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群众的呼声是向着贾荣的,贾诩正是看重了这一点,才将事情拿到明面上来,如此以来,既坐实了五家的罪名,还能封住天下的悠悠之口,铲除一个世家是小,最害怕的是所有的世家群起而攻之,百姓站到贾荣这边,名义上,贾荣占据了大义,铲除反贼,让世家无从反驳。
以贾荣来看,直接大军压境,将五家彻底铲除就成了,没想到这里面还有这么多的道道,不过听了贾诩的建议之后,得到了好处更多,免去了很多的口舌,贾荣还是乐于见到的。(。
贾荣完成诬陷的水平可是很高的,就连贾诩也不得不佩服,那些证人的说辞让闻着伤心被害者落泪啊,世家的作为还有他们是如何谋划暗害贾荣,挑起了百姓内心深处的那根弦。
在百姓的心中,已经将贾荣当成了最尊敬的人,不说全部,百分之八十的百姓是这么想的,没有贾荣,就没有现在的他们,特别是城内的羌人,叫嚷着将所有与世家有牵连的人绳之于法,与世家有关的人羌人举报的也是最多的。
世家的良田被贾荣以各种名义分到了普通百姓的头上,而今的贾荣已经不在乎这些田地了,需要的就是民心,田地交给百姓种,到时成熟了花钱收上来就行了,金城郡而今最不缺的就是钱,ri进斗金这个词来形容还有些少了,仙恋阁的敛财程度足以让所有的人眼红,民心归附,何愁大事不成。
贾荣将良田分给百姓,进一步的证明了贾荣不是贪图金城世家土豪的钱财才对他们进行清剿,而是被逼无奈的反抗,二者的身份被转换了一下。、
麾下的文臣武将大多出自普通百姓家,深知下层百姓的疾苦,感激贾荣的同时在心中暗暗的告诉自己要努力。
不仅是百姓,官员也要照顾到,人xing都是贪婪的,贾荣从这些良田中挑出一部分封给了郡城的官吏,其余各县的官吏都得到了封赏,让官员死心塌地的为你做事,就要给他们足够的好处,能够舍身为己的人寥寥无几,这些人跟着自己是为了什么,大多人不就是图一个前程、富贵吗,没有永久的友谊,只有永久的利益,就像这么多商人聚集在金城是一样,都是为了利益。
不则也不会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话了,看似很清高的一名官员,在强大的金钱攻势下,说不定就会倒下,能够出淤泥而不染的人实在太少了。
金城郡的匠作坊再次扩建了,不仅如此,匠作坊里铁匠的待遇再次被提高了,贾荣现在不缺钱,但是缺人才,金城郡再怎么说也是边郡,人才不比境内,像那些博学之士大都是出自境内的,就连著名的铁匠发明家也是在境内,这一点不得不服气,即使金城崛起的再快,始终是一颗刚刚燃起的新星,无法与老牌名校作比较。
不仅如此,铁匠的待遇被贾荣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只要贡献度足够高,就能被赐予官爵,这样的政令在大汉属于首例,在金城掀起了很大的风波。
最激昂的要数匠作坊内的铁匠了,贡献度足够就能赐官爵,激起了他们内心深处的野xing,许多的铁匠不知劳苦的昼夜打铁,眼睛布满了血丝而不知疲惫,许多铁匠是在贾荣强制下令才回去休息的。
这样的情景,由不得贾荣不震撼,本意是想着能够吸引境内的一些好的铁匠和其他生产职业的优秀者来到金城郡,没想到激起了自家人的凶xing,看来自己还是小看了大汉的制度,小觑了在这样的制度下生活的人们,低估了生活在最底层的百姓对于官爵的渴望、对官职的向往。
匠作坊的待遇被贾荣通过各种途径散播出去了,引的不少的匠人前来投靠贾荣,在铁匠被人人歧视的时代,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东家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特别是贾荣这么慷慨的主子。
从匠作坊的事情上,贾荣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同时下达了一条政令,但凡是贡献度达到一定程度的人都可以赐予官爵,这类人包括造纸厂的技术人员、木匠、铁匠等等一系列生活职业者,贾荣更是亲自赐予了刘铁匠、胡为官爵,让所有人感受到太守府的诚意。
如今,金城已经不再缺乏各种铁料之类的东西,需要的就是这些铁匠、木匠夜以继ri的工作,西凉军原先士兵的武器十分jing良,但是最后投靠的羌人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些羌人一到打仗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带着自家的武器,这样的兵器不仅锋利度不行,耐久度也不行。
贾荣的目标就是让所有的士兵都能披坚执锐,所有的武器都要翻新一边,这样巨大的工作量让这些匠人停歇不下来,不过他们可没少拿工钱,他们现在的财产即使出去之后什么也不干,也够用一辈子的了,不过他们也被下达了严厉的封口令,金城的秘密能够多保留一段时间,西凉军占据的优势就更多一些。
西凉军选拔出来的骑兵,都是jing挑细选的,不论士兵的个人能力怎么样,骑兵的忠诚度是第一要素,因为西凉军有着不传的秘密——马镫、马蹄铁,战马经过这两样不起眼的小东西装备之后,战斗力蹭蹭的上涨,从这些骑兵完全明白战马的转变之后脸上的激动之se就可以知晓一二。
战场之上,实力居首位,没有实力的士兵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一个好的主将不是表现在他对士兵有多么好,而在于他能给予士兵多少的实力,让士兵在战场上有多少的保命手段,这些实际的东西才是最吸引人的。
这ri,贾荣正在招贤堂审视着手下的官员是如何录用人才的,虽然贾荣一再的叮嘱这名官员完全按照平时的处事方式,不用管自己,可贾荣如今是金城的老大,在他的面前,这名官员怎么也自然不起来,办起事来显得磕磕盼盼,说话也变的不利索了,经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官员激荡的心情才缓和了下来,恢复了以往办事的利索。
金城的官员相比于其他郡县的官员更加的看重办事的效率,贾荣灌输给他们的思想就是效率就是金钱就是收益,大的道理这些底层选拔的官员也不会懂,将他们换算成金钱让这些官员切实的感受到效率的背后是什么。
贾荣一直追求的就是效率,看着一些官员磨磨蹭蹭的办事,贾荣当即就骂,在金城官员的心里记下了贾荣这一特点,所有这些官员办起事来格外的尽心尽力,一刻钟能够做好的事情绝对不半个时辰完成,从他们ri常行se匆匆的面容就能了解一二。
贾荣似乎没将这一切放在眼里,只顾着在一边喝着白开水,贾荣还在想着什么时候找卫灌要一点茶叶呢,自己怎么说现在也是一方太守,有身份的人物了,总要喝点有档次的东西,不然每次招待人拿出来的都是白开水,别人会如何看。
这时,一个身影吸引住了贾荣,从这名书生身上,贾荣能够感觉到一股儒雅的气质,这股气质和张昭身上的气质有着五分相似,与张昭不同的是他的身上有着一股淡淡的杀伐之气,具体是什么,贾荣也无法描述,不过仅仅凭借这一点,就足够吸引贾荣了,眼前之人如果所料未错的话一定是一个不亚于张昭的人才,身处上位这么久,看人的眼光也是十分准的。
队伍很快就排到了那名文士那里,贾荣放下手中的杯子,看着那名官员如何处理。
求收求红,喜欢本书的读者朋友记得收藏一下,每ri更新的时间有些晚,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一八七章 :徐庶来了()
官员名叫王木,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书生,让他到招贤堂负责登记也是为了对他进行锻炼,来ri委以重用,现在很多的年轻人被派到西凉军麾下资格稍微老一点的官员手下进行磨练。
“你叫什么名字?”王木头也不抬的问道,在招贤堂这么一段时间,王木已经变的十分老练。
“徐庶。”文士淡淡的说道。
“介绍人。”王木放下笔问道。
“没有!”
王木“哦”了一声,在纸上做着笔记。
徐庶好奇的问道:“这有人介绍和没人介绍难道还有什么区别?”
王木笑道:“其实也没什么区别,金城的考核不同于其他郡县,要看具体成绩的,若是介绍人报告有误,将来也是会受到牵连的,考核的制度非常严厉,即使有心作假也很难成功。”
看着王木笔下的宣纸,徐庶没再言语,能够随便使用纸张,足以说明了金城郡的魄力。
贾荣吃惊的看着徐庶,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他会说自己是徐庶而不是单福,难道他不怕官府的追杀了吗,还是眼前的徐庶非三国上的徐庶,而是重名的。
“擅长什么?”王木继续问道。
徐庶轻笑一声说道:“治国治民治军无有不可!”
堂中不少人传来嗤笑声,眼前的这名书生实在是太狂妄了,竟然敢说治国治民治军无有不可,不是才华横溢就是狂妄透顶了,不少人立即将徐庶划入了不受欢迎人的行列,浑身上下充满傲气的人不是人人都喜欢的,包括贾荣,若非事先了解徐庶,也会对徐庶心生恶感。
作为招贤堂的记录人,王木尽职尽责,没有因为徐庶的一番话而有所轻视,埋头在名单上写着什么,事毕,抬头说道:“我已记下,徐先生请回住处歇息,等候太守府的通知。 。 。”
贾荣冲着身边的孤狼士兵努努嘴,士兵会意,悄无声息的跟在远去的徐庶身后。
徐庶,在三国这段历史上有着很大的名头,虽然徐庶也曾以米烛之光岂能与皓月争辉来形容隆中的诸葛亮,但人人都知道古人有着爱谦虚的毛病,只要是文人,就不可能当众说自己的才华高于某某人怎么样的,除非那些极具自信且不在乎世人言论放浪形骸之外的文人,若是今ri招贤堂的徐庶是三国上的那个有名的徐庶的话,事情就有些怪异了。
莫非是徐庶想要考校自己,越想贾荣越觉得有可能,有才华的人挑选主公的时候是要jing挑细选的,书上不都是这么说的吗。
对于人才,贾荣有着强烈的渴望,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做太守不知道人才缺啊,人手不足面临的问题就是事事不顺心。
贾荣巴不得那些有名的人才都能来到自己的麾下,乱世之中,人是最重要的,即使拥有数不尽的良田、金钱,没有人又有什么用,战争在一种角度上可以解释为人力的对拼和人才的较量。
如今的金城一片安定,世家土豪被铲除干净,百姓生活有序,各地的工作很顺利,金城上下呈现出一片蓬勃生机。
次ri,太守府内,贾荣刚刚入座,张立越众拜道:“主公,属下有事禀告!”
贾荣挥挥手说道:“在乎那么多的虚礼干什么,有事就说。”
“主公应当早ri考虑娶妻纳妾之事,如今金城安定,主公有了子嗣,麾下的官员才能放心。”
张立的话得到了很多的官员的赞同,年轻一点的官员对于这些倒是没那么多的讲究,阅历深厚的官员看的就比较远了,金城在贾荣的带领下蒸蒸ri上,若是将来有一ri贾荣突然病故了呢,这些官员该何去何从,这样的问题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当贾荣有了子嗣之后,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贾诩赞同道:“子荣之言在理,还请主公三思。”
贾荣难得老脸一红,明面上谈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