿为臣,也算是有些了解,给王羽也提供了不少意见参考;最后就是贾诩刚刚所说。

    印象从模糊而清晰,但王羽始终没想到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法。

    对方是个标准,不,应该说是个极为优秀的政客。强力将其压倒不难,本来历史上这人就死在公孙瓒手下,可因此而来的后果却很烦心。

    边地的杂胡肯定会以此为由生事,草原上虎视眈眈的鲜卑、乌桓自不会放弃这么好的机会。虽然辽东有公孙度牵制,但后者并非青州的附庸或下属,一次、两次是帮忙,多了,谁也不能保证。

    何况辽东路途遥远,若是等事发后才联系公孙度,请对方出兵助战,时间上的延误也是没人能承受得起的。

    按照王羽和将军幕府制订的中期规划,近年内,青州应该以休养生息为主,尽量减少战事,特别是大规模、绵延日久的战事,更是在极力避免的范畴。

    厚积薄发,一次大规模战役,至少要彻底解决一家强敌,这就是王羽的既定方针。这种打法可以最大限度的消弭战乱对中原的伤害,就算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也要避免拉锯战在己方领土内发生。

    百战强兵在手,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唯一。也是最大的障碍就是后勤补给了。青州未来几年的生产、建设,既是为了恢复民生。但同样也是在为未来的大规模战役做准备。

    如果在没完全准备好之前就动兵,河北大战末期的窘迫。就会再一次重复,所以,刘虞这个统一河北的最后障碍,一时半会儿还真就不好去硬扳。

    除此之外,刘虞的名声虽然无形,却也是个很恐怖的大杀器。

    如果没拿住他的把柄,就向他动手,自己的名声也会大大受损。名声受损,看起来没啥了不起的。但实际上的影响却很可观。

    历史上的赵云为何会受到刘备的拉拢,而不是对公孙瓒从一而终?在河北之战初期,赵云在公孙瓒麾下一直很活跃,后来不知怎么就突然向公孙瓒辞行,回真定老家去了,直到公孙瓒覆灭,刘备去河北依附袁绍时,赵云才重新出仕。

    王羽前世读书,只是观其大略。或者说看个热闹,并不会认真思考细节问题。但这一世,容不得他不多思考,以目前的情报而论。王羽猜测,赵云很可能是因为公孙瓒杀刘虞而不满,故而萌生去意。

    想想看。刘虞身为宗亲,天生具备大义名分;为官多年。官声也很好,地方豪强交口称赞;另外他个人的名声也很好。简朴啦,仁义啦,诸多光环笼罩于一身。这是个很完美,也很有迷惑性的形象。

    王羽在前世看多了政客的种种,当然很清楚,在政治人物身上,越是表现得光鲜亮丽,光彩照人,私底下八成就更加龌龊。反倒是那些公众形象比较普通,甚至有些负面的人物中,更容易出现能臣干吏。

    原因很简单,只要做事,就会涉及到种种的利益问题,总会有人不满;只有不做事,才能谁都不得罪,让大家都满意。

    能臣干吏都是要做事的,没人吹捧的话,形象肯定会比较差。反过来,什么都不做,就凭个身份照耀,混个好名声那是相当简单的。

    王羽明白,并不代表每个人都明白,特别是平均年龄低得吓人的青州众将。除了黄忠之外,青州上将之中,年龄最大的就是于禁,可也只有二十八岁,徐晃、太史慈都还不到二十五,赵云、徐庶更是只能算是少年。

    王羽招揽众将所凭借的,除了自己的武功和人格魅力之外,大义之名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旦和刘虞冲突,从而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事情就会变得很棘手了。

    自己麾下的将领,总还有个解释的机会,不至于眼睁睁看着人走了,那些还没招揽到手怎么破?八成连个解释的机会都没有,就被人家当成乱臣贼子和坏蛋了,岂不是很冤?

    所以,王羽暂时不打算对幽州动武。

    如此一来,这次高唐会盟就很重要了,这是唯一能和刘虞面对面过招的机会。错过这次,说不定就要步公孙瓒的后尘,一直忍受刘虞接连不断的小动作了。

    王羽可不是能忍气吞声的人,在这次会盟中,他必须要激怒刘虞,为将来翻脸留下伏笔。借以警告对方,搞小动作也不能太过分,否则会出大事的。

    当然,想达到这个目的不会很容易,特别是尺度的把握,王羽知道,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自己恐怕都要为此而犯愁了。

    王羽自觉烦恼多多,可实际上,这天下间比他烦恼得人多着呢,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的烦恼,正是因他而起。

    最为集中的,正是魏郡。

    作为冀州治所所在,南依大河,境内水网纵横的魏郡,可说是天下一等一繁华的所在。然而,随着袁绍兵败身死,消息传至,魏郡的繁华景象转瞬间就消散了。

    曾经视河北为乱世桃源,移居来此避难的司隶、兖州的世家都傻眼了,特别是从河内迁移来的那些人。他们与泰山王家的恩怨,还要上溯到老王匡身上,因为前仇旧怨,在袁绍兴兵与青州开战的过程中,他们没少在明里暗里兴风作浪,推波助澜。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冀州降臣不少,没人敢确定,以前做的那些事能否逃过王羽的眼睛。能确认的就是,新仇旧怨。加在一起算账的话,谁也承受不起。

    于是。战后的魏郡,呈现出的是一片末日般的景象。

    聚集在邺城的外地世家纷纷举家南逃。由于人太多太集中,引发了广泛的恐慌。连很多与王羽没什么仇怨的本地世家,也加入了逃亡的行列。

    外地世家本就是迁移而来,队伍规模相对还小些,这些本地人一经加入,逃亡队伍顿时成倍数的增长,像是滚雪球一样,偌大的官道被挤得水泄不通,连根针都插不进去。

    袁谭得到前线的消息后。先是大哭,继而暴跳而起,叫嚣着要集结残兵,与王羽死战,为父报仇。结果还没等他展开行动,军心就被恐怖的逃亡大潮给搞得崩溃了,三停兵马中逃散了两停,剩下的只有袁家本身的私兵及一些家在邺城,无处可逃的杂兵了。

    虽然袁谭表现得还很坚强。依然叫着要与邺城共存亡,但他身边却连一个支持者都没有。一度‘袁公子’‘袁公子’叫着的那些名士们,到了危难关头,跑的比谁都快。袁谭还不敢拦着,否则单是这些豪强的私兵就能把邺城给抢占下来。

    也就是司马家的仲达公子还念了几分旧日情分,临行前。到府中拜会了袁谭,安慰他说:至少在高唐会盟之前。邺城是安全的,就算在会盟之后。袁家也未必没有保全的可能,只要公子忍辱负重,将来说不定还有报仇的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