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酒徒-第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斩杀。

    自家的指挥使大人手持御赐金牌,打着平叛的旗号,要去拯救陛下诛杀薛锈,这些士卒再傻也会分清轻重,如果不跟着指挥使大人去平叛,岂不就跟那薛锈一样成了叛贼?

    而在那太庙前的广场上,那一场逼宫的大戏早已经拉开了序幕。李隆基和他的妃子、皇子、皇女乃至满朝的文武群臣们,面色阴沉地坐在当场,而周遭,光王李琚和鄂王李瑶与薛锈不断地焦急地向宫里的方向张望着。

    都这个时辰了,怎么宫里还没有传来李瑛的动静?李瑛怎么还没有来?

    薛锈心里沉甸甸地,额头上已经冒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他可是已经将身家性命全部押在了李瑛身上,假如李瑛要是出点什么岔子,他们的下场可想而知。

    突然,远远地传来密集的马蹄声和军队列队奔跑的巨大声响,薛锈大喜,向李瑶和李琚摆了摆手,“两位殿下,太子想必已经成功,来了!”

    李瑶和李琚当然是喜上眉梢,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但他们刚要摸去额头上的冷汗,却听耳边传来震耳欲聋的呼喊声:“太子谋反,捉拿叛逆,保卫皇上!”

    “太子谋反,捉拿叛逆,保卫皇上!”

    轰隆隆的马蹄声和脚步声片刻间震动着太庙,数千禁军士卒在毛寿的带领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所有包围李隆基的禁军士卒形成了反包围。毛寿脸色有些苍白,他颤巍巍的站在车辕上,一手挥舞着宝剑,一手紧紧的抓住马车顶端的横梁,声嘶力竭地喊道:“禁军的兄弟们,本官在此!今太子谋逆,本官奉旨讨逆,尔等还不赶紧放下武器,向皇上请罪!!”

    李隆基大喜,在李林甫的搀扶下站上了一张高高的檀木案几,高声呼道,“尔等禁军士卒只要放下武器,随朕一起讨伐叛逆,朕恕尔等无罪!”,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135章 金牌状元公之力挽狂澜(第三更求月票)() 
薛锈手下大多数的禁军士卒都跪倒在地,老老实实地缴械投降。只有孤注一掷的薛锈和李瑶、李琚三人,带着百余人禁军心腹死党仍然在负隅顽抗。不过,这一场敌我悬殊的拼争没有任何悬念,就在李隆基在一群妃子的安慰下平定下心神之后,旁边的那一场厮杀已经基本宣告结束。

    李瑶和李琚被擒,而薛锈寡不敌众之下,被立功心切的禁军士卒当场斩杀。追随他们的一众侍卫和禁军心腹全部尸横当场。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血腥气,李隆基如释重负的眼神投射在摇摇欲坠的毛寿身上,眼中投射出一丝感动,摆了摆手,“毛爱卿带病前来为朕清除叛逆,立下大功,朕自当重赏!”

    “尔等一众禁军士卒,今日救驾有功,传朕的旨意,赐今日救驾之士卒钱一贯,御酒一坛!”李隆基摆了摆手,昂昂然站在那里,接受着数千禁军士卒震天的跪拜谢恩。

    毛寿颤巍巍的跪倒在地,“皇上,臣救驾来迟,让皇上受惊了!”

    “爱卿平身,赐坐。”李隆基见毛寿脸色煞白,说话的声音都有些抖颤,不由心里大是感叹,所谓患难见真情,这往日自己看不上的毛寿今日却成了平叛的大功臣。想起往日自己对他的冷落,又见他带病前来,一向冷酷的大唐皇帝叹息一声,“毛爱卿今日于朝廷、于社稷皆立下大功,朕心中感念”

    玉真匆匆跑了过来,喝问道,“毛寿,我那萧睿孩儿何在?”

    毛寿一怔,回身望去,见满场毫无萧睿的踪迹,不由叹息道,“殿下,萧公子以文弱士子之身与臣一起奔波救驾,在那半道上扭伤了脚,臣已经留下几个士卒照顾于他这会儿,想必已经快赶过来了!”

    说话间,就见一个黑衣青年搀扶着萧睿一瘸一拐地走来,身后紧紧跟随着几个禁军士卒。萧睿脸上尘灰满面,崭新的衣衫上有些地方还沾染了点滴的血迹和泥尘,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沾染上的。

    玉真面色一变,急急迎了上去,李隆基面上浮起一丝赞赏的笑容,正要褒奖萧睿几句,却见皇宫方向浓烟滚滚,一骑飞奔而至,一个大内侍卫翻身下马,跪倒在李隆基跟前,颤声道,“皇上,太子殿下畏罪在东宫自焚”

    仰首张望着皇宫方向的滚滚黑烟,李隆基默然半响,缓缓道,“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又是沉默半响,李隆基深深地望着萧睿,连连点头,“萧睿,朕果然没有看错你。朕之安危,今日系于你一个士子之身,危难关头,尔小小年纪却有胆有识,不畏刀兵,孤身奔走于骚乱之中,力挽狂澜于将倾,这才谓之大唐名士之真本色也!”

    顿了顿,李隆基蓦然喝道,“诸位爱卿,萧睿赴汤蹈火救驾,当居首功。尔等可替朕拜萧睿一拜!”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惊,堂堂的大唐重臣去跪拜一个白身的少年,这岂不是有些太荒唐了。但众人看着李隆基那森然的神色,不由心里都是一颤,犹豫了一会,众人皱眉蜂拥过来聚在一起向萧睿拜去,萧睿岂敢受拜,只得连连摆手,在令狐冲羽地搀扶下急急避到了一侧,“诸位大人,莫要折杀萧睿!”

    少年有胆有识,能处乱军之中毫无惧色,如今又居功不自傲,萧睿的表现就在这一刻深深地赢得了满朝文武的好感,无论是所谓的忠臣一脉还是所谓的奸臣一系。这些大唐权贵们深知,今日如果不是因为有萧睿这个出人意外的“通信员”,恐怕此刻早已经是君不君臣不臣了。

    萧睿皱眉前行了两步,这脚崴得厉害,每走一步都疼得厉害。他强行忍住痛,从怀里掏出那面御赐金牌来,递给了玉真,苦笑道,“娘亲,这金牌萧睿原璧归赵,只是萧睿这脚痛得厉害,我想回府去歇歇了。”

    玉真没有接金牌,却伸手扶住了萧睿,又回头瞥了李隆基一眼。

    李隆基朗声一笑,“萧睿,这是朕赐给玉真的金牌,没想到,却是这金牌却成为你带兵平叛的信物,好——也罢,萧睿,今日之大功暂且记着,容朕慢慢封赏,这金牌嘛,朕就赐给你了!”

    萧睿一惊,玉真在他耳边小声嗔道,“傻孩子,如此,还不赶紧跪谢皇上隆恩”

    萧睿握了握沉甸甸的御赐金牌,跪倒在地,朗声呼道,“学生拜谢皇上隆恩!”

    而这个时候,众臣以及在场的皇子、皇女以及深宫嫔妃们这才醒悟过来,是啊,这少年还是前不久皇上亲封的天子门生!才名远播,天子门生,风流酒徒,救驾有功,这些个“关键词”联系在一起,无疑在众人心里勾勒出萧睿那无限光明的前途。

    李瑛逼宫谋反事败自焚,这让刚刚从惶然中回过神来的李琮和李瑁喜不自胜。自今往后,大唐已无储君,想必父皇不新立储君也不行了吧?

    今日李隆基的祭祀队伍刚刚出了皇宫,李瑛便带着几个侍卫闯进了武惠妃的寝宫。武惠妃本来想要诱惑李瑛上钩,然后派人速速通知李隆基来,抓李瑛一个现行,从而治他一个试图亵渎侮辱母妃的罪名。

    可李瑛这番举动,却让心机深沉的武惠妃顿时改变了主意。她是何等之人,一看李瑛这等带着侍卫在宫里横冲直撞的架势,又见自己的寝宫周遭竟然有禁军进来包围其中,前后一联想,聪慧过人的武惠妃马上便震惊失色:李瑛这番是要造反逼宫,而不仅仅是图谋自己的美色!

    一念及此,武惠妃当即手持着一把匕首横在了自己雪白的脖颈上,惨淡无比地坐在了寝宫之中,任凭李瑛怎么“舌灿莲花”,她都只是横下一条心,如果李瑛用强,她便自刎而亡。

    李瑛垂涎她的身子多年,岂能让煮熟的鸭子就这么香消玉殒。看她这番宁死不屈的神态,李瑛心里冷笑,“等本宫控制住了局势,登上了皇位,看你这骚货还不抢着往本宫怀里钻!”

    李瑛派人将武惠妃的寝宫牢牢看守起来,而武惠妃寝宫中的所有太监、侍卫都被他斩杀一空,尸体就在寝宫外的院子里横了一地。

    李瑛带人直入御书房,取了李隆基的龙袍径自换上,然后又去金銮殿上来回走了两圈心满意足地体验了一番,这才准备带着数百禁军士卒出宫城赶往太庙,亲自去逼李隆基退位。然后,他的人马刚刚出了宫城,就被禁军城外大营统领马瑞带着的千把人团团包围。

    一看情势不对,李瑛的侍卫和一些随他反叛的禁军士卒拼死杀出一条血路,护卫李瑛回到宫里,一路在平叛禁军的追杀下退守到东宫。看看大势已去,绝望之下的李瑛一刀刀将一群侍妾砍死,然后自己满身血迹地怀抱着武惠妃那面肖像图坐在寝宫里,点燃了华丽而绚烂的帐幕。

    冲天的火光而起,这位铤而走险的太子殿下最终还是没有逃脱历史的宿命,虽然这宿命已经因为穿越者萧睿的到来而与原本的历史有所差异。但死亡还是死亡,毁灭还是毁灭,只是希望这一场熊熊的烈火,能将大唐宫中所有的欲望以及肮脏全部燃烧殆尽。然而,这大抵是不可能的。

    回到宫里的李隆基,连下了三道圣旨。第一道是封赏,册封北衙禁军指挥使毛寿为靖难侯,赏钱1万贯。所有参与平叛有功的将士皆论功行赏,有官职者皆升一级。第二道圣旨,传令所有皇子、皇女在家中闭门思过,没有圣旨不得外出。第三道圣旨,唐昌公主幽闭冷宫,薛锈全家满门抄斩诛杀九族,鄂王和光王免去爵位,暂时关押宫中等候处置。此外,所有参与平叛而顽抗到底的禁军士卒,皆斩杀将其尸体葬于城外一深坑内,上立警示碑,以警后人。

    唐明皇毕竟还是唐明皇,等第二天黎明到来之前,除了东宫已经成为一片废墟,宫里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烟火气之外,长安城里已经恢复了平静。李隆基照旧上朝,若无其事地召集群臣商议国事。似乎,昨日那一场宫变浑然没有发生过。

    然而,只有所有都知道,就在昨夜,有上千人走上了断头台。东宫所属宫女、太监、侍卫数百人尽皆连夜斩杀,薛锈九族人数百口也全部惶然间走上了不归路,以致于早起起来上朝的文武大臣们都在空气中闻到了丝丝的血腥气。

    那些往日里跟东宫往来甚密的官员们不由有些惴惴然,然而上朝会见李隆基似乎并无继续追究之意,心神这才稍定。其实,这些人也当真是冤大头,李瑛逼宫他们根本就不知晓,即便是知晓,想必他们也没有从贼的胆量。也正因如此,李隆基才有意地“忽略”了此事。

    对于李隆基来说,此刻要尽量地淡化李瑛逼宫自焚对于大唐朝野的震动,他需要安定而不是动乱。

第136章 金牌状元公之制举登科() 
该赏的赏了,该杀的杀了,该敲打的也敲打了,大唐朝野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了平静,只等待着时光的飞逝去抚平因为李瑛逼宫谋反带来的巨大创痛。然而,唯有本次平叛的最大功臣,天子门生萧睿没有得到任何封赏,哪怕是一坛御酒的赏赐也没有。

    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皇帝对于萧睿的封赏将在制举之后大张旗鼓地举行,这已经有了一些蛛丝马迹。

    为了冲淡李瑛逼宫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是为了转移大唐百姓的视线,李隆基将制举考试提前了。制举的报名工作早已展开,在张九龄的监督下,李林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