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召回李无生不行,起码短时间内不现实,李无生正是建功立业的时候,此时把李无生召回来,对李无生的威望是非常大的阻碍和打击。
但这件事李茂记在了心里,准备给李无生派遣一个医疗组,详细的给李无生做个检查。
由此李茂又联想到了后世有名的日不落帝国的梗儿,帝国岂有六十年太子?那位老太太号称超长待机,很有可能把某王子给熬干了呢!
李茂正是春秋鼎盛之年,最不乐观的估计,还能在皇位的宝座上折腾二十年,如果他也搞成超长待机,三四十年也有可能,等到那个时候,李无生都多少岁了?
虽然李茂有百分之一千一万的把握,李无生不会搞什么玄武门之变,把他搞成太上皇,但把李无生变成八十年的太子,对李无生来说也不公平啊!
李无生的才干,需要一个合适的舞台施展,继承帝国的权柄无疑是最佳的结果。
可是考虑到将来,李茂越发觉得因为自己的长寿,很可能将李无生给拖废了。
再说将来的事情谁也不敢保证,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除了自身的因素,辅佐之臣的建议也不可忽视。
谁敢说将来李无生身边不会出现那样的谋臣?一旦造成既定事实,想要挽回可就晚了,这件事必须未雨绸缪,早早的定下个对应的法门。
一场夫妻间的闲聊,最终造成的结果就像是蝴蝶效应,从根本上改变了李茂御下的策略。
这是孟玉楼想也想不到的,或者说许许多多的人要感谢她今天晚上的多嘴,甚至包括李茂在内。
李茂脑子里的想法还没雏形的时候,天不亮搂着孟玉楼睡的正香,就被庞秋霞给叫醒了。
想到庞秋霞的癖好,李茂刚想打趣几句,就被庞秋霞带来的消息惊的坐了起来。
李茂嘘了一声,没有惊动孟玉楼,匆忙的穿上衣衫,吩咐外面的侍女等孟玉楼醒来知会一声,匆匆的带着庞秋霞出宫直奔广阳郡王府。
童贯不行了,这位六贼之一,终究没能抵抗住岁月的流逝,正处在弥留之际,这口气没咽下去,李茂估计是在等自己。
童贯生于皇佑六年,算来也是即将九十岁的人了,和其他名列六贼的人相比,称得上高寿,而且得以善终。
或许童贯做过很多坏事,但对李茂来说,没有童贯当初的提携,帮助,他绝对走不到今天,或者需要多花费十年时间。
不管当初是否是因为银钱建立起来的情份,童贯都是李茂走向巅峰的助推器。
李茂看到童贯的时候,童贯已经骨瘦如柴,具体得了什么病,以现在的条件没法确诊,就连安道全也给出了一个老死的结论。
童贯的眼神倒还不坏,脑子也不糊涂,认出李茂后,想要说些什么却没有能力开口,只能用眼神示意。
李茂从童贯的枕头下摸出了一封书信,想来应该是童贯身体还行的时候写的遗书之类,在童贯眼神的催促下,李茂展开书信观看。
第一二三九章 实封藩国()
遗书肯定是遗书,但内容和童贯自己只沾一点边,开篇就恳求李茂把自己悄无声息的下葬,也不要修建王陵之类。
接下来写的两页纸上全是私密事,准确的说是一份目录,记载着近十年来,信安军开国之后数百名官吏的履历,还有“私事”。
李茂组建的谍报司前身,一应人手除了陆谦和时迁,都是童贯一手带出来的。
后来这些人虽然鲜少有身居高位者,但却牢牢的把持着中下层的位置,积十年之功搜集的这些资料,作用相当于孟玉楼对内宫诸女的评价。
童贯肯定知道这种事犯忌讳,所以直到快要咽气了才交给李茂。
李茂焉能不知道这份目录的份量,临了还收了童贯这么一份大礼,他除了握着童贯的手,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是眼神流露出的大多是感谢吧!
童贯算是无疾而终,李茂也充分的按照童贯自己的意思料理的后事,这些具体的东西由童贯的老仆童虎操办。
而整整三个锦盒的资料也是由童虎转交,上面都滴着火漆封印,表示除了童贯之外没人看过里面的内容。
李茂仔细小心的把这三个盒子收好,接下来除了出席童贯的后事,还有一系列的大型活动。
比如庆功,比如祭祀,家国大事在戎在祀,可不是纸面上写的那么简单,这一圈忙碌下来,足足花费了半个月的时间。
偶有闲暇的时候,李茂会拿出童贯整理的资料看一看,如果说孟玉楼让李茂对自己的枕边人有了另一个层次和角度的了解,那么童贯这份材料更甚,当然了解的对象是朝廷的文武百官。
李茂对明朝时候的厂卫没有好感,所以谍报司和内务司鲜少有对文武百官施行“监控”的时候。
但童贯这份资料,效果基本等同于锦衣卫了,好在童贯在一开始就交代李茂,收集这些材料的人,大部分年事已高,已经或者即将“退休”。
李茂如果觉得有用,可以继续使用这些人,延续下去,如果觉得没用,那么也不要再秋后算账。
毕竟童贯再不管事儿也是广阳郡王,与那些人还有老上下级的关系,大差不差的囫囵过去是必然。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李茂看一个人能不能用,能力排在第一位,但某些人的私德方面,还是让李茂从这份资料上大开眼界,甚至有些人两下对照都变的陌生了。
有了孟玉楼和童贯打“小报告”的催化,李茂脑海里的那个雏形逐渐完善,算是歪打正着吧!
因为李茂想的是封藩,真正的封藩,那么人选就是重中之重。
李茂的封藩不是册封皇子的藩国,而是类似领主,总督之类,当他意识到李无生很可能因为他的超长待机而登基称帝希望渺茫的时候,脑海中灵光一闪的想到了日不落和山姆大叔的关系,甚至五眼联盟也包括在内。
后世的历史也是可以借鉴的嘛!如果所占之地都是自己人,那么即便将来演变成了其他不同名字的国家,但同宗同源,人种和文化都如出一脉,笼统的说不也是一个国家吗!
李茂来了灵感,拿起铅笔开始写“策划书”,封藩的大体框架陆续出现在纸上。
首先被封藩出去的肯定是国公级别,那么这样的公国必须要有所牵制。
比如在军事上,要统一接受信安军的指挥,治理地方可以全权掌握,但教化教育之类的也必须牢牢的掌握在朝廷手中
写完了大概的框架,李茂又是一阵头疼,国公级别的皆是他的股肱之臣,左膀右臂。
先把谁封藩出去委实难心,得力的他不想现在就舍手,不得力的去了藩国也难以打开局面,左右都是难题。
而且还涉及到封藩重新制定公国的名称,肯定不能使用原有的国公称号,否则李茂自己都会糊涂到底把谁封藩到了何处,用后世的一些地名最让他舒服便捷,就怕国公们不乐意呀!
大体上,李茂倾向于把新近得到的真腊等地,包括爪哇一带都分封出去,而且人选都出自朝廷的文武百官。
至于李无生和其他公主皇子,李茂已经瞄上了塞尔柱及其以西的欧罗巴,自留地怎么也得更好一些吧!
李茂在地图上和手里的资料上来回看了小半个时辰,终于做出了决定。
加封阮小二为越国公,实封原有的李朝越国辖地,张经祖为真国公,实封真腊全境,而李俊则被加封为泰国公,领地就是暹罗国所在。
这三位皆是远征真腊的功臣,擢升国公然后实封出去,争议会比较小,容易得到内阁的赞同和通过。
至于另外一些功臣如张所等人,李茂还另有重用,实封藩国就得往后顺延。
封藩就像是一颗重磅炸弹,一经抛出就把朝野内外震撼的蒙圈了,李茂开基立国的时候,加封了不少国公级别的爵位,但那有名无实,只是享受名誉和俸禄而已。
实封是什么?就是类似汉朝七王之乱,晋朝八王之乱的那种册封,有实实在在的封地,在封地等同于土皇帝。
虽然李茂的封藩之策在重要方面加以限制和钳制,但那也是实封啊!马上封侯什么的和实封藩国相比,好像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这么说吧!李茂的儿子们都没有实际的藩国,有的甚至连爵位都不是公侯级别,却先把功臣宿将加封为实封藩国之主,引发的震荡能小了才怪。
李茂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像是后世经营公司一样,他执掌的是总公司,全球总部,而分封出去的实际上相当于分公司,或者自主性很强的拓展部。
李茂演讲时候所说的商、战,通过实封藩国得到了最具体的体现,藩国要自负盈亏不说,还得接受总公司的领导,上缴利润,传承总公司的文化等等。
内阁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而且还不小,因为李茂先封功臣宿将而把皇子刨除在外,这不合礼法。
要封藩,也得先封李茂的儿子才说得过去,接下来才能轮到臣子啊!
李茂不管这些,用自己的权威强行通过了这次封藩,并且马上让阮小二等人回金陵城接受册封,这个排场一定要搞的隆重盛大,打个样。
第一二四零章 盐碱地()
设身处地的想想,李茂如果是臣子而非皇帝,那么想不想有自己的藩国领地?
答案毋庸置疑,所以那些嘴上反对的欢的人,心里估计巴不得他再拿出几个地方实封藩国。
之所以反对,大部分原因是实封藩国的既有顺序被打破,没有论资排辈,有些人没捞到实封心里不平衡而已。
阮小二,张经祖,李俊,这三位被天上掉下的大馅饼给砸的晕晕乎乎。
草莽出身的他们早就今非昔比,当然明白实封藩国意味着什么,只是可以世袭这一点,就足以让人欣喜若狂了。
而且成为一国之主,可比出将入相,公侯万代强了百倍,实权根本就不一样好吗!
国公和公国,这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以国公之名行公国之实,在传统文化氛围里称得上石破天惊,以至于三个人回程的路上聚在一起秘密开了个会,揣摩李茂实封藩国的用意。
远征真腊打了好几年,最初那叫一个艰难困苦,阮小二,张经祖,李俊不说功劳,苦劳先尝了个遍。
但是和实封藩国相比,无论功劳还是苦劳,似乎都变的轻飘飘,用德不配位可以变通的解释,所以三个人的心里很不踏实。
李俊的见识和才干,比阮小二和张经祖强了不止一筹,私下的这次聚会也是他发起的。
最惶恐的当属阮小二,他和李俊与张经祖不同,就是个小渔夫出身,借着宋江带着梁山投靠李茂而晋身。
短短十年时间,从一个渔夫登上公国国主之位,能踏实才怪,就拿他们曾经的带头大哥宋江来说。
宋江也是国公,还是内阁大学士,如今也不过是在川蜀治理地方,两下一对比,阮小二就睡不着觉了。
“李俊,你说陛下这是真的要实封藩国,还是另有用意?”阮小二是直肠子,有什么问题憋不住,直言不讳的向李俊发问,张经祖也眼巴巴的望着李俊。
李俊吧嗒吧嗒嘴,沉默了片刻说道:“我先说明,只是我自己的理解,对不对不敢保证,再说揣摩上意犯忌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