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田丰应答自若道:“袁绍当然不会轻易就范,不过,连战皆北,想必他也没有完全的把握。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性矜愎自高,短于从善,所见未必长远。若是主公肯做些让步,此议未尝不能成行。”
“……”王羽沉吟片刻。一时不能决断,转向贾诩问道:“文和,你怎么想?”
“元皓此言,未尝没有道理。”
贾诩一直奉行不越界,不擅权的原则。在军略、情报方面全无保留,可一旦涉及到内政、外交这些与本职无关的内容,他从来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所以,王羽与田丰讨论内政的时候,他一直眼观鼻鼻观口的闷声不语,直到王羽发问,这才含含糊糊的答了一句。
只有这么一句,当然是不够的。
话音未落,贾诩就发现,王羽的目光直直的盯着他,显然是不肯罢休,非得让他说出个所以然来不可。
没奈何,贾诩只能强打精神,分析道:“颜良败亡,对袁绍来说,是个耻辱,同样也是重大打击。他出身高门巨宦之家,很少受到挫折,想必此刻,他对我军的战力,也相当忌惮。不过,这一回,他经受了我军、幽州、黑山三方的轮番攻击,定然心有余悸……”
王羽有些头大,贾诩这话的道理是不错,但绕来绕去的,就是不涉及实质性的问题,他不耐烦的摆摆手,追问:“文和,你别兜圈子好不好,你只说,你觉得袁绍肯不肯议和便是。”
“肯,怎么可能不肯?”贾诩很肯定的回答道。
见王羽面露惊异之色,他这才话锋一转道:“请了匈奴入境,冀州的损失也很大,匈奴人每多逗留一天,冀州的损失就大一分,战事绵延下去,对青州和冀州的损伤都是同样难以忍受的,所以,袁绍才急于在清渊决战。”
“和则两利,继续打下去,就是两败俱伤?”王羽明白了。
历史上,公孙瓒和袁绍的战争,似乎也打到了这个阶段,结果,给了董胖子一个出头的机会。董卓看出双方打得筋疲力尽,干脆假借天子的旨意,来河北调停,成功借此事竖立了威望。不过,那场河北大战中,袁绍应该是稍占上风的,无以为继的是公孙瓒。
现在,董胖子与自己仇深似海,巴不得自己跟袁绍同归于尽才好呢,肯定不会出头调停了。而中原群雄,要么参与了这场大战,要么就是已经站了队,想调停也没立场。
没人调停,谁先出头求和,肯定会被动啊。
想到这里,王羽心中忽然一动。
贾诩察言观色,知道王羽想通了,于是说道:“无非是代价了。清河离魏郡太近,受兵灾的影响也小,若是主公让出清河,战线重归开战前的态势,再遣使去说两句好话,袁绍就算心有不甘,可终归也只能顺水推舟。”
“嗯。”王羽不置可否的点点头,低低的‘嗯’了一声。
在最初的战略构想中,他甚至连平原都不想要,清河比平原还远,夺下来,只会无谓的拉长战线,增加损耗而已。兵,不是越多越好,地盘,同样不是越大越好的,放弃清河,并非不能接受的选择。
再说了,这地方的群众基础已经打下来了。袁绍接手之后,肯定会施行原来的政策,到时候,念自己好的人多着呢,等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后,再卷土重来,却也不难。
敌人的兵力本来就远远超过自己,速战,决战,都是不可取的。最关键的是,就算打赢了这仗,也没兵力全取冀州了,再要死拼到底,不就成了意气之争么?
其实,这一仗的态势,和历史上的官渡之战有些相似,实力对比,和战略态势都很像。
现在的袁绍,当然没有历史上那个坐拥四州之地,麾下十万劲卒的袁绍强,不过,王羽的实力,同样比不上官渡之战前的曹操。官渡之战中,曹操的侧后,有汝南刘备在威胁;现在的青州,也有臧霸蠢蠢欲动。
这仗不好打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历史上的曹操,在打赢官渡之战后,也没有立即进取河北。因为他的兵力和粮草都有所欠缺,打也打不下,所以干脆等着袁绍的儿子们内讧。
可现在呢?袁谭倒是成年了,袁熙也到了弱冠之年,可是,袁绍那个宠姬刘氏,出自广平郡名门刘家,是名士刘劭的姐姐,是袁绍入主冀州后踩过的门。也就是说,跟袁谭争位的袁尚,还在襁褓之中呢!
袁绍若败,二子争锋的场面是不会有了,倒是有可能被别人捡了便宜,比如:近水楼台的曹操。
“主公若定要争战,须利在速战,迟恐生变呐。”田丰一脸肃然的提醒道:“元直多谋,可臧霸却也不失泛泛之辈,更兼泰山贼众兵马众多,又熟悉青州、泰山地势,当是劲敌!”
见好就收,田丰依然持保守意见。
王羽看向贾诩,见老狐狸也是微微颔首,意表赞同,他下定了决心:“那就找个人去袁营走一趟吧。不过,也得做好袁绍给脸不要脸的准备,二位说,是不是呢?”
听出王羽话里有话,贾诩、田丰都是一怔。
贾诩反应更快,立刻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继而眼中更是流露出了一丝玩味。田丰觉得似乎有哪里不妥,可也没什么可说的,他也不是怕事,只是从青州目前的状况来讲,尽早结束战事,是最好的策略。()
三五五章 筹谋贵深远()
正思考间,帐外突然传出一阵铁甲铿锵声。来人的行走速度甚快,从声音响起到脚步声在帐门处停下,只在数息之间。
“主公可在?若在的话,且与某通传一声。”听得出来,来人是特意压低了嗓音在说话,但语气之间那股子急切之意,却是溢于言表,显然是有什么急事。
王羽一听就知道是谁了,在亲卫通报之前,便扬声道:“进来吧,子义。”
“喏!”帐门一掀,太史慈大踏步的走了进来,一脸兴奋。
两位谋士还在苦思,王羽却没那么多麻烦,他行事的风格就是这样,想定了的事,就去做,不会反复思量其中利弊得失。反正有漏洞的话,两大谋士肯定会提醒自己,何必枉费精力呢?这就是当老大的福利了。
“你这是……有喜事?”他故意打趣道:“莫非回来的路上,在某个庄园借住,遇见了心仪的女子么?”
“呃……啊?”太史慈一愣。
实际上,王羽对部属的态度,是因人而异的。
和田丰、黄忠这些为人方正严肃的人说话,他都是一丝不苟的,让人挑不出什么错处;而在于禁、徐晃这样的铁杆嫡系面前,他表现的就比较随意了;对赵云,他表现出来的是纯粹的亲切;对太史慈和贾诩最特殊,基本上就是本色出演了。
对此,众文武的反映都还不错。
为人君者,在人前的形象是有很多种的,有的示人以方正庄肃,有的示之以宽和仁厚,有的则以豁达霸气取胜,但究其根本。无非笼络、统率部属的方式罢了。哪种最好,最合理,谁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不会错的,有效就行。
王羽这种因人而异的法子,给众人的是一种全新的感受,被尊重的感受。若不是出于尊重,主君又何苦花时间、精力去了解每一个人的性情和崇尚的风格呢?若非重视到了一定程度,主君又何须放下身段。去迎合每一个人呢?
自古以来,只有臣子揣摩上意的,就算是古之明君们,又有几个会把精力放在和臣僚的配合上?
所以,尽管王羽的待人之道。与传统的观念有所不同,可即便是田丰这样追求完美之人,又或黄忠这个崇尚传统理念之人,也没对此提出过任何异议。反倒是在私下里,没少同家人或好友感慨。
太史慈当然更加不会有什么意见了,他也是个性子很随意的人,让他规规矩矩。一板一眼的行君臣之礼,那真是比杀了他还难受。
王羽拿他打趣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没什么可奇怪的。让他惊讶的是田丰、贾诩的表情,太严肃了。眼下的形势,明明很不错啊?就算二位军师还不知道最新的战报,也没什么可担心的吧?
“末将路上未曾耽搁。等到了汉升兄的信使之后,便直接返程了。”
“已经打完了?”王羽眉头一挑。
“一切尽如主公所料……”说到这个。太史慈暂且将疑惑丢开一边,眉飞色舞的说了起来:“刘备果然逃入了落雁谷,颜良也不疑有他,整军追了进去,结果被射声营埋伏了个正着……汉升兄阵斩颜良,余者非死则降,侥幸逃走者,不过寥寥数十人罢了,这是大捷啊!”
与先前对曹操和刘岱的两场大战相比,歼灭颜良之战的规模并不大,全歼了也只是三千人罢了。不过,这三千骑是袁绍花了不少时间,才重新武装起来的骑兵,刚出战就被灭掉,对冀州军的士气,以及袁绍的信心,都相当沉重的打击。
得到了匈奴人的帮助,冀州的骑兵应该不止三千,可经历了这样的损失之后,残余的骑兵顶多也只能和青州的骑军匹敌,而不具备压倒性的优势了。
当然,有了匈奴人直接出兵,两大势力的骑兵实力,还是以冀州方面占优。不过匈奴人毕竟不是袁绍的直属势力,顶多算是附庸,而且还是那种稳定性很差的附庸,袁绍无法直接指挥他们。
在大型会战之中,任何一点微小的瑕疵,都有可能被利用,更何况是这种总体指挥上的不协调?
总之,歼灭颜良,是意义非凡的一战。如果再算上解决了刘备的事实,那就更值得欣喜了,一箭双雕么。
俩谋士没多大反应,眉头却皱得更紧了。这场大胜本就在意料之中,三人合议良久,筹谋得那么充分,如果不胜,才真的很奇怪呢。
“辛苦子义了。”王羽表现的也很平静,语气也是淡淡的,让太史慈多少有些失望,等他听到王羽关注的重点,心情就更糟糕了。
“刘……呃,玄德公如今何在?”
“刚一开战,他就跑了,事后不见踪影。”这一仗最完美的结果就是颜良杀了刘备,黄忠再干掉颜良,关、张感激不尽,投效帐下,向袁绍复仇。次之则是将刘备、关羽一起解决掉。收买人心,不是这个计划的关键,关键是解决刘备这个隐患。
现在,刘备一时半会儿构不成什么威胁了,但把此人放走,而且是在暗中撕破脸的情况下放走,多少有些不够完美。太史慈不喜欢刘备,但他也承认,后者确实有些本领。
“不过,文和先生的说法,应该是没错的。在清渊突围的时候,末将亲眼见证了刘备隐藏的实力!那些亲卫的头盔上都嵌着白眊,冲阵之时,悍不畏死,以一当十,若非有这些人,刘备根本就冲不出来。”
“白眊?”王羽微微动容。他知道刘备有支很著名的白耳兵,可他一直以为这支部队,是刘备在荆州,甚至入蜀后才组建起来的,谁想到这会儿就有了雏形了。
可仔细想想,刘备的志向那么远大,转战河北这么久。见多识广,应该不会想不到要精心打造一支班底出来。前世他未必也没有这么支部队,只是在两次失徐州的过程中,他吃了太多败仗,即便有,恐怕也剩不下。
现在,更是一口气全灭掉了,刘备就算逃出生天,可再想要恢复元气。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