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吉被俘虏。
没想到两万多百姓杀红了眼,根本没有给聂昌说话的机会就被斩首,滕牧和金使杨天吉也一同被斩首,人头就挂在正平县城门楼上。
唯有刘岑此前的一番话发挥作用,赵子清命令手下放了他。
刘岑已经被刚才的一场大战吓坏了,也不知道聂昌所说的密诏是真是假,更不知道密诏放在什么地方。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刘岑担心赵子清身边的人突然变卦。一听放自己走,刘岑什么都顾不上了,顿时抱头鼠窜而去。
金兵全军覆没,金使也被斩首。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刘岑不敢回去见完颜宗翰,也不敢返回汴梁城向小皇帝赵桓回报。只能孤身逃入陕西,最后不知所踪。
至此,聂昌想当然弄出来的“衣带诏妙计”彻底失败,而且还搭上了自己和滕牧的性命。对大宋朝廷没有丝毫帮助,反而给女真鞑子留下了话柄。
聂昌设计衣带诏,到底有功,还是有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也说不清楚。
作为事后诸葛亮来看,聂昌和滕牧的确有骨气,压根儿就没有投降,他们被斩首肯定是冤枉的。
可是,在大河两岸投降成风,三晋之地汉奸成群的错乱时局下,聂昌的悲惨结局同样是注定的。
赵子清动员百姓全力抗金,这肯定是对的,属于真正的忠臣义士,可歌可泣。可是他不分青红皂白,杀了聂昌和滕牧两位肩负着秘密使命的官员,到底是做对了,还做错了,同样说不清楚。
每每看到这里,李宪只能一声叹息:地狱里面总有屈死的鬼。
聂昌等人在绛州境内冤死,不过是大宋崩溃前夕的一个小插曲,朝中君臣根本无人知晓。
靖康元年闰十一月初七、初八日,为了策应姚友仲抵御完颜宗翰的猛攻,殿前太尉王宗濋派遣皇城骑卫一千人,出城袭击攻城金兵的侧后翼。
现在是朝廷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皇城骑卫同样悍不畏死反复冲杀。敌我双方激战一昼夜,统制官高师旦战死,皇城骑卫只有两百多人生还。
在完颜宗翰拼命攻城的同时,完颜宗望按照原定计划,继续派出使者进城“和谈”。
这次提出的要求很简单,就是索要粮草:“只要送出五千头牛、两万只羊,金兵就暂时不攻城。”
说实话,在后人眼里看来,这都是极为搞笑的事情,完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就是这样无理的要求,大宋君臣居然答应了,而且在傍晚时分就把东西送出城门!
要知道,京城里面的百姓,都是拼死抢购人肉度命。在这个节骨眼上,大宋君臣还给敌人贡献粮草军资。
什么叫做死?什么叫倒行逆施?
如果把贡献给敌人的物资,拿出来换取百姓为朝廷卖命,真实的历史能否改写,已经成为历史悬案。
对于在雪地里奋战的军队来说,人有食,马有料,那可不是神仙般的日子么?
次日一大早,金兵饱餐一顿,完颜宗翰一声令下,更加猛烈的攻城战斗开始了。
红脸白脸齐登场,那才有最好的效果。
完颜宗翰这边一开打,完颜宗望也不敢怠慢,赶紧派出另外一个使者萧庆进城“和谈”,提出的要求是让皇帝出城议和。
现在金兵有了半个月的军粮做后盾,萧庆进城之后态度完全变了,在小皇帝赵桓面前也是趾高气扬:
“如果现在出城拜见我们两位大帅,你还有称臣的资格。如果等到城池攻破了,你就是我们的俘虏,连拜见两位大帅求饶的资格都没有。话已说完,告辞!”
萧庆撂下话扬长而去,大宋君臣一致推荐李处、司马朴到金营求饶,可惜完颜宗翰、完颜宗望都不接见。
事情大条了,大宋君臣顿时如丧考妣,不知道接下来应该如何。
张叔夜不知兵事,听说四壁守御缺少兵力,于是极力主张招兵,而且一天之内就召集十万人,驻扎在南薰门外。
统制范琼也招兵数千,并且提出在陈州门外驻扎,让金兵无法直接攻城。京畿提刑秦元,也主动召集保甲户三万人,并提出自己出城驻扎,独当一面。
这些提议本来是守城的最好办法,但是朝廷君臣担心将领拥兵自重,一律不同意出城驻扎。
刘韚让张叔夜给自己一万人,以便杀出重围,到陕西调集兵马过来救援京城。
张叔夜才是真正的拥兵自重,压根儿就是扩张军队保护自己,不仅不同意给一兵一卒,反而把刘韚给扣下了。(三朝会盟)
姚友仲在城东血战百个多月,除了殿帅王宗濋增援过,其他各方的部队都是按兵不动。
张叔夜知道自己拥兵十万,坐看友军拼死血战,完全不作战肯定是不行的。如果再没有丝毫动作,“张家军”就有可能调到东城正面作战,搞得不好朝廷会要自己的脑袋。
要想有所动作也不容易,金兵白天太猛了,张叔夜不敢轻易发起进攻,
后来被逼无奈,张叔夜开始谋划夜间袭击敌营。
在张叔夜患得患失的日子里,军卒们看见朝廷给金兵送出大批牛羊,自然联想到自己家人每天啃死人骨头度命的情景。
因为担心被扣上奸细的帽子被斩首,兵丁不敢口出怨言,但是也不可能继续给这样的朝廷卖命,自然没有丝毫斗志。
现在城内乱作一团,城外的张叔夜认为招收的新兵已经训练好,可以在这个节骨眼上发挥作用,于是派出六万人袭击敌营。
结果碰到“胡骑七人”急冲过来,顿时全军崩溃,创造了女真铁骑七个人打败六万大军的辉煌战绩!
这是汴梁城第二次保卫战过程中,张叔夜唯一的一战,也是贻笑千古的一战。
金兵七个人打垮了六万大军,宣布张叔夜的十万大军彻底崩溃,只能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逃进城内,再也不敢出来。
张叔夜逃进城之后,小皇帝赵桓也懒得继续追究,仅仅派遣他去辅佐郭京训练六甲神兵,争取一战打垮完颜宗翰扭转战局。
汴梁城已经处于最后崩溃的边沿,距离最近的一支援军当然要采取动作。这支援军就是磁州的宗泽、相州的汪伯彦。
可是宗泽并不了解具体情况,他把最能打的岳飞抽出来,希望能够突破李固渡一线,给主力部队打开一条金兵通道。
没想到进攻汴梁城的主力部队是完颜宗翰的西路军,完颜宗望的东路军根本没有参战,相当于十万预备队没有投入战斗。
岳飞率领一千五百骑长途奔袭李固渡,结果被完颜阇母的主力迎头拦截,双方血战三场,近在咫尺的汪伯彦却按兵不动。
岳飞孤掌难鸣,只能退回内黄县境内休整。南下通道不能打通,宗泽空有救援汴梁城的意愿,却没有办法抵达汴梁城外。
因为张叔夜的一己之私作怪,刘韚想杀出重围的想法没有实现,汴梁城和外面的联系彻底中断,只能坐等最后时刻到来。
当然,大宋君臣并不知道他们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因为他们自认为还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郭京的六甲神兵!
0785、最后的挣扎()
金兵第一次进攻汴梁城,张叔夜三万青州军在胙城一触即溃。他给自己寻找的失败原因,是因为被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
金兵第二次围攻汴梁城,张叔夜的十万大军一夜崩溃。他给自己寻找的原因,是因为新兵训练的时间太短。
其实真正的原因,就在于大宋君臣压根儿就不关心百姓死活,导致民心尽失,兵无斗志。
毫不夸张地说,整个大宋年间,是老百姓灾难最深重的时期,所以也是大起义最多的朝代。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三月,大宋立国仅仅两年时间,就爆发了绵州士兵起义。
从那时起,到北宋灭亡之前的一百多年时间,先后爆发数十次大起义。
尤其是方腊起义、杨江起义、张迪起义、高托天起义,不仅规模最大,而且直接敲响了北宋的丧钟。
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闰三月,张福、莫简领导红巾队起义。嘉定十六年(1223),蒋宗、杨德起义。理宗绍定元年(1228),陈三枪和张魔王起义,敲响了南宋灭亡的丧钟。
两宋年间,平均三到五年爆发一次大起义,把“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为重,君为轻”的真理,演绎得淋漓尽致,成为历朝历代最好的注脚,大宋朝也成为华夏历史最好的反面教材。
兵法云:上下同欲者胜。可惜大宋君臣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条兵法原则,都认为百姓是可以随意捕杀的对象。
即便百姓迫于压力暂时忍怒不言,并不代表老百姓心甘情愿受奴役,不过是在心中酝酿更大的怒火,然后变成一座可以毁灭一切的火山。
“民可使道之,不可使智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是孔老二的名言,也是大宋君臣每天之乎者也的理论基础。
大宋君臣从来是把老百姓当作予取予求的对象,朝廷更不会主动和老百姓说清楚自己的意图。
加上朝中君臣绝大部分都想投降,担心老百姓把他们撕成碎片,所以就更加不会说出心里话。
城外剧战正酣,城中的投降行动却没有一刻稍停,金人使者往来期间,让城中百姓怀疑城外奸细混入,自然是群情激愤,把他们抓起来斩首示众的例子,不可胜数。
枢密承旨王健,奉命带领十多人给金营押送牛羊,在返回城的时候,因为里面有几个金使,京畿弓手(警察)尹奇怀疑他们是敌人奸细,于是下达了全歼的命令。
殿帅王宗濋亲自带兵全城收捕尹奇等数十人,顿时造成京城第三次暴动。王宗濋一口气杀了近百领头者,才算暂时平息此事。
尹奇杀害王健等人当然错了,但是王宗濋杀尹奇难道就对了?
大宋君臣其实都心里有数:饥寒交迫之下,京城里面的数十万百姓实际上已经崩溃了,最后的疯狂就要来临。
一旦数十万百姓疯狂起来,必定是见人就杀,甚至当街啃噬活人。万一到了那个程度,那才是真正的灾难。
如何才能避免发生此类事件?成为大宋君臣更加伤脑筋的严重问题。
经过三天的扯皮,朝堂上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高招”:不再恪守春节放关扑三日的规定,允许民间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开设赌场,让数十万百姓有更多娱乐消遣的地方,尽可能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三朝会盟)
殊不知,数十万百姓饿得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他们唯一的想法,就是抓一个可以啃噬的对象,哪里还会有心情去赌博?
大宋君臣不是想如何解决吃饭的问题,而是想出设赌场这种异想天开的奇葩招数。如果不是昏庸无能的大宋君臣,其他人还真想不出来!
毫无意外,朝廷圣旨一下,整个京城终于进入最后疯狂,于是就有很多人惊诧了。
大名府进士司文政,是极力鼓吹伏地投降的代表之一。
他看见城中百姓民心涣散,以为找到了大肆鼓吹投降的由头,不顾一切站出来伏阙上书:“金人来势凶猛,绝不可与之战。否则一旦城破,再想俯首称臣,亦不可得。”
女真鞑子一再要求皇帝出城会盟,分明是想把皇帝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