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证明,他会为现在的想法后悔不已。
两军剑拔弩张,大战在即。
霍小司令抢先占领了战场高地,他现在的想法是将五万人马布置在高处直接冲击匈奴阵地,以俯冲之势消弭对手人高马大的优势。
当一切都布置妥当,霍去病手一挥。
霍小司令又一次先出手了,而这一手直奔对手的命门而去。
左贤王的部队也早已严阵以待,他见汉军不知死活地冲了过来,也断然下令迎头痛击。
在他看来,年轻人就是年轻人,一点也沉不住气,汉军刚刚穿越数千里的沙漠,人困马乏,一路又屡受匈奴各部骚扰,早已是强弩之末,锐气尽失。
他们本应当找机会休整,尽快恢复元气才是,如今竟然不顾死活地率先出击,这不是存心出来找死的么?
既然你们觉得活得不耐烦了,那就由本王代长生天送你们上路吧!
五万汉军从各处疾驰而来,他们呼啸着互相策应。速度极快,却非常有章法,总的说来,各股部队都是慢一刻杀过去。这是霍去病有意为之,当对手以为抵挡住第一波攻击时,第二波攻击随后就到,当第二波攻击力战犹酣的时候,第三波的攻击又来。
匈奴人畏战情绪将一次次的推高,趁他们收缩之时,将数十万的敌军包围在弹丸之地,汉军藉此互为犄角,合力绞杀。
两军在怒吼声中终于交上了手,汉军即便是勇士,但也无可避免以一敌多,不过,不用担心,如此阵仗,这些将士们早已历练过,更重要的是,对于他们来说,有着极大的精神支撑,因为那位天赐战神就在他们之中,他们同仇敌忾,并肩作战,他们坚信,只要他在,就一定能拥有胜利。
为战神而战,为皇上而战。
战场拼的不仅是刀剑,不仅是力量,更要拼的是精神。
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更容易成为胜利者。
换句话说,霍去病的存在给整个汉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让将士们看到了胜利,看到了胜利之后的荣耀。
决不能就此倒下,否则就不能与战友们分享胜利了。
每一位汉军将士倒下的那一刻,他们都会看一眼那位奋战在人群中年轻的将军,那位自己无比崇拜和敬服的将军,倒下的那一刻来不及合眼,乃至于将必胜的眼神保持到生命最后一刻。
左贤王快疯了,他现在欲哭无泪。
他活了大半辈子,从来没见过这么勇猛的敌人,他五六个士兵对阵一位敌人,居然也难占得上风。
而反观汉军,个个像杀红了眼的野兽,要他们倒下,实在困难。他的不少士兵,好不容易放倒一个汉兵,却忍不丁被垂死的汉兵给拉去当垫背的了。
眼见自己的人一个个倒下,左贤王额头上的汗已经一滴滴的落下,打湿了衣襟,他也浑然不觉。
“大王,撤吧,再这样下去,我们都得死在这里。”
“你胡说什么?”左贤王怒喝道,虽然他也心知再不走就要来不及了,但也不能这么没有面子的承认。
“大王,大王,败了,要败了…”又一个匈奴将领跌跌撞撞爬了进来。
“你这混蛋,你说什么?”
“将士们死伤过半,余下的就要散了。”
左贤王惊得跌坐在虎皮王椅上,半晌,他才允许属下们抬着他往北走去。
霍去病杀得兴起,他警惕的发现匈奴残兵正往北撤退。
霍去病命令部队,一定要咬上去,不要放过了伊稚斜。
他自己带领主力部队向北追击,留下一部分人打扫战场,清点死难将士。
霍去病一路追,一路杀。
终于在一处雄伟峻拔的山峰前,他停了下来。
他细细的欣赏着山峰的壮丽风景,一个奇思妙想在脑海里骤然迸出,他向副将们吩咐筑坛。
日前的战报也已经送到了,阵斩七万余匈奴吏卒,包括匈奴北车旨王,俘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而汉军亡一万五千。
此山叫狼居胥,当然,它未来还会有不儿罕山,肯特山的名字,狼居胥山濣难河的发源地。
坛筑好后,霍去病面南而拜,祭告天地。
他要把巨大的胜利告诉天地,告诉皇上:大汉,胜了。
史载,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这是何等的壮举。
也是自此以后,狼居胥山似乎有了灵性,后世为将者人人以封狼居胥为最高荣誉,而千百年后,成吉思汗也在这里孕育。
第171章 封狼居胥4()
卫司令在得知外甥已经往漠北(今外蒙)而去,担心霍部孤军深入恐遭不测,于是召集将领们,准备下达进军大漠的命令。
从卫司令的营帐中出来,众将三五成**头接耳,但都难掩既兴奋又紧张的神色,跟卫司令在边塞喝风已经有一段日子了,如今终于等来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免不了有些期待。
在他们之中,却见一位满头白丝,步伐矫健的老将军脸色凝重,在大将军帐前时而唉声叹气,时而来回徘徊,久久不愿意离去,见所有人都出来后,他才三步并作两步转身进了大将军营帐。
见到卫青,他便问出了一句,“大将军,这不公平!”
卫青把眼光从案几上的地图抬起头来,他见是李广,也没说什么,只是剑眉凝成一块,等待着李广后面的话。
李广深知卫司令寡言少语,也不以为意,继续说道,“皇上令老臣为前将军,可大军进军在即,大将军却令我部东出,老夫自年少与匈奴作战,好不容易与匈奴单于交锋,却叫老夫东出,大将军,何不让老夫为前军,杀单于。”
卫青听完李广的话,剑眉凝得更紧了,不错,李广是一个名震塞外的勇将,大仗恶仗打过不少,但是,他却有着致命的缺点,一旦上了战场,即会被热血冲昏头脑,指挥欠妥,失当,乃至遭遇败绩也不是新鲜事。
所以,此次出征之前,皇上就告诫过卫青,李广年老,喜欢单打独斗,不要命他正面打单于。
卫司令临时决定李广与右军一并东出,谁都知道,绕道东出,不但路途迂回难走,而且水草较少,几乎就是等于派出去打酱油的。不过,卫司令也没看轻李广的意思了,他是执行圣意,更是考虑到此战关系到国本,不胜则死,所以还得由他亲自主阵,当然,也不能说卫司令没有私心,他把前将军的位置挪给了好兄弟公孙敖,公孙敖因事失了侯爵,卫司令是想让公孙敖在前线混点军功,将功补过。
卫司令不解释,李广只看到了卫司令的私心,没有看到卫司令的其他考虑,殊不知卫司令要是搬出皇上的口谕,李广的老脸就要挂不住了。
因此,卫司令没有多说什么,只表示军令已经发出,不可更改,他不是个善于解释的人,而且考虑李广的面子,只能自己来背这个黑锅了。
李广见无法让卫司令收回成命,心中气急,哼的一声,连上下级的礼节也不顾,扭头便出了营帐。
见李广气呼呼地出去,卫司令叹了口气,摇了摇头,旋即又把目光放在了漠北的地图之上,大战在即,打胜仗才是当务之急,他也顾不得别人的情绪了。
从漠南到漠北,纵横千里,中间的荒漠地带,飞沙走石,并没有几条好走的道路,在张骞回来之前,这里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未知的死亡地带,后来却不同了,在张骞的指引下,已有不少使者士卒穿过这片沙漠。
因此,行军虽然艰辛,却还算顺利。
卫司令想用最快的速度穿过这片死亡地带,他顾不得人困马乏,连续向大军发出了急行军的命令,他担忧霍去病的部队没人接应,陷入困境,更担忧恶劣天气的到来,把本部人马也困在了大漠。
前几年,漠南之战,规模甚巨,也不过是在漠南而已,除了早年他奔袭龙城,深入了一次大漠,那时候立功心切,兵力不多,行军便利,倒没有注意大漠环境,除此之外,汉匈之战大部分是游走在戈壁沙滩的边缘。如今再次深入大漠,卫司令却还是被如此恶劣的环境给震撼了,除了沙还是沙,漫天黄沙,一望不到头,白天酷热,晚上阴冷,见不到任何的生命迹象,虽然在前进,但是今天却仿佛还在走着昨天的路。
他现在明白了伊稚斜和赵信的阴毒,他们一直被打不怕,不就是轻蔑汉军从来没有穿过大漠么?他们是想用恶劣的环境来磨掉汉军的锐气,从而击溃汉军。
但是,卫司令岂是常人,他既然有胆过来,他就有办法去获取胜利。在行军的旅途中,他与士卒同甘共苦,对士兵嘘寒问暖,不断地鼓舞他们的士气,为他们描绘胜利后回到长安的美妙场景。
这些细节果然起到了作用,汉军的士气不但没有变得低落,而且随着越来越靠近漠北,士卒们的士气接近高涨起来。
谁都知道走出大漠后,便要直面匈奴最为精锐的部队了,打败他们,便可以获得无上的荣耀,成为国家英雄。
千里跋涉,终于,走出了大漠。
卫司令来不及向大军下令,做些休整,便看到斥候的快马直面迎了过来,他们来报,匈奴大军在数里之外,正严阵以待。
卫司令果然是卫司令,他只轻轻地点了点头,并未显出慌张的神色,老实说,这种情形他早已料到,换做他是伊稚斜,说不定待汉军立足未稳,就要冲过来杀个痛快。
他知道伊稚斜之所以如此,无非是没有搞清楚我方的情况,加之对自己的忌惮,所以只是严阵以待,并未派部队过来骚扰。
匈奴人虽然好战,但在打仗上,也很在乎面子,他们之前放言汉军不敢度过沙漠与之决战,现在汉军过来了,他们如果还来偷袭,即便得胜也有胜之不武的嫌疑。
伊稚斜不愿意获取这样的胜利,他想要的是硬碰硬打败卫司令的名声,但伊稚斜也不是傻瓜,他千方百计用激将法把汉军激来,不是请客吃饭,让他们来打酱油的。
所以,如卫司令所料不差,待汉军稍作喘息,匈奴的骑兵就会呼啸而来。
卫司令当然不能束手待毙,他果断下令所有武钢车(有巾盖的战车)环营列阵,以免大营遭受匈奴骑兵的冲击。
营盘扎稳后,卫司令发出了第二道军令,他下令五千骑兵为前锋,出击抵挡匈奴的第一波攻击。
果不出所料,伊稚斜没有闲着,他的一万骑兵已经从阵中冲出,直奔汉军的营地而来。
在两军铁蹄的奔腾下,大地开始发颤。
两军很快纠缠在一起,尽管匈奴先锋军一倍于汉军,不过卫司令派出的也是精锐,匈奴骑兵并不见得占优。
伊稚斜憋了一口气,他让这一万精锐骑兵打头阵,目的是希望他们打胜仗,挫掉汉军的锐气,如能干净的消灭他们,后面的仗就好打了。
卫司令的想法则稍有不同,他当然知道伊稚斜派出打头阵的骑兵会全力以赴取胜,在气势下压倒汉军,他也希望头阵能取胜,不过他认为不胜也情有可原,毕竟伊稚斜已经在此地以逸待劳数月,而汉军是人困马乏,立足未稳,他的阵式也未完全摆开。他只希望先锋部队能尽量缠住对手,拖延时间,待他排好兵布好阵,那就有了必胜的把