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寄人篱下?怎么跟诸侯处好关系?
这些问题估计是深深困扰着刘邦,别以为刘邦整天游手好闲不干活,手脚不动并不代表他脑子不动,试想一下不动脑不动手脚的人怎么能取天下?我相信他其实没有史书写的那么懒散,而恰恰相反他愿意动脑,才能善于纳谏,善于分辨,善于将将。
相逢不如偶遇。
刘邦和张良实实在在是偶遇。刘邦在去投秦嘉的路上看到前面一队人马,为首的更是相貌不俗。张良也看刘邦人数不少,刘邦更是额宽鼻挺,颇为神气。
互相打量一番,便搭起话来。
在下是城父县的张良,要去投楚王景驹,您是哪位?
在下是丰邑的刘季,早就听说你的大名,可不可以下马聊聊?
看出来了吧,刘邦四十几年虽然游手好闲,可真不只是吃喝拉撒睡,他能结交张耳,更听说了张良,还能跟萧何,曹参打成一片。请问流氓能做到么?
真是流氓,可能结交的就是斧头帮的李老大,庙街的十八少,村东头的小霸王等等之流。
两人下马找了个安静的地方便细谈。萍水相逢,就促膝长谈,到底谈了什么,没有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不妨猜猜。
汉书,史记,都有‘遂属焉’的记载,资治通鉴上是:道遇沛公,遂属焉。
关键是这个属字,很明显,就是归附,归顺的意思。别忘了张良是要投景驹的,而刘邦也是去投景驹的,一个要投景驹的韩国贵族后裔在途中遇到另外一个投景驹的落魄头领,前者竟然改变主意投了后者。
他们能谈什么呢?能让张良改变主意。读书不多的刘邦当时对于未来是没有什么概念的,他有的就是先混口饭吃,偶尔做做“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梦,而熟读兵法的张良却素有贤名;胸中颇有韬略,对未来肯定有长远的打算,这样地两个人是不会谈些市井八卦,家常琐事的。
一个人愿意跟随另外一个人,必定是后者对前者很肯定,很重视。如果你的老板对你毫不重视,你还会为他打一辈子工么?老板有自己的抱负,打工者同样有自己的抱负,那时候的张良,做良臣能臣辅佐明君就是他的抱负。
这番谈话只有一个可能,张良说出了他心中的抱负,说出了做良臣的理想,说出了起义发展的方向,天下的形势等等之类很有见地的话,而刘邦大悦,认为他说的很对,认为自己就应该这么办,这让祖上五代辅佐韩国君王的张良来说,真是良禽遇到了明主,所以便毫不犹豫转投刘邦,尽管刘邦现在还很弱小。
也就是刘邦与张良的这次谈话,以后刘邦对张良几乎是言听计从,而且张良有个感叹,“沛公殆天授也!”
张良是刘邦的贵人。那张良是何方神圣呢?
张良,字子房,祖居韩地,祖父开地,曾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父张平,也曾扶佐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张平去世。死后二十年,韩为秦所灭。韩国被秦国灭亡后,张良就散尽家财找人谋刺秦始皇,得到一个身长九尺的大力士,便为他打造了一百二十斤重的铁椎,在平武县博浪沙这个地方,张良与大力士埋伏正来东巡的秦始皇,没想到击中了秦始皇的副车,惹得始皇帝大怒,在全国严查刺客十天,没有追查到,秦始皇只好把博浪沙附近的村民全都杀了,以泄心头之恨。
张良改名躲到了下邳,身为逃犯,却依然仗义,经常藏匿朝廷的重犯,也是当时的豪杰。而项羽的另一个叔叔项伯便是其中之一。
所以项伯与张良的关系非常好,才会有后来鸿门宴前一晚的一幕。
张良之所以这么神奇,据说是得到了黄石公赠与的兵书《太公兵法》,这书得来的可不容易。张良去邳桥闲逛之时,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故意将鞋子扔到桥下河滩里,叫张良下去取回来,张良见是老人家,不便拒绝,跑下去拿了上来,那老人又叫张良帮忙穿上。张良果真毕恭毕敬的帮他穿上,老人很高兴,叫他过五天来桥上详谈。过了五天,张良去了,却发现老人先到。老人不高兴了,又叫他等五日,结果张良又迟到。第三次了,张良干脆半夜就爬起来,老人才满意,送他一本《太公兵法》,叮嘱他读懂就能纵横天下了。
张良日夜攻读,终有所成。
看到这里,我悟出个道理,去某某桥的时候,如果有老人家叫你提鞋,你就提吧,说不定也能获赠什么,,要没有就当孝敬老人家了。
一部兵书就能让张良满腹韬略,我想不是兵书神奇,还是跟张良自身的聪慧,融会贯通有关吧。
所以,不要以为得到一部九阴真经就能练成九阴真经,还有可能练成九阴白骨爪。看各人的慧根了,绕来绕去,我的意思就是不要迷信于一部书就能学到真本领,还是要学习跟实践相结合,你说呢?
第11章 张良的水平()
刘邦去投奔秦嘉是权宜之计,而路遇张良是意外之喜。
刘邦与张良结伴来到留城,却发现楚王景驹及上柱国秦嘉已经去了彭城,留城(沛县附近)只有东阳宁君留守。
东阳宁君似乎对刘邦早有耳闻,所以还是盛情款待,嘘寒问暖,安排得妥妥贴贴。这个时候不欢迎都不行,东阳宁君的探子早打听到秦军正往这边扑过来,所以来得所有军队东阳宁君都会盛情款待的。章邯在攻打陈县的同时,另外派别将司马枿(音聂)往北攻击楚地,先攻占相县(今安徽淮北),屠城!政府军居然也干这混蛋事,焉能不亡?秦军兵锋已经到达了砀县(今河南永城),并且准备攻击彭城(今江苏徐州),政府一般都有谁称王就打谁的传统。
人一倒霉真是喝凉水都塞牙,刘邦只能自叹倒霉,好不容易找到个可以依靠的主,没过几天舒坦日子,秦军大军压境,所以刘邦很紧张,以自己目前的实力,要面对当时最精锐的秦军,那无异于以卵击石,而且这支秦军刚刚打了胜仗,士气正旺。
但是东阳宁君是条汉子,很讲义气,毫不犹豫就带领一万人马去萧县(安徽萧县)一带阻止司马军北进,并安排刘邦在后面接应。主人都这么卖力气救楚王,客人自然不敢怠慢,刘邦也带上曹参,夏侯婴等人向西南的萧县进发。
东阳宁君在萧县芦屯遭遇了秦军,摆开阵势,面对秦军精锐,楚军面露惧色。果不其然,楚军稍一交手,便被秦军打得落花流水,丢盔弃甲。东阳宁君的勇气是可佳的,但结果是凄惨的。可见打仗可不是光靠勇气就行。孙子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我要曰,冲动是魔鬼。
刘邦军屁颠屁颠的跟在后面,前面溃败下来了,后面的也跟着遭殃,好在刘邦手下那几员大将生猛,才保得刘邦性命无忧。刘邦只能将人马带回留城,见了留守的张良,是无限的感慨:某差点就见不到先生了。张良安慰沛公说没事没事别在意,胜败乃兵家常事。
萧县一仗,把东阳宁君打跑了,这对刘邦来说并非坏事,留城落在了刘邦手里,按张良的计划是先在留城整顿兵马,收集残部,然后打砀郡,用来做根据地。
打砀郡,就不怕章邯来袭?
章邯驻扎在雍丘(今河南杞县),他的目标是攻打赵国,根本无心管砀郡。所以您就放心了,他不会来的,他也不屑于来。
战略家就是战略家。思路非常清晰。
张良不仅是战略家,而且是军事家。
他的到来给刘邦军队带来了不一样的作战思路和方式,这个不一样首先就体现在砀山之战上面。
为了打掉司马枿的军队,必须智取,不能强攻,因为以刘邦现在的兵力是没有办法强攻吃掉秦军的。所以张良要露一手了。
冷兵器时代,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并不一定全要占尽。为了打赢这一仗,张良取三才之中的地利,为秦军选了一个战场,砀山一个葫芦形的山谷,在这个山谷打埋伏,敌军插翅也难飞,就算侥幸突出山谷,砀山又是刘邦前几年做过盗贼的地方,部众都很熟悉这里地形,秦军就算能突出去也得脱成皮。况且这个司马将军也是个二愣子,虽然勇猛但不爱动脑子,所以把他诱到葫芦谷是不难的。
伟大的战略家张良的到来,的确给刘邦军队带来了改变,再也不靠横冲直撞抢地盘了。
张良便布置夏侯婴明日出战诱敌,只许败,不许胜。樊哙、柴武、靳歙、王吸在入口埋伏。曹参,周勃在出口埋伏。纪信纪义两兄弟带着火具在谷口右上方蹲守。奚娟、薛欧两人同样带着火具在左上方蹲守。
这的确是个完美的陷阱,就等着二愣子司马先生一脚踩进去了。
计划妥当后,夏侯婴便带了一千人前去骂战。二愣子先生果然禁不住骂,冲出营寨与夏侯婴捉对厮杀起来,俗套的镜头来了,夏侯婴斗了数十回合,假装不敌,往后跑,这时刘邦又冲了出来,与司马先生打了起来,又是不敌,转身就跑,连营寨也不要了。在刘邦和夏侯婴的联袂出演下,司马先生杀性大起,准备追赶刘邦败军,左右别将提醒他别中了埋伏,司马枿却大骂,小毛贼,能有什么圈套。这个时候司马枿看到了立功的机会,能放过么?所以便不顾劝阻,领兵追赶。
等将秦军引入了葫芦谷,刘邦和夏侯婴巡着山路佯装大败上了山脊,二愣子司马枿看到他们往山上爬,哈哈大笑,说道:山贼就是山贼,打不过专往山里钻。
马上他就笑不出来了!
大笑之时,只听一声炮响,杀声震天,火光耀眼,乱石,火烟,利箭一时到处都是,这时候司马枿才知上当,山谷里火烧声,惨叫声,巨石滚落声,交杂在一起,场面十分混乱,司马枿组织军队向山谷出口突围,可是一到谷口,马上又是喊杀声一片,他这才明白,自己已经被包了饺子。
无奈之下,他只好又退回山谷,司马枿料定不能突出去了,便要拔剑自刭,在随从力劝下才没死成,并在当地士兵的指引下,由谷中找到一条小路,带着几个随从,趁夜色逃了出去。
第二天,被困在葫芦谷的秦军见跑了主将,更是无心恋战,纷纷出去投降刘邦。刘邦突然间得了一万多降卒,大喜过望,只可惜让司马枿跑了。
按他自己的话说,某自起兵以来,就没这么爽过,张先生真是孙武转世啊。而这个大胜全赖张良的妙计取得。所以越发器重张良,拜张良为军师,几乎是言听计从。
砀山大胜,刘邦按照张良的计划对郡中各县发动攻击,不久之后,砀郡大部已经归属于刘邦,当然除了丰邑,雍齿也能耐的很。刘邦大捷,按礼法象征性的向秦嘉报功,秦嘉听信爱将董绁之言,只封了个留城令的官职给刘邦,而封寸功未建的董绁为砀郡长。
这种苦活累活死人的活归别人,打了胜仗战果归自己的无耻行径让刘邦等人极为愤慨,纷纷要求灭了这小人。关键时刻,张良说了,大家不要心急,天下还乱得很,名分不重要,保存实力最重要,先回沛县再做打算。
于是刘邦领兵回了沛县,这些城池也不要了。董绁象征性的追了一下,做做样子而已,他还巴不得刘邦离开,自己这砀郡长也做得舒坦。
第12章 都是楚王惹得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